然而检查手段的进步却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困惑,人们在医院就诊时常常奔波于各个检查诊室和交费窗口,晕头转向的同时也不免嘀咕:「怎么就知道给我开检查啊?拍片子会不会有辐射啊?开这么贵的检查是不是有什么回扣啊?」基于以上背景,我将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和优缺点,让读者对自己做的检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旨在为读者科普各类影像学检查,不推荐读者对照此文「自行选择」检查。本文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具体问题请线下就诊并遵医嘱。
超声成像根据成像的不同技术和显示方式分为A型超声、B型超声(二维超声)、M型超声、D型超声(多普勒超声)等。具体的成像原理专业性较强,我们就不细讲了,我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帮你理解这几种超声:
A型超声成像为一维波形,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少。M型超声成像也是一维波形,只看一条取样线上的状态,主要应用于心脏检查,能够检查心脏结构、观察运动轨迹和测量前后径、室壁厚度、心功能等。也就是说一般你用不着,用着了就是看心脏。
最常用的B型超声成像(B超)为二维切面,为临床上广泛应用,它也是M型超声和D型超声的成像基础。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医生的探头戳在哪,就在哪打一个切面来看。因为人体是立体的,医生就需要选取不同的切面来进行检查——这就是为什么超声医生的探头总是在你身上戳来戳去还让你时不时翻个个儿,意思就是拿探头给你切出几个面来看一下。你不妨想象一下自己是一锅菜,医生的探头是炒菜的锅铲,锅铲插到哪里就能看到哪里,如果哪个地方可能有问题(就像菜不熟)还需要增加几铲子。
D型超声成像即多普勒超声成像,包括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成像(T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和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等。顾名思义,多普勒超声成像是以多普勒效应为基础成像的。这里插播一条高中物理知识复习:多普勒效应,即当一定频率的超声波从声源发生并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与声源做相对运动的界面,则其反射的超声波频率随界面运动的情况而发生改变。物体靠近,声波变「密」,远离则变「稀」。基于以上原理,D型超声主要检查的是能与声源(探头)做相对运动的界面(能运动的组织和血流等)。所以D型超声虽然听起来高级,但只有在「动起来」的地方才有使用价值,并不是万物皆可多普勒。
目前临床常见的两种超声仪器分别为B型超声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需要注意的是B型超声仪并不是只有B型超声成像功能,通常还兼有M型超声和频谱多普勒成像功能。由于B型超声仪的广泛使用,「B超」这个词语也为广大群众所知晓,也常常被用来代指所有超声检查——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当然,作为患者,这一点点称呼上的小瑕疵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毕竟医生早就练就了对大夫护士护理员丫头闺女喂嘿甚至服务员等任何称呼都能笑脸相迎,以及听到各种五花八门的病情描述都能平静回应并试图理解沟通的本领。只要能表达清楚你的意思,说什么都是可以的。
同样地,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不仅可以进行多普勒超声成像,也兼有B型、M型成像等功能,先进机型还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三维成像、超声造影和声学定量等检查。
超声波是机械波,无放射性损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吃线」。由于超声检查是无创、动态的检查,可应用的组织、部位广,操作相对简便(可进行床头、术中检查)且价格相对较低(单部位百元左右),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甲状腺、乳腺、淋巴结和腹部实质器官(如肝胆脾胰)以及妇科、产科影像诊断上应用较多。但由于骨骼、肺部和胃肠道中的气体对超声波发生全反射——在声像图上就是黑糊糊一片——超声检查在以上组织、器官的诊断作用有限。另外,上面讲过超声是人为地选取切面进行成像,所以虽然超声检查的切面选择有其固定标准,但由于人体组织的复杂性和病变的多样性等原因,检查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取到「有问题」的那个切面,且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
X线是一种放射性的特殊光线,具有透视性、可吸收性等。利用X线进行成像的技术称为X线成像技术,主要包括X线成像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rtomography,CT)。生活中通常以「X线」专指「X线成像」,而用CT来指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当然说了这一段你应该已经被我绕晕了,没关系先把关系图放在这里,然后我将用最粗暴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说明。
生活中读者都对X线有一定的了解,可能知道白色的是骨头,灰黑色的是其他。
不同组织、部位呈现不同的颜色,其实与组织密度有直接的关系。组织密度越高,对X线的吸收就越多,最终成像的颜色也就越亮,所以X线成像中,白色部分称为高密度,灰黑色称低密度。若人体产生病变造成组织密度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在成像上出现黑白灰度变化。
X线成像是叠加图像,即X线照射部分从前到后所有层级图像的叠加,如同「透视眼」视角。所以,X线成像也被称为透视,比如学校体检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入职体检的「胸透」项目就是指胸部后前位X线成像,但它不将图像呈现在胶片、影像板和平板探测器中,而是直接呈现在荧光屏上实时观测。下图为胸部后前位X线图像,可以看出胸部所有的组织结构都叠加在图像中。
利用人体组织自然的厚度密度对比进行成像是自然成像,在自然的成像「看不清」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剂(也称造影剂)来人工增加对比,比如高中化学题里常常出现的口服钡餐进行胃肠道X线摄影,以及目前临床上飞速发展的介入手术所应用的血管造影。
X线拍摄方便,成本较低,单部位平片百元左右,成像显示的范围较大(如上图一张片子整个胸部都能看到)。缺点是作为叠加图像,多层组织的成像叠加可能影响对病变的判断,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难以检查出来。另外由于组织的特性和X线的成像原理,X线的应用范围有限:如临床上X线平片在腹部应用较少,一般仅应用于急腹症、结石的初筛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钡餐检查应用也有所减少。
CT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的缩写,从全称可以看出,CT也是利用X线成像技术的一种。CT和普通X线的最大区别,就在体层二字。用粗暴的方式来解释,X线是无数的层叠加出一张图像,而CT是真正的断层图像,也就是把被扫描的部位的多个层面都分别进行成像——打个比方,你是一条法棍(或者火锅店的冻肉条),又硬又长,我们想看看你里面长什么样子,于是搞来一台机器把你从头到脚一片一片切成薄片,这样就能看到每一个薄片截面长成什么样子——此时,各个层面的图像都没有其他层面的影响,能够清晰地观察单个层面的组织结构和病变。
这大概就是医学影像学检查的意义:不用把你真的切开就能看清该切开才能看到的地方,把原来只能通过望闻问切体格检查间接「推断」出来的毛病直接「展示」出来。
CT成像是数字化重现图像,其分辨率较X线高(具体不同设备和处理技术像素不同),同时CT成像的密度值是可量化的,不仅可以用高中低密度来描述图像,也可以用CT值来直接描述密度。CT通常采用横轴面断层成像(就是腰斩的那个层面,法棍啥层面这个就是啥层面),所以大家平时看见的CT片总是一个一个的椭圆形图像(如下图右)。但在头面部或颅脑CT检查时,有时增加一个冠状层面扫描(竖着劈成前后两半的大平面),就是躺下来,平着开始片片儿,这样能把脑袋该切的每个方向都切开看清。
CT的成像的层面多,分辨率高,价格也就相对较高,其价格通常与扫描部位有关,例如2021年某省级最大三甲医院的头颅高分辨螺旋CT平扫价格是198元,胸部高分辨螺旋CT平扫是378元,相比普通X线经济成本较高。医生在X线和CT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时,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变部位、经济情况等情况进行权衡。所以在X线检查可能「看不清」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建议患者行CT检查一步到位,既减少了X线吸收(即避免二次吃线),又不会因为反复检查延误诊治。
接下来,我们聊聊MRI的安全问题——
从原理上,核磁成像过程中没有应用到放射线,也就不存在大家所担心的吃线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安全」的检查。但很不幸,临床上磁共振成像往往是事故多发地。倒不是由于检查本身有什么危害,而是因为检查前的安全措施没有做好。磁共振成像时有一强大的外磁场,对金属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检查时一定要将身上的金属物品(包括但不限于钥匙、饰品、眼镜、钢笔、硬币、活动性义齿等)全部取出,有心脏起搏器、磁性金属材质义齿和关节、钢钉、钢板、螺钉支架、节育环等植入的患者不能行此检查。
另外单独说一下近年来广为使用的钛合金植入物:由于植入物的大小、位置以及植入物的成分(纯钛/钛合金,某些钛合金植入物的合金成分和比例是保密专利)不同,其对核磁成像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认为,钛合金植入物是非磁性的,不影响核磁检查的安全性,但其会产生伪影,影响检查的效果。也就是说,一般来说钛合金可以做核磁,但是做了可能因为这个附近是看不清的。具体能不能做,请以主治医师、负责植入物的医师、影像科医师的说法为准。不要图省事或者其他原因隐瞒病史!以前就发生过整个轮椅带着人直接咣一下吸到了核磁机器上,几千万的机器(是真的这么贵)当场报废的悲剧。不知道那位患者是什么原因直接坐着轮椅就进入了检查室,也不知道这件事后续如何处理,但咣一下被吸到机器上一定对患者造成了人身伤害,其他的患者也因为机器故障而延误了检查。所以请大家在做核磁检查或者作为陪护进入核磁检查室时,一定注意听话!别带金属!别带一切金属NOOOOOOO!
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使用范围不同,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是极其复杂的。即便是同一种疾病,其病变的不同时期,需要进行的检查可能都不尽相同;更不用说考虑到病情的复杂多样、个体的差异(患者的一般状态,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存在其他检查的禁忌症)和其他复杂的现实条件(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信仰、个人和家属的意愿、家庭经济条件和医保情况、医院的设备技术水平等等等等)。
或许你读完之后仍旧对这些检查的具体原理一头雾水,这非常正常。一个经过至少五年本科学习、拿了医师证又经过规培又在临床上摸爬滚打的医生,在进行非本专业病种的诊治时,尚且需要会诊,外行就更别说了,不信找个物理专业的朋友来看看我上面写的原理,看他想打我不。所以,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读者需要明白「做检查是为什么」和「我在做检查的时候应该如何配合、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就很好了。另外叮嘱一句,就诊过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病历、门诊本、化验单等)一定好好保存,影像学检查的片子请平铺存放,不要卷起不要对折更不要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