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的吴女士(化名)便是被这样的情况困扰了7年多,直到来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以下简称“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经过PET/MR检查,这才找到了“罪魁祸首”——胰岛素瘤,一种少见且隐匿的肿瘤。
吴女士今年52岁,身体没有其他大毛病,但从7年前的一个清晨开始,她便常常莫名地出现乏力、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的症状,严重的时候还会陷入昏迷。
第一次发病时,是早上四五点左右,正在睡梦中的她突然心慌不适、手足发抖、意识不清,惊动了身旁的丈夫。丈夫不停地拍打、呼喊吴女士的名字,但都没有反应,于是连忙送往恩施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经验给吴女士测了血糖,发现只有2.24mmol/L,已经是严重的低血糖水平。在进行了对症处理后,吴女士才慢慢缓过来。“可能是饿到了,引起的低血糖?”恢复正常的吴女士没有深究,便出了院。
为此,她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一些列检查,但是都没有发现特别的异常。与此同时,低血糖发作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从最初半年一次,到一个月发生2-3次。情况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有时只是有些头晕、乏力、心慌,有时会严重到失去意识,但始终找不到病因。
前不久,正在福州务工的吴女士再次在清晨4点时低血糖发作,面色苍白、心慌、呼之不应,家人将她送到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在为吴女士进行低血糖对症处理的同时,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们根据丰富的诊疗经验,怀疑吴女士的反复低血糖发作,很可能是胰岛素瘤导致的——这是一种少见的有功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常常很小,普通的超声、CT、MRI等检查容易漏诊。在医生的评估下,建议吴女士行全身PET/MR检查以寻找病因。
在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核医学科缪蔚冰主任为吴女士进行了PET/MR检查,并使用了针对胰岛素瘤的特殊显像剂:68Ga-exendin4。
PET/MR检查结果显示,吴女士的胰腺上有一个直径为0.8cm的小结节,这个小结节就是引起吴女士长期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罪魁祸首。
随后,医院肝胆胰外科、疝外科团队为吴女士进行了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了胰腺的小结节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岛素瘤)。术后,吴女士恢复良好,不久后便康复出院,之后再没出现莫名低血糖发作的情况。
对此,吴女士和家属十分感激。吴女士表示,这么多年做了那么多检查,都没找到病灶,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风险,“感谢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的‘火眼金睛’,帮我们发现这么小的肿瘤。”
注射特殊显像剂68Ga-exendin4后,行全身PET/MR显像。胰腺体部见一小结节(黄色箭头),68Ga-exendin4呈高摄取,同机MR的T2WI序列呈高信号,提示为胰岛素瘤。
延伸阅读
什么是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是一种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源自胰腺的胰岛β细胞。胰岛素大家并不陌生,是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促进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而长了胰岛素瘤的患者,体内会产生额外的胰岛素,超过人体的正常需求量,从而导致低血糖,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出汗、心悸、抽搐、意识模糊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昏迷,带来生命危险。
胰岛素瘤有什么症状?
典型的胰岛素瘤发作时的症状表现,在医学上称为“Whipple三联征”,即:
①空腹时具有低血糖症状和体征;
②测血糖浓度在2.8mmol/L以下;
③进食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
医生提醒,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应得到重视,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胰岛素瘤的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PET/MR+特殊显像剂,微小肿瘤亦无处遁形
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核医学科缪蔚冰主任医师介绍,胰岛素瘤往往体积较小,常规的CT、MRI等检查手段容易漏诊,且对胰腺结节的定性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胰岛素瘤的细胞上高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针对胰岛素瘤的特殊显像剂68Ga-exendin4,能够以GLP-1R为靶点,与病灶高度特异性结合,从而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相较于PET/CT,PET/MR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腹部小病灶的显示有很大的优势。
尤其是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胰岛素瘤但常规CT或MR检查阴性的患者,或者胰岛素瘤切除术后、低血糖仍发作怀疑多发胰岛素瘤的患者,68Ga-exendin4PET/MR显像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目前,这一“利器”仅在国内极少数中心有条件开展,而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是福建省唯一可开展此检查项目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