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PCT、SAA等感染性指标的区别和临床意义
当前,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等常规炎症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但新兴的炎症标志物如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能进一步弥补现有诊断手段的不足,提升诊断准确性。
1、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测。血液中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正常范围
白细胞计数(WBC):
(4.0-10.0)×10^9/L(成人);
(5.0-12.0)×10^9/L(儿童);
(15.0-20.0)×10^9/L(新生儿)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2.0-7.5)×10^9/L(成人)
淋巴细胞计数(LY):
(0.8-4.0)×10^9/L(成人)
单核细胞计数(MONO):
(0.3-0.8)×10^9/L(成人)
红细胞沉降率(ESR):
<15mm/60min(男);
<20mm/60min(女)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败血症、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环等。
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常见于各种病毒性感染,或者百日咳、结核病等特定感染等。
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增多常见于某些细菌感染、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
红细胞沉降率:除生理性加快外,常见于急性炎症、活动性结核、风湿病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贫血、恶性肿瘤等。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但是没有特异性,且影响因素较多。
2、C反应蛋白(CRP)
CRP:<8mg/L
作为炎症指标,CR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时,血清CRP可呈中等至较高程度的升高,数值通常>50mg/L。病毒感染时,CRP的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定量测定脑脊液及其他浆膜腔积液中的CRP水平亦可对脑膜炎和浆膜腔炎症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但CRP特异性并不高,在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手术、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也可显著升高。
3、降钙素原
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物质,主要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分泌。在细菌感染时,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及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及内分泌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合成大量的PCT。
PCT:<0.5μg/L
更重要的是,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发热、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应等疾病中,PCT浓度不增加或仅轻度增加。因此,PCT作为感染标志物较ESR、CRP特异性高。
同时,PCT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当PCT浓度升至2~10μg/L时,很可能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具有高度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当当PCT浓度超过10μg/L时,高度提示为严重细菌性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并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高度死亡风险。
4、白细胞介素-6(IL-6)
细菌感染后IL-6水平迅速升高,可在2h达高峰,其升高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但IL-6用来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的特异性不如PCT和CRP。
5、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SAA是一种在炎症发生时被高度诱导的急性期蛋白,在宿主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的临床价值在于对病毒性感染的鉴别,可作为诊断病毒、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SAA的敏感性高于CRP,上升早、幅度大,尤其是在急性细菌感染早期,检测SAA的优势更加显著;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