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于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原理用一张试纸五分钟测出农药残留
中国农科院科学家研发的标准化试纸条,可以在5分钟内检测出多种农药残留。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则《手机拍照,五分钟测出农药残留》的消息在朋友圈走红。
从农药小分子结构着手,厘清农残快检机理
2018年5月,刚从美国夏威夷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加入质标所的曹振博士,递给王静一张几年前他自画的图纸,上面是有关农药检测试纸智能化图像识别的蓝图。
曹博士的手画图纸可以算试纸条图像识别技术的一个蓝图,却并不是该项研究的起始。王静表示,团队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结合信号放大材料的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做了。
王静解释,免疫层析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由于小分子农药的特殊结构,制备其抗体有相当的难度。团队就把农药小分子先设计改造成半抗原,再到大分子抗原。经一系列攻关,研制出基于抗原抗体相结合的特异性检测试纸条。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从技术路径上解决了农药残留免疫层析试纸条标准化的问题。”曹振进一步说明,最难的是针对不同的农药,需要分别开发其抗体。
传统快检法面临的难题: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多
王静介绍,此前有关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酶抑制法。它的原理是,乙酰胆碱酯酶遇到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活性就会降低。“我们就通过测酶的活力下降程度,即酶抑制率,来看到底有多少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
原理虽简单,但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100多种。“这些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对酶的抑制率各不相同,它们或单个、或以各种组合方式存在,增加了检测的复杂性。”她说,此外,蔬菜水果中的生物碱和辛辣成分等物质也会干扰酶的活力,色素还会对显色反应的结果造成影响,导致检测结论的误判。因此长期以来,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多问题突出,且该方法对其他类型的农药无法检测。
一个快速准确的开放平台,让农残检测变得唾手可得
“这就是我们做的标准化试纸条。”曹振现场向科技日报记者演示了新的快检法。一旦有了要抓取的目标物,比如一种农药,试纸条上就会有特异性反应;试纸条放进样品提取液,通过层析反应,样品液向上运动到有抗体的位置,就会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通过颜色的变化,就能判断它是否有残留。
王静强调,团队研发的试纸条多通道搭载平台和图像识别算法,理论上可以兼容所有试纸条的定性和半定量判读,并能作为快速检测大数据的移动终端实时收集数据,可以拓展应用于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环境污染物及过敏源检测等,甚至可以搭载疾病诊断试纸条,比如新冠病毒检测试纸条。
“实际上它起的是快速筛查的作用,节约大量成本和人力物力。”王静表示,这项技术的更大意义还在于,让快速、准确的农药残留检测变得唾手可得,从而帮助实现“餐桌上的安全”。(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