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禽的养殖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近几年随着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家禽规模化养殖兴起,饲养家禽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兽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了解并掌握家禽发病的的症状,对保障家禽养殖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鸡瘟和鸭瘟
1.发病特点
鸡瘟和鸭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多发。不论品种和大小均感染。病禽最初精神不好,垂头缩颈,少食或不食,拉稀粪,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的伸直头颈张口呼吸,并发出“咚咚”的怪叫声,病程较长的病禽出现神经症状,如动作失调,伏地转圈等。
2.防治对策
加强平时的防疫工作,不要引进病禽及带毒禽,严禁将病禽及死禽肉送往集市出售。平时注意环境和鸡舍的卫生,定期消毒,消毒药有3~5%烧碱、10~20的漂白粉、10~20%的生石灰。空气消毒可用过氧乙酸。(鸭)瘟无特效药治疗,发病时,一般实行鸡(鸭)瘟菌苗紧急接种,同时添加抗生素防继发感染。
二、禽霍乱
禽霍乱又称禽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鸡鸭鹅都能感染,且死亡很快,发病季节性不明显。最急性型,病鸡突然死亡,死前看不出任何症状。剖检可见肝脏上有许多针尖大的灰白坏死小点。
应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严格禽场消毒卫生制度。常发本病的地方接种禽霍乱苗,3个月以上的鸡鸭每只肌注2毫升,并辅助投喂预防药。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均有很好疗效。饲料中添加0.5%至1%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在饲料中添加0.19/5磺胺喹口恶林,连喂3~4天,效果较好。
三、白痢
白痢是幼禽最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禽,患病小禽大多死亡。大禽感染后无明显症状,成为慢性带菌者。小禽的突发症状是干痢;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粘性糊状,附近的绒毛常被粪便粘结成团,以致排便困难,吱吱叽叫,精神差,以5~15日龄小禽死亡最多。
2.预防对策
四、鸡痘
1.发病症状
鸡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尤以秋、冬两季最易流行。首先,皮肤型。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特别是头部的冠、肉垂、眼及嘴部分,有大小不同的痘疮,往往因看不见和觅食难而死亡;其次,白喉型、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粘膜表面,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于粘膜表面,以后小结节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病鸡采食困难,有时嘴无法闭合、张口呼吸,死亡率较高;最后,混合型。以上二种同时出现,病势最为严重。
预防鸡痘,最可靠的办法是接种鸡痘防毒苗。经常保持鸡舍清洁、干燥,特别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治疗鸡痘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止并发症。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作治疗,必要时用清洁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对白喉型鸡痘治疗作用不大,宜尽快淘汰。
五、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本病由病毒引起,一般认为3~6周龄鸡最易感染,4周龄最多,成年鸡一般不感染。雏鸡常突然发病,病程多为一周左右。本病感染率常为100%,死亡率0~36%不等。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高达50%。发病鸡精神差,感染后2~3日拉白色水样稀便,体温高达43℃。病鸡常脱水,趾爪干燥。病鸡无食欲。腿部、腹部及胸部的肌肉常见血条纹或出血斑。肾肿,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出血。腺胃周围常充血。本病对鸡马立克病和鸡新城疫所免疫干扰明显。
预防本病必须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选择有效的福尔马林进行薰蒸流水线。0.2%的过氧乙酸喷雾效果好。治疗在发病初期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卵黄抗体注射的越早,其治疗效果越好,而在发病的中、后期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其治疗效果不明显)。同时用抗生素拌饲,预防继发感染。
六、禽曲霉菌病
家禽曲霉病是一种常见的霉菌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道发生炎症(尤其是肺和气囊)。主要发生于幼禽,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污染的垫料、木屑、空气、土壤、饲料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幼禽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发病,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是引起本病暴发的主要原因。鸡得病后可见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减食或不吃食。病程在一周左右,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死亡率可达50%以上。
参考文献
[1]李凯年,逯德山.家禽健康养殖的关键――维护肠道完整性[J].中国动物保健.2010(03)
[2]殷秀玲.冬春季节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原因及防制措施[J].中国家禽.2010(03)
[3]丁焕中,曾振灵,廖晓萍.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家禽用药教学体会[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08)
[4]孙向东,刘拥军,蔡丽娟,陈雯雯.美国家禽改良计划特点和管理结构[J].中国动物检疫.2010(07)
[关键词]家禽疾病治疗方法特点
一、家禽疾病的发生特点
1.呼吸道疾病频发
目前正值冬季,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较大,较为寒冷,对家禽呼吸道粘膜有冷刺激,时常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寒冷天气能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下降,这时一些病原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从而引起严重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此外,随着规模化、产业化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饲养管理水平长期滞后。冬春季节,饲养舍内温度控制、通风换气、相对湿度三者矛盾加剧,很容易出现低温、缺氧、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大等较差的空气环境,使家禽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不仅如此,在呼吸道出现机械损伤时,非传染性因子进入呼吸道,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常见性的能够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还有一氧化碳、氨气等有毒气体。
2.病毒性疾病的混合型感染日益普遍
以往家禽养殖容易引发的常见疾病大多是单一性病原感染,例如鸡白痢、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鸭病毒性肝炎、霍乱、鸡传染性法氏囊等疫病,这些疾病均为单一性疾病,危害较轻,其主要发病症状以及病理分析显示,这类疾病的诊断比较简单,治疗效益十分明显。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多疫病的混合型感染逐渐流行起来,从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看往往出现多种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与鸡新城疫同时出现,鸡慢性呼吸道疾病与大肠杆菌疾病形影不离,有些家禽甚至同时感染3种疾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3.病原出现变异,非典型性疾病较多
随着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逐步重视,各地区动物检疫防疫工作全面开展,但是面对复杂性的疾病,一般普通类疫苗很难防控某些疾病,导致接种疫苗的家禽体内不一定产生抵抗力,一旦遇到突发性、强感染性的病毒就会引发大面积疫情。
随着用药标准的逐步提升,家禽疾病在发生和流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使临床症状非典型化,例如有些疫苗的病原毒性减弱,在对家禽进行免疫接种时,会受到家禽基础抵抗力、个体差异、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家禽的免疫水平严重下降,达不到标准,进而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特点、症状表现、病理原因等方面表现出非典型化,以前常见的疾病以新的症状爆发流行,其中非典型性新城疫就是很好的证明。有些疫苗病原毒性增强,虽然经过接种,但是免疫效果失效,例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马立克氏病毒均出现了超强毒株,对于这些新型的病毒除了进行科学的疫苗接种外,尽可能的缩小污染的范围,及时消毒,尽可能的降低负面效应,为家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家禽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1.沙门氏杆菌病和白痢病
2.球虫病
家禽球虫病发病率比较高,范围比较高,危害十分严重,一般雏禽患病后两个月内死亡率最高,其主要症状有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大便带血、盲肠出血并肿大。对球虫病的防治首先要保证养殖舍的卫生,对于杂物及时清除并消毒,幼禽出生一周后便注射预防药物,持续用药一个月以上,药物的使用要多种混合使用,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在其饲料中可以加入0.03%的痢特灵、0.005%~0.01%的土霉素等药物。
3.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一般发病与母禽身上,其主要的症状是导致所有器官和组织出现肿瘤,具有很强的潜伏期和传染性,由于个体差异其病死率不定,一般在10%~80%之间,对于雏禽来说非常容易感染,因此要对刚出生的雏禽及时隔离、净化,有效防止马立克氏病的感染。肉禽类一般在1~2月龄内易感病,而对于蛋禽类来说,一般在2~5月龄内易感病,这种疾病的症状分很多种,如神经型、皮肤型等,神经型症状为禽类两脚一脚超前,一脚朝后,脚步神经变粗;而皮肤型症状为翅膀、腿部、颈部等处出现灰色或者黄色的肿瘤,容易破裂。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及时消毒、保证卫生,及时接种马立克疫苗,一般在注射后三周开始形成免疫力。
4.慢性呼吸道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感染家鸡,由鸡毒支原体引起,并且广泛存在于鸡体内,在多种激素的作用影响下才会发病,主要的发病对象为4周左右的肉鸡,呈慢性症状,主要有:粘液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喷嚏等,并伴有呼吸道啰音到了后期眼睑肿胀。治疗方法为:选择红霉素、力高霉素等药物,用量为每千克体重的家鸡注射10~15mg,并配合柴胡、辛夷、桔梗各50g掺入饲料中喂养。连续喂养3~5天。
[1]王秀芳,顾锐,黄宗男.怎样预防与控制禽群发生传染病[J].吉林畜牧兽医,2009,2(30).
[2]殷秀玲.冬春季节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原因及防制措施田[J].中国家禽,2009,31(3).
[3]欧阳金旭,陈昌蓉,张士义.当前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田[J].湖北畜牧兽医,2009(1).
[4]管新彬,崔文秀,刘春燕.畜禽疾病防治的必然趋势—生态防治[J].中国禽业导刊2001,18(15).
[关键词]家禽;疫病;防控;物联网;使用意向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4.030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家禽疾病的蔓延,家禽养殖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其升级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加快推动传统家禽养殖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从散养方式向集中规模化养殖转变,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的质量及安全水平。而农业物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家禽业生产的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物联网已成为畜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猪、牛、鸡等畜禽养殖实现了全程监控和实时监测,有效防控了家禽疫病的发生。2009年8月,提出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的战略设想,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契机和动力。此后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物联网的使用。
但近年来,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遇到了障碍。企业和科研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和推出物联网技术,如温氏集团成立的物联网研究中心,但这些新技术却得不到真正的应用。这个问题涉及养殖户的行为。因为养殖户是物联网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的使用意愿直接影响了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假设养殖户是一个理性经济人,那么养殖户作出经济行为选择时,必然考虑收益和成本问题。
1研究综述
2家禽养殖疫病防控与物联网应用
温氏集团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1991年启动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来,温氏应用物联网技术以协助生产养殖管理,实现现场的实时监控、环境自动检测、生产设备自动控制等,向着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迈进,这些技术在奶牛和生猪的养殖上应用广泛,例如:奶牛生理特征监测传感器项圈,实时监测奶牛的生理特征,实现奶牛期预测等异常行为判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S着家禽养殖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温氏也加大了家禽智能化养殖的研发力度,如禽舍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并在养殖场设点应用和推广,将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技术设备通过补贴购买的形式推荐给养殖户使用。但调查发现,这些研发出来的物联网技术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应用现状却远远比不上在猪羊养殖领域。
2.1家禽安全溯源体系形同虚设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养殖场只能根据禽只的特征或特殊标记识别家禽,无法对家禽建立档案信息系统,构建家禽安全溯源体系。当家禽出现疾病时,无法及时和准确地追踪到疫病源头禽只,从而导致家禽疫病的扩散和蔓延。
2.2禽只个体实时监测无法实现
基于引种选育和日常养殖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时监测现状,调查数据如图1所示。
在调查的养殖户中,有10.38%的养殖户认为自己的养殖场不能做到逐步淘汰异常禽只,达到净化禽群保证禽群优良的标准;剩余的89.62%则表示自己只能根据经验,通过人为观察禽只的行为变化和健康状况,淘汰异常禽只。
图2显示,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通过观察家禽的行为、精神状态和排泄物来辨别和发现异常禽只,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下,41.51%的养殖户表示管理员定期对家禽进行抽检诊断也能帮助其及时发现异常禽只。
由此可见,养殖户在逐渐实现养殖的规模化,却还远远达不到规范化,由于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场不能对家禽个体进行实时监控,只能凭经验观察禽只,做不到实时监测和落实到每只禽只,因此不能及时检测发现病禽,为家禽疫病的滋长提供了机会。温氏技术人员反映,实现家禽养殖的个体体征智能监测及疫病预警诊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成本,并且家禽个体特征等原因也会阻碍该技术的应用。
2.3鸡舍智能测控系统未能普及
温氏集团在改善鸡舍环境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加大了鸡舍智能测控系统的研发力度,并积极向养殖户推广使用,但似乎效果不佳。
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养殖场主要是通过人为改善禽舍环境,如人为通风换气、调节禽舍光照温度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殖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其弊端也逐步凸显。禽场人员配备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规模的增长,导致禽舍内空气卫生状况较差,氧气含量减少,空气中有毒气体、灰尘含量和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不断增加;加之不能及时监控和改善禽舍环境,从而导致禽群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将引发疫病。
尽管鸡舍智能测控系统已经在温氏集团开始推广使用,但被调查的养殖户中真正使用的仅有5.66%,表明该项技术未能普及。
2.4家禽粪便处理设施落后
对家禽排泄物的清洁及处理是家禽饲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日一清洁,一日一消毒”能在源头上杜绝病菌的传播,而对排泄物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既有效回收利用又能达到环保的目的。
被调查养殖户表示,目前通过人工对家禽排泄物进行清洁。之前温氏集团向养殖户推广的粪便自动清理机器,由于成本过高、效果不明显而被搁置。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来说,其人员配备少,难以做到每日清洁。
养殖户还表示,家禽排泄物堆积到一定量时统一由鸡屎厂或化肥厂收购,不存在直接丢弃、人为掩埋和人为焚烧等不正确的处理方法。但在排泄物从囤积到出售期间,病原菌不能有效地被杀灭,将长期藏匿于养殖场,提高了疫病爆发的可能性,也是家禽反复发病的原因之一。
3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向分析
立足温氏集团“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研究,运用养殖户行为理论,参考技术接受模型,通过李克特量表评估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15.24%的养殖户对在养殖过程中投入使用物联网技术表示完全不同意,34.74%觉得比较不同意,28.78%觉得不确定,还有14.84%认为比较同意,仅有6.4%的养殖户表示完全同意。
由此可知,养殖户对使用物联网的意愿并不高。笔者通过分析量表的度量因素,发现影响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感知易用性、养殖规模和使用成本。
3.1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
养殖户对使用物联网技术的难易程度的感知直接影响了其物联网使用意愿,感知易用性越大,则使用意愿越强。而掌握一项技术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或是使用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养殖户温氏旗下的养殖户大多学历水平较低,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一项新的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使用难度和障碍,将会大大降低使用者的接受和使用意愿。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家禽养殖过程中,对于知识水平有限的养殖户而言,这一项技术是否容易操作,难度系数是多少,这都是养殖户会考虑的问题。
3.2养殖规模越大,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越高
温氏旗下的养殖户养殖规模大小不一,而规模是影响其对新技术的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从养殖场的主观条件出发,大规模养殖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边际成本较小,有利于养殖户增加收益,而小规模养殖场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其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所以小规模养殖户的使用意愿相对较低。
3.3使用成本是制约养殖户使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技术的成本是制约养殖户投入新技术的主要障碍,一项新的技术被采用,很大程度是由这项技术的应用成本和所获得收益的差额决定,即应用该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导向作用。由于养殖场的选址有一定的要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上,养殖户除了要负担本身技术设备的成本,还承担着网络设施成本、技术使用培训成本等,这些成本都会让收入单一的养殖户不轻易投入使用一新技术。
4在使用物联网防控家禽养殖疫病方面的建议
对温氏集团的案例分析发现,目前物联网应用于家禽养殖领域的现状并不乐观,家禽养殖疫病防控方面仍存在许多漏洞,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向不高。为促进物联网在家禽疫病防控环节的推广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4.1政府提供技术补贴,落实惠农政策
4.2深化“公司+农户”合作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家禽养殖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如果养殖户无法承担这一技术的应用成本,那么再好的技术设备也将被闲置。
因此,笔者建议温氏深化“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利用温氏集团雄厚的财务实力,为养殖户提供融资渠道或者直接提供贷款,使养殖户具备扩大养殖规模、购买物联网设备的资本。此外,也可以采用物联网设备租赁的方式,将折旧周期长的大型物联网设备通过租赁的方式租借给养殖户使用,既降低了养殖户的使用成本,也给温氏集团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继续维持共赢局面。
4.3鼓励小规模养殖场的合并
温氏旗下的小规模养殖户居多,所有养殖环节都依靠人工操作,使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较低,从而导致物联网技术无法在小规模的养殖场内投入使用。养殖场的逐步扩大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物联网的推广使用。因此,温氏可以鼓励旗下的小规模养殖户进行合并,从而扩大养殖规模,利用规模效应解决应用先进技术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小规模养殖场之间的合并也有利于温氏对养殖户的管理。
4.4面向养殖户建立物联网使用培训体系
其次,面向养殖户建立物联网使用培训体系,对新技术投入使用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培训指导,落实到每一位养殖户,帮助他们克服接受新技术的障碍。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渝,杨保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2]何莲,凌秋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2).
[3]李容,尹兴旺,蒋祖玲,等.“公司+农户”养禽模式的考察报告――汉川广东温氏家禽业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09(4).
[4]王海.基于农业物联网的安全养殖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5(1).
[5]吴胜香,陈芳,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5).
[6]徐海斌,王鸿翔,杨晓琳.现代农业中物联网应用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2013(42).
[7]颜波,石平.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智能化监控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4(1).
[8]张建华,赵璞,刘佳佳.物联网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4(10).
[9]ESpiesslmayr.ElectronicIdentification(RFIDTechnology)ForImprovementofTraceabilityofPigsandMeat[C]//EuropeanConferenceonPrecisionLivestockFarming,2005.
[关键词]家禽疾病预防治疗措施
一、前言
在家禽的生产养殖中,经常会有一些常见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和产科病,以及一些寄生虫病等。如果想做到成功养殖家禽,就需要对家禽的疾病及时治疗,提前做出预防,这就需要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
二、目前家禽疾病预防工作的现状
三、家禽疾病预防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用药
2.忽视给药方式
给药方式需要根据家禽不同的病情来确定的,例如进行肌肉注射、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式。而在家禽的治疗中,如果没有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就很有可能造成家禽的中毒或者不良反应。例如,如果有些患病的家禽食欲不振,则不能选择口服的方式,而需要选择其他的给药方式;有些需要把要入溶解到水中给家禽服用,如果没有溶解充分,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3.对药物的剂量控制不熟悉
有许多兽医在对家禽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了解发病的原因,对一些药的用药范围以及剂量的控制也不熟悉,有一些药需要根据家禽的体重来配制,按照每千克配制一定比例的药,药物可以适应的病症范围也都在包装上注明,一些兽医只是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来进行治疗与用药,就很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而许多兽医如果发现相似的病症就会使用青霉素、地米以及安乃着几种药物,如果没有对症,很可能会给养殖户造成更大的损失。有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因为药物剂量出现了误差,而导致家禽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当注射一针时没有效果,兽医自认为是剂量不够而再注射一针,就很有可能造成家禽无法承载药物大剂量而死亡的情况。
四、家禽的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措施
1.需要加强免疫程序
兽医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门需要根据家禽的具体情况,例如年龄、品种、健康情况、病史、生存环境与本地流行疾病等因素来进行家禽免疫程序的综合制定,每一步免疫程序的设计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抗体水平检测程序。对于疫苗的储存方式、使用方法以及接种方式都要十分注意,需要在家禽免疫前后,对其食用的水或饲料中加入一些抗生素。虽然免疫程序的每一步骤都进行严格的设定,家禽也可能感染疾病。因此争取能够在疾病发生之前,对具体情况进行观测,同时给其服用预防药物,起到抑制或杀灭原微生物与增强家禽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2.做好饲养加管理,以免出现应急刺激
要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家禽的免疫力,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确保家禽健康的生长发育。在养知识应该避免出现对家禽的应急刺激,因为这种刺激会影响家禽的生产能力,同时会提高其感染疾病的几率。一旦发生了停电或者是光照不是的情况,也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同时,在对家禽进行接种、转群或者断喙等的前后一周,都需要在其饮用水中加入一些电解多维,这样可以缓解一定程度的应激刺激。
3.谨慎选择畜舍场地
家禽的养殖地质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水电、交通的便利性,又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殖户应该避免选择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工程以及地势较高的一些地方,也不要选择附近有其他养殖场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保证畜舍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和充足的阳光照射。对畜舍的布局也需要注意,把生活区和生产区划分开,畜舍和孵化室划分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家禽的疾病是可以预防与控制的,还有许多控制方法,例如严格控制畜舍的人员出入、普及疾病确诊实验室、设置养殖场的齐全设施等都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兽医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门需要学习科学的防控管理与养殖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帮助农户们增加收入,发展地区经济。
[1]唐式校.浅谈运输家禽的卫生管理及检疫[J].草业与畜牧.2011(04)
[2]王韡.家禽传染病防治的综合性措施[J].畜禽业.2002(02)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5;禽流感风险因素监测
为了掌握人禽流感病例发生的风险,探索职业暴露人群禽流感风险因素,了解禽流感病毒在我县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暴露人群中的感染情况,自2009年以来,南昌县对家禽规模养殖场的职业人群进行了连续监测,现将2012~2013年禽流感H5N1亚型流感病毒血清学的监测情况和禽规模养殖场新鲜鸭粪、笼具、食槽物体表面、禽饮用水、污水等环境样监测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血清采集和环境样采集2012年11月采集100份南昌县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人群的静脉血,2013年1月、5月、9月共采集120份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新鲜鸭粪、笼具、食槽物体表面、禽饮用水、污水等环境样进行禽流感H5亚型抗体检测。
1.2抗原制备(H5N1)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
1.3血清学检测和环境样检测采用微量半加敏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检测各型流感抗体。血清在测定前用霍乱滤液处理后用终浓度为20%的鸡红细胞吸附,以去除非特异性抑制素和凝集素。结果判断以血凝抑制滴度≥1∶20为阳性。
2结果
共采集100份南昌县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人群的静脉血,未发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采集120份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新鲜鸭粪、笼具、食槽物体表面、禽饮用水、污水等环境样,未发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
3讨论
参考文献:
[1]蒋文明,嵇康,曹玉飞,等.全球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9):66-68.
[2]康宁,谭毅,居昱,等.广西2009年职业暴露人群禽流感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85.
[关键词]九台市畜禽疾病防范治疗
九台市是国家首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县(市)之一,是我省第一个把畜禽防疫费用列入公共财政的县(市)。其畜禽养殖产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促进九阳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家畜家禽的疾病防范与治疗方面,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在清除九台市发展的障碍。
二、家畜家禽疾病防范与治疗
1.禽畜发病的特点
1.1发病的低龄化
家禽家畜有的在3~5日龄就出现呼吸道症状,表现为轻微甩鼻、咳嗽。病程短促,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有些在死前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同等条件下,一般成年动物感染疾病的机率低,发病轻或不发病,而幼畜因防御机能尚不健全,抵抗力弱,易感染病毒。有些症状很典型,加上治疗不及时,死亡率与日俱增。
1.2原因的复杂性
家禽家畜饲养器具消毒不严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一些养殖户对消毒缺乏认识,怕麻烦,敷衍了事的情况居多,因此消毒后的效果不好,甚至有的养殖农户干脆根本就不实行消毒措施。由于消毒观念淡薄致使养殖环境长期存在病患,日积月累,病原繁殖到一定程度致使家禽家畜很早就发病而且很难根除。
1.3饲养管理水平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饲养管理水平是影响家禽疾病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湿度、温度、饲养密度及代谢产生有害气体的含量。在饲养管理中最重要也最不容忽视的的一项任务就是粪便的清理,但这却没有引起农户们的足够重视,从理论上讲,一天一清粪,一天一消毒,是最合适的方式,可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做,从而导致疾病的兽禽疾病多发。
2.畜禽疾病的防范和治疗
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三个因素是造成畜禽传染病流行的罪魁祸首。因此,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来消除或切断造成流行三因素,即查明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动物抵抗力,就可使疫病不再传播。从当前九台市畜禽养殖的疾病发生特点来看,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饲养管理,疾病需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才能彻底解决此问题。
三、结语
畜禽疾病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病类多,症状表现千差万别,且同一种疾病因品种、畜龄、病程、病型、个体差异,其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准确作出诊断并有效防治十分重要。认识和学习九台市家禽家畜疾病发生的特点和预防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九台市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促进九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1]韩开顺宋文双张勃浅谈畜禽病毒病的治疗中国动物检疫-2012年第29卷第4期.
[2]宋津宁侯晓凤浅谈家禽养殖常见疾病预防与控制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年12期.
[3]韦钰.浅谈家禽疾病的特点与防治措施农家之友-2009年08期.
[关键词]家禽养殖疾病防控设备措施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吉林省九台市乡镇养殖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家禽在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病症也逐渐成为养殖专业户所重视的问题之一。由于家禽疾病的蔓延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养殖户带来了成本损失。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禽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养殖户的核心工作。
二、家禽养殖疾病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禽体抗病力
一般来说,家禽在其生长和繁衍的阶段,要充分地发挥其生产性能,必须加强养殖中心的管理,增强家禽本身的抗病能力。在此基础上,养殖中心应该从禽类养殖的卫生环境出发,并制定切实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优良的养殖管理是提高禽类免疫能力的基本前提。第一,养殖厂的基础设施要达到规定的要求,保持禽舍冬暖夏凉。要定期对禽舍进行打扫,保证其干净整洁。在禽舍的管理中,要构建“全进全出”的养殖体系。第二,要根据禽类生长阶段的不同和种类的不同,进行各种饲料的选购。在家禽的喂养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营养物质,保证所养殖禽类的健康状况。
在具体的养殖制度推行过程中,吉林省九台市将养殖的棚舍集中起来,并增加了林木的种植面积。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人们居住的环境。
2.坚持消毒制度,消灭病原体
3.适时接种疫苗,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4.养禽场的扑疫措施
养禽场一旦发生烈性传染病或新发生的传染病,必须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早诊断,迅速隔离病禽,严格封锁疫区,尽快扑灭疫情,同时将疫情报告当地畜牧主管部门,以便尽快通知周围养禽场采取预防措。吉林省九台市定期向养殖专业户普及各种禽类养殖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专业户能够及时了解各种最新疫病的防治方法,从根本上切断疾病传播的源头。
在可能受到禽流感威胁的情况下,应给所养的全部禽只进行禽流感疫苗注射。如果在禽类的养殖过程中,发现类似于禽流感的病情时,养殖专业户应该即使向当地的疫病防控中心进行报告,借助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同时,还要将带有疾病的禽类隔离开来,切断传染源头,并封锁现场,进行消毒处理,杜绝疾病的蔓延。如确诊为非禽流感性疫病,则应采取对相应疾病的防治措施。
三、结束语
近年来,吉林省九台市的城镇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随着养殖数量和类型的增多,这对于养殖户家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正确了解家禽养殖的特点,从造成禽类疾病的根本原因出发,制定合理的疾病防控方案,做好必要的疾病防疫措施。
[1]马晓迪;TonyGestier;;大肠杆菌——误区和误解[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1年04期.
[2]王和平;巢伟;李立松;徐雷;;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及免疫预防[J];畜禽业;2011年05期.
1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是利用鱼稻共生共栖的原理,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环境优势,在同一单位面积中,挖掘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和生产潜力,增加鱼产量的养殖方式。一般每亩(667平方米)可增产鱼类10~80千克。由于鱼类在稻田中到处游动,搅动水体,增加了水中溶解,并且钻泥觅食,使土质疏松,氧气易深入水层。鱼类的大量粪便,除含有大量的氮外,还含有多量的磷元素,对水稻的生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施肥作用。
2设施渔业
当前,我国渔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渔业外部大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调整变化,渔业发展正面临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制约,其原有的强势特征开始弱化,发展速度相对减缓。而设施渔业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在渔业结构调整中蓬勃发展,已成为渔业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
3种青养鱼
种青养鱼是利用青饲料投喂鱼类,可减少饲料成本。可以利用池埂、荒山荒地种植玉米、大麦、小麦、高粱、黄豆、红薯、包菜以及瓜果等蔬菜,或种植苏丹草、黑麦草、苦荬菜等饲草,用来养殖鱼类。象苏丹草和黑麦草可以采用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种1次可割几茬,一般每亩产量能达到5000千克,平均每25千克青草可长1千克鱼,而且鱼类食用优质牧草不易得病,间接还可节省鱼病诊治费用。
4投肥养鱼
投肥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下塘前先施基肥,培肥水质,一般每亩用畜粪200~300千克或人粪尿100千克左右;下塘后,根据水质、天气和鱼类生长情况追肥,一般每亩每次放经发酵的粪肥50~70千克。另外在高温季节也可按池鱼总重量的1%投喂饼肥。无机肥,下塘前20天先施基肥,每亩用过磷酸钙2.5千克,硫酸铵3~5千克;下塘后根据水质、天气及鱼类生长情况少施勤施,一般每2~3天施硫酸铵1.5千克,过磷酸钙0.2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5以鱼养鱼
以鱼养鱼是指合理混(套)养,循环利用不同水层空间和不同饵料的养鱼方法。一般鲢、鳙、草、鲤、鲫及野杂鱼和肉食性鱼类都可合理混(套)养,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的营养。如鱼类粪便可肥水,繁殖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鲢、鳙鱼提供营养,食物的残渣剩屑又能为鲤鱼等底层吃食性鱼类提供饵料,死鱼、野杂鱼又能为肉食性鱼类提供饵料。但在放养中注意分清主养鱼与混(套)养鱼的比例。
6生态养殖
利用食物链进行生态养殖也是节省饲料、提高效益的养殖方式。可在鱼场附近开饲料地,建畜舍实行种养结合、鱼畜配套养殖,进行立体开发。以地种菜种草,菜草喂畜喂鱼,畜粪养鱼肥塘肥地,形成“草-畜-鱼”的良性循环,实现其生态养殖效益。
7鱼禽混养
家禽粪肥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及部分维生素,用之喂鱼可节省不少饲料。具体方法是,在池边种饲料及青草,附设家禽棚,以饲料或青草喂家禽,也可加工后喂鱼,家禽粪便喂鱼肥水,塘泥肥地种菜,形成“草-鱼-家禽”的混合养殖。
8配料养鱼
冬末春初,天气仍然比较寒冷,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易出现复杂多变的天气,早晚温差大,加之春季干燥多风,很容易诱发疫病,特别是呼吸道病发病率会更高,一旦发生和流行,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规模养殖场对春季禽病的防治感到非常棘手,所以,有效的防治禽病是广大养殖场户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在基层总结的经验,浅谈以下春季禽病防治措施。
一、科学的做好免疫
养殖场户必须树立“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思想,有些禽病如新城疫、马立克、法氏囊、禽流感等无有效治疗,只能依靠免疫预防。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按照程序免疫至关重要。免疫时一定要正确使用疫苗,按照说明进行稀释,不能随便增减倍数,不同的免疫方法效果截然不同,免疫方法不正确效果就不明显,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在进行免疫时,防疫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因为很多疫苗是弱毒;免疫前后3天饮水中加黄芪多糖水,以减少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
二、加强饲养管理
关键词家禽;免疫副反应;症状;发生原因;预防措施
1家禽免疫副反应的症状
免疫副反应是指动物接种疫苗后,在产生有益免疫反应同时或之后出现的因疫苗质量、动物健康状态等因素引起的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1]。免疫副反应根据引起家禽症状的轻重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2种。一般反应是由生物制品本身特性引起的,家禽主要表现为呼吸加快、体温升高、倦怠、食欲减少和生产性能下降等症状,此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一般不需处理,1~3d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异常反应较一般反应发生的概率低,但症状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采食减少,鼻腔出血,抽搐,条件性致病菌感染,甚至引发死亡,异常反应需要药物治疗才能恢复,救治费用较高。
2免疫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l疫苗选择不当
目前,市场上禽用疫苗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养殖户如购买超过有效期的疫苗、没有正规批文或质量不合格的劣质疫苗,有的弱毒苗毒力不稳定、毒力偏强,使用后容易出现毒力偏强,导致疾病的暴发。
预防措施:根据本地家禽疫病的流行情况及发生特点、使用疫苗的类型及特性、家禽免疫水平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养殖户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优质疫苗,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免疫副反应。具备条件的养殖场还可通过病原分离、血清学鉴定,确定血清型,以正确选用相应疫苗[2]。
2.2接种疫苗的时机不当
给处于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的家禽接种疫苗;在寒冷、酷暑等恶劣气候条件接种疫苗均易使家禽产生较大的免疫副反应。
2.3免疫人员的技术操作不当
一是疫苗稀释不当。如马立克氏病疫苗不按要求用特定的稀释液;饮水免疫时用含高浓度消毒药的自来水;稀释液的量偏大;疫苗稀释时混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或其他疫苗或染料。二是不同疫苗同时使用。不同疫苗同时或以相同途径接种,有些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防疫人员接种疫苗时为了减少操作次数,图方便,将几种疫苗同时给家禽注射。如将新城疫疫苗、禽流感疫苗同时注射,不仅降低预防接种效果,还会使家禽免疫副反应加剧。三是随意增减疫苗剂量。有的接种人员随意减少和增大注射剂量。接种疫苗后,免疫员没有进行观察,或出现了副反应不处理,从而导致副反应加重,最终造成动物死亡。四是注射器使用消毒不当。注射器在使用时,如果内部有化学消毒剂残存,注射器针头不及时更换,注射部位不消毒等可能出现带毒感染,甚至导致疫情暴发[3]。
预防措施:免疫人员要严格按照生物制品的使用方法进行免疫。疫苗稀释要使用专用稀释额或生理盐水,摇动小瓶至疫苗完全溶解后使用。注射器在使用前要煮沸20min或高压灭菌,使用连续注射器时,必须更换消毒针头。注射器械使用后必须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晾干后保存。免疫注射时要求正确操作,剂量准确,疫苗稀释后必须保证12h内用完,免疫后观察5~10min,对个别家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要及时用抗过敏药物、强心药等药物对症治疗。接种后,要向群众说明加强饲养管理,使动物机体产生较好的免疫力,减少接种后的副反应。
2.4禽舍管理存在不足
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禽舍卫生环境不良;家禽的营养状况差,饲料营养不平衡,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微量元素硒、锌、电解质等或某些维生素过高或缺乏,易造成免疫效果不佳;饮水免疫时,饮水槽不净或消毒不当,造成疫苗污染。
预防对策:在预防接种同时,必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家食体质,提高抗病力[4]。疫苗接种前后要使用消毒药、抗细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在接种前后3d内,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等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还要保证饲料蛋白质含量充足,尤其是注意一些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免疫促进剂,可以保护家禽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加机体抗应激能力。铁、锌和硒等微量元素能维护免疫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保持舍内定期消毒、通风良好、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强度,饲养密度合理,勤换垫料,对孵化器、出雏器、饲养用具及环境进行定期消毒,防止污染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及其他病菌(毒)。保持禽舍内外的安静,减少家禽应激。
3参考文献
[1]白军.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6):59-60.
[2]张宝琚,宋振文,张利平.家禽使用疫苗时应注意的问题[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