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4~12岁,平均(6.37±2.36)岁;病程1~6d,平均(2.65±1.31)d;临床分型:高热13例,中等热度79例,低热28例。对照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2~12岁,平均(6.62±3.54)岁;病程1~6d,平均(2.94±1.07)d;临床分型:高热15例,中等热度80例,低热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选择:⑴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儿科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风热感冒的诊断标准[3,4],主症:发热,恶风,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苔薄黄,脉浮数等。兼夹症:咳嗽剧烈,咽部肿痛,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⑵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中医风热感冒的诊断标准,发病≤3d;②实验室检查符合细菌感染指征;③以发热、恶风为主症,并发症状为咳嗽、咽痛、流涕等;体征可见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下颌淋巴结和颈淋巴结肿大等;④年龄1~12岁。⑶排除标准:①脏器和系统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儿;②对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的患儿;③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④排除患有风寒感冒的患儿;⑤排除已接受其他抗病毒或抗炎药物治疗的患儿;⑥排除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及有精神疾病的患儿。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儿童口服剂型12mg/(kg·d),2次/d;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d),每4~6h服用1次,连续服用不得超过4d。②治疗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儿热速清颗粒口服,<1岁,0.25~0.5袋/次;1~3岁,0.5~1袋/次;3~12岁,1~1.5袋/次,3~4次/d。连续治疗4d。
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1h、2h、4h、8h的体温变化,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RP、PCT及T淋巴细胞变化。①白细胞计数:使用BC-32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②CRP、PCT及T淋巴细胞:治疗前后采取空腹晨血,用免疫比浊法测量CRP水平,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PC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记录各检测因子的百分比。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判定[5]。①治愈:用药24~48h,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②有效:用药48~72h,体温恢复正常;③无效:用药72h内,体温没有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和显效病例数之和在总病例数中所占的比例。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表2两组治疗后第1、2、4、8h体温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1h2h4h8h治疗组12038.25±0.6537.84±0.58△★37.36±0.35△★36.82±0.41△★对照组12038.30±0.7137.98±0.41△37.46±0.39△37.82±0.26△
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RP、PCT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RP、PCT水平均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两组治疗后CD4+/CD3+、CD4+/CD8+均显著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CD3+治疗组中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CRP是小儿发热中常用的一种化验指标,由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所致,随炎症程度不同,呈现由低到高的浓度变化,可在组织损伤后6~8h内上升,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情况,敏感度较高[9];PCT在健康人血中浓度极低,当细菌感染时,各个组织器官大量形成PCT并释放入血,T淋巴细胞是体内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当病原体侵袭人体,产生炎症时,免疫器官产生作用,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来捕捉病原体,进行机体防御,T淋巴细胞是这个过程的调节者,其在体内的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加强免疫应答,保持免疫记忆。是判断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指标[10]。
表3两组白细胞计数、CRP、PCT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WBC(109/L)CRP(mg/L)PCT(μ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2011.63±4.274.87±1.33△★37.57±7.2116.54±7.25△★23.74±8.921.63±0.41△★对照组12011.45±3.816.90±1.61△36.43±7.4523.61±7.25△22.65±8.017.28±1.32△
表4两组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s)
CD4+/CD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200.65±0.030.76±0.04△★0.32±0.030.33±0.051.62±0.211.79±0.26△★对照组1200.64±0.020.72±0.050.33±0.030.46±0.03△1.63±0.311.75±0.13组别nCD4+/CD3+CD8+/C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