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活法

疾病早预见,健康活百年,如果人体内没有酶的活动,人将一秒都无法生存。

医生在进步,为何病人却在增加?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体内酶的过分消耗吗?健康的人肠胃状况良好,不健康的人肠胃状况不好。你能识别自己的“肠相”和“胃相”吗?大家在真正理解保持健康的意义的基础上,坚持这种健康养生法,可将再患癌症的几率几乎减少至零。美国总统、日本首相、欧美及日本多位影星都曾接受过作者的健康饮食疗法,而且对该方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颠覆传统的「健康」养生习惯。日本持续三十八周生活类图书排行榜第一,从未开过死亡证明的当今最权威医生秘传——健康养生法,坚持本书的健康养生法,癌症将远离你。

在我从事肠胃内视镜医学研究的四十多年当中,我从未写过死亡诊断书。先不说像眼科和口腔科这些与患者生死无关的医生,而对像我这样每天为那些早期、中期、晚期等不同程度的癌症患者们切除肿瘤的医生来说,四十多年当中,从未写过死亡诊断书,这也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为什么我至今从未写过死亡诊断书,我想那是因为我和我的患者们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遵循“健康生存”的理念。

我作为医生本来不能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只靠医生的治疗是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彻底治愈患者的。

与其手术后加大药量,那还不如让患者自己慢慢地去改变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治疗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在过去,人们生病只能找医生或者靠吃一些药物来治序。患者们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治疗,医生怎么说,患者们就怎么做。

但是,近几年国民医疗费用还在持续增加,已经占了每年国家预算的将近1/2,从这种情况中能够看出每个人都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了。

人谁也不想生病,都想健康地活一生,即使患病也希望自己能够早一天康复。

所以我想通过本书,介绍一些日常的健康养生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和学习。但是我相信许多人一定会对这本书将信将疑,在这里我保证在看过本书之后一定会让您受益终生。只要大家能够改掉日常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只要在疾病到来之前能够及时的预防,我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健康长寿。

经常生病的人可能不禁会问自己为什么总是生病呢?其实这不是什么神或者上帝对我们的惩罚,而是由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日积月累造成的。

你觉得自己健康吗?我想真正回答“健康”的人并不多吧。那是因为健康并不等于不生病,不是说不生病就是健康。在东方医学界有一个词叫“未病”,这个词语义如其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还没有生病。也就是说,先不论健康与否,至少还没有任何发病的征兆。在日本人当中这种“未病”的人非常多。

有很多自认为健康的人,却经常饱受慢性便秘、痢疾、失眠、肩周炎等疾病的困扰。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是我们的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了。如果继续视而不见那么后果会更加严重。

二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长寿国。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谁都希望能够健康的活一生。

但是单从平均寿命来看并不是让人乐观的,这是因为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和说明健康状况。比如说同样是100岁的老人,有的很健康,有的却是常年卧床不起饱受病痛折磨,可这些老人都被统计成为长寿。两个老人虽然都是100岁,但是却过着不同的生活。如果是天天被病痛折磨,天天躺在病榻上生活,那么我想长寿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的。

请大家看一看周围的老年人,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到了像他们那样的年龄,是否也是他们那种身体状况?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这样想吧!

健康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够健康长寿。

你每天都保持着良好的饮食习惯吗?经常会留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吗?我想很少有人会经常注意到自己所服用的药物以及每天的饮食情况吧?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当中有许多被称作对健康有利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利于健康,我建议大家还是定期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以确认自己是否健康。

为什么这么说,一般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健康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尤其是关于饮食方面的所谓的健康法,也有很大一部分对健康不利。那么你有尝试过下面的方法吗?

▲饮用酸奶有利于肠胃;

▲牛奶可以补充钙质;

▲食用水果身体易肥胖,保健品可增加维他命;

▲食用米饭身体容易发胖;

▲多吃高蛋白和低热量的食物;

▲多喝绿茶;

▲水要烧开喝。

以上这些方法人们一般认为对健康有利,但是就从事肠胃疾病诊断医生的我来说,这些全部都是不利于肠胃的错误方法。

我从来没见过,每天喝酸奶的人有哪个肠胃是好的。在美国有一多半人每天都喝牛奶,但有好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

每天都喝绿茶的人肠胃状况也并不好,还有许多人大量地饮用绿茶,这容易引起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征兆。

肠胃状况不好的人,身体健康都存在着隐患。

为什么这些损害肠胃的东西却被说成是对健康有利的呢?我觉得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了食品中含有一种对健康有利的物质,从而盲目地认为该食品也一定对健康有利。

就拿绿茶来举个例子吧。

绿茶当中有利的成分确实不少,具有杀菌和抗氧化的作用。所以有人说喝绿茶可以延年益寿,还可以预防癌症,但是我一直对这些说法持有疑问。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每天喝茶的人肠胃状况并不好。

茶叶中所含有的阿仙药成分只是具有抗癌物质的其中一部分。并且这种阿仙药成分会合成一种叫做丹宁的物质。

这种物质是植物、果实中含有的成分,在日本以前叫“渋”,番茄当中的籽、皮及梗就是这种物质。丹宁非常容易氧化,如果和热水或空气接触就容易生成丹宁酸。而且这种丹宁酸具有使蛋白凝固的特性,所以我认为食物中所含有的这种丹宁酸,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人体的胃黏膜。

临床当中,在用肠胃内视镜给经常喝含有丹宁酸的茶(绿茶、中国茶、咖啡、红茶、蕺菜茶、杜仲茶)的患者检查当中能够发现,他们的胃黏膜变薄而且出现萎缩状态。我们都知道如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就会导致胃癌。

所以,为了证明这个说法,在2003年9月,日本癌症学会的三重大学的西川正佑教授发表了一篇报告,所述内容是含有阿仙药成分的DNA具有危害作用。茶叶具有的危害作用还远不止这些,现在市场当中所销售的茶叶很大一部分在栽培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农药。

含有丹宁酸的茶叶和残存的农药,还有咖啡因都对身体不利,所以,我们主张大家还是喝白水更好一点。

如果有人特别喜欢喝茶最好选择无农药栽培的茶叶,为了避免空腹时喝茶而伤害胃黏膜,所以尽量在饭后喝,一天2~3杯为宜。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盲目地相信这些错误的信息,我认为是因为现在的医学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人体内各部分都是紧密联系的。对身体某一个部分有利的东西并不一定对全身都有利。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这个意思。只看到物质中的一种成分,是不能贸然判断它是否对身体有利的。

1977年,美国的参议院议员乔治·马克发表了一篇关于生活健康饮食的报告,该报告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马克报告”。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医学在不断进步,可是每年患癌症和心脏病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美国全国开始受到疾病的威胁。与此同时,由国家所负担的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已经到了威胁财政收入的地步,问题迫在眉睫急需解决。于是,美国开始着力研究国民患病率高的原因和建立应急对策。正是来自这样的危机感,美国参议院设立了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由马克担任委员长。

当时,委员会的成员们收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关于健康饮食的资料,并且和当时最权威的营养学家们一同研究和调查患病率增加的原因,最终完成了五千多字的“马克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了在当今美国国民中存在着很多健康问题,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即国民的患病率之所以高,都是由日常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就是说美国国民如果不改掉错误的日常生活习惯,就无法遏止高患病率。

当时在美国,人们的主要食物就是牛排、烤肉这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蛋白质是构成体内物质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营养要素之一。所以,动物蛋白对于运动员和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人以及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都是必需的。日本人之所以认为多吃肉才有力量就是受美国当时的营养学的影响。

然而,“马克”报告几乎全盘否定了当时的饮食常识。那么,什么才是理想的和健康的饮食方法呢?这还要追溯到日本的元禄时代。

但是,如果说不吃肉的话肌肉就发育不良这纯属胡说。我们自己看看自然界就明白了。

不吃肉就长不高,这也是不科学的说法。大象和长颈鹿都比狮子和老虎大好几倍,可是它们都是食草动物。

不过,大量摄取动物蛋白可以使人类成长速度加快这倒是事实。最近小孩子们成长的速度快得惊人就是因为他们摄取了大量的动物蛋白。

在这里,过量的摄取动物蛋白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容易长过头,就是说生长过快会导致提前出现老化的征兆。

所以说,加速成长的动物类蛋白就是促进老化的肉类。

我们要提醒特别喜欢吃肉的朋友们,食用过量的肉类不仅有碍于健康,而且还会导致提前出现老化的征兆。

人的相貌能够反映出长相的差异,同样每个人的肠胃状况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健康状况。从一个人的长相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同样从一个人的肠胃状况也能看出他的健康与否。一个健康的人,他的肠胃状况也一定是良好的。一个健康的胃,黏膜一般呈粉红色,表面没有凹凸不平,黏膜下毛细血管呈现不清晰状态。黏液是透明的,在内视镜灯光的反射下闪闪发亮。健康的肠道也是如此,总体呈粉红色,非常柔软并且能够看到肠壁内很有规律的褶皱。

人在小的时候肠胃状况基本上都是健康的,后来随着饮食习惯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不健康的人胃部的情况是,黏膜上有斑纹,局部发红或发白。在日本患萎缩性胃炎的人很多,症状就是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如果黏膜继续萎缩,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一部分表面细胞会发生增殖,胃壁内就会变得凹凸不平。这样一来就为癌变埋下了隐患。不健康的肠道中,肠壁较厚并且呈现出不规则的褶皱,局部变细。我曾经忠告过那些肠胃状况还未恶化的人,让他们少吃肉。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在意,他们都说肉很香啊!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我看来,比起外部的变化我们更应该注意内部的变化,因为内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问题。

那么,我现在就告诉大家,如果总是吃肉,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

肉类损害肠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食物纤维,并且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如果总是吃肉,肠道就会变得越来越粗,这是因为缺乏食物纤维,大便的量少而造成的。而要排泄这些少量的大便,肠道必须要做许多无谓的蠕动才能顺利完成排便的过程。也就是说多余的运动使构成肠壁的肌肉得到了锻炼因而增厚,所以肠道变得又短又硬。

肠道恶化不仅容易导致大肠癌、大肠肿瘤、肠炎和各种肠道疾病,更多情况下还容易引起子宫肌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肥胖症、乳腺癌、前列腺癌、糖尿病等疾病,我们称它们为“生活习惯病”也叫“富贵病”。

肠胃状况不好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更可怕的是,它在一点一点地腐蚀着我们的身体。

我作为外科的研修医生,曾于1963年赴美国纽约进修。

当时在美国的医院里检查大肠的主要方法是,让患者将钡盐溶液喝下去,进入大肠之后再用X光检查。这种方法叫做“下胃镜”也叫“灌肠”。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只能检查出有没有肿瘤。而无法看清楚肠道中细微的部分。所以,要切除肿瘤就必须实施开腹手术。开腹对于患者来说都是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并且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且这种检查方法并不能诊断出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虽然在当时也有叫做直肠镜的内视镜头,而且是金属制成的直筒状,但是利用这种工具最多只能检查到肛门以内25厘米的地方。

于是,在1967年美国从日本引进了食道镜,用这种由玻璃纤维制成的可视镜头深入到患者的大肠内,诊断大肠内部的情况。这就是我说的最早的可旋转内视镜头。

不久,美国又引进了刚刚开发研制成功的大肠内视镜(长约185厘米),当我在美国第一次使用可旋转式的内视镜头为患者诊断时发现,美国人的肠胃状况糟糕的令我吃惊,由于美国人经常吃肉所以肠道明显比日本人要短,要硬很多。而且腔内空间狭窄,内部凹凸不平、粗细不均,就像被束缚着一样,到处是存积着滞留便的窒室。

在美国人当中很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肠胃疾病,大概每10个人中就有一例是肿瘤患者,当时我作为外科的研修医生,做过的所有手术当中有1/3都是切除肿瘤的手术。

即使是切除一两厘米长的肿瘤,每天都要做好几例开腹手术。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一直在考虑难道就没有一种可以减轻患者负担、缓解患者痛苦的切除肿瘤的方法吗?

正好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开始全面推广使用可旋转内视镜头,于是我和生产厂家联系过,和他们说了我的想法。我希望他们能够开发一种在可旋转内视镜头前面安装一些微小的手术器械,不需要开腹就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直接利用激光手术刀等将肿瘤切除的全新的器械。

于是,我经常向厂家驻纽约的办事员反映器械的缺陷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终于在196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不通过开腹而直接将激光内视镜头深入患病部位成功切除肿瘤的手术。

这一项技术的革新,同样可以应用到胃部、食道和小肠肿瘤切除手术当中。于是,我在1970年的纽约外科学会的例证报告会上以及在1971年的肠胃内视镜学会上都做了关于此项技术的报告。在这之后不久就成立了内视镜外科这一全新的领域。

到今天已经过去34年了,在这期间,我经常往返于美国和日本之间为患者们诊断。

20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直追美国并且积极地向美国学习一切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在饮食方面也如此。在学校里人们开始给学生提供牛奶、奶油、酸奶等乳制品。并且人们用汉堡包、牛排、炸鸡等含高动物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取代了以蔬菜和鱼类为主的传统日本料理,而且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而在美国,由于1977年“马克报告”的发表,美国全国开始全面推进健康的饮食改革,于是两国人民的肠胃状况开始有了明显差别。

原本日本人的肠胃状况是非常良好的,但是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渐渐地趋向于以肉食为主的美国人的肠胃了,而且变得越来越糟糕。而美国人反而开始注重健康问题了,由于改善了日常的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所以肠胃状况有所好转,结果到1990年以后,大肠肿瘤和癌症的发病率有所减少。这就是保持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可以保证健康的肠胃状况最好的证明。

如果说美国人的肠胃状况很糟糕是因为饮食的原因,而在日本肠胃不好的人要比美国多很多。肠胃疾病的患者我已经诊断很多了,就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患有因胃黏膜变薄而导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当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20倍。由于长期的萎缩性胃炎最终会导致胃癌,所以日本人的胃癌发病率也是美国人的十几倍。

现在,虽然在美国和日本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日本人没有像美国人那么胖。其实日本人是很难发胖到一定程度的,仔细想一想,在日本除了大相扑这些必须要发胖的运动员之外,基本上见不到特别胖的人。

日本人之所以难以发胖是因为在这之前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已经把胃伤害了。而美国人能够发胖要归功于他们发达的消化器官。

我在通过内视镜给患者们做检查时,发现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症状有着不可思议的差别。比如我在给日本人做检查时,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可许多患者却说疼得很厉害、不舒服、烧心等等。而美国人却不一样,他们当中有的患者甚至都已经产生溃疡了,也不像日本人说得那么严重。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食物当中维他命A的含量。维他命A具有保护胃部、眼睛、气管等所有黏膜的作用。食用油当中就含有大量的维他命A。虽然日本的饮食习惯已经趋于欧美化,但是在黄油、奶油等乳制品还有鸡蛋的摄取量上还远不及西方人。上述这些物质虽然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保护黏膜却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人之所以肠胃发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消化酶的量。所谓消化酶就是将体内食物分解,并且促进营养物质充分吸收的一种酶。食物能否被充分消化和吸收,是由消化酶的数量决定的。消化和吸收是由唾液、胃、十二指肠、胰脏、小肠等各个阶段分泌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酶来完成的。这个时候只有酶的分泌量充足才能保证消化和吸收的顺利进行,如果酶的分泌量不足,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并且给内脏增加负担。

我个人认为,日本人之所以很容易胃疼或者胃积食,就是因为胃黏膜的状况很糟糕,并且消化酶的分泌量比起美国人来说要少很多。

而且很多日本人如果胃不舒服就马上服用胃药,而美国人通常不服用胃药,只服用含消化酶的保健品。这种保健品以前在日本市面上没有销售,必要时只能去找医生开处方。而在美国,这种含酶的保健品非常受欢迎,而且在食品店就能买到,即使每天服用,一个月才需要20美元(约2000日元)。

所以,动辄就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长期以来使得胃部状况越来越糟糕。最近在日本有一种抑制胃酸的药颇受欢迎。这种药物具有很强的抑制胃酸的功能。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如果过度抑制胃酸的话,就会导致胃黏膜萎缩,而胃黏膜萎缩最终会发展成为癌症。

所以,容易胃痛和胃积食的人一定要和医生说明详细情况,并且让医生多开一些含酶的保健药品。现在日本市面上已经能够买到这类保健药品,所以不要轻易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还是放心地服用含酶的保健药品为好。这样可以及时地补充消化酶的数量,使胃的状况慢慢得到改善。

在人类的身体当中,只有在强酸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正常生理机能的两个部位一个是胃,另一个就是女性的阴道。这两个部位都处在PH值为1.5~3之间的强酸环境下。之所以有这么强的酸,就是为了杀死入侵的霉菌。

在洗澡的时候或者过性生活的时候,霉菌很容易进入女性的阴道。所以为了杀死入侵的霉菌,在阴道里就要分泌具有乳酸菌性质的强酸物质。

而在胃里面也同样如此,大量的霉菌伴随着食物一同进入胃部。每次饭后大约有3000~4000亿的霉菌进入胃部。数量如此庞大的霉菌在胃液强酸的作用下,大部分都被杀死了。

所以,就是为了保护人体这两个容易受到霉菌侵袭的部位才产生了大量的酸性物质。如果通过药物来抑制人体当中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这种酸性物质的话,那么结果我们就可想而知了。大量的霉菌畅通无阻地进入到胃部之后,毒性强的霉菌就开始发挥作用,从而引起痢疾和各种肠胃疾病。

胃药对身体的伤害还远不止这些,如果胃酸被过度抑制,那么胃蛋白酶和盐酸就会分泌不足,从而难以激活消化酶,最终导致消化不良。如果胃酸分泌不足还会影响人体对铁、镁、钙等金属元素的吸收。做过胃溃疡和胃癌手术的患者多半会患有贫血,这就是因为胃被切除之后胃酸分泌严重不足所导致的。

而且胃酸被过度抑制会打乱肠道中的细菌平衡,降低人体免疫力。在人体的肠道中遍布着三百多种、上千亿的细菌。在这里,具有促进合成和消化功能的细菌被称作有益菌,也含有像威尔什菌那样的细菌被称作有害菌。但是数量最多的是一些中间派,既不是有益菌也不是有害菌的中性菌。这些细菌保持着肠道内的细菌平衡,如果哪一方细菌增多它们就向哪一方靠拢。所以,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是否平衡决定着肠道内部环境的好坏。

如果胃酸分泌不足,就难以激活消化酶,那么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就会直接进入到肠道当中。这样一来,本来应该在肠内被消化的食物变成了难消化的食物,在肠道内积存起来。人体肠道内的温度接近37℃,相当于处在夏天炎热的环境当中。所以残存的食物就会腐烂、变质、异常发酵、产生有毒气体。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有害菌大量增生和繁殖,最终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这些都是因为在胃中没有被完全杀死的霉菌进入到肠道当中的结果。

所以,越吃胃药越伤身体。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尽量避免服用胃药,在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对症下药就能够解决问题了。

烧心是因为胃酸倒流进入食道造成的。因为本来食道属于碱性环境,是比较怕酸的部位。因此平常有人如果胃酸倒流的话会无意识的吞咽碱性的口水,来中和倒流的胃酸。如果是因为吃得过多消化不良所导致的胃酸倒流,不能被完全中和,就会灼伤食道形成溃疡。而如果胃酸继续增加的话,就如同往伤口上倒酒精一样,会产生疼痛以及烧心的感觉。服用胃药之后会感觉很舒服,那是因为抑制了胃酸的结果。

所以,为了防止烧心,就要尽量避免胃酸流入食道。要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等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晚饭最好在睡觉前4~5个小时吃,睡觉的时候最好保证空腹状态。

胃黏膜上有突起的小绒毛,胃酸就是由那里分泌出来的,如果长期服用胃药的话,会降低绒毛机能,使绒毛变短。导致黏膜萎缩、黏膜变薄,从而引起各种炎症形成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容易孳生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这样就加剧了黏膜的恶化,最终演变成胃癌。

在日本90%的胃癌患者都被认为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能够潜藏在胃液和黏膜细胞中,正常分泌胃酸的人也容易感染。

而且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口腔感染的,所以年龄越大越容易感染。50岁以上的日本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达60%~70%。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是为了避免它的增加,应尽量避免过多地服用抑制胃酸的胃药。

日本人是很喜欢吃药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药多多少少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很多人都误认为西药有毒那就吃中药,中药没有副作用不会伤身体。这是错误的,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

我自从19岁那年患过流行感冒之后就再也没患过其他病。当然也就没吃过什么药了。由于我常年不服用药物,不吸烟,不酗酒,不吃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所以对于药物即使是一点点也很敏感。比如说,喝了加过化学调料的汤之后,脸一下子就变红了,脉搏也会增加20下,即使是喝一杯咖啡血压都增加10~20左右。

如果从医学上讲这叫做“药品过敏症”,不过我认为恰恰相反,我认为人天生就应该是这样的。好多人常年酗酒、吸烟、喝咖啡、喝红茶、吃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还在日常饮食当中使用化学调料,久而久之就会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并且对刺激物反应迟钝。

但是因为我是医生,我要给患者们开处方药。所以,既然是开药我认为医生也应该尽量选择对患者身体伤害小的药物。于是我在开药之前都会亲自对各种药性不同的药品做一些尝试也就是以身试药,尤其是对新开发的药品我通常都会取处方量的1/4或1/8来尝试,然后观察什么药对身体有多大的反应,在确认之后我会把副作用小的药物推荐给患者。

虽然在美国有许多书籍都详细地介绍了关于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但是如果自己不去亲自体验一下,是无法了解真实情况的。而且经常会有说明书上没有说明的反应。所以我给患者们讲了说明书上以及我自己的亲身感受之后,再让他们在理解了药性的基础上去服用。

但是,我现在基本上不这么做了,是因为有一次我在给患者开处方药之前,像往常一样先对药品做了尝试,结果引发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壮阳一哥(伟哥)。

一开始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先对药品做了尝试,取5毫克药剂的1/4进行尝试。但是伟哥的药片非常坚硬,于是我将刮下来的一点粉末放进嘴里,原本以为这一点剂量还不到服用量的1/7应该并无大碍,但是其反应的剧烈程度却足以让人后怕,现在回想起来,还在庆幸当时多亏没有尝试太多。

反应非常明显,最初在体表的反应是,出现鼻塞,然后是呼吸困难,脸色发青,后来呼吸越来越困难,到了快要窒息的程度。我当时在想,不会就这么死掉了吧。并且不能够正常勃起。在忍受着强烈的痛苦与不安当中我只能祈祷着不要让我死去。

药物的效果表现得越早,其毒性越大。选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药性越强药效越明显的药物同时毒性也越大。

肠胃类的药物也具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说,男性如果长期服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和抑制胃酸系列的药物,那么可能会导致阳痿(ED/勃起功能障碍)。而且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出现阳痿,精子的数量也会大量减少。所以近几年,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就是男性长期服用抗酸药物从而影响到精子的数量。

有许多人都已经吃了大半辈子的药,医院里的药几乎吃了个遍,有时候甚至不管这种药有什么疗效、有什么副作用都拿起来就吃。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一点,不管是什么药物,只要是属于药类的,都或多或少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身体不健康的人,多少会在肠胃上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说乳腺癌的患者,肠道中遍布着窒室和存积着大量的滞留便。大家可能觉得乳腺癌和肠胃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这里它们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都说癌症很可怕,那么,我们来找一下它发病的原因。其实得病的原因并不止一个,癌症也是一样。饮食、喝水、运动、不良嗜好品、生活压力和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等只要是和人有关系的一切,经过其中复杂的相互影响,都会成为最终导致人们发病的原因。

然而,最近推行类别医学,就只能在发病部位寻找发病原因了。因此如果有患者说烧心,那医生就会让患者吃抑制胃酸的药物,并且告诉患者用药物抑制胃酸就可以了。

的确,抑制胃酸可以有效缓解烧心等症状,我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些药物同时也会给身体其他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我认为这还是那些觉得自己胃酸过多的人自己首先没有搞清楚。胃酸过多,其实并没有这回事,胃酸是维持身体正常机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盲目地服用药物的话,真的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人类的身体是建立在规律和平衡基础上的。这些规律和平衡都是由单细胞生物经过数亿年的进化才形成的。而人类的身体结构是通过60万亿个细胞通力合作一点一点完成的。所以要想真正的探讨人体的健康问题,还要从研究细胞开始,这也是了解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

而承担着把食物和水变成人体细胞任务的器官就是肠胃。如果食物和水的质量不好,那么首先会伤害到我们的肠胃。而被吸收的这些有害成分,被血管等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中。但是,细胞会继续用这些含有有害成分的原料来合成新的细胞。所以食物的质量就会在全身各处反映出问题。意识到肠胃健康状况能够决定身体健康状况这一问题之后,我对患者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等情况做了一系列调查。什么东西对身体好还是不好不是根据我们的常识去判断,而是通过临床实验最终得到的正确认识。在人体当中发生的任何反应,和发生在实验室烧杯和试管里的反应是不同的,真实的情况只有我们的身体最清楚。

在收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整理各种各样的临床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词那就是“酶”。

酶,用科学的解释方法来说,就是在生物体细胞内合成的具有蛋白质性质的一切触媒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保证生物体能够完成最基本生理活动的基础条件。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要是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酶的存在。比如说植物的种子从开始发芽就有了酶的活动。然后芽长成叶再长出干,都离不开酶的活动。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动也是靠大量的酶来完成的。不仅消化吸收、细胞的更新换代以及新陈代谢需要酶,而且分解进入体内的毒素等也需要酶的活动才能够完成。所以,酶的数量和活性程度对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体内所含有的酶有五千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在人体内合成的。酶分为在体内合成的酶和从外界食物当中摄取来的酶两种。在体内合成的酶中肠道细菌合成的酶一共有三千多种。

肠胃状况好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一直都吃含活性酶高的新鲜食物。所以他们有良好的肠胃环境,有了好的肠胃环境才能使肠道内的细菌更好的合成高活性酶。

肠胃状况不好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日常饮食习惯中,无谓的消耗了大量的酶。吸烟、酗酒、大鱼大肉、食品添加剂、滥用医药用品等等,都会无谓的消耗大量的酶。除此之外,为了分解由不良饮食引起的肠内毒素以及由紫外线、X光、电磁波辐射之后而产生的大量毒性游离基(活性氧就是游离基的一种)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酶。

那么,从上述内容中我们能够看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而且要在尽可能多的摄取含酶高食物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造成的酶的过量消耗。这样我们才能够维持身体的健康。这就是我的“新谷饮食健康疗法”最基本的内涵。

虽然现在全世界都在倾力研究关于酶是如何影响生物体健康这一课题,但是就目前情况看,还有好多问题尚未弄清楚。美国研究酶的第一人,埃德沃德·哈威尔博士提出这样一个学说,即生物体一生当中体内所能合成的酶的总量是一定的。这个学说非常值得研究。哈威尔博士把这些一定量的酶叫做“潜在酶”,如果当生命体的这些“潜在酶”即将耗尽的时候,那么它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这个学说到底成不成立,还要等待今后的科学研究,但是体内酶的含量决定着生命能否延续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体内的酶如果很丰富,那么,生命体就充满能量,就能提高免疫力,就能有效抑制体内酶的消耗,始终保证酶充足的含量,这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

就目前来看,能够合成酶的只有生物体,虽然现在人工已经能够合成像发酵食物一样含酶高的食品,但是合成这些酶的都是一些细菌和微生物。也就是说目前只能够做到为微生物创造合成酶的良好环境,而靠人工是无法合成酶的。如果真是按照哈威尔博士所说生物体一生当中体内所能合成的酶的总量是一定的话。为了能够补充足够的酶,对于生活在这个环境受到污染、充满着生活压力的社会当中的我们来说,能够找到从自己以外的生命体中获取并有效利用酶的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是人类完成最基本活动的基础,人体内的酶有五千多种,种类之所以多,是因为每一种酶只具有一种功能。

即使是同一种酶,比如说唾液中所含的唾液淀粉酶就只和淀粉发生反应。同样,胃液里含有的胃蛋白酶只和蛋白质发生反应。

这么一来,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通过食物和肠内微生物来补充酶,能够充分地摄取到我们所必需的酶吗?

实际上,就算摄取了含酶高的食物,酶也并不是按照它原有的形态参与体内的消化活动。比如在萝卜和山芋里面所含有的酶只在口腔和胃部参与消化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食物中更多的酶则是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被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进一步被小肠吸收。

那是不是说酶无法被吸收了呢?其实不是,根据我的临床数据来看,经常食用含酶高的食物的人体内酶的含量是很丰富的。

那么,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当然以下的内容是我推测的。根据我的临床数据来看,在摄取了含酶高的食物之后他们体内合成了酶的初始形态。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把它叫做神奇的酶。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因为实验表明当身体某一部位的酶被大量消耗时,其他部位的酶会出现不足的现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摄取过多的酒精时,在肝脏分解酒精会消耗大量的酶,而肠胃消化过程当中酶的数量就会有所减少。

所以我认为,酶这种东西虽然有数千种,但是一种酸的形成并不是由各自固定的数量决定的,而是在具备了原始形态的酶的基础上,然后再按照身体的需要相应的合成所需要的酶,最后把它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生命的一切活动都和酶有关系。比如你现在用脑思考、动一下手指、呼吸和心脏跳动都离不开酶的活动。但是如果这些酶都已经是提前合成了的话,那么,我们的身体反而会更加吃不消,会产生不合理的生理机能。

所以,如果以上的假说成立,在身体的某一部分酶被大量消耗,那么为了保持身体稳定,保证细胞的修复、神经系统、荷尔蒙系统、免疫系统正常运行,这些地方酶的数量会有所减少。

我认为这种神奇的酶能够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经常酗酒、吸烟、滥用药物的话就会对酶产生一定的耐性。比如说酒精被肠胃吸收后送到肝脏,在肝脏通过酶的作用再将酒精分解,这样一部分酶就被消耗了。当然酒精的分解速度会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有所差异,分解速度快的人在肝脏含有分解酒精酶的数量就多,所以这些人一般都“能喝”。同样,不能喝酒的人在肝脏含有分解酒精酶的数量就少。如果让不能喝酒的人经常喝酒,那么这个人慢慢也会变得能喝了。这是因为在肝脏分解酒精的酶需要频繁的使用,身体就会趋向于为肝脏提供更多的酶这一趋势。

酶是根据身体需要才产生量的变化的。在身体当中已经储备了可以合成各种酶的最原始的形态酶,它就是这种神奇的酶。所以在摄取了含酶高的食物之后原始形态的酶就被储存在体内,然后再根据身体需要相应地合成所需要的酶,最后把它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虽然对于神奇的酶是否真的存在,在现阶段来说还只是一个推测,但是从我的三十多万例患者的临床结果来看,这个推测是非常具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之前已经讲过,药物多多少少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为它消耗了我们身体当中大量的酶。各种各样的药物中对酶伤害最大的就当属抗癌药了。

在现代医学中,医生在做完癌症手术之后,即使没有发现有转移的情况出现,也要让患者服用抗癌药。但是我认为抗癌药也具有很强的毒性,不是特殊情况不要使用。比如说在患者大肠外侧淋巴腺上发现肿瘤之后,我从不主张患者使用抗癌药。我的方法是,先将病变部位切除,把所有能看到的癌细胞全都切除之后,在慢慢找患者可能患病的原因,并且让患者在四五年之内杜绝吸烟、酗酒、食用肉类以及乳制品等,并且严格地按照“新谷饮食健康疗法”安排日常饮食,每天都要精神饱满地面对生活,慢慢地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防止癌症再次发生。这就是我所主张的治疗方法。

提高免疫力、维持生命力、完成细胞的更新换代和新陈代谢都是通过酶的活动来完成的。能否形成良好的免疫周期,是由我们体内合成什么样的酶来决定的。

为什么说抗癌药具有很强的毒性,是因为抗癌药在进入人体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游离氧化剂。抗癌药就是利用这些游离氧化剂将体内各处的癌细胞杀死的,但是这些游离氧化剂不仅能够杀死癌细胞还能杀死大量正常的细胞,大多数医生大概都认为这是以毒攻毒。但是用抗癌药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伤害着患者的身体。

在通常情况下,人体是保持稳定的,所以当体内产生大量的游离氧化剂时,身体中的酶就开始分解这些剧毒,从而使得人体中的酶被大量消耗。

年轻人体内酶的数量充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酶的数量会渐渐地减少,当然也有个别差异。年轻癌症患者所以通过服用抗癌药能够抑制癌症再发,那是因为即使酶被大量消耗,仍然可以保证恢复身体健康所需要的酶的数量。

众所周知使用抗癌药之后,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掉头发等症状,就是因为在解毒的过程中酶被大量消耗而导致身体其他部分酶的数量不足所造成的,而且被消耗的酶数量大得惊人。

消化酶不足引起食欲不振,代谢酶不足会引起细胞代谢缓慢,进而使肠胃黏膜变得粗糙引起呕吐,还会出现皮肤粗糙、指甲干裂、毛发脱落等等现象。

所以要想彻底根除疾病,就必须从日常的饮食习惯做起,日复一日的坚持,持之以恒,为了防止胃溃疡,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正确的饮食和避免大量无谓的消耗我们身体中宝贵的酶,这才是健康长寿的真正秘诀。

在了解了酶的作用之后,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日常的饮食常识就会发现,其中有好多冲突的地方,医院为患者提供的饭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住过院的患者可能都知道在医院提供的饭食当中,都是以粥为主,尤其是做完内脏手术的患者,医生嘱咐为了不给肠胃增加负担,要尽量多喝一些粥,说这是为患者着想,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

我给刚刚做完胃部手术的患者直接提供普通的饭食,为什么说普通的饭食要比粥效果好呢?只要了解了酶的作用之后就明白了。

因为普通的饭食是需要咀嚼的,充分咀嚼可以促进分泌唾液,而唾液当中又含有消化酶,通过咀嚼使消化酶和食物充分混合,能够将食物分解,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但是如果是粥的话,呈黏稠状并且未经过咀嚼而直接进入肠道,黏稠的粥无法和酶充分混合,不利于消化,反倒不如普通的饭食更有利于消化。

我曾经还给做过胃部手术3天后的患者吃过寿司,但是我要求他每吃一口至少要咀嚼70次左右。

充分地咀嚼食物可以促进身体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这不仅对于病人,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建议肠胃健康的人,在吃饭时,尽量每吃一口都咀嚼30~50次为宜。

在医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牛奶,牛奶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维他命等,大家都普遍认为多喝牛奶可以补钙。但是,可以说牛奶最不利于消化。牛奶是干燥液体,而且有人经常拿它当水喝,这更是不可取的做法。

牛奶所含的蛋白质中的80%是一种叫做“酪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一进入胃部就凝固起来,非常不利于消化和吸收。而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当中所含有的成分要进行“均等化”搅拌处理,所谓均等化指使牛奶的脂肪均等化。即牛奶在提纯的过程中,需要用机器充分地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使得牛奶中的脂肪和空气当中的氧气成分反应,形成了过氧化脂。

过氧化脂字如其义,就是脂肪被过度氧化,简单地说就是变成了“生锈”的脂肪。

然后再将这种“生锈”的牛奶经过100℃的高温杀毒,而酶是很怕热的,在48℃~115℃之间就会失去活性。在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当中,不仅不含有重要的酶,而且脂肪被氧化,蛋白质也由于高温而发生质量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牛奶并不是健康的饮品。

如果用市面上销售的牛奶代替母牛的乳汁来哺育小牛,那么小牛四五天就有可能死掉。不含酶的食物是不能为生命提供养料的,也就不能维持任何生命活动。

第一次让我知道市面上销售的牛奶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是我亲戚家的孩子们。那还是在35年前,那两个孩子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生下来六七个月的时候,都患了过敏性皮肤病。

孩子们的母亲经常带着他们到处求医,并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各种药物,在经过了长期的治疗之后,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孩子们到了三四岁,他们又患了严重的痢疾,以至出现了便血的情况,于是这个母亲又找到了我,在用内视镜检查之后我告诉她孩子们患的是早期溃疡性大肠炎。

溃疡性大肠炎多由日常不良饮食习惯引起,我随即询问了有关孩子的日常饮食情况,终于弄清楚了孩子的病因,在孩子患过敏性皮肤病的时候,按照医生的指示,由母乳喂养改为用牛奶。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马上要求这位母亲立刻停止给孩子们食用牛奶和任何乳制品。不久以后,孩子们的痢疾和便血,还有过敏性皮肤病都得到了彻底治愈。

在这之后,我在对每一位患者所做的问卷调查当中加了“牛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这一条。经过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牛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过敏性体质。而且研究结果表明,处在怀孕期的母亲如果牛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过多也容易导致胎儿产生过敏性体质。

在日本,最近30年几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例是过敏性皮肤病或花粉过敏症的患者,而且患病人数还在逐年增加,为什么患病人数会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但我认为,首要原因就是20世纪60年代在全日本实行学校配餐给学生提供牛奶而造成的。

含有过氧化脂的牛奶,容易使肠道内环境恶化并孳生大量有害菌,打乱了肠道内细菌平衡,结果在肠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硫化氢和氨水等有毒物质。虽然这些有毒物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会引发什么样的疾病,目前尚在研究当中,但是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牛奶不仅能够引发各种过敏性症状,而且还是导致孩子们患白血病和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原因之一。

喝牛奶并不是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健康的。一直以来大家对牛奶有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喝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人们都说上了年纪为了防止钙流失以及骨质疏松症,应该喝牛奶。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过量喝牛奶反而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关于牛奶当中的钙比鱼类和其他食物当中的钙更容易吸收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人类身体血液当中钙的浓度为9mg~10mg(100ml中),并且维持恒定。然而,如果摄取牛奶的话会使血液当中钙的浓度增加,表面看上去好像钙都被吸收了,可是就是因为这个浓度的增加,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果血液当中钙的浓度持续增加,那么维持浓度恒定的身体机能就会启动,并且把血液当中多余的钙送到肾脏,最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为了补钙而喝牛奶,反而会导致体内的钙大量流失。而为什么在美国、瑞典、丹麦、芬兰这四个世界上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每年有那么多患股关节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最早日本人是从小鱼、小虾以及一些海藻当中摄取钙的,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摄取钙不会使血液当中钙的浓度迅速增加。所以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喝牛奶习惯的日本人也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听说过没有喝牛奶习惯的人或者讨厌喝牛奶的人易患骨质疏松症。因为像小鱼、小虾、海藻这一类食物在肠道内被消化以后,身体所需要的钙和各种金属元素被充分吸收,所以这类食物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食物。

最近,备受欢迎的“里海酸乳”和“野生芦荟酸乳”以及各种号称对健康有利的乳酸制品在市场上开始热销,但是我认为每天喝酸奶未必对身体有好处。

经常喝酸奶的人会告诉你,喝酸奶可以调节肠胃环境、治疗便秘、减肥等等。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些效果大家普遍都认为是因为酸奶当中含有“乳酸菌”。如果都归功于乳酸菌那就很奇怪了。

人体当中本来就含有乳酸菌,这些细菌都被叫做中性菌,在人体当中有一套专门对付外来病毒和细菌的自身保护免疫系统。即使是作为对身体有益的乳酸菌来说,如果不属于体内中性菌的范围,也将被自身保护免疫系统所杀死。

首先行动的就是胃,在强大的胃酸作用下,大量的乳酸菌被杀死。而最近听说市场上正在销售一种可以使乳酸菌到达肠道的乳制品,但是尽管乳酸菌能够到达肠道,也要与肠道中的自身保护免疫系统经过一番恶战。这些在实验室的托盘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应用到真正的人体当中就未必能实现了。因为人体的肠道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托盘。

我一直都不相信酸奶具有那么神奇的功效,临床结果表明,经常喝酸奶的人肠道状况也并不怎么乐观。所以即使乳酸菌能够到达肠道,也并不能改善肠道内的环境。

乳糖是乳制品内含有的糖分,可以分解乳糖的酶叫做乳糖酶,它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是乳类只是给小孩子喝的,大人不需要喝的原因。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喝酸奶有利于身体健康呢?那是因为体内缺乏能够分解乳糖的酶的缘故。酸奶当中含有大量乳糖。因此,大人一旦喝了酸奶,由于体内乳糖酶不足,就会导致轻微的痢疾和消化不良。有好多人在喝了酸奶之后会患痢疾并且伴有少量的滞留便,所以被误认为是治疗便秘的好方法。

但是我认为每天喝酸奶未必对身体有好处,这是我根据诊断30万例的肠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如果你们每天喝酸奶,那么排出的便和屁就会有很强烈的味道,这说明肠道内环境恶化,并且孳生了大量毒素。

就是说,在市场上宣传这些如何对身体有利、功能如何强大的食品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为了能够健康长寿,不要轻信外面的传言,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行动,并且时常留心身体的变化。

你有选择食物的标准吗?

英语里有一句名言“Youarewhatyoueat”,意思就是你选择的食物决定你的健康。我们的身体活动是靠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我们每天的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日本,卫生部于1996年,把癌症、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成人病全部叫做“生活习惯病”。这是自马克报告发表以来,人们又开始对自己的健康问题重新重视起来,人们都普遍认为,疾病和年龄无关,而是源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泛滥着各种各样的食物,从中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关系着我们的健康状况。如果想健康长寿的生活下去,希望大家不能因为这个食物好吃或者喜欢吃就无节制地吃,这样会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

在西方医学当中,患者在就诊时医生根本不去过问患者此前的生活习惯。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原因不明的疑难病症比如溃疡性大肠炎、克隆病、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等,还有如此高的发病率,我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如果能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方面加大研究的话,就可以弄清楚这些原因不明的疑难病症是怎么得的。

不管什么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吸烟、酗酒、吃大鱼大肉、不吃水果和蔬菜、整天离不开牛奶和奶油,到了60岁左右就会患上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有遗传动脉血管疾病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胰脏不好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女性容易患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癌等,男性易患前列腺肥大导致前列腺癌、肺癌、大肠肿瘤、变形性关节炎等。虽然患什么样的疾病有遗传的原因也有外界环境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不好生活习惯的人患病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我是在用内视镜观测仪为患者诊断肠胃病情两年之后,才开始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的。最初的询问对象只是针对一些癌症患者。

从众多癌症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能够看出,他们每天大量摄取动物类食物(鱼、肉、鸡蛋、牛奶等)。而且在患病的年轻人当中,发现他们从很早就开始吃大鱼、大肉和乳制品,所以最终导致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大肠肿瘤等各种疾病。

不管是得了什么癌症的患者,其肠胃状况都无一例外的糟糕,因为大肠肿瘤和大肠癌的患病率是极高的,所以对患者们都要做一些内视镜的检查。

临床结果表明,前来我这里就诊的患者当中,女性大多患乳腺癌,男性大多患前列腺癌,而且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肠胃状况和我想象的一样糟糕。现在,在美国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患者也要接受肠胃检查。

如果读者当中有曾患过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朋友,那我建议你一定要尽早去做一下肠胃方面的检查。

由日常饮食引起的疾病一般发病都比较慢,不会立刻就表现出症状。但是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不能说没有病状就一定健康,没有病也要经常做检查,要防患于未然。

由细胞异常增殖所引起的组织变异部位叫做肿瘤,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一般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就是癌症,并且以发病部位命名为大肠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等等。

一旦被诊断为癌症,首先最担心的就是有没有发生转移,如果发生了转移,那么通过外科手术也很难全部切除病变部位,要想彻底治愈更是难上加难。

所谓转移就是指在最早发现癌细胞之后,在其他部位相继也发现了癌细胞。那么它是如何转移的呢?一般情况下,它是通过淋巴管和血管将癌细胞输送到身体各处去的,并造成大量增殖。但是我对此稍有疑义,我认为在癌细胞刚出现的时候,在其异常增殖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威胁其他器官了。

癌细胞是一点一点长成肿瘤的,是由细胞不断地增殖而最终形成的。仅仅一厘米的肿瘤里面就有数亿个癌细胞。

所以,形成数量如此庞大的癌细胞肿瘤,绝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癌症既然作为“生活习惯病”,一旦在某一个部位发生癌变,那么未长成肿瘤的细胞就有可能在身体其他部位增生,只要看不见就认为没有症状这是非常危险的。

日常生活中在我们体内存积的大量毒素就好比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全身的细胞,这些无数的定时炸弹哪一个先爆炸,和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一直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和残留着农药的蔬菜的人,承担着解毒重任的肝脏会最先受到炸弹的威胁。饮食不规律、喝茶和滥用胃药的人,胃也会受到威胁。所以说,癌症不仅仅是在一个部位发生病变,而是潜藏在身体各处随时可能爆发的炸弹。

所以我认为,在做大肠肿瘤手术当中,不能一味地为了防止癌细胞转移而将淋巴切除,比起癌细胞来,切除淋巴对身体的伤害更大。

现在的医学认为如果不切除淋巴就不能彻底治愈,这种观点也不是很科学。人的免疫力本来就是很强的,在我的患者当中,即使在淋巴上残留着一些癌细胞,但是通过后来的饮食疗法,仍然有效地抑制了癌细胞扩散的患者不在少数。

按照“新谷饮食健康疗法”改善日常饮食习惯,在获取大量活性酶的同时,注意不要过度的消耗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认为,保证酶的数量充足,就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就能够增强细胞的活力和抵抗力,从而有效地抑制癌细胞扩散并防止癌症再发。

当然这也是有限的,当癌症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即使患者改善饮食生活,并服用可以增加免疫力的保健品也无法完全地恢复身体的机能,就是因为酶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根据我的临床数据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大肠1/2~2/3感染癌细胞的情况下,做了切除手术之后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用保健药物代替抗癌药来提高酶的活性。最后他们仍然成功地抑制了癌细胞扩散,使身体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

在我这里就诊的患者当中也不乏一些重度病人,他们在做了切除手术之后坚持使用“新谷饮食健康疗法”,几乎没有一个人发生癌细胞转移,并且在治疗期间也没有一位患者死去,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从未写过死亡诊断书,这也是我从医这么多年来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

在我小的时候,我可以和许多狗和睦相处。这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因为我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用手蘸上自己的唾液让狗舔一下,不管是什么样的狗马上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并且能够记住你。

我小的时候也养过狗,狗一般都喜欢舔人的嘴。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狗是喜欢人类的唾液。于是我按照先前的方法一试果然如此,并且对我家附近的狗都做过尝试,结果它们都成了我的好朋友。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对狗为什么会喜欢人类的唾液还不是很清楚,在我成为医生之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酶在起作用。

狗需要唾液当中的酶,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就知道动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更多的酶。

狮子等食肉动物在捕到猎物时一般都是先吃猎物的内脏,因为猎物的内脏里含有丰富的酶。生活在寸草不生的冰冷地带的爱斯基摩人在捕到海豹时也是先吃其内脏,还有兔子有时吃自己的粪便,就是把粪便中还未消化的食物当中的酶再重新吸收的原因。

最近,宠物的患病率也在持续增加,原因可想而知了,就是宠物粮导致的,虽说宠物粮中含有宠物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但是人们还是忽视了酶的作用。

如果生物体内的热量、维他命、蛋白质、矿物质、脂肪都不足的话尚可存活,但是如果酶严重不足的话,那就无法维持生命。酶很怕热,在48℃~115℃就会失去活性,而且宠物粮不论是罐装还是干食都要经过高温杀毒,所以在制作宠物粮的过程中酶就已经完全失去活性了。

在以前,野生动物都不吃加热的食物,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也许在很多年之后宠物也会像人类一样容易患“生活习惯病”。

我们人类的饮食和宠物粮多少有些类似,现在营养学主张的是高能量和营养素,以控制高热量食品为宗旨。

人类一天当中,男性需要2000卡热量,女性需要1600卡热量,根据此特征可以把能够维持人类生理平衡的食物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乳制品和鸡蛋,含有蛋白质、脂质、钙、维他命A和B2;第二类:肉类、鱼、豆腐和各种制成品,含有蛋白质、脂质、钙、维他命B1和B2等合成人体筋骨肌肉和血液的物质;第三类:水果和蔬菜,含有维他命、矿物质、纤维素等,有利于调节体内平衡;第四类:谷类、砂糖、油脂类,含有糖、脂质、蛋白质,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体力等等。

在我所提倡的健康疗法当中,我认为含酶多的食物才是好食物,而含酶少或者不含酶的食物都不能叫做好食物。

因此最好吃生长在含矿物质多、土壤肥沃的土地里,并且没有施加任何化学肥料和农药的食物,还要趁新鲜食用,这样才对健康更有利。

蔬菜也好,水果也好,肉也好,鱼也好,越新鲜它们含酶量就越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我们在食用新鲜食物的时候之所以感觉到很香,就是因为里面含有丰富的酶。

但是人类和动物不一样,认为食物不可以生吃,所以要把食物再加工、调理、油炸等等,因为酶很怕热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酶基本上就已经失去活性了。

说得这么详细,那是因为食物的选择、食用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健康的重要问题。

新鲜的食物之所以对身体有利是因为在含有丰富的酶的同时,还含有没有被氧化的物质。

所谓氧化就是物质和空气中的氧结合,简单地说,金属生锈就是被氧化,而在我们的食物当中有很多都已经生锈变质了。

游离基能够破坏身体内细胞的遗传因子,引发癌变和各种疾病,我想大家经常能够在报纸或杂志上面看到这些吧。

现在大家所崇尚的健康保健法,它的根本原理就是在体内抑制物质氧化过程。可可和红酒里面含有的抗氧化物质茶多酚等都是抗氧化物质。为什么游离基这么可怕呢?那是因为它比普通氧化剂的氧化性要强十几倍。

游离基不仅从食物当中产生,吸烟、酗酒等都能产生游离基,即使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都能够产生游离基。那是因为我们从空气中吸入氧气,用来分解细胞内的糖分和燃烧脂肪而释放能量,在这些被吸入的氧气当中有20%会变成游离基。

但是这种物质也有良性的一面,那就是可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入侵,但是如果体内该物质含量超标的话,就会损害细胞膜和破坏DNA组成。

当游离基在体内超标时,就会产生一种抗氧化酶(SOD)。然而这种抗氧化酶在人40岁之后就会急剧减少,大多数人在40岁过后容易患“生活习惯病”,这就是抗氧化酶在体内减少的缘故。

随着年龄的增加抗氧化酶就会减少,这个时候继续与体内剩余的游离基作战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神奇的酶了。如果体内酶的含量充足尚且能够对付游离基;如果酶的含量不足,那就无法阻止游离基对身体的伤害。

也就是说,被氧化的食物基本上已经失去活性酶了,即使是残存的一些酶也不能够在体内提高活性,所以就无法中和大量的游离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变。所以要尽量摄取含酶丰富的新鲜食物,既可以避免大量的氧化游离基进入体内还能够防止过度的消耗酶,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形成良性循环。

食物决定健康,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

最容易被氧化的食物的代表就当属油了。油是自然界很多植物种子当中所含有的物质,比如水稻的种子糙米就含有大量的油。还有我们平常食用的一些诸如菜子油、橄榄油、芝麻油、棉籽油、玉米油、葡萄子油等,都是由人工从植物的种子里提炼出来经过加工而成的。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油是通过一种叫做“溶剂抽出法”的榨油方法制成的。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首先将原材料乙烷(化学用品)与待炼物搅拌成糊状使其充分混合,然后加热将油榨出,然后再经过高压、高温加热使乙烷溶剂蒸发,最后制成成品油。虽然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并且在加热过程中油也不容易变质,但是在榨出的油当中含有一种叫做反式脂肪酸的物质对身体非常有害。

而且有报告指出,反式脂肪酸是自然界当中不存在的物质,在人体中它能够减少有益胆固醇而增加有害胆固醇,除此之外还能够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

在欧美各国规定了严格的销售制度,如果一旦发现产品中反式脂肪酸超标就禁止销售,遗憾的是日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规定。

含有反式脂肪酸最多的就是人造油。有好多人认为,与动物油相比,由植物油制成的人造油不含有胆固醇,所以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这是不科学的说法。

其实危害性最大的就当属人造油了,我曾经对我的患者进行饮食健康疗法时说,如果家里有人造油,记得回去一定要扔掉。

植物油通常状态下呈现液体状态,这是因为植物油当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通常状态下呈现固体状态,是因为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

人造油虽然属于植物油,但是在通常状况下却容易凝固,这是因为人工添加了氧化剂使不饱和脂肪酸变成了饱和脂肪酸。作为人造油原材料的植物油本来就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类,而继续添加氧化剂之后,就成了变质的人造油。

和人造油一样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类是酥油,在家庭中可能不怎么使用这种油,但是在市面上销售的各种甜点饼干还有快餐和炸薯片当中,都使用了这种酥油。

我之所以认为甜点、饼干对身体不好,就是因为其含有反式脂肪酸。

据说德川家康(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当年特别喜欢吃天妇罗(油炸食品),但在日本早期没有使用油炸的方法,油炸方法第一次传入日本那还是在安土桃山时代,但在当时油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到。当老百姓能够吃到油的时候,已经是江户时代后期了,也就是说,日本人摄取食用油,只有150~200年的历史。

而像希腊、意大利等地中海国家的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橄榄油提取技术,使用橄榄油调配食物,这些国家使用食用油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遗传因素上面,油是靠人的胰脏来分解和消化的。就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日本人胰脏的机能比那些有着几千年食用油历史的国家的人们要差得多。

我经常给有些胃痛的患者用肠内镜检查之后,未发现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迹象。而在他们经过血液检查之后发现,胰脏出现异常情况,显示淀粉酶超标。再一了解他们的饮食情况,发现这就是由于经常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导致的。

然而,这些情况如果放到欧美人的身上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所以,日本人的身体不能像欧美人那样消化油类。

如果每周食用两次油炸食品,并且有时候感觉上腹部疼痛的人,就极有可能患胰脏炎,我建议你要及时去做一下胰脏方面的检查。虽然控制了动物类油脂,但是也不能过量食用含植物油多的油炸食品。即使是植物油,因为是由人工合成的,所以一样不利于身体健康。

如果你非常喜欢吃油炸食品,那你一定要减少食用的次数。一个月食用一次为宜。

我从来不吃油炸食品,即使是吃也会把皮剥掉,尽量避免油类。如果有人觉得这样不过瘾的话,那一定要减少食用量,并且要充分咀嚼以利于消化和吸收。充分咀嚼可以使唾液和反式脂肪酸发生某种程度上的中和,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所以请大家不要忘记,过量食用油炸食品会消耗体内的酶。

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它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种。不饱和脂肪酸也就是有益脂肪酸,是心脏、循环系统、脑、皮肤等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人体无法合成的物质,必须通过外界食物来摄取,我们把它叫做必需脂肪酸。比如说有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等。

以前在美国,为了摄取必需脂肪酸人们每天都喝一杯橄榄油,而且这种方法很流行,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每天喝一杯橄榄油容易导致卵巢癌,后来也没有人再这么做了。

实际上不饱和脂肪酸是很容易被氧化的,即使是经过人工处理的橄榄油,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少食用。

如果要摄取不饱和脂肪酸,那么鱼类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特别是沙丁鱼、青花鱼等,这些青鱼类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这些都是良性脂肪酸。并且在金枪鱼体内的脂肪中也含有DHA和EPA。这些是有利于大脑活动的脂肪酸。

用不着刻意地去喝油,从自然界现存的食物当中就能够摄取到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不管什么样的油,只要一接触空气,就马上开始氧化,所以建议大家,千万不要用油去调配食物。

但是一般情况下,有人认为如果想摄取维他命A使用油去调配食物还是可以的,并且建议如果是在食用羊栖菜等这类含维他命A多的食物时可以用油去调配。这是因为维他命A属于脂溶性物质,易溶于脂肪,所以和油一起食用的话就会更容易被吸收和消化,从而增加体内的维他命A。

确实维他命A属于脂溶性物质,但是仅仅少量的油类就足以溶解维他命A了,所以没有必要和油类一起食用。只要同时吃一点含脂类较少的大豆和芝麻就能够使维他命A被充分消化和吸收了。

人类所必需摄取的油量,只要食用一些含脂类较少的食物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食用人造油。比如说,从谷类、豆类、坚果类的种子当中就能够摄取到我们必需摄取的油,这是既安全又健康的好方法。

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和油一样容易被氧化。在加工之前的生牛奶中确实含有很多有益成分,有分解乳糖等碳水化合物的酶、分解脂肪的脂肪酶、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等等各种各样对人体有利的酶。还有维他命B2,它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病毒和调节体内免疫能力等积极作用。但是在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当中,这些有益成分已经全部消失了。

市面上销售的牛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把牛的乳头牵引过来用机器榨取乳汁,然后储存在一个容器当中。然后把从各个农家收集来的生牛奶统一装进大罐子,再平均分配各种营养成分和生牛奶中所含的脂肪颗粒。

现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专门使用搅拌机将脂肪球弄碎,制成的牛奶叫做精牛奶。但是在经过一系列加工之后,使牛奶中的脂肪和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了过氧化脂,就是已经被氧化的脂肪,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变质的脂肪。过氧化脂对人体的伤害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

然而牛奶的加工过程还没有结束,被提取精化的牛奶还要经过一系列高温杀菌,牛奶的高温杀菌大概有以下四种方法:

1.低温杀菌法(LTLT)——62℃~65℃加热30分钟杀毒。

2.高温杀菌法(HTLT)——75℃以上加热15分钟杀毒。

3.高温短时杀菌法(HTST)——72℃以上加热15秒杀菌,这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杀菌方法。

4.超高温短时杀菌法(UHT)——120℃~130℃加热两秒(150℃加热一秒)杀菌。

所以在日本市面上销售的牛奶不利于人体健康。

其实,牛奶是给小牛喝的。它的成分都是有利于小牛成长的,但是并不等于就有利于人类的成长。

首先,看一看自然界我们就明白了,在动物当中凡是喝奶的都是刚生下来不久的“小孩”。

而且没有一种在长大“成人”之后还在喝奶的动物,这是自然规律。只有我们人类把别的生物的奶拿来氧化之后自己喝,这是不是多少有悖于自然规律呢?

在日本,学校给学生们提供牛奶,认为牛奶营养丰富,有利于孩子们生长和发育,并且认为牛奶和人乳差不多,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确实,就所含成分来看,好像二者没有什么区别,都含有蛋白质、脂质、乳糖、铁、钙、磷、钠、钾、维他命等物质,但是在“质”和“量”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牛奶中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酪素,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一种很难被人类肠道消化的物质。在牛奶中虽然也含有能够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作用的维他命B2,但是在人乳当中维他命B2的含量要比牛奶多很多。人乳当中的含量约,而在牛奶中的含量只有。

所以,在给小牛喝的牛奶和给婴儿喝的人乳当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

即使都是“小孩子”也会有所差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不一样,更何况“成人”呢。比如说,牛奶当中的维他命B2很怕胃酸,即使大人喝了没有经过加热的牛奶到了胃里也会被分解。母乳当中也是一样的,刚生下来的婴儿能够从母体摄取维他命B2,是因为婴儿的胃部还没有发育成熟,还不发达,胃酸分泌不足的缘故。同样道理,人在长大之后也就不用再喝人乳了。

即使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鲜牛奶,人类也不宜饮用。更何况,经过高温杀菌的成品奶了。学校就把这些不利于健康的食物提供给我们最爱的孩子们。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人体内乳糖酶的含量都严重不足,乳糖酶一般都存在于肠道黏膜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分泌量会越来越少。

有些人在喝过牛奶之后,肚子会咕噜咕噜地响或者会拉痢疾,这都是因为乳糖酶分泌不足,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才导致牛奶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

这种不分泌乳糖酶或者乳糖酶严重不足的现象叫做“乳糖不耐症”。虽然完全不分泌乳糖酶的人很少,但是在日本,乳糖酶分泌不足的人约占85%以上。

乳糖只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的乳汁当中,本来乳汁就是给小宝宝喝的。虽然大多数的日本人乳糖酶的分泌量都严重不足,但是刚出生的小宝宝乳糖酶的分泌量却很充足。在人乳当中乳糖的含量为7%,而牛奶中乳糖的含量为。

人在出生之后,都需要含有乳糖的母乳喂养,但随着人长大之后乳糖酶会慢慢地减少,这就说明长大后的人们已经不需要母乳喂养了,这也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有人确实非常喜欢喝牛奶的话,那我还是建议他偶尔喝一点没有加工过的鲜奶为宜。

还有不要强迫不喜欢喝牛奶的人喝牛奶,毕竟牛奶对身体健康是有损害的。

按照“新谷饮食健康疗法”,平时应以谷类和蔬菜为主食,少食用一点鱼、肉、乳制品和鸡蛋(占15%左右)。

现在的营养学认为,动物类食物当中的蛋白质能够在肠内被氨基酸分解并吸收,为血液和肌肉输送养料。

不管什么食物,人在过量摄取之后,都会在体内产生毒素,尤其是动物类蛋白质,如果过量摄取的话,就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容易在肠内腐烂,生成大量毒素。这些毒素主要有硫化氢、吲哚、甲烷、氨水、组胺、硝基苯胺(亚硝基)等等,容易生成游离基,而且为了分解这些毒素,肠内和肝脏内的酶会被大量消耗。

按照人的体重的每千克来说需要摄取的蛋白质为一克,那么体重60千克的人每天只需要60克的蛋白质。但是有数据显示,在日本一个成年男子每天蛋白质的摄取量为84.9克。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人的摄取量,可以说是过量摄取。

首先这些蛋白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氨基酸在肝脏被进一步分解,最后流入到血液当中,于是血液呈酸性,为了中和氨基酸,骨头和牙齿当中的钙就会被大量地掠夺走。而大量的钙和酸化的血液在肾脏被过滤,所以多余的蛋白质和钙随着大量的水一起被排出体外。因此在这期间大量的酶就被无谓地消耗掉了。

这样通过肉类(含肉类加工品)和牛奶(含乳制品)过剩摄取蛋白质,对身体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些不含食物纤维的肉类就更加恶化了肠道环境。

食物纤维是人类消化酶很难分解的难消化物。其代表物有植物当中的纤维素、果胶还有螃蟹和虾类壳上所含有的壳多糖。

如果人们过量食用肉类,就会导致食物纤维不足,会使排便量减少,并产生滞留便。如果对此熟视无睹的话就会在肠道内产生窒室,存积滞留便,最终导致形成肿瘤。

说了这么多关于肉类的危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量摄取鱼类的蛋白质也同样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但是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吃肉和吃鱼有着本质的不同,经常吃鱼的人尽管肠道状况不好,但也不会产生窒室。医学书上认为过量食用含有纤维素的肉类,都会产生窒室,但是就我的临床经验来看,不吃肉只吃鱼的人虽然会有肠壁过硬和痉挛发生,但是并没有形成窒室。

我认为,之所以导致这种不同状况的发生,就是因为鱼和肉之间脂肪的质不同。

鱼和肉之间的脂肪之所以有质的不同,是因为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不利,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对身体有益。其实还有更简单的说法,就是以人类的体温为标准,体温高于人类的动物脂肪质量不好,而体温低于人类的动物脂肪质量好。

猪和牛还有禽类的体温比人类略高,为38.4℃~38.5℃,其中鸡的体温更高为41.5℃。这些体温高于人类的动物脂肪在原来温度下尚能够保持稳定,但是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凝固。

就是这些容易凝固的脂肪,在进入血液当中后,会使血液流通不畅,容易产生沉积,所以我们说它会污染血液。

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在通常状况下体温要比人类低很多,所以鱼类脂肪在进入体温比它高的人的体内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就像用煎锅把脂肪加热之后变成流动的液体一样。鱼类脂肪可以疏通血液并降低胆固醇的含量。

所以同为动物蛋白质,吃鱼要比吃肉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鱼有白肉和红肉之分,很多人之所以认为白肉比红肉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是由于红肉里面含有大量的铁,这种铁容易被过早的氧化。

金枪鱼和松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身上的肌肉组织呈红色,因为这是由一种叫做“肌红蛋白”的蛋白质所构成的。

一般的动物肉色发红也是因为肌肉中含有肌红蛋白的原因。

金枪鱼和松鱼体内之所以含有大量的肌红蛋白,是因为它们在海里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它们在持续高速的运动时,就需要给肌肉提供大量的氧气,所以体内才含有大量的肌红蛋白。

正因为体内含有大量的肌红蛋白,所以红肉的鱼一旦接触到空气,身体马上就被氧化。这就是为什么说白肉比红肉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

而白肉的鱼体内不含肌红蛋白,即使是被切成肉块,也不会马上被氧化。

红肉的鱼体内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DHA和EPA。而且在通常情况下,还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对患贫血的人来说是有益的食物,但是如果铁被氧化之后,就会变成氧化铁,不但不利于治疗贫血,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想食用红肉的鱼,一定要尽量选择最新鲜的。

我很喜欢吃金枪鱼寿司,而且经常吃,每次我都要求他们把鱼表面的皮剥掉5毫米左右再食用。

在高知县的乡土料理当中松鱼肉干非常有名,原理是经过烧烤,使蛋白质发生变质,即使暴露在空气中也难以被氧化,同时也防止了里面没有被烧烤的部分发生氧化。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杀死鱼体表的寄生虫。

如果能够稍微下一点工夫的话,红肉的鱼也是很好吃的。

但是,这些终究属于动物蛋白,还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过量食用,而且最近听说由于金枪鱼体内汞的含量超标,还有人查出身体内汞的含量也超标,所以经常吃金枪鱼的人一定要去检查一下。和陆地上的环境污染一样,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也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这也是一个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新谷饮食健康疗法”,植物类食品和动物类食品的比例为85%:15%。很多人问过我摄取不到足够的蛋白质怎么办?我告诉大家这个可以尽管放心,在植物类食品当中也有丰富的蛋白质。

人类的身体和其他动植物一样,主要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即使从鱼类和肉类中摄取再多的蛋白质,也不能组成人体的蛋白质。蛋白质之所以不同,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链排列不同。

所以人的肠道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蛋白质分解成最小单位的氨基酸,被肠壁所吸收,然后把这些吸收了的氨基酸再重新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

构成人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有8种在体内无法合成。这8种分别是:赖氨酸、蛋氨酸(甲硫基丁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羟丁氨酸)、白氨酸、异白亮氨酸、苯基丙氨酸,这些都叫做人体必需氨基酸。在这些氨基酸当中哪怕缺少一种都会产生重大的营养障碍,所以每天必须要保证足够的摄取量。

动物类蛋白质都含有这些必需的氨基酸,所以现在的营养学认为,每天应该摄取足够的动物蛋白。

但是,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在植物类蛋白质当中也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比如谷类、杂谷类、豆类、蔬菜、菌类、水果、海藻当中都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紫菜当中37%都是蛋白质,而同为海藻的海带更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在植物类食物当中,大豆以前被比作田中肉,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大豆氨基酸的含量除了苏氨酸(羟丁氨酸)略低于标准值以外,其他必需的氨基酸含量绝不逊色于动物类蛋白质。

而且,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过量摄取动物类蛋白会影响身体健康。当然过量摄取植物蛋白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植物蛋白为主,其他不足的部分再从肉类和鱼当中补充,这样才是保持健康最理想的方法。

当然只从单一的植物类食物中是不能摄取足够的氨基酸的,但是我们平时的饮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很丰富的。在日本人的饮食当中,有谷类、主菜、副菜、汤等等。所以,只要能够合理的搭配和选材,在植物类食物当中是可以摄取到足够的氨基酸的。

最近有人说,碳水化合物容易使身体发胖还是尽量少吃米饭好,其实吃米饭身体是不会发胖的。在我的日常饮食当中40%~50%都是谷类食物,维持身体平衡是不会发胖的。

虽然都是谷类,而我从来不食用大家经常吃的精米。而在糙米、麦片、小米、玉米、苋菜、稗子、荞麦、薏苡、蚕蛹当中每天搭配几种食用,并选择无农药栽培和没有经过加工的新鲜粮食。

米是水稻的种子,在通常状况下是由稻壳包着的。剥掉稻壳的部分叫做糙米,糙米的表面是由果皮、种皮、糊粉层等构成的糠。剥掉糠之后就是胚芽米,而去掉胚芽只剩下胚乳的部分就是精米。

精米的确柔软而且香甜可口,很多人非常喜欢吃,但就是这种精米,它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营养成分,是没有食用价值的食物。

植物的种子能够在适当的环境中发芽生长,是因为种子中含有大量的酶,当然也含有为防止种子过剩生长的胰朊酶等。如果生吃谷类和芋类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要消化、中和这些物质会消耗人体内大量的酶,损失许多能量。

但是经过加热的方法把食物煮熟之后,这种胰朊酶就会消失,而且还利于消化。

没有被加工过的谷类当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元素,比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食物纤维、维他命B1和维他命E,还有铁、磷等维持人体平衡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当然还有合成胰朊酶之前的原始形态酶。

白米尽管很好吃,但是其营养含量却不及糙米的1/4,所以我希望在加工米的过程中,至少保留胚芽,这样才具有营养价值。

有人可能会觉得,糙米很难烹饪。但是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烹饪锅,具有很多功能,即使是发了芽的糙米都能够烹饪,而且普通的烹饪锅也能够煮出香喷喷的糙米饭。

没有加工过的谷类食物中,麦子也是一样,如果加工小麦也会失去大量的营养成分。所以喜欢面包和面食的朋友,请尽量选择带粒的小麦粉做成的面食。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理想的饮食平衡是植物类食物85%,动物类食物15%。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根据我们人类的牙齿来推断的,牙齿可以反映出动物的食性。比如说,食肉动物最前面长着锋利的犬齿,和人类的目的一样是为了咬断、切碎食物。而相对于食草动物来说,也和人类一样,长着能够切断食物的四方形门齿和能够磨碎食物的臼齿。

我认为牙齿的数量和这种排列方法,与自然规律以及动物的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好多前人对此也都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饮食规律和牙齿的构成有关。

人类的牙齿一般情况下有32颗,由上下各两对门齿(前齿)、上下各一对犬齿和上下各5对臼齿组成。

如果以犬齿的数量是一的话,门齿(两对)和臼齿(5对)加起来是7。这种7:1的比例关系,也能够形象地说明植物和肉食85%:15%的平衡关系。

也就是说,最适合人类饮食平衡的摄取方法是,植物类食物应为85%~90%,而动物类食物应为10%~15%。植物类食物当中谷类占50%,蔬菜占35%~40%。而在占植物类食物50%的谷类当中,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没有加工过的粗粮。

大家可能觉得植物类食品比例比较大。但从和人类遗传因素非常相似的猩猩的饮食情况看,他们所食用的95%左右都是植物类食物。其中,水果占50%,树子和芋类占45%,剩下的4%~5%是蚂蚁类和昆虫类的动物食物,并且猩猩不吃鱼。

我曾经用内视镜看过猩猩的肠胃,它们的肠胃和人类的肠胃非常相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是让我很吃惊的是,猩猩的肠胃状况非常良好。

野生动物和人类不一样,它们一旦患病,马上就会死掉。所以它们很清楚摄取什么样的食物能够保持健康,这是动物的本能。

我认为人类也应该重新回到这种自然而淳朴的生活当中来。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经过充分咀嚼后的食物比稀饭更容易被消化,而且充分咀嚼对身体健康还有很多好处,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节约酶。

我每次在进食当中每一口都要咀嚼35次左右,使食物完全变成糊状再进入食道。硬的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应该咀嚼70次以上。通过充分咀嚼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还有助于胃液和胆汁的充分结合。人的肠道能够吸收的最大限度是15微米的物质,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无法被吸收,而被排泄出去。所以如果不充分咀嚼的话,吃10分的食物只能有3分被吸收。

不过可能有些女性会觉得这样很好,食物不被身体吸收就不会发胖了。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没有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和过量摄取的食物一样,容易在肠道内腐烂和发生异常反应。腐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毒素,而解毒又会消耗大量的酶。

容易消化的食物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吸收率是不一样的,这样会引起营养素的分配不均。尤其导致微量元素吸收不足而产生疾病。

最近,因过量摄取高热量食物而发胖但是营养却不足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他们饮食平衡被打乱,进食的时候又没有充分咀嚼而使食物无法被完全消化和吸收所导致的。

充分咀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杀死寄生虫。最近,虽然在蔬菜上已经看不到什么寄生虫了,但是在鱼、鱿鱼、河鱼身上却寄生着大量的寄生虫。而且它们通常只有四五毫米,很难被发现,如果不充分咀嚼的话,寄生虫就很容易寄生到内脏引发疾病。如果在进食当中每吃一口都咀嚼70次以上的话,就可以在口中把寄生虫杀死。

一定要选择好的食物,比如天然而非养殖的鱼类、有机栽培而非农药栽培的蔬菜,当然这些食物当中也容易寄生大量的寄生虫,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咀嚼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了。

可能有人还会担心,咀嚼能够产生唾液,也会产生酶,那酶不是就浪费了吗?其实不会的,在咀嚼的过程中酶的消耗量只有一点,并且充分咀嚼能够抑制食欲,减少食量,这样消化吸收所要消耗的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总的来说是能够起到节约酶的作用的。

消化吸收所要消耗的酶相应地减少,就能够增加在解毒、身体修复、能量供给、维持身体稳定当中所需要的酶。从而增加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能够健康长寿。

经常注意一些小问题,就能够使食物被消化和吸收,避免在肠道内产生毒素,从而可以节约酶。

如果大家能够坚持“新谷饮食健康疗法”的话,我想在半年之内就能够明显改善你的肠胃状况,饭要细嚼慢咽,饭吃8成饱,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它的意义就在于防止酶的过量消耗。

不管是再好的食物和身体所必需的食物,都不能过量食用,否则就会危害健康。健康食物、充分咀嚼、保证身体平衡,只要是按照这3条标准来安排饮食,就一定能够健康长寿。

食物要趁新鲜食用,因为越新鲜,酶的含量就越多。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吃含酶多的食物。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基本自然规律。

人类经过对食物营养素的研究、分类确立了现代营养学。但在这当中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酶。所以人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不含酶的没有营养价值的食物。

与人类朝夕相伴的宠物也是一样,它们吃的宠物粮当中不含酶,所以这也是让宠物们饱受病痛折磨的主要原因。

我也养过狗,但我从来不喂它宠物粮,而是喂它一些人吃的糙米饭。狗可能也会觉得糙米饭是不可思议的东西,但它们却非常喜欢吃糙米饭拌紫菜,还有水果蔬菜和煮过的硬球花蕊。

我们通常都认为食肉动物只吃肉,其实它们也需要植物元素,因为它们体内不含有分解植物所需要的酶。观察野生食肉动物就会发现它们一般只吃食草动物,在捕到猎物之后它们先吃含有丰富消化植物酶的动物内脏,这样可以直接从食草动物的内脏中获得它们所需要的酶。所以食肉动物只捕杀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只吃草,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BSE(疯牛病)。BSE的发病原因现在还在研究当中,如果是由疯牛病原体导致牛脑海绵体蛋白质变异引起的,那么为什么疯牛病原体会变异呢?

BSE的发病是由于人们大量使用肉骨粉饲料(用肉食处理过程中皮、肉、骨头等残渣制成的饲料)。各国普遍认为是由于牛食用肉骨粉的遗传因素导致的。我认为,给本来属于食草动物的牛吃动物类的肉骨粉有悖于自然规律。

给牛吃肉骨粉,是人类所为。牛吃了肉骨粉,牛奶中蛋白质和钙的量就会增加,所以人吃了牛奶之后也会导致大脑海绵体蛋白质变异。这就是人类因无视自然规律而随心所欲导致的严重后果。所以,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都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来正确的摄取食物。

否则,将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这一章当中,我们讲了什么食物有利于健康,什么食物不利于健康。区分健康的食物和不健康的食物的关键是要看食物中酶的含量、新鲜程度、被氧化程度,还有食物的摄取量。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制作食物,也学会了如何保存食物。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大量的酶已经渐渐地失去了活性。

野生动物是不吃熟的食物的,更不会去加工食物。所以许多从事健康研究的人认为,食物不用加工应该生吃。

所以如何在学习“新谷饮食健康疗法”的过程中,自然享受生活所带来的乐趣,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些好方法。

1.蔬菜和肉类的比例为85%:15%。

2.谷类(含粗粮和豆类)50%、蔬菜水果35%、肉类10%~15%。

的谷类当中,尽量选择未加工过的粗粮。

4.肉类应尽量选择比人类体温低的鱼类。

5.食物要尽量选择未加工的新鲜食物。

6.尽量避免食用牛奶等乳制品(尤其是患有乳糖不耐症和过敏的人)。

7.尽量避免食用人造油和油炸食品。

8.进食时充分咀嚼。

在了解了自然规律和自身具体情况之后,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最好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我觉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所以饮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食用恶劣的食物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人们可以有偶尔吃牛排烤肉、奶油以及喝酒的习惯。饮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即使偶尔和朋友们大吃大喝一下,只要保证其他95%的健康饮食习惯,那神奇的酶就会保护你健康永远。

THE END
1.设兽医诊所犬诊断书图片商业图片正版原创图片下载购买VEER图片库提供设兽医诊所犬诊断书图片购买下载服务,2亿+高清商业图片,正版图片购买下载一站服务,另提供兽医图片,门诊部图片,标签图片,宠物图片,爪子图片,小狗图片,猫图片,标志图片,医院图片,分离着色图片,医生图片,健康保健图片,安全的图片,文档图片,设计图片,狗图片,动https://www.veer.com/illustration/414621313
2.宠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图书内容包括:宠物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骼与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与感染、皮肤疾病、眼病与耳病、肿瘤疾病等...全部(560字)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宠物(本书指犬、猫)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方法等。全书共分为11章,主要...http://m.dangdang.com/product.php?ac=more&pid=20845480
3.宠物犬疾病诊治图谱徐世文(编者),高利(编者)作者:徐世文 (编者), 高利 (编者)出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页数:150定价:30.00 元ISBN-10:7538847006ISBN-13:9787538847000?去豆瓣看看 想要 拥有 00暂无人评价... 内容简介 《宠物犬疾病诊治图谱》兼顾普及和提高,重点从宠物犬常见的疾病着手,展示了200余幅彩色图片,介绍了疾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http://www.queshu.com/book/11909559/
4.宠物医生手册本书第2版修订本主要贯彻“内容全面实用,技术适度领先,注重临床诊疗效果”的原则。具体内容上,根据*小动物医学进展,在第一章宠物疾病诊断技术增加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磁共振成像术(MRI)诊断技术、神经系统检查、粪便寄生虫学检查、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检验、输血医学、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内分泌功能检查等内容;在...https://www.scnjw.com/.content/myarticle/myarticle/65d9c0f0-589a-11ec-9d99-04d9f5394155/
5.宠物医师网宠物用药 血液科内分泌心脏科肿瘤科 你所不知道的狗狗血型全揭秘 猫氮质血症的病例研究 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大陆地区首例犬血液透析的病例报道 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 猫贫血的血液学诊断 猫白血病病毒病 兽药说明书 兽药说明书猪病、鸡病牛病、羊病鸭病、兔病 ...https://www.syt126.com/pet/
6.无证兽医治疗后宠物狗死亡,宠物医疗乱象如何破解?五、一旦宠物主人以诊疗活动中的诊断,治疗、护理不当,发生宠物伤亡,与诊疗机构发生纠纷时,应当引导宠物主人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维权,避免矛盾升级,并通过行业调解的方式力争将纠纷化解在源头。 收到上海普陀法院的司法建议书后,被告宠物诊所表示将对上述建议建章立制,对诊疗活动进行规范,整改。https://static.zhoudaosh.com/4FEA4455DEC3D256A7916EFE43B00F3B7169A2BE6B2672D376703CCA6A61C8ED
7.宠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20210816135108.pdf宠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pdf 5页VIP内容提供方:Lianggedan 大小:34.1 KB 字数:约5.53千字 发布时间:2021-08-16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19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宠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16/5320333303003332.shtm
1.宠物医院宠物降检查与疫苗接种手册66文库网(66wkw.com)宠物医院宠物健康检查与疫苗接种手册3.0 0 6库币 2024-11-14 收藏 海报 分享 赏 举报宠物医院宠物健康检查与疫苗接种手册 第 1 章 宠物健康检查概述... 4 1.1 健康检查的重要性...https://m.66wkw.com/doc/138859.html
2.宠物医生手册(第2版)epubpdf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期间,我们也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反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结合我国小动物临床医学近期新进展,征求各位专家教授的意见,我们提出了修订本书,得到了各位专家教授的积极响应。本书第2版修订本主要贯彻“内容全面实用,技术适度靠前,注重临床诊疗效果”的原则。具体内容上,根据近期新小动物医学进展,在靠前章宠物疾病诊断...https://book.tinynews.org/books/10369014468
3.宠物医生手册(第2版)兽医书籍宠物医生兽医学习手册宠物常见病...宠物医生手册(第2版) 兽医书籍宠物医生 兽医学习手册 宠物常见病治疗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宠物医生手册(第2版) 兽医书籍宠物医生 兽医学习手册 宠物常见病治疗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宠物医生手册(第2版) 兽医书籍宠物医生 兽医...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6195298457
4.宠物手册兽医诊断医生医疗诊治常见病猫狗书籍畜牧宠物疾病鉴别诊断与防治 宠物病诊疗与处方手册 兽医用药手册动物医学宠物医生书籍 宠物犬宠物猫狗常见病诊治 兽医医疗诊断书https://www.zhe2.com/note/602784033033
5.宠物医生手册(第2版)mobiepubpdftxt电子书下载2024《宠物医生手册(第2版)》第2版修订本主要贯彻“内容全面实用,技术适度领先,注重临床诊疗效果”的原则。具体内容上,根据新小动物医学进展,在一章宠物疾病诊断技术增加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磁共振成像术(MRI)诊断技术、神经系统检查、粪便寄生虫学检查、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检验、输血医学、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内分泌功能...https://book.qciss.net/books/10020599
6.简明宠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2024pdfepubmobi电子书简明宠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描述 《简明宠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图文并茂,介绍了宠物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常见皮肤病、常见肿瘤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的病原、病因、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及治疗等内容。全书在介绍每一种疾病时,附有大量照...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3561396
7....犬猫急诊病例的基础监护叶楠宠物疾病鉴别诊断与防治兽医书兽医用...> 正版书籍 犬猫急诊病例的基础监护 叶楠宠物疾病鉴别诊断与防治兽医书兽医用药手册动物医学宠物医生宠物犬宠物猫狗常见病诊治图书 世纪书缘专营店 正版书籍 犬猫急诊病例的基础监护 叶楠宠物疾病鉴别诊断与防治...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https://item.jd.com/10079520598213.html
8.宠物全面降检查:精选体检项目详解,2024年度指南宠物狗体检的一般检查项目包括常规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X光检查、超声检查、尿液检查等。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兽医全面了解狗狗的健康状况,确保狗狗的疾病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 - 常规检查:这是最常见的检查,主要包括五官口腔检查、毛发健康、皮肤健康、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这些检查可以了解狗狗的基本情况,判断...https://www.tijian8.com/post/B4Ba27dB62Fe.html
9.深圳宠物医院动物诊断许可证申请人员要求?5. 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设有独立的候诊室、诊疗室、化验室、手术室、药房,且布局合理;兼营宠物用品、宠物食品、宠物美容等项目的,兼营区域与动物诊疗区域应当分别独立设置。 6. 具有诊断、手术、消毒、冷藏、常规化验、污水处理等器械设备; 7. 具有1名以上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 ...https://94840793.b2b.11467.com/m/news/1631483.asp
10.宠物看病也搞“云诊断”?锋巢网那么,现在的宠物“云诊断”市场是个什么模样? 宠物“云诊断”照搬在线医疗模式 “现在国内有好几家团队在做宠物在线医疗了。” 今年年中,受在线医疗行业的启发,李涛和几位朋友在厦门开始创业,公司专注于宠物在线医疗服务。李涛告诉懂懂笔记,早在创业之前,他和朋友仔细了解了宠物医疗行业的现状,而目前国内众多宠物在线...https://www.cyfengchao.com/archives/77828
11.宠物临床诊断(豆瓣)可供宠物医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及从事与宠物专业有关的教学、科研、畜牧兽医工作... (展开全部) 我要写书评 宠物临床诊断的书评 ···(全部 0 条) 论坛·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3647/
12.《宠物疾病诊断技术》(精选三篇)《宠物疾病诊断技术》课程一直沿用由李玉冰、范作良主编的《宠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这本教材,该教材不仅包含疾病临床诊断技术内容,还包含宠物疾病临床治疗技术内容,针对性不强。而且书中尚有许多现今宠物临床较少使用的诊断方法,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血液检验部分红、白细胞计数等;对于现今宠物临床常用的,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kfgc95.html
13.宠物临床诊断的程式C. 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 D. 以上都对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南昌局集团公司行车补充规定》...经常与他人争吵打架,且对宠物残忍杀戮,上小学曾多次因打架被学校处分,医生初步诊断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https://www.shuashuati.com/ti/352ac118413449e2bbb2cb8496d7d2a8.html?fm=bd5e38242bff27910514edda04f082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