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鉴别要点应注意与奥杜盎小孢子鉴别。犬小孢子菌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旺盛,产生更多的大、小分生孢子,而奥杜盎小孢子菌生长不良,孢子少。在PDA培养基上犬小孢子菌产黄色色素,奥杜盎小孢子菌产褚色色素[1]。2、临床意义犬小孢子菌可引起皮肤、毛发等部位感染、皮肤病变表现为周边伴有鳞屑
犬小孢子菌是较常见的致病性真菌,由Gruby在1843年首次发现。常常是头癣、体癣和少数甲癣以及其他少见真菌病的病原菌。犬小孢子菌作为亲动物性真菌,在动物身上可以长期存在而不致病(尤其在猫、狗身上),而犬小孢子菌一旦感染人便造成皮肤或毛发的损害,危及人类健康。
镜检可见多数大分生孢子,呈纺锤状,壁厚粗糙带刺,大小为(10~25)μm×(75~100)μm,有6个以上的隔,顶端像“帽子”样肥大。此外有棍棒状小分生孢子,菌丝有隔,常见球拍状菌丝,有时也可有破梳状菌丝和结节状菌丝。直接镜检:病发感染为发外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密集成片而不排列成串,发内可
在S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生长较快,初为白色至黄色绒毛样生长,2周后菌丝较多,像羊毛状,故又称羊毛状小孢子菌。此时菌丝可充满整个斜面,中央趋向粉末化,表面呈黄白色,有少数同心圆,背面红棕色,中央部显著,边缘部较浅。
分子生物学在各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为广大真菌学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不少真菌学家已开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犬小孢子菌的生物学和基因特征,以了解犬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致病机制的关系并为临床快速确诊提供实验室依据。就较新研究论述如下:Papini将从70只
在意大利,犬小孢子菌是头癣最主要的病原菌(占90.5%),由此可见头癣是其首要临床表现,同时也有些临床表现较为特殊,Zoror报道1例犬小孢子菌所致的脓癣。为一8岁儿童,在头颈部形成一3cm×5cm大小的脓肿,无明显脱发,有触痛。同时,亦有婴儿和成人头癣临床表现可为糠疹样皮损的报道。同时犬小孢子
犬小孢子菌是世界范围流行的致病性真菌,就北美地区而言,该地区100年前头癣的病原犬小孢子菌占首位,随后奥杜昂小孢子菌占居首位,以断发毛癣菌最常见,而今该地区犬小孢子菌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其他国家对犬小孢子菌的流行情况变化也十分重视,各国和地区在真菌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常对其进行统计,Hay经统计欧
1临床资料患儿男,8岁,头部脱发1月余,面部皮疹1周。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脱发斑,未予治疗。后脱发斑逐渐进展,受累区头皮出现较多鳞屑。1周前面部出现红色皮疹,伴痒。遂于本院就诊。患儿平素体健。家中饲养有宠物猫,有搂抱亲吻小猫的习惯,猫有脱毛现象。患儿
1.症状体征(1)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包,常发生在皮脂溢出的部位,如胸背、颈、肩部。严重者有脓头形成,内含病原菌,病程慢。(2)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伴有花斑癣、痤疮、脂溢性皮炎等。2.辅助检查可做组织病理检查[1]。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糠秕孢子菌或/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发病多在3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背、胸、颈、面及肩等处。皮疹多为毛囊性炎症丘疹,直径2-4毫米,间有脓疱,散在分布,且对称。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伴灼热或刺痛感。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亦可结合组织病理发现特征性病原菌可确定诊断健康搜索鉴别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管炎型应与皮肤结核肿瘤皮肤利什曼病鉴别;播散型应与结核病、肿瘤等鉴别。另外还应与其他深部真菌病如皮炎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鉴别。治疗:本病较顽固难治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局限
1、实验室检查:将毛囊角栓挤出,加10%氢氧化钾或10%氢氧化钾-50%派克墨水后做镜检,可见圆球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单极出芽的芽孢[2]。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细菌性毛囊炎、痤疮、痤疮样药疹鉴别[2]。3、临床表现:背部、胸前、双肩弥散性、对称性、密集但不融合的圆顶状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即使是同一孢子丝分化形成的孢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
在孢子分大小两形时其小形者称为小孢子,是不等分裂的产物。雄配子体的第一个细胞,单倍性的雄性繁殖细胞,常被称作单核/细胞花粉。
未经药物治疗的弥散性球孢子菌病常是致命的,如患有脑膜炎,则预后尤其不好。在确诊后的1个月中,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超过70%,不能确定治疗能否改变这一状况。低危患者的原发性球孢子菌病不必进行治疗,高补体结合滴度表示已发生播散,需要治疗。轻、中度非脑膜肺外受累,应当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严重病例最好用
形态染色革兰阳性粗长杆菌.大小为(1.3-1.6)μm×(3.6-6.4)μm.培养2日后易转为革兰阴性: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鉴别要点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菌落黄色、粗糙.不产生脂酶和卵磷脂酶.不凝固和不消化牛奶。2.与产气荚膜
病原体和感染途径:为双相真菌,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为自然界腐生菌。可能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黏膜损伤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实验室工作者可通过皮肤接种感染,但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易感人群和发展: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人,男多于女。皮肤及黏膜损伤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
申克氏孢子丝菌是一种二形的真菌,在组织中和在37℃培养时生长成酵母形态,但在30℃培养时则生长成丝状真菌。在30℃培养时,它能形成纤细、有横隔的分支菌丝,在短的支持菌丝上或直接在主菌丝的边上长出卵圆形的台轴分生孢子(sympodu—loconidia)。在脓汁中很难用显微镜找到此菌。在组织中有特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亦可结合组织病理发现特征性病原菌可确定诊断健康搜索鉴别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管炎型应与皮肤结核肿瘤皮肤利什曼病鉴别;播散型应与结核病、肿瘤等鉴别。另外还应与其他深部真菌病如皮炎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鉴别。治疗:本病较顽固难治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局限的
(一)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细长,大小为(0.7—1.5)um×(2.0-5.0)um.有周鞭毛,无芽孢,无荚膜。(二)培养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形成无色、透明的菌落。在SS琼脂平板上呈无色、透明菌落,但大部分菌落中央呈黑色(产H2S)。半固体琼脂中均匀混浊生
异常结果:孢子丝菌是条件致病菌,其中白色念珠菌为多见,致病力较强,一般情况孢子丝菌可存在于健康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黏膜等部位,有时反复出现,从患处直接发现菌丝时其临床意义更为重意义。(1)、病因有内外史。(2)、好发部位:四肢和头面部等暴露部位。(3)、皮疹特点:皮下结节或
本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引起化脓、溃烂及渗出。潮湿环境和腐烂草木有利于本菌的生长,当皮肤破损时病菌侵入,根据患者对该菌的暴露史及免疫状态不同,有不同表现。
本病绝大多数见于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原因的细胞免疫抑制患者。发热、干咳和渐进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是本病主要临床症状。即使肺内出现大片炎症改变,但体征很少。影像学上早期呈弥漫性肺泡和间质浸润性阴影,迅速融合而成为广泛肺实变,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一般不累及肺尖、肺底和肺外带。如患者持续发热>96小时,经积
肺孢子菌在分类学上长期以来被划归原虫,被称为卡氏肺孢子虫。2001年的国际会议上一致同意重新修改命名,以肺孢子菌代替卡氏肺孢子虫。临床上两类易感人群需要引起重视,包括HIV感染人群、尤其是外周血CD4+细胞
1.实验室检查真菌直接镜检可见内有孢子的孢子囊。室温下真菌培养可见菌丝关节孢子。2.血清学检查(1)IgM(免疫球蛋白M)本病的诊断指标为,急性感染患者大多数可在感染前4周内被检测出特异性的IgM,在2个月时消失,提示患者已经发生播散性感染。(2)IgG(免疫球蛋白G)IgG
曲霉菌曲霉菌包括132个种和18个变种,临床上常见的有烟曲霉(A.fumigatus),黄曲霉(A.flavus),黑曲霉(A.niger),杂色曲霉(A.versicolor)和构巢曲霉(A.nidulans)等。烟曲霉烟曲霉存在于谷物、污染的食品、土壤和霉腐物中,是引起人
原发性肺部感染多由吸入孢子引起。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亚临床症状,可自愈。少部分出现乏力、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和呼吸困难。病原菌直接感染或经淋巴、血行播散。皮损为小肉芽肿或溃疡愈后遗留瘢痕,造成畸形。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至肝、脾、小肠以及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脏器,引起肉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