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曾发现一个从小被狼收养的7岁女孩成为了“狼孩”,各种行为都象狼。经过精心教育,她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但在16岁因病去世前都未能真正学会说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直立行走、说话都是人类的学习行为
B.狼孩刚被发现时不具有学习行为
C.学习行为在幼年时更易形成
D.学习行为的形成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2.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取食行为都是动物的本能,是生来就有的
B.动物的行为都是学习行为
C.大象能“吹口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D.先天性行为是比学习行为更高级的行为
3.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下列动物的行为中与“鱼类洄游”不属于同一类的是(D)
A.美国红雀喂鱼B.蜜蜂采蜜
C.蜘蛛织网D.小白鼠走迷宫取食
A.先天性行为B.学习行为C.迁徙行为D.社会行为
5.下列行为属于动物学习行为的是(D)
A.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喂养池塘里的金鱼
B.机器人“聪聪”学习弹钢琴
C.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集花蜜
D.幼小的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用树枝钓取白蚁作为食物
6.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①望梅止渴②杯弓蛇影③鹦鹉学舌④老马识途⑤公鸡报晓⑥大雁南飞.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⑤⑥D.①④⑤⑥
7.学习过动物行为的知识后,小明对妈妈说,我可以命令蚂蚁在地上排列成“百年潮,中国梦”几个字,妈妈不相信.小明就用糖汁在地上写下这几个字,奇迹出现了,蚂蚁真的排列成了“百年潮,中国梦”.小明是利用了蚂蚁的(A)
A觅食行为B攻击行为C防御行为D繁殖行为
A.观察法B.实验法
C.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结合使用D.以上方法都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40分)
9.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物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某学习小组以下表中的动物为研究对象,在这些动物和食物之间设置相同障碍,实验前让动物饥饿12小时,实验时进行观察和记录,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动物名称
小鸡
小鸭
乌龟
小狗
尝试与错误”的平均次数
24次
26次
65次
5次
回答下列问题:(1)将一份食物放在动物面前,动物会直奔食物而去,这种取食行为是一种__先天性____行为,绕道取食是___学习________行为。(2)本实验提出的问题:_不同动物在绕道取食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相同吗_?(3)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动物在绕道取食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相同。(4)这项探究活动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_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_。
10.(2018长沙模拟四)动物使我们的星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们的行踪几乎处处可见,诗人的笔下也留下了它们的身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燕燕辞巢蝉蜕枝,穷居积雨坏藩篱”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说,青蛙鸣叫求偶属于__先天性_行为。
(2)家燕在早春筑巢,在秋天辞巢南飞,说明筑巢的目的是繁殖。
(3)蜜蜂、家蚕的发育与蝉不同,在发育过程中需经过蛹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4)蜜蜂具有社会行为,在群体内形成组织并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种群的生存。
(5)依据诗词中的描述,举例说出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合理即可。
第三节社会行为
八上—10
一、选择题(40分)
1.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C.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D.各成员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
2.中国古籍记载:“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说明动物的通讯方式之一是(B)
A.气味B.声音C.激素D.色彩
3.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D)
A.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
B.在一片草地上生活的许多种昆虫
C.草、昆虫、青蛙、鹰形成一条食物链
D.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
4.人们常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索,以控制蛾蝶类害虫的数量,这种做法直接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间的(A)
A.信息交流B.交配C.运动D.摄食
5.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D)
①白蚁群中的白蚁分工合作
②猕猴群中的“首领”和其他雄性猕猴共同保卫群体的安全
③小明家养了几十只鸡
④一个狮子群中身强力壮的狮子共同围捕羚羊
⑤几种小鸟共同生活在一个树林里.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
6.下列描述中,除哪项外均与社会行为有关(A)A.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简单聚集在一起B.群体的不同个体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C.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具有一定信息交流的方式D.群体生活有利于维持种族的生存
7.不属于动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是(C)
A.蜜蜂发现蜜源后会跳舞
B.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C.刺猬遇到危险时蜷成一团
D.黑长尾猴遇险时发出叫声警示同伴
8.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
(1)蚂蚁(2)菜粉蝶(3)苍蝇(4)蜜蜂(5)黑猩猩
A.(1)(2)(3)B.(2)(3)(4)C.(3)(4)(5)D.(1)(4)(5)
10.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做出的假设是: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结论是: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3)蚂蚁是昆虫纲动物,体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外骨骼。(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B)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八上—11
1.某果农发现果园内有许多昆虫,于是喷洒农药将昆虫全部杀死,但这一季节果实产量却是
历年来最低的,这是因为昆虫能帮助植物(B)
A.光合作用B.传粉C.受精D.传播种子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是(D)A.狼取食年老体弱的野鹿,使鹿群更趋于健壮B.蛙类可作为农业生物防治的重要动物C.蚯蚓、羌螂等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D.大多数鸟类的体型适于飞翔生活
3.下列例子:①苍耳的果实挂在动物皮毛上,②蚂蚁的分工合作,③某地区蛇被大量捕杀导
致老鼠猖獗,④蜜蜂采蜜。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是(B)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鬼针草的果实表面有刺毛,可以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枸杞的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能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不少种子随着粪便排出而分散。这些表明(A)①动物和植物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②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果实③所有植物都靠动物传播种子④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5.关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错误的是(D)
A.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B.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
C.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组成自身物质
A.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丙、丁的数量多少C.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积累最多
7.研究发现,周氏啮小蜂在杀灭美国白蛾方面,与其他鸟类吃其蛹有所不同.它是在瞬间将受精卵注入美国白蛾的蛹内,利用蛹内的营养物质繁殖自身后代,从而杀死白蛾.这一事实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A)
A.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受精D.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
8.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
A.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B.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并不总是有害的
C.不能随意引进某种动物,否则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D.蜜蜂采集花粉时,能帮助植物传粉
10.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与狐的数量变化曲线图,有关的食物链为草→鼠→狐。
(1)狐的变化曲线应是图中的C。
(2)由于狐的毛皮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果为了获取皮毛而大量猎狐,则产生的严重后果是老鼠因天敌减少而数量大增,草场的植被减少,可能出现。
(3)从图中可以看出鼠、狐(写动物名称)数量的动态变化维持着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