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天气里洗个热水澡,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但很多人可能没想过,就是这样让身心愉悦的事情,在冬天却容易变成一种“伤害”。
女子长期咳嗽咳血,竟跟洗澡习惯有关
39岁的李女士(化名)为保持身材一直控制饮食,身材纤细的同时免疫力也特别差,被反复发作的咳嗽折磨了三四年。虽然咳嗽不算剧烈,但她每次都会咳一点黄白痰,偶尔痰中还带血。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她被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合并细菌感染。抗感染消炎治疗虽然能暂时缓解,可一遇到天气变化又会复发。
“长期的咳嗽、咳痰、咯血,我该不会是得肺结核了吧?”李女士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诊的陈园园副主任医师在仔细查看了她的胸部CT影像后,认为李女士并不是肺结核,而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肺病)。
经进一步痰液样本检验,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感染,困扰李女士多年的咳嗽咳血终于找到了“元凶”。
陈主任日常门诊中
看着手上的化验结果,李女士很困惑:“陈主任,我又不接触禽类鸟类,怎么会感染这个细菌?”
陈主任告诉她,其实鸟分枝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自然环境中,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容易感染。
鸟分枝杆菌对很多抗生素及抗结核药物都天然耐药,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经过联合抗生素治疗两个月,李女士咳嗽咳血好转,肺部病灶较前吸收,痰液分枝杆菌培养也转为阴性,后续又巩固治疗了一年才停药。
可没到一年,李女士又开始咳嗽、痰中带血,她再次来到陈园园副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复查胸部CT和痰液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和菌种鉴定,诊断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肺病)复发,仍然是鸟分枝杆菌。
“坚持了一年的治疗,怎么又复发了?”李女士看着化验单欲哭无泪。
在仔细询问李女士的生活习惯后,陈医师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细节,李女士因为怕冷怕受凉,每次洗澡前喜欢开着热水,等待热水雾充满浴室以后再进入浴室淋浴,同时她家的淋浴喷头已经十余年未更换过,正是这个生活习惯才导致了李女士反复地感染鸟分枝杆菌!
权威研究表明,鸟分枝杆菌是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的一种,它可以在没有添加额外营养物质的水中生长,也可以在15℃-45℃的温度和0%-2%氯化钠(NaCl)的盐度下生长。因此,它能在城市供水系统管道中长期存在,加上长期未更换的淋浴喷头中阴暗潮湿的环境,使得热水淋浴时产生的气溶胶中含有MAC增多,如果被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吸入,就会导致肺部的定植及致病。
陈园园副主任医师根据李女士痰液中分离出的鸟分枝杆菌的药敏结果,为她定制了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除了联合抗生素治疗,还加上了中药调节脾胃,补益肺气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两个月治疗下来,李女士再没有出现咳嗽咳血,肺里的病灶也明显吸收。她还更换了家里的淋浴喷头,改变洗澡习惯,以盆浴为主,减少气溶胶的吸入。
陈医生提醒,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虽不如结核病常见,但对于易感人群来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冬天多久洗一次澡最好?
洗澡频率主要取决于个体的需求和偏好。《中国皮肤清洁指南》建议我们一般情况下每隔2~3天洗一次澡就好了。那么,遇到特殊情况怎么选择?我们总结了一个表格,欢迎对号入座。
有必要每天洗澡吗?
冬天洗澡的注意事项
水温选择
《中国皮肤清洁指南》也给出了具体的思路——洗澡的水温可以以皮肤体温为准,如果是夏季,可低于体温,如果是现在(冬季)则略高于体温。具体来说,大概在38~40℃会比较合适,42℃或以上就算有点热的了。不过这不是绝对的,只适合大多数的人,因为:
·如果是泡澡,当身体大部分会浸没在水中,温度再降一点都觉得暖和;
·如果是淋浴,尤其是浴室本身很冷时,花洒的温水喷出来后,到皮肤的温度会降得比较快,可能需要稍微调高一点才能让自己觉得舒适;
·另外,不同人对温度的主观感受差别很大,这个温度对小部分人来说会冷得起鸡皮疙瘩。
使用适当的洗浴产品
洗澡要搭配点什么料才好?是药皂、牛奶和盐巴,还是艾草、菖蒲、金银花?老实说,不用这么复杂!请记住一句话——使用温和的洗浴产品即可。有哪些呢?最常见的就是沐浴露,尤其是弱酸性的产品。
因为皮肤本身也是弱酸性的,这类产品对皮肤更温和,刺激性更小,不容易引起皮肤问题。如果是别的产品,比如普通香皂、药皂,因为是碱性的、皂基类的产品,虽然清洁力度比较大,但长期、频繁使用会增加皮肤负担,容易损伤到皮肤屏障,引起皮肤干燥、瘙痒,不是最佳的选择。尤其是,如果家里有人有皮肤问题,比如皮肤干燥、湿疹、特应性皮炎、鸡皮肤(毛周角化症)、蛇皮肤(鱼鳞病)、银屑病,通通建议不用香皂一类的产品,改用温和的沐浴露。
要不要搓澡?
搓澡是部分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那么能不能搓呢?我的回答是——可以搓,但小搓怡情,大搓伤身。偶尔搓一下没问题,我们也知道,搓澡总能搓下来不少泥。而这些泥,混合了有死皮、油脂、灰尘和汗水,大多数都是皮肤表面的废物。国外有数据显示,我们人类数十亿个皮肤细胞中,每小时有30000到40000个皮肤细胞脱落,在24小时内,会失去近一百万个皮肤细胞,它们就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死皮,有时候残存在皮肤上,有时候在秋衣秋裤上。
所以,偶尔搓一搓无伤大雅。那为什么大搓伤身?怎么伤身了?大搓特搓,带来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频繁的机械摩擦,会造成皮肤的轻微损伤,容易出现毛囊炎,也就是毛囊的细菌感染;
·如果在公共澡堂搓澡,上面这种损伤还会让皮肤更容易传染其他疾病,比如传染性软疣;
·摩擦损伤皮肤的物理屏障,搓泥太多还损伤皮肤的化学屏障(皮脂膜),进而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湿疹等情况;
·如果固定部位频繁摩擦,还可以出现局部皮肤粗糙、增厚、变黑,有个疾病叫做“摩擦性黑变病”,就常常见于搓澡过度的人群。
鉴于身上的泥是搓不尽的,留点泥在身上对皮肤也好,这里再强调一下:不需要也不提倡过度搓澡。
总之,洗澡频率是一个有关健康的话题,但不仅限于健康,同时也取决于个人实际情况。我们不给答案,只给一些原则性建议,比如不过分频繁洗澡,同时注意使用温和的洗浴产品,以保护皮肤的健康。到底怎么洗,则可以参考这些基本健康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体需求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洗澡方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编辑袁野综合潮新闻、健康时报、北青网、健康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