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06.10
关键词:五苓散;小便不利;蓄水;主证
1临床资料
细思患者的发病过程,想到《伤寒论》中条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病的发病过程及主证符合《伤寒论》中五苓散证的表现,是在治疗太阳病时误用发汗,因发汗太过致胃腑阳气与津液一同受损,水饮停蓄,出现小便不利,消渴等症,同时当还有表证未解发热,脉浮亦可见。本例患者本因为感冒,自行过量服用百服宁等发汗药,反复发汗导致津液受损,患者本就年老,素体阳虚,伤津同时胃阳受损,使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水饮停聚,蓄于膀胱,患者因热势不能外达,邪气无法随津液外出,故表证仍重,发热,无汗怕冷,全身疼痛。
急诊的西医医生诊断此病为膀胱炎,遂给予西药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但因为患者始终无尿,小腹胀满,静脉输液时始终躁动不安,隔几分钟就想要去厕所,到了厕所又无法顺利排尿,心烦口干想喝水又难以下咽,发热始终不褪,1h后体温升至38.9℃,急诊医生虑其年老体衰,体温再升高恐有危险,遂下医嘱注射用赖氨匹林入壶,患者用药后几分钟,即自述后背略潮,少量汗出,身体烦疼的感觉有所减轻,可以稍稍平躺,几分钟后再次要求上厕所,这次小便可以顺利排出。患者排尿后返回病房平稳入睡,输液完成后再次顺利排出小便,复查体温37.8℃。
本例病例从发病到好转不过几个小时,中药五苓散尚未来得及应用,但纵观整个过程使我更加充分的理解了《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张仲景对于这种疾病的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转归都做了充分的解释,对于其治疗治则和向愈指征也做出明确判断,另外,即使没有用到我们中药的方剂,但从西医的治疗过程来看,西药的应用思路也符合五苓散的组方原则,病患好转的过程也符合本条条文对于这一过程的描述。
71条原文后关于五苓散的使用方法是”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说明是用面汤送服的散剂,《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共有8条,除了71条至74条集中在一起,其他分布于各个篇章,太阳病的141条和156条,阳明病篇的244条,霍乱病篇的386条。141条是太阳病误治之后水热互结津不上承的证侯,156条是水痞应用五苓散治疗,244条是太阳误下致痞与转属阳明的比较,386条是霍乱吐利外有表邪内有水气应用五苓散治疗。诸症有急有缓,且应用较广,是否可以理解为古人是将五苓散经典组方制成散剂既便于储存携带又可供急症时选用。曾经有人提出观点用五苓散作煎剂时不能煎煮的过浓以防减弱渗利之性,这也当为制成散剂使用的原因之一。
2讨论
关于五苓散的主证病机,我以为小便不利与口渴可以同时兼见,但小便异常患者的主观感觉较重,因此大多数患者来诊时多以小便异常来诊,而少以口渴作为主症来诊;张仲景在五苓散方后注重强调”…汗出愈”,而膀胱既可司水液开合,太阳又为身之藩篱,主卫表,因此水蓄部位当为膀胱。
参考文献:
[2]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M].学苑出版社,2008(2):56.
[3]谷浩荣,贾春华.五苓散方证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3):208-209.
关键词:消渴病水肿肾虚五苓散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90例水肿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男性33例,女性57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45.6±10.2)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5.6±1.7)年;本组患者中没有恶性肿瘤、心肌梗死、尿毒症、脑卒中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水肿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使用呋塞米注射液进行治疗,静脉推注给药,每次20mg,每天一次,持续使用5天;
1.2.2五苓散加减治疗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可见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3.讨论
[1]刘建祥,朱飞奇.五苓散加减治疗消渴病引起水肿及对尿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60-62.
[2]汤洪,范亮,杨瑜莹,等.五苓散加减治疗老年消渴病引起水肿患者短期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76-2678.
[3]刘沁华.五苓散加减在脑水肿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C):169-170.
[4]王定佑,朱飞奇.消渴病引起水肿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3,7(1):489-491.
[5]刘金万.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水肿性疾病效果的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493-495.
【关键词】水肿;阴水;五苓散
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1]。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差异,水肿的病理属性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2]。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症谟》记载:“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而“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化气利水是治疗阴水水肿的重要治则[3]。老年人脏气虚衰,正气不足,是阴水水肿的多发群体,笔者用五苓散恢复机体气化,兼顾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治疗阴水水肿一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2按语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08-309.
[2]周仲瑛,薛博瑜.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37.
[3]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60.
[4]谭华儒,朱奎华,李良明.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6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09):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