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称,国外新近研究发现蝙蝠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直接感染人,意味此次疫情源头可能直接来自蝙蝠。
记者盘点近年研究成果发现,蝙蝠SARSr-CoV或其他潜在病毒感染人类的首份血清学证据,两年前已得出。
蝙蝠冠状病毒有无直接传人证据?
218云南村民血清采样,6人阳性
这个地区没有经历过2002-2003年SARS的暴发,他们在采样过程中也没有受试者表现出任何明显的呼吸道疾病。在这些样本中,女性有139名,男性有79名,中位年龄是48岁。有208人提供了职业数据(占95.4%):其中85.3%为农民,8.7%为学生。大部分被调查者(81.2%)饲养或拥有牲畜或宠物,并且大多数被调查者(97.2%)曾接触或接触牲畜或野生动物。其中,有20名(9.1%)参与者目睹了蝙蝠在房屋附近飞行,其中一人处理过蝙蝠尸体。
6人未接触SARS患者,1人去过深圳
论文介绍了六个阳性样本(四名男性,两名女性)的人口学统计和旅行史。
其中,大风口村有两名男性(45岁的JN162、51岁的JN129);绿溪村两名男子(JN117,49岁,JN059,57岁);两名女性(分别是55岁的JN053,JN041)来自天井村。在采样之前的12个月中,JN041是唯一一位有云南之外旅行史的人,她到过深圳,距离她的家乡1400公里。JN053和JN059只去过距离他们村庄1.4公里的地方。JN162前往过63公里外的云南省会昆明。JN129和JN117从未离开村庄。6人都提到,曾看到蝙蝠在他们的村庄中飞行。
这6名被调查者没有接触过SARS患者,也没有在SARS疫情暴发期间去过SARS重疫区,并且,感染SARS的康复者2-3年体内可检测抗体迅速下降,这也说明这些阳性不是由于先前感染过SARS引起的。
蝙蝠体内病毒会否频繁演变?
洞穴内存在多种蝙蝠,经常发生病毒重组
蝙蝠冠状病毒传人的风险有多大?
东南亚部分地区食用蝙蝠
石正丽团队还对2009-2016年在云南和广东省采集的果蝠样品中的两种beta冠状病毒进行了纵向监测。
论文提到,蝙蝠是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约占所有哺乳动物的20%。根据饮食的差异,蝙蝠分为食虫类和食果类。果蝠因为体型庞大、肉质肥厚,被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地区的人当作美味(idealbushmeat)。
石正丽团队在论文中表示,中国至少有五种果蝠,全部位于热带地区。这些果蝠以水果和花朵为食,并与农民、农场频繁接触,因此增加了蝙蝠病毒向家畜和人类传播的风险。
科研人员是否存在感染风险?
采集样本易接触蝙蝠排泄物
武汉晚报2017年5月曾报道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田俊华,为科研冒着被感染风险野外捕捉蝙蝠的事迹。
报道称,采集蝙蝠样本的环境极其恶劣。蝙蝠洞内散发着恶臭,而且在悬崖峭壁上,极其危险;蝙蝠携带大量病毒,一不小心就有被感染的风险。
田俊华发现利用发出的烟火和响声惊动蝙蝠促使其活动、再拉网,捕获的蝙蝠最多。“但在操作中,田俊华忘记了做防护措施,蝙蝠尿液像雨点从头顶滴到他身上”,“蝙蝠的翅膀携带利爪,抓蝙蝠时需要用夹子,大蝙蝠被夹伤后很容易喷血;好几次蝙蝠血直接喷在了田俊华皮肤上”。
在央视“旷野青春”系列科普纪录片中,田俊华也介绍“如果我们皮肤裸露,很容易接触到蝙蝠的排泄物,污染的物体”。
田俊华知道有被感染风险,回家后会主动和妻儿保持距离,自我隔离14天。按照石正丽团队此前的研究,接触蝙蝠的分泌物,有很大几率被感染冠状病毒。
一篇发表在2013年EmergInfectDis(新型传染病)的论文显示,在泰国采集蝙蝠粪样本的beta冠状病毒呈阳性,建议收集蝙蝠粪的工人使用个人卫生的预防措施并改善屏障保护,以减少接触人畜共患病原体的可能性。
果子狸
论文作者之一的美国生态学家KevinOlival曾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采集过蝙蝠样本,他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称,冠状病毒不仅通过空气和呼吸道传播,也可能存在口粪传播。蝙蝠并不是很干净,如果一个水果被蝙蝠粪便污染,并掉到地上,可能就会交叉感染饲养动物(如果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