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0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原12项和2019年新增的19项内容,其中原12项目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健康教育服务、预防接种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2019年国家在原有12项内容的基础上,新划入19项内容,包括: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人禽流感、SARS防控项目,鼠疫防治项目,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运维保障管理,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基本避孕服务项目,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地中海贫血防控项目,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项目,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国家随机监督抽查项目,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管理,人口监测项目,卫生健康项目监督管理等工作。
03谁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答: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户籍或非户籍的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04谁来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具体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按照政府部门的部署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0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居民有什么好处?
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问答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06什么是居民健康档案?
答: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库。记录着居民疾病家族史、遗传史和生活、工作环境等状况。从出生开始,记录着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其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与预防保健管理信息;妇女人生各期,特别是怀孕期的健康管理信息;老年人健康管理与各时期患病时的医疗保健信息,等等。总之,健康档案应是陪伴居民终生的全面、综合、连续性的健康资料,它详实、完整地记录居民一生各个阶段的健康状况以及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信息。
07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什么好处?
答:对于居民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可以了解和掌握本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居民看病时,医务人员通过查看健康档案信息,可以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存在的危险因素,所患疾病的检查、治疗及病情变化情况,从而,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作出综合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健康档案还将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到那时,居民无论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到大医院就诊,可以通过计算机查看健康信息,减少重复检查、用药,降低医疗费用。医务人员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分析,还可以发现本辖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以便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
08怎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答:辖区内常住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时,由基层医务人员负责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及社区义诊宣传等方式是辖区居民建档的重要途径。
09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1)个人基本情况。(2)健康体检记录。(3)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与主要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记录。(4)患病就医时的有关接诊、转诊、会诊与住院等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10建立健康档案时的体检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体温、脉搏、血压、身高、体重等检查。(2)视力、听力、运动功能等检查。(3)皮肤、心脏、肺、腹部等一般体格检查。
11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会被其他人得知吗?
二健康教育服务
12什么是健康教育服务?
答: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的教育活动。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13健康教育服务对居民的健康生活有什么好处?
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居民了解影响健康的行为,了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知识:让居民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自觉地采纳并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14健康教育服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5怎样享受健康教育服务?
答:地点:在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处以及社区、街道、乡村、家庭等。方式:(1)获取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观看健康教育知识的录像或光盘。(3)阅读健康教育宣传栏。(4)参加健康咨询活动。(5)收听或参加健康知识讲座。(6)在向基层医务人员就诊时,可获得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讲解。
三预防接种服务
16什么是预防接种?
答: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抵抗能力,得到对这种疾病的免疫。例如,接种卡介苗能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等。
17预防接种服务的对象有哪些?
答: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包括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服务的0~6岁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特殊人群免疫程序服务的对象,按照国家或地方应急免疫、群体性免疫等实施方案开展接种的对象。
18预防接种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19什么是国家免疫规划?
答:免疫规划是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卫生文明水平。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流脑A群疫苗、流脑A+C群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这些疫苗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等15种传染病。其中有的疫苗是在流行区才接种,如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
20儿童怎样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21接种操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进行“三查七对一验证”,无误后予以预防接种。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一验证:请受种者或监护人检验验证疫苗的有效期和名称。
22接种疫苗后,在接种卡和接种证上应记录哪些内容?
答: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240~6岁儿童健康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0~6岁儿童健康管理内容包括:①新生儿家庭访视。②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③婴幼儿健康管理。④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⑤健康问题处理。
250~6岁儿童接受健康管理有什么好处?
答:0~6岁儿童健康管理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奠定重要的成长基础。医生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开展儿童保健系列服务,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通过对儿童健康监测和重点疾病的筛查,还可以对儿童的出生缺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6新生儿家庭访视的内容是什么?
答:新生儿出院1周内,医务人员到家中对新生儿进行访视。内容包括:
一看:家居环境是否整洁、温度是否舒适、空气是否流通,婴儿有无黄疸及吃奶情况等。
二问:新生儿出生情况及疫苗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了解喂养、睡眠、大小便及一般情况。
三查:为新生儿量体温并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脐部、口腔,黄疸情况,记录出生体重、身长。
四指导: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的指导。
27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新生儿满28到30天,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满月随访。内容包括:(1)询问:新生儿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2)检查:进行体重、身长,头围测量,体格检查,并进行评价;(3)注射第2针乙肝疫苗;(4)记录检查结果;(5)对家长进行喂养、发育、防病指导。
28婴幼儿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婴幼儿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偏远地区可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共随访8次。
内容包括:(1)询问:两次随访之间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
(2)检查: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3)血常规检测:在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或血红蛋白)检测。
(4)听力筛查:在6、12、24、36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
(5)疫苗接种: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如无禁忌症,在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结合预防接种开展随访)。
(6)指导:进行科学喂养、生长发育、疾病预防、预防伤害、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导。
29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有哪些特点?
答:(1)检查频次:学龄前儿童(4-6岁)每年检查一次。
(2)检查地点:散居儿童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体儿童可在托幼机构进行。
(3)检查内容:增加了每年一次视力检查,减少了听力筛查项目,其他内容与婴幼儿健康管理相同。
30如何应用预警征进行儿童发育评估?
答:第三版规范在发育评估栏中新增加了具体评估指标,即“预警征”。“预警征”是根据每个年龄段儿童核心发育指标,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进行评估的筛查方法,目的是早期识别和发现发育异常儿童。
评估方法是通过询问儿童家长或现场测试儿童反应,观察儿童是否存在相应年龄段的预警征象,如出现任一项预警征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该儿童可能为心理行为发育偏离,建议转诊上级机构做进一步检查。如:6月龄相应发育评估预警征为“1.发音少,不会笑出声;2.不会伸手抓物;3.紧握拳不松开;4.不能扶坐”,通过询问家长和现场测试观察,发现婴儿有4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即提示有发育偏离可能,应在发育评估栏相应问题上打“√”,转诊至上级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31妇女怀孕后可以享受到哪些健康管理服务?
答:妇女怀孕后,从产前、孕期全程到产后42天都可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孕早期健康管理、孕中期健康管理、孕晚期健康管理、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等健康管理服务。
32孕早期(13周以内)服务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1)进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2)建立《母子健康手册》。(3)孕妇健康状况评估。(4)对未发现异常孕妇的管理。(5)对发现异常孕妇的管理。(6)填写第1次产前检查服务记录表。
33对孕早期妇女健康评估内容包括哪些?
答:(1)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2)观察面色、体态、发育、精神等。(3)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4)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NT检查。
34孕中期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怀孕14-27+6周为孕中期。在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一次随访服务,内容包括:(1)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医生通过询问、观察,体检、产科检查、化验等对孕妇和胎儿进行评估,识别是否为高危孕妇。(2)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出生缺陷的健康教育。(3)对发现异常的孕妇,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出现危及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35孕中期需要转诊的高危孕妇有哪些?
答:孕妇自觉有(1)头晕、头疼、心悸、气短、多食、消瘦、易疲劳。(2)阴道出血或腹痛。(3)体重和宫高增长异常。(4)胎儿发育异常。(5)辅助检查异常。
36孕晚期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孕晚期(28周以后)。在孕28~36周、37~40周各进行一次随访检查。没有助产资质的基层医疗机构要督促孕妇去有助产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随访检查,内容包括:(1)对孕妇开展心理、营养、运动、体重管理、自我监护胎动、分娩前准备、自然分娩好处、母乳喂养、异常症状的早期识别、孕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防治等指导。(2)对随访中发现高危孕妇应根据就诊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督促其增加到医院随访的次数,发现问题及时转诊。
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产妇出院后1周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38产后访视服务有哪些内容?流程是什么?如何计算产后访视率?
答:产后访视是出院后一周内,到产妇家中进行的第一次产后家庭访视。内容包括:(1)通过观察、检查、询问,了解产妇乳房、子宫、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2)对产妇的产褥期保健进行指导,对出现的母乳喂养困难、产后便秘等问题进行处理。(3)发现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恢复不佳、产后抑郁等问题,及时转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4)通过观察、询问、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39产后访视时发现一些常见问题应如何处理?
答:(1)母乳喂养困难:如因为乳管阻塞并有痛性肿块、乳汁不足、婴儿吐奶和溢奶而引起母乳喂养困难,可以通过热敷和按摩使乳管通畅,增加哺乳次数,指导正确的哺乳方法等进行处理。(2)产后便秘:鼓励下床运动,多吃蔬菜水果。(3)痔疮:适当多吃纤维素含量较多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4)会阴伤口愈合不良:保持外阴清洁,鼓励下床活动,促进分泌物及恶露排出,指导合理饮食,促进伤口愈合。访视时发现有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的产妇,应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
40产后42天健康应该检查哪些内容?
答:(1)产后42天的产妇到所居住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产后健康检查。如果生产时曾出现异常的产妇就到原来分娩的医疗卫生机构检查。(2)通过询问、观察、体检和妇科检查,对产妇恢复情况进行评估。(3)对产妇进行心理保健、性保健与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婴幼儿营养等方面的指导。
41产后健康检查后该如何指导处理?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42为什么要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脑、肾等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减退,代谢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这些疾病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开展治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43哪些人能享受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答: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指的是65岁以上老年人,包括65岁。凡是在社区住半年以上的老年人,无论户籍和非户籍人口,都能在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享受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44老年人一般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1)一般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身高、体重以及皮肤、浅表淋巴结与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检查,并对视力、听力和运动等进行粗测判断。(2)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心电图和腹部B超(肝胆胰脾)。
45老年人健康体检时为什么要做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
答: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免疫力降低,通过血常规检查科早期发现贫血、感染及其他血液方面的异常。通过尿常规检查可早期发现肾炎、尿路感染等疾病,也可以为其他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如痛风、肝炎等。同时,血、尿常规检查简便易行,因此,老年人健康体检时要做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
46老年人健康体检时为什么要做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逐步减退;而且老年人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同时,由于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也会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因此,选择肝功能、肾功能检查项目来评估肝和肾功能,判断疾病程度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反应情况,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47老年人健康体检时为什么要做心电图检查?
答:老年人易患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肌梗死以及自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紊乱等,这些都会导致心电图异常。由于有些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早期发现心脏的异常问题;又因为心电图监测的方法简便易行、无损伤,因此,选择心电图检测作为老年人健康体检的辅助检查项目。
48老年人健康体检时为什么要检测空腹血糖?
答: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指标,老年人检测空腹血糖,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继续规范管理和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在老年人健康体检中,选择做空腹血糖检测项目。
49老年人健康体检时为什么要检测血脂?为什么需要空腹检查?
答: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更易出现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脑动脉硬化会导致脑卒中(中风);肾动脉硬化会导致肾功能不全、继发性高血压等。因此,老年人体检选择做血脂检查,通过检测血脂,发现血脂异常,及时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病。由于进餐对血脂的检查结果影响较大,所以需要空腹检查。
50老年人健康状态评估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51什么是高血压?
答:到医疗卫生机构测量血压时,非同日三次测量结果:高压(收缩压)都大于或等于140mmHg,或者低压(舒张压)都大于或等于9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如果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期间,虽然测得的血压值不高,仍属于高血压,因为这是在药物控制下的血压,一旦停了降压药,血压仍会升高的。
52人为什么会得高血压?
答:高血压分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纳入健康管理的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些是患者自己不能控制的,比如年龄的增长和遗传因素(父母有高血压遗传给子女);但大部分原因和患者本人的生活方式有关,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超重或肥胖、食盐偏多、缺乏体力活动、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长期的精神紧张或不良情绪等。
53高血压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答:患了高血压也许没什么症状,但高血压是“无声杀手”,每时每刻都在损害着患者的健康。如果血压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损伤到大脑,会引起脑卒中(中风)偏瘫,造成半身不遂、痴呆等;损伤到心脏,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损伤到眼睛,可引起眼底视网膜病变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损伤到肾,可引起肾功能不全。
54国家为什么提出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答:我国高血压患病的人数众多,平均每5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个高血压患者,而且高血压对健康危害很大,超过1/3的脑卒中(中风)和冠心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高血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疾病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家之所以提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是因为管理方法简便易行,通过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使用疗效好、副作用小的降压药物治疗,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血压水平,控制高血压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通过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55如何尽早发现高血压?
答:凡年龄在35岁以上(包括35岁)的居民,原来没有高血压或者不知道是否患有高血压,每年第1次到医疗机构就诊时都应主动接受测量血压,也可以每年在家里至少测量1次血压,这样就能尽早发现高血压,早期治疗。当然,初次测量血压偏高并不能确诊,还应去除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如失眠、劳累、急性疾病、焦虑等)后,再预约复查。非同日测量3次,血压都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
56哪些高血压患者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答:社区常住居民中,无论户籍或非户籍,年龄在35岁以上(含3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5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有哪些内容?
答:高血压患者每年可以享受至少4次的面对面随访服务和每年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健康体检内容包括体温、脉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58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有哪些内容?
答:(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或有危急症状,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需要紧急转诊。(2)对不需要紧急转诊的患者,要询问上次随访至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3)测量心率、体重,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以及生活方式,了解患者服药情况。(5)做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59高血压的高危对象有哪些?
答:如有以下六项指标中的任一项高危因素,则为高血压高危对象:(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2)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4)长期膳食高盐。(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6)年龄≥55岁。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60什么是糖尿病?
答: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和其他几型,90%以上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有可能测得的血糖值不高,但还是糖尿病,一旦停止有效的治疗,血糖还会升上去的。
61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答:人体胰腺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叫胰岛素,是唯一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正常人在胰岛素的调节下,不管进餐还是空腹,血糖都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而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血糖就会升高,导致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岛素作用减弱的原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长期营养过剩、肥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等都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而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更容易促发糖尿病。
62糖尿病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答: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并发症上。如果糖尿病得不到良好控制,能造成脑、心脏、神经、眼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糖尿病造成心、脑血管损害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因下肢血管损害而截肢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糖尿病肾病晚期可造成尿毒症;糖尿病眼病造成的双目失明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此外,糖尿病还常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损害以及各种不同部位的感染。
63国家为什么提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答:糖尿病是严重损害公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在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提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希望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全面监测、分析、评估,给予分类干预和连续性、综合性健康管理,以达到控制疾病发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64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
答: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可疑症状,如皮肤瘙痒,饥饿感,视物不清,经常感到疲乏、劳累或反复感染等时,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生活压力大、多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者,患病的可能性更大。建议每年去医院检查血糖,确诊或排除糖尿病。
65哪些糖尿病患者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答:常住居民中,无论是户籍还是非户籍居民,年龄在35岁以上(包括35岁)的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享受到这项健康管理服务。
66参加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能给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答:糖尿病患者参加健康管理服务可以得到基层医生主动的、连续的服务;患者会在医生的指导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降血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在管理过程中,医生会及时发现其他健康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出现危急症状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医生会指导患者紧急转诊;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压力,缓解因病情控制不理想而造成的经济压力。
67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的内容有哪些?
答: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6相结合。体检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足背动脉搏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中的健康体检表。
68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有哪些内容?
答:随访内容包括:(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或有危急症状,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需要紧急转诊。(2)对不需要紧急转诊的患者,要询问上次随访至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患者疾病情况以及生活方式,了解患者服药情况。(3)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并判断是否超重、肥胖。(4)了解患者服药情况。(5)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告诉患者出现那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69糖尿病随访评估都有哪些内容?
答: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随访时,一般评估5方面内容:(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olL:收缩压≥180mmlg和/或舒张压≥110mml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2)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博动。(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70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71糖尿病筛查中“高危人群”的范畴包括哪些?
答:高危人群筛查属于一级预防内容。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都属于高危人群:(1)年龄≥40岁。(2)有糖调节受损史。(3)超重或肥胖和(或)中心型肥胖。(4)静坐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72分类干预随访包括几种情况?
答:分类干预分4种情况:(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1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时随访。(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73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
答: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疾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7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哪些危害?
答: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导致患者生活懒散、意志缺乏、行为怪异、悲观厌世,丧失了工作和生活能力,成为“精神残疾”;有的患者会不分场合打砸财物;有的患者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给家庭带来痛苦;有的患者打、骂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有的患者行凶伤人、毁物,行为触犯了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最严重的是患者持管制性危险武器实施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重性精神疾病会给家庭造成负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75哪些精神障碍患者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答:诊断明确并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都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7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形式包括哪些?
77不同类别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要求?
答: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4)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78失访患者如何判定及处理?
对失访患者,精防人员应当立即书面报告政法、公安等综合管理小组协助查找,同时报告上级精防机构,并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中记录上报。在得知危险性评估3级以上和病情不稳定患者离开属地时,精防人员应当立刻通知公安机关并报告上级精防机构。
十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79肺结核筛查及推介转诊的对象有哪些?
80肺结核第一次入户随访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
81“肺结核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要填多少次?
答:根据第一次入户随访时确定的督导服药人员不同来确定随访次数。如果是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督导服药的,那么只需每月随访评估1次并记录,这样初治6个月的患者就需要6次的随访记录表和1次的第一次入户随访表。复治8个月的患者就需要8次的随访记录表和1次的第一次入户随访表:如果是家属督导服药或患者自服药,那么基层医生就要在患者治疗强化期(2个月)每10天随访评估1次,继续期(4—6个月)每月随访1次,初治6个月的患者就需要10次的随访记录表和1次的第一次入户随访表。复治8个月的患者就需要12次的随访记录表和1次的第一次入户随访表;对于结核性胸膜炎和耐多药肺结核的随访次数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82肺结核患者随访过程中的分类干预是指什么?
83肺结核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都需要评估哪些内容?
84肺结核第一次入户随访健康教育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答:(1)肺结核治疗疗程。(2)不规律服药危害。(3)服药方法及药品存放。(4)服药后不良反应及处理。(5)治疗期间复诊查痰。(6)外出期间如何坚持服药。(7)生活习惯及注意事项。(8)密切接触者检查。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85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都有哪些内容?
答: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1)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2)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86基层医疗机构怎样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87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有哪几种?
答:共有9种,分别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质。
88进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一定要按照《健康管理服务表》填表说明进行询问和操作:(1)采集信息时要反映老年人平时的感受。(2)采集信息时要避免主观引导老年人的选择。(3)记录表所列问题不能空项,须全部询问填写。(4)询问结果应在相应分值内划“√”,并将计算得分填写在相应空格内。(5)体质辨识:医务人员应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表》进行辫识结果判定,偏颇体质为“是”、“倾向是”;平和体质为“是”、“基本是”,并在相应选项上划“√”。(6)中医药保健指导:在所提供指导对应的选项上划“√”,可多选。其他指导请注明。
89儿童中医药的服务内容包括什么?
答: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90基层医务人员应该怎样开展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十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91什么是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主要有:①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②通过饮食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③经蚊虫、血液等传播的传染。
92保护家人不得或少得传染病的途径有哪些?
答:一是控制传染源:①一经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送医院治疗。②对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③患者离开后应对其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染病,应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空气,不随地吐痰和个人防护戴口罩等。②消化道传染病,要对患者的餐具等煮沸消毒,粪、尿、呕吐物等要用漂白粉等消毒。③经皮肤传播的传染病,家中注意防蚊防鼠。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和病人接触,不用别人的衣被、洗具等物品。
三是对易感染者加强保护。
93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传染病,还有重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94我国必须报告的传染病有哪些?
答:法定报告传染病: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类,共39种。①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共2种。
②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共26种。
③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
④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的其他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
2020年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未包括在39种内)。
95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
答: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完成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完成报告。《规范》中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管理的病种包括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埃博拉出血热、人感染禽流感(注:新亚型禽流感病例)、寨卡病毒病、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病毒等。而人感染H5NI禽流感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按照一般的乙类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即可。
十三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
96什么是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在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指导下,协助开展巡查(访)、信息收集、信息报告、宣传指导以及调查处置等。
97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有哪些内容?
98什么是食品安全?
答: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使使用者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使用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99什么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00开展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对居民有什么好处?
答:通过卫生监督协管,可以解决目前基层卫生监督存在的问题。①及早发现各种卫生安全问题与可疑传染病、职业病患者,及早处理隐患,及早救治病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②通过卫生宣传,提高城乡居民对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控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卫生健康保障。③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前哨作用,通过日常监督、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违反卫生法规的行为。
浏览总量|访客数总量|今日浏览总量|今日访客数|本月浏览总量|本月访客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