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探险家最近的研究增进了我们对新几内亚鸟类的了解。一百年以前,蒙贝利亚尔曾画过这种鸟。直到三四年前,我们对它的了解还是空白,仅知道它曾被收集到欧洲,连确切的发源地也不得而知,但可以断定它是一种新几内亚鸟类。第一个完整捕获阿法六线风鸟的是罗森贝格男爵,他在新几内亚北部地区发现这种鸟。此后,梅尔先生曾将几只标本带到欧洲,使我得以作画并收藏。
2.十二线风鸟
学界对十二线风鸟的了解已有很长一个时期。除了目前的名字,在许多著作中,它还有很多其他名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读者感兴趣可以再做查阅。十二线风鸟是天堂鸟的一种,其鸟喙形状细长,肋部羽毛修长,呈黄色,每边有六根线状羽毛,以此得名十二线风鸟。遗憾的是,其肋部的黄色会在死后褪色发白,大大减弱原始的绚丽。
3.丽色极乐鸟
丽色极乐鸟的发现者目前无从考证,但松内拉特应该是首次将其介绍到博物学界的,他在探险中收集了这种鸟类并带到欧洲。在过去的十年中,博物馆里只有它的皮毛标本。最近,在一批荷兰博物学家的帮助下,一系列保存完好的鸟皮被运到欧洲,如今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和我个人的藏品柜中。从运来的鸟皮数量看,丽色极乐鸟在当地很常见,有不同的命名。罗森贝格男爵发现它们栖居在新几内亚岛的东岸及附近小岛。至今学界对其习性还不甚了解。华莱士先生在书中曾记述:
“据观察,我们确定,这种神奇的鸟的羽毛可以立起并呈现出惊人的姿态。其下体的羽毛呈半圆形,黄色部分竖起,极其特别。它的脚是深蓝色的。”
4.金翅天堂鸟
此处引用艾略特先生的点评仅说明其个人看法,我本人并不认为金翅天堂鸟只是亚种。我收藏了两只雄鸟,它们长相酷似。我的看法是金翅天堂鸟完全独立于丽色极乐鸟,是一个新鸟种,而科学界很快会找出它们的产地。
5.黑嘴镰嘴风鸟
我们曾一度怀疑新几内亚东南部的镰嘴天堂鸟和阿法山脉中的那些是不同鸟种,因为前者的尾羽颜色要浅得多。收藏者们直到最近才将雌雄黑嘴镰嘴风鸟收集齐全。悉尼的本内特教授潜心研究此地鸟类,为大英博物馆贡献了自己的标本。1883年12月,斯克雷特先生将它们展示给动物学会,并给它们取名黑嘴镰嘴风鸟。
悉尼博物馆的藏品多由学者拉姆齐捐赠,他还增添了鸟的巢和卵。在描述中,他写道:“其鸟巢平浅而且薄,建在细枝丫的交接处,大约1英寸深,由红褐色线状草组成,底部是黑色草根。它们的卵长1.37英寸,宽1英寸;奶白色,有斑点。”
6.劳氏六羽风鸟
劳氏六羽风鸟分布在新几内亚东南部的山脉中,在海拔7000英尺的地方被首次发现。它们与六线风鸟并非同种鸟类,在羽毛的颜色分布上有许多差别,如冠羽、颈背和羽盾,都有明显差别。
7.黑蓝长尾风鸟
许多作者已试图完成归类和定义天堂鸟家族的艰巨任务,同样难以归类的还有犀鸟和杜鹃,比如有人把澳洲的园丁鸟归为风鸟,但夏普先生就不这么认为,他感觉它更接近画眉。也有人将其归类为镰嘴风鸟,而我觉得它的嘴和镰嘴风鸟的修长鸟喙有差别。毕竟,我们要清楚,一个属不可能涵盖千差万别的鸟种。
8.大极乐鸟
9.红羽极乐鸟
观其所有,我认为红羽极乐鸟是最好看的。此地竟然有如此硕大且绚丽的鸟类,说明学界对这里的探索还未结束,未来将会有更多奇迹。
10.戈氏极乐鸟
每次发现新的极乐鸟都令博物学界振奋,尤其是发现像戈氏极乐鸟这样绚丽的物种。戈氏极乐鸟分布在佛格森岛。它们的叫声很像红羽极乐鸟,动作也极相似。但在这里并没有见到过红羽极乐鸟,说明二者的生存地区有差异。
11.巴布亚极乐鸟
有人管它叫小极乐鸟,但因为还有一种鸟叫小极乐鸟,我个人觉得这叫法不妥。再者,华莱士带回的标本中,这些鸟身形很大,所以我坚持称其为巴布亚极乐鸟。已经有两次活鸟被带到英国的历史,收养在动物学会的花园里。一只由华莱士带来,另一只由一个法国探险者带来。
薛晓源先生主编的《博物之旅》丛书,印制精美,取材丰硕,是极好的博物知识与博物艺术的书。西方出版界在博物艺术方面比中国先走了几百年:奥杜邦父子(Audubon,1785-1851,1812-1862)的画作早已是西方艺术收藏界的珍品,我们应急起追赶。我希望这套新书的出版能唤起许多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们的兴趣。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论语》有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夫,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博物之旅》岂只识鸟兽草木之名,其色泽状貌,宛在目前。莫言得灵感,吾则得范本,其所裨益,因人而异,非可一言以尽。杨振宁先生对此书寄以厚望,岂偶然哉?
——范曾(著名书画家、意大利大将军勋章获得者)
鸟兽虫鱼是人类的朋友,亦是科学艺术灵感的源泉。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发现最美的鸟》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3部鸟类学著作,撷取其中精华,还原了二三百年来鸟类观察者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珍奇鸟类,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最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堪称佳作。
本书不只展示这些精灵的美丽身姿,还立足原始文献进行编译,多个章节首次被译成中文,可谓弥足珍贵;原汁原味、文笔优美地述说珍稀鸟类的种属、大小、色彩、习性、栖息地等,兼具广度和深度。这部图文互动的精美之作,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座浓缩的西方博物学历史舞台,鸟类博物学的大幕由此亮丽地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