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一直有设计师请教我如何培养交互思维,在行业日渐饱和的情况下,设计师们也意识到了交互思维的重要性,不约而同的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在工作中或者作品集中体现交互思维。
在整理之前,我想先聊一聊市场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交互思维。
UI设计师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要能够画好界面就能轻松找到高薪的工作了,更多的设计师涌入造就了更高的门槛,这就意味着只有掌握更高的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但很多人因此对这个行业产生恐慌,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才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所以,UI设计师自然的往三个方向分化。
第一种:就是继续深耕设计功底,逐渐的往运营设计和视觉设计发展。
第二种,则偏向产品和交互部分,从用户体验出发来思考页面如何设计,来更好的帮助:品实现商业价值。
第三种:是在外国已经存在,但是国内并不普及的方向――Codeisgner,当设计师同时掌握了设计与实现两个技能时,往往可以产生更强大的力量,可以攻克以往团队很难解决的技术难关。
但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界面设计终究是基本功,但交互能力,视觉能力以及编程能力现如今也不是附加题。如果把基础界面设计能力比做大学的基础课,那其他三种能力更像是设计师的专业课,可以选择但也是必选其一,否则就会被不断发展的市场所淘汰。
言归正传,有些人会说交互思维是培养出来的,我不敢苟同。交互思维人人都有,只是我们不常使用而忽略了它的存在。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也会去作为用户使用一些产品,其实内心都会对产品的好坏有一个评测,这其实就是我们的交互思维在潜意识里运作的结果,让你觉得:嗯,这个产品不合理。
尤其是第一条和第四条一定深入人心。银行软件的难用是人尽皆知的,而大部分人也都出现过在一个平台用不同的信息注册了两个账号,导致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如果你曾经有过上述的想法,那么证明你是有交互思维的,只是需要更好的方法论帮助你“挖掘”更开阔的思路。所以可以发现,让自己成为用户,然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是迈出培养交互思维第一步的好方式。
在给很多设计师梳理思路后,我逐渐捋清楚一套成体系的方法论,我将一个完整的产品改版拆分为以下五个模块。但是很多设计师在阐述改版思路时,往往只重视阐述“改版原因+成果验收”这两个模块。(尤其是作品集中这种趋势体现的更加明显)
这就是在工作时没有规范的工作模式,或者只做了执行层面的内容,导致最终自己在工作中话语权低,面试时无话可说。就如同下面的设计师作品集节选,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实力不差,但是单薄的内容和逻辑的不足很容易让人对其专业能力产生质疑。
作品集应该从“专业度”和“工作量”两个方面进行体现,凸显个人才华的内容可以展示,但是不能当作重点,让面试官信任你能胜任工作才是最终目的。
我们知道,真正进入工作,能够高效率产出的往往不是设计能力最好的那个人,而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人。
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上下游对接能力…
综合设计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验收能力,复盘能力…
个人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
这些能力其实就是你的专业度的体现,你会发现设计能力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这些统称为你的“专业度”。
工作量的定义就非常简单了,指的是你工作时完成任务的数量。
而我有一个非常极客爱研究的朋友,我就让他将他研究的“图标标准制作流程”放在了作品集中。
这就是专业度的体现的一种方式,他不是单纯的设计能力,这种将一个细节处理到极致的态度,即可体现设计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横向延展的能力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那么这样的作品集,才可以给面试官留下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而非单纯的作图工具。
工作量指的又是什么呢?
一般的设计师在做改版迭代时,往往内容上单薄且说服力不够。
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往往一次改版需要多次迭代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而通过迭代的过程,才能体现设计师在其中的思考与价值。
原版流程与页面如下:
改版原因可以分为两点:理论推导原因以及实际数据证明。
这跟验证一款新药疗效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既要从药理学中得出结论,新药安全且可以攻克疾病(理论推导)。又要有临床研究,证明药物确实可以帮助病人治愈疾病。
在阐述改版原因时也是如此,既要从道理上阐述,为什么要改版?也要有实际案例来证明,我们的改版是最终可以取得效果的。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功能,却被很多行业一直保留到现在呢?我们只需要站在用户立场去考虑即可得到答案。
“波士顿矩阵”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改版重要性进行排序的一个工具。
所以在波士顿矩阵中,它属于“现金牛需求”中的一种,这是除“明星需求”外能够提高转化率的第二大需求类别,所以在已经进入维持存量市场阶段的旅游类产业,如何利用好现金牛需求就是产品增长的关键。
2.提升“沉没成本”的饿了么与美团外卖。
这样,改版的原因被论证完毕。
通过用户调研,我们归纳出了用户主要的痛点在于:
1.只能跟用户提及产品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利用更专业的知识和对产品的熟知去和用户理论,更不能轻易让用户提出解决方案。
2.用户体验有时会和产品目标冲突,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一味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商业诉求。
3.用户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产品的真正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用户的话语中去提炼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再从目的去出发寻找达到目的的最简单的方式。
接下来的所有内容,将围绕着用户的痛点进行分析。
首先对市面上的主流产品做筛选,最终确定了以八款产品为例来进行调研。分别是:淘宝,京东,美团外卖,大众点评,饿了么,美团,滴滴出行,马蜂窝旅游。
有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的去思考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改版了。
在得知用户痛点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改版目标来约束整个改版的方向。所以,改版目标分为以下几点:
形式上:可以通过弹窗替换页面跳转从而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
内容上:通过降低评分维度来减轻用户的决策负担。
交互上:只需要点击一次即可完成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针对第一类用户,我们可以将刚刚制作的“第一重评分维度”作为用户对商品满意度的筛选器,如果用户满意则直接结束流程,用户不满意则通过给予更全面的表单来帮助用户表达。
此时,由于我们增加了更多的信息,我们版本1.0中很多元素的排布方式在版本2.0中就不适用了,此时为了照顾到整体的功能不混乱,需要重新设计信息层级。
经过一系列的改动,最终我们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页面,但是用户体验流程更加完整并照顾到了更多用户的行为,那么这就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一张流程图来观察我们具体的改动内容。
大多数产品在发展初期时只能够给用户提供一种行为路径,没有细分用户的使用场景就会让用户体验极差。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上一章竞品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按照“解决问题,覆盖全面,情感补充”三个步骤,来改良我们自己的产品了。最终,我们把上述所有的迭代记录和最终结果呈现在作品集中,就可以真正的体现出了我们设计中的专业度和工作量。
很多人认为最终结果展示完毕,功能改版就结束了。但是在公司的正常流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对项目进行整理复盘,从而得出对团队有价值的规范性文档或者方法论。
标准工作流程即是如此,在制作作品集时同样如此。设计是设计师的基础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如何能为团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是公司更看重的能力。
1.如何确定改版的优先度?
通过“波士顿矩阵”来分析需求层级,对功能改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2.如何对一个功能点进行快速的迭代与改版?
3.在做用户调研时,新手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只能跟用户提及产品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利用更专业的知识和对产品的熟知去和用户理论,更不能轻易让用户提出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有时会和产品目标冲突,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一味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商业诉求。
用户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产品的真正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用户的话语中去提炼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再从目的去出发寻找达到目的的最简单的方式。
4.在做改版迭代时,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覆盖全面、情感补充,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功能点的优化方向,这三个思考点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
1.三个角度是在改版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的,往往很多人只考虑到“解决问题”就戛然而止,全然不考虑通过“覆盖全面”去优化用户体验,通过“情感补充”去提高用户积极性,是不可取的。(很多人认为做到了改版1.0其实就解决了此次的问题)
2.并没有按照顺序去思考与解决问题,直接通过高度的情感补充去解决用户体验不好的问题,最终导致事倍功半。
5.对于属于现金牛需求的功能,有哪些可以复用的方法论?
由于现金牛需求本身就是用户所不喜爱的功能,所以可以采取以下的角度切入改版:
1.利用登门槛效应降低用户的畏难心理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方式。
2.通过举办活动提供奖励来提高用户积极性。
3.通过文案暗示唤醒用户对于沉没成本的意识,从而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跳出率。
今天的课题主要围绕着“如何将产品思维与交互思维应用到改版设计”当中,在此也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