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龄儿童人工耳蜗调试时,听力师需要依靠观察宝宝状态或家长反馈来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参数设置。而宝宝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各方面能力和反应发展很快,这就需要定期调试,让耳蜗参数更适合宝宝目前的进步情况。
3.什么情况下必须马上联系听力师,带宝宝复查
5.人工耳蜗调试有哪些方式
调试(mapping)是通过电脑及专门的设备,由专业人员调节人工耳蜗装置中的参数使之为病人最舒适、最有效的刺激并让病人舒适地听到各种声音的过程。宝宝的调试方式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方式:
6.人工耳蜗工作原理是什么
人工耳蜗分为外部处理器和植入体两部分,植入体需要手术植入。大概的工作原理是绕过了受损的内耳毛细胞,通过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替代一个器官的“人工器官”。
7.什么是人工耳蜗编码策略
作为人工耳蜗系统信息处理的核心,声音处理策略也是几十年来植入者效果不断提高的主要贡献者。它是指将言语声的某些特征经过一定方式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特征的电信号的过程,例如,针对于改善噪声下言语识别、声调和音乐识别的精细结构编码策略等。编码策略的改进已经成为提升人工耳蜗使用成效的重要方面。
8.宝宝调试时,听力师都在做些什么
9.为宝宝调机,家长需要做什么
10、为什么听力师在调试时要评估宝宝听觉言语能力
11、评估宝宝听觉言语发育能力有哪些方式
现有的常用评估工具可以按其测评方式大致分为父母问卷和对儿童进行的标准化测试两大类。由于低龄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父母问卷是评估人工耳蜗儿童听觉言语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
12、影响宝宝人工耳蜗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3、不同年龄段儿童听觉言语发育程度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听力追踪一方面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听力筛查监测,另一方面依靠家长的日常观察。下面列举了正常婴幼不同时期关于听力发育和语言发育的发育水平,可以作为参考。
14、宝宝开机后,马上就能学会说话么
人工耳蜗的作用只是解决了“听见”的问题,而对于“听懂”和“会说”的问题,人工耳蜗是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关键是传入大脑中枢的声音能否被辨认、理解,能否组织成语言被人听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孩子在说话前首先需要获得一定的听觉经验,听力正常的宝宝学说话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到1岁左右才能开始说话。宝宝开机后,我们应该把他看作听觉年龄为0岁的儿童,也就是没有任何声音经验的儿童。那么听觉经验的累积也需要一个科学的过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理解。
分辨,这是孩子理解声音的重要基础。如果只听到声音,但无法分辨声音,那么他所听到的声音将被当作无意义的噪音。这一阶段应通过训练让大脑认识声音的不同,积累区分声音的经验并培养听觉分类的能力,比如分辨声音的大小、时长、音调等。
识别,即儿童能够将听觉刺激与发声客体进行标识的一种听觉能力,如果孩子只能区分声音的差异却无法区分细节的差异并整合起来,比如孩子无法区分/b/音和/m/音,他就无法正确地指认“包”和“猫”的卡片。这一阶段应强化语音刺激,建立声义联结,形成听觉表象。
理解,即儿童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的含义,是一种较高的听觉水平,这是真正听懂、听明白人说话的最后阶段。有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说“帮妈妈拿鞋”,孩子能准确重复这句话,却无法执行命令,那么这个孩子能识别声音,却无法理解声音的含义。这一阶段应培养感知连续言语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言语信息的能力。
15、为什么聋儿家庭康复如此重要
●随机性强: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而言语的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提升。在家庭康复中,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碰到什么教什么,什么感兴趣教什么,往往效果最好。
●家长与教师合二为一:并不是说完全的家庭康复是最好的,方法不正确、进步速度慢等也是家庭康复的劣势。此时结合康复教师指导,家长强化运用,效果会更显著。
●全面性强:无论是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自我管理、道德及语言等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培养和提高的机会,这是家庭康复不可替代的优势。
16、听障儿童家庭康复,家长应知道的一些策略
●说话时要靠近孩子的助听设备,最好蹲下与幼儿保持相同高度。
●靠近助听设备并保持适当距离(约15厘米)。
●帮助孩子定位声源,让孩子了解声音与其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使用正常的音量、语速、节奏和强度——调整丰富的语调,喜怒哀乐等。
●尽量避免孩子看到您的口型,语音开始、语音结束。
●要不断地重复——注意在多次重复的情况下,请保持新鲜感。
●利用自然情境: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例如:流水声、敲门声、炒菜声、走路声、闹钟声、咳嗽声等等。我们可以:在孩子穿衣服、叠衣服时,对孩子说…;在打扫卫生时,请孩子来帮忙…;家中有人来,请孩子一起接待客人…。
17、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宝宝听的情况
◆小声音:在宝宝刚刚开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声音,更加不知道听到声音要转头去寻找,因此我们很难准确获得宝宝实际听力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您细心、耐心的观察,并及时反馈给听力师。如果声音响起,宝宝出现以下反应,都代表听到了声音:
●微微皱眉、睁眼、转动眼珠、面部微微抽动
●开始或停止哭闹、吸奶
●四肢运动
当然您也可以多次尝试,如果大多数听音响起时宝宝都作出了反应,那么证明这样的声音宝宝已经听到了。
18、叫宝宝名字,不回答,就是听的不好么
常常会有家长询问,宝宝自己玩儿的时候,叫他名字经常不理我们,是宝宝听力不好么其实并不一定是听力的原因,即使是成人,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外界的声音也常常忽视,尤其是当宝宝面对急剧新引力的玩具或22看电视时,贪玩的天性会让宝宝对父母的呼唤不做反应。
19、听力师常说的“听声放物”是什么
“听声放物”游戏,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建立声音意识,判断声音有无,学会听到声音,放一件玩具。通过“听声放物”游戏,我们可以更准确的得到宝宝听力阈值,为下一步调机和言语康复提供依据。
◆准备:鼓、铃铛、钥匙串、三角铁等发声物品。积木、插片和串珠等玩具。
◆方法:
(1)需两名家长配合,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桌子上摆好积木等玩具;爸爸坐在宝宝正后方,拿好发声物品。
(2)妈妈手把手让宝宝拿起一块积木放到小耳朵上听,准备好后,爸爸在宝宝身后敲一下鼓或是摇一下铃铛。
(3)听到声音后,妈妈扶住宝宝手,把积木放好,完成一次“听声放物”。每次完成后要及时鼓励表扬宝宝,调动起宝宝的积极性。
◆游戏名称:我听到啦
◆材料准备:各种发声玩具或物品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吸引视线的家长一定要保持安静,每一次发出声音都要观察孩子的反映,积极的反馈给孩子,“你听到啦!”即使孩子在多次训练的情况下都没有反映,请您依然表现出“努力、你很棒”的状态,我们的幼儿是敏感的,您微小的变化都能被幼儿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