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地里挖出来的,凭什么要让我上交?!”面对博物馆馆长陈思宝的苦口婆心,村民陈忠理直气壮的问道。
陈忠在自家地里挖出国宝级文物,本想卖给出价8万的文物贩子,被赶来的专家及时拦下,并劝他将文物上交国家。
一边是商人出高价收购,一边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劝阻,陈忠做了怎样的选择?他挖到的文物到底是什么,竟让专家如此重视?
馆长陈思宝
泥塘挖出文物
1999年1月,安徽宣城石山村一个消息传出,一个名叫陈忠的村民,在自家池塘淤泥里挖出一个“宝贝”。
作为安徽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馆长陈思宝带着人来到陈忠家中。
如果真的是文物,他希望自己能带文物回博物馆,然而刚到陈忠家门口问了一句话,陈思宝等人就被他轰走了,陈忠表示自己没有挖到什么宝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石山村为了方便开春后的农田灌溉,村干部号召村民们一起,将村里的泥塘清理出来。
这个泥塘被村民称为“龙塘”,龙塘原本连接地下水,多年来从未干涸,一直得以灌溉农田,但这年年初,龙塘却水位下降,有干涸的迹象,村干部便号召大家一起清理淤泥。
这天,陈忠扛着铁锹清理自家田地旁边的淤泥沟,敲到一个硬物,原本以为是石头的陈忠没当回事儿。
但当他扒开淤泥后,眼前出现了一个亮闪闪的黄金器物,擦干净泥巴以后,那器物在阳光下金光灿灿,十分耀眼。
原本陈忠以为自己挖到了黄金,不敢声张,小心翼翼的将周围的淤泥全部刨开,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这东西彻底拿出。
将整个器物洗干净以后,陈忠发现上面刻着很多奇怪的图案,抱在怀里的重量似乎比一般的金子还要沉很多。
安徽省是众多文物的出土地,经常听说有文物被发现,因此陈忠仔细端详了这个器物后,立马认定自己挖出了一个古董文物。
因为怕被人发现,陈忠将文物又放回了淤泥之中,装作若无其事,等到夜深了,陈忠悄悄将文物带回家中。
把文物拿回家后,陈忠夫妻二人虽然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但他们清楚,这个文物洗干净后散发着黄金的光芒,绝对很值钱。
两人合计,一定要将这宝贝卖一个大价钱……
“我挖的宝贝,凭什么上交!”
不过,陈忠的妻子是个憋不住秘密的,第二天一早就炫耀着将自家挖出宝贝的事情说了出去。
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子乃至小镇上的人,全都听说了这件事,大家都来到陈忠家门口想要看一眼这个大宝贝。
甚至还有不少村民认为龙塘当中能够挖出一个黄金宝贝,那肯定还有更多的宝物,于是争先恐后的前去龙塘“挖宝”。
随着事情的发酵,来了很多收藏家和商人,看到这个器物之后,开价几百甚至几千,想要买走它。而陈忠认定这个东西值得更高的价格,一直在等待着价高者出现。
就是在这个时候,陈思宝等人作为文物工作者,来到了陈忠的家中。
工作人员对陈忠说,“我们是国家公职人员,是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请您把东西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博物馆可以鉴定它到底是不是文物。”
而陈忠却在心里算起了小九九:“如果真的是文物,那国家肯定是要收走的,我就卖不了钱了。”
想到这,陈忠变了脸,对工作人员说:“我没有挖到宝贝,我就是一个农民,哪里会有宝贝,快走吧。”
被赶出门的工作人员在门外还继续劝解了很久,都没能说通陈忠,没办法,工作人员只好回到宣城。
陈思宝根据消息推测,出土的宝物很有可能是一个近千年的青铜编钟或是铙,当下决定一定要再次拜访陈忠家,因为这个东西若真是文物,对于历史研究一定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天一早,陈思宝就冒着大雨来到了陈忠家,可陈忠看到又是文物工作者,再次将他们赶出了家门。
没办法,陈思宝见陈忠不愿意配合,只好隔着门窗大声对他说:“根据国家的法律,任何文物是要上交国家的!”
而陈忠听闻,大声反驳道:“这是在我自己的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就是我的,凭什么白白给你们?”
见陈忠是这个态度,实在无奈的陈思宝等人只好动身往回走,可心里却十分担忧这个宝物,一旦流失,很有可能对国家文物界造成重大损失啊!这可怎么办才好?
报警求助
正当陈思宝愁眉不展之际,有村民凑上前来偷偷给他说:“专家同志,老陈家这个宝物可有贩子开价八万购买呢!再不抓紧,文物可就被买走了!”
这时陈思宝才知道,在自己赶来之前,已经有众多商人打算购买这个宝物,其中开价最高的是一位来自南京的文物商人,出了八万。
要知道,在1999年那个年代,8万可不是小数目,这足够让人心动了。
商人的态度让陈忠知道自己挖出的这个“宝贝”肯定价值不菲,他打算再等一等,货比三家,看看有没有出价更高的人来,也正因如此,所以文物还未被买走。
这个消息让陈思宝等人着急不已,一来,根据文物贩子的出价,可以判断陈忠手上的东西应该就是文物,只是尚未鉴定还不知其具体身份。
二来,这个高价很有可能让陈忠决定出卖文物,到时候要想再现世间,那可太难了。
生怕陈忠一时冲动就卖了文物,陈思宝立马去了警察局,他只能寻求公安部门的帮助。
在得知消息以后,公安局的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随即安排当地派出所的民警核查,并随时注意文物的动向。
次日,在民警的陪同下,陈思宝等人又来到了陈忠家,民警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对陈忠进行思想教育与批评,责令他交出文物,上交政府,由政府处理。
此时就算陈忠心中万般不愿意,也只好从柜子里拿出文物,交给陈思宝。
拿到文物的陈思宝立马将其带回博物馆,开始对文物进行鉴定。
看着好不容易才请回来的“宝贝”,陈思宝一筹莫展,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金色的青铜器,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该不会闹个乌龙,发现这根本不是文物吧?
严谨的陈思宝邀请了许多青铜器领域的专家一起来鉴定,在紧锣密鼓的调查鉴定以后,结果出炉了。
这个“宝贝”是来自三千年前的兽面云纹青铜铙,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铙”是我国最早的击打乐器之一,商代晚期至周朝盛行以饶为乐器,史书《广雅》中有“铙,铃也”一说。
可见这个文物类似于铃铛,根据众多史书记载,它也常用于军队的军乐,祭祀时的礼器。
不过铙一般都是一对两件组成,双手同时敲击发出音乐,如今只出土了这其中一件,另一件已经找寻不到了。
经过鉴定测量,这件兽面云纹青铜铙高三十八公分,甬长十五公分,铣间二十八点五公分,重达十三点五公斤。
兽面云纹青铜铙上的纹理,就是吴越文化最具特点的云纹和变形兽面纹,与1974年南京塘东村出土的春秋兽面云纹铙极为相似,有非常明显的异域特色,并不同于中原风格。
地处皖南的宣城,就是春秋时期古越人的聚集地,有明显的商代青铜文化传承,能在此地出土的兽面云纹青铜铙,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
而这件青铜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青色青铜器,它浑身金黄,透亮,是因为此文物在锻造时含有大量的锡和铅,因此青铜器身呈现出金黄色。
因为铙在百越时期很有可能是用于河流祭祀,投入黄河,在千百年的岁月中,随着河流被冲到的这里,深埋于泥塘之中,如今被村民偶然挖出,重见天日。
正因为千百年来被埋在厚厚的泥土中,与空气隔绝,阻断了青铜会发生的氧化反应,所以这件青铜器经过了三千余年,依旧完好无损,光滑如新,没有任何锈迹。
随着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宣城在三千年前叫做“爱陵”,这里远离当时的中原聚集区,主要是百越人在此生活。
在兽面云纹青铜铙出土之前,考古界普遍认为只有中原商朝的统治者才具有掌握制作青铜器的权力,但这件青铜器在百越人的部落出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考察进一步推进,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西周时就曾记载在宣城发现铜矿,那个时候的百越人就利用丰富的铜矿开采了冶炼基地,并且在三千年前就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
根据兽面云纹青铜铙的制作技艺来看,百越的铸造技术并不输于中原商朝。
甚至因为兽面云纹青铜铙的出土,考古学家们认为,也许百越才是青铜技艺的发祥地,殷商反而是后来者。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兽面云纹青铜铙”已经被宣城博物馆收藏并展览于世,作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青铜铙远远超过任何金钱能够衡量的价值,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先民精湛的技艺和智慧,也为考古学家们探寻三千年前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陈忠的一次无意挖掘,居然为国家考古事业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尽管是经过陈思宝馆长等人多次劝解才让他同意上交文物,但青铜铙能问世,他的确是有功。
那如果是你得到了如此价值连城的文物,你会怎么处理?
当然,以上只是假设情况,要是现实中我们真的偶然得到文物,一定是得上交的,否则就会触犯法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