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晚餐》是一部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电影,讲述了一位之前是大厨的60多岁的空巢老人,他在退休后,发现儿女四散、各自成家立业和忙碌着。于是这位父亲主动出发,轮流去每个子女家中小住,帮他们做饭。
在给子女做菜的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当代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各种亲情观和伦理冲突。电影声音的叙事艺术创作是电影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电影《爸爸的晚餐》中,运用声音来营造真实感观、表现心理活动、突出地域氛围,提高了电影的呈现效果。
1电影声音叙事艺术创作的概述
电影是世界上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故事情节,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的声音优化叙事效果。电影声音的叙事艺术创作,是电影的一种独特方法。
在电影中融入声音叙事的理念,可以丰富电影的艺术表达效果,渲染强烈而又细腻的电影艺术内涵。电影声音叙事艺术创作,是电影工作者利用声音要素,在影片中将声音与故事情节进行融合。观众在听到特殊的电影声音时,即使没有影片画面呈现,也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电影的故事内容。这种通过声音进行的叙事形式,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性,提高电影的感染力。
2以电影《爸爸的晚餐》为例分析电影声音叙事艺术的创作途径
2.1在电影声音叙事中营造真实感观
2.1.1电影声音中的喘息声
电影声音叙事艺术,就是在一些细节上利用声音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质感。电影的质感难以用语言和行动去表现,而声音则为电影细节处理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方式。电影《爸爸的晚餐》就是运用一些声音细节来对电影情节进行了全面描绘。
在电影中,在老人与儿子对于离婚这件事进行争吵的场景中,由于儿子说出了一些触动老人内心的话语,老人将正拿着水杯的手放下时,由于情绪上的起伏,使水杯从桌面上掉落到地板上碎裂。这个影片情节中,为营造这种水杯碎裂造成的惊吓感,电影镜头并未直接对准水杯,而是在碎裂声发出的同时,影片中出现了老人的小孙子由于被吓到而发出的喘息声,这个喘息声也将观众带入到了电影的紧张氛围中。
2.1.2电影声音中的手机声音
2.2在电影声音叙事中表现心理活动
2.2.1电影声音中的温泉声音
在电影《爸爸的晚餐》中,老人与孙子有一段在温泉中对话的情节。剧情中要表现出温泉的热,以及老人对孙子的教导。在温泉这样的环境中,利用温泉本身的声音,能够更好地衬托剧情,为电影中孙子在老人的话语中形成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效铺垫。
温泉中的咕嘟声,在激发观众听觉的同时,让听众好似自身也感受到了那种热浪一样。就在这样的情景中,孙子在思考老人让他坚强面对人生时,将头浸入温泉水中,当孙子明白了老人的情感后,再将头浮出水面,这个时刻配合着水的哗啦声音,让人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孙子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在浮出水的那一刻孙子长大了。
2.2.2电影声音中的钟表声音
在电影《爸爸的晚餐》中,钟表的声音也经常出现。钟表的声音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在彰显电影故事情节时,可以给观众一种沉默、压抑的感觉。在滴答声不断的背景声中,剧情也在为主人公情绪的爆发作铺垫。
在老人与儿媳的对话情节中,由于对话的内容是关于儿子入狱的,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沉重的,让人难窒息的。在儿媳的话语中配合着钟表的滴答声音,如同在另一个声音环境中去沉默地表达心理上的抑郁和苦闷。
钟表的滴答声音不间断地、有节奏地继续着,同时给观众一种人生漫长的感受,当人生中遇到不如意时,就如同钟表的滴答声一样,生活还要继续。这样的电影声音叙事艺术,也使观众的心理活动与电影主人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共鸣,从而让电影更加深入人心。
2.2.3电影声音中的叫卖声音
电影《爸爸的晚餐》是以重庆为大环境所展开的故事叙述,在重庆的街道上经常能够听到小吃的叫卖声。电影中就是利用叫卖声来衬托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情感。电影讲述了老人一家的生活,在电影中老人儿子那突然爆发出的愤怒情感中以叫卖声为场景的背景声音.
尤其是叫卖声混杂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行驶声音,会让人产生一种内心上的烦躁感,这也就与电影主人公所要发泄的情绪相吻合。电影整个情节的发展虽然处于晚上,但夜空并不能给人以静寂的感受。繁闹的环境中,叫卖声音却依然清晰,而老人儿子的情绪也达到了最强烈的程度,在这个环节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儿子和老人截然不同的心理。
2.2.5电影中女儿的哭泣声音
在电影《爸爸的晚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的女儿在情感方面与老人的想法出现了一些矛盾。老人希望女儿去相亲,但女儿告诉老人自己已经结婚了。在这个剧情的发展中,由于情感是贯穿剧情的主线,在声音的艺术创作中,就要采取更能够表达情感的处理方式。
电影《爸爸的晚餐》运用女儿的哭泣声为主要声音,并配以背景声音的方式,突出女儿内心的情感波澜。在电影的画面中,周围的声音被削弱,这样更突出了女儿哭泣的声音。当安静的环境配以女儿压抑的、断续的哭泣声音时,就连剧情仿佛也被声音所控制,安静中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心灵共鸣。
电影在表现女儿哭泣声的同时,采用声音的强弱和远近处理方式,在哭泣声音中若有似无地融入了外面汽车的鸣笛声,这样的声音艺术创作手法,让这种哭泣声音又重新回到了带有烟火气的尘世,从而能够将观众再次拉回到电影场景中,让观众的内心重归平静。
2.2.6电影中小狗的铃铛声音
电影《爸爸的晚餐》中,老人养的狗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虽然老人所养的狗是电影中的附属内容,狗本身不能演绎剧情,但积极运用声音处理,可以通过狗来彰显电影的叙事节奏。在电影《爸爸的晚餐》拍摄之初,老人所养的狗并没有设计铃铛这个环节。
根据电影的剧情发展和声音的艺术创作,在狗的脖颈上佩戴一个铃铛,可以在电影剧情发展到某个环节时,通过发挥铃铛的声音效果,为电影增加色彩。由于小狗的铃铛声音会穿插于剧情中,电影在拍摄和后期制作时,可以对铃铛声进行有效控制。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为了不让铃铛声影响到正常的剧情发展和其他主要的声音效果,可以消除铃铛声,使铃铛声音完全在后期制作时,根据需要进行增添。后期对铃铛声音的处理,也要符合小狗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同小狗的动静变化进行匹配性设计,使这样的铃铛声音可以辅助剧情,从而起到良好的声音艺术渲染效果。
2.3在电影声音叙事中突出地域氛围
2.3.1电影声音中的重庆方言
每个地域都有着独特的声音,在这部电影中,以重庆为故事发生地,就可以选择重庆方言这一声音作为标志。重庆方言有着较高的识别度,观众在听到重庆方言时就会了解到电影故事发生在哪里。在电影表演中,让演员将重庆方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导演和演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演员在使用重庆方言塑造人物时,还要结合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情感,这对演员来说是一项考验。电影《爸爸的晚餐》中方言被运用在所有情境中,充分彰显了普通一家人的生活,让观众感觉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故事。
2.3.2电影声音中的报站语音
电影声音的艺术运用,还要结合一些地方性的、有特点的声音展开。在电影《爸爸的晚餐》中,就将公交车报站的声音与电影剧情进行了结合。公交车报站时,语音会提示车辆即将到达某个车站,这些车站在烘托地域特点时,都是以真实的公交站为依据。
在老人带着孙子乘坐公交车的场景中,孙子上车后,摄像机就无法再捕捉到孙子的动态,但在这个情景中出现了公交车报站的提示声,观众仿佛也与小孩处于同一辆公交车上,这样的语音报站声音能够将观众带入剧情发展。结合孙子刷卡的声音、公交车启动时的鸣笛声,可以更好地构建出一个普通重庆市民的出行场景。
3结语
电影声音叙事艺术创作,是一种常见的电影创作手法,既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感受,也对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和情感的表达起着有效的作用,对于电影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电影的构成元素中,声音占有独特的必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