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当代抒情儿童诗的代表性诗人,金波的诗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与柯岩等为代表的热闹活泼型儿童诗创作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儿童诗坛丰富多彩的合唱景观。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明显的转型期,同时也是金波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此之前,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群星璀璨,各种体裁竞相争艳,各路流派熙熙攘攘,当时一批儿童文学作家们,用他们奔放跳荡的童心和想象力造就了大约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的热闹与繁荣。岁月流逝,社会转型,儿童文学也逐渐走向写实或传奇,抒情类的体裁尤其是诗歌散文抒情童话等等一度几乎淡出读者视野,曾经活跃的儿童诗人和抒情童话作家们,有的甚至悄然退场。然而,诗人金波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探索之路。
他在继续坚持创作儿童诗的同时,在童话和儿童散文领域开始了别开生面的探索与尝试,尤其是童话。90年代,金波的童话创作进入成熟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版了几十本童话集,包括短篇童话《苹果小人儿的奇遇》《两只手套》《踢拖踢拖小红鞋》《小狗的铃铛》《小老鼠上灯台》《曼曼钓鱼》等,及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等,其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鲜活的童趣、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等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波正是从这里开始独辟蹊径,开创了诗歌与童话相嫁接的跨文体新艺术形式。
首先,金波的短篇童话大都名副其实地短,短得就像一首首小诗,具有诗的凝练、集中,作家从想象的世界撷取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片段,巧妙地构思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童话故事。故事的结构紧凑而又流畅,事件、人物、抒情、写意融为一炉,高度凝缩在短短两三千字的篇幅里,极富张力。即使中长篇童话,章节的划分也讲究长度适中、格局匀称、节奏分明。
更重要的是,金波童话作品的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韵律感,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都非常清新干净,一律是精炼流畅的短句,句子之间长短交错构成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节奏感,以及恰到好处的反复与排比,朗朗上口,在朗读出来的时候效果尤其显著。例如《白丁香紫丁香》:
奶奶种了一棵白丁香,爷爷种了一棵紫丁香。
年年春天,白丁香开白花,紫丁香开紫花。
白丁香,紫丁香,谁更香呢?
又如《半个月亮》:
夏天的傍晚,天渐渐凉爽了,一阵阵微风吹进草丛里,送来一阵阵花香。
“阿——嚏!”一只名叫呱呱的小青蛙打了个喷嚏。
“阿——嚏!”一只名叫咯咯的小青蛙打了个喷嚏。
它们顺着声音彼此找一找,就碰面了。
而且,除了叙述语言朗朗上口之外,几乎金波的每一篇童话中都穿插有诗歌或童谣,更强化了其文字的音乐性和诵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