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与其它急性发热性疾患鉴别的有: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疟疾、急性血吸虫病、恙虫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除依靠临床特点外,流行病学史往往对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尿检查的不正常结果以及氮血症的出现对鉴别诊断常可提供重要依据。2)黄疸应与黄疸型肝炎鉴别。一般情况下黄疸型肝炎起病缓慢,体温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其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
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
1.一般治疗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小时内特别在6~24小时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2.早期及钩体血症型
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半数左右在1万~2万/mm3,最高可达6万/mm3或以上。血小板可见减少。血沉增快是本病一个特征,一般可持续2~3周。2.肝功能检查黄疸患者的血清胆红质增高视黄疸的消长而变动。3.尿及肾功能检查钩端螺旋体对肾脏的损害比较普遍,比较严重,所以相
在临诊上,猪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1.急性型多见于仔猪,特别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呈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1~2周。临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稽留3~5天,病猪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皮肤干燥,全身皮肤和黏膜黄疸,后肢出现神经性无力,震颤;有的病例出
传染途径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对于患此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临床表现1.早期(败血症期)2.中期(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3.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钩体病的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4周,早期可出现发热,肌痛(尤其是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具有特征性的三症状,三体征的感染中毒表现,患者常于病程3~10天出现器官损害症状,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及脑膜脑炎型等,其中肺出
1.常规检查(1)血常规:血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多为(10~20)109/L,黄疸出血型可高达60109/L,中性粒细胞可占80%~95%,血沉增快,肾损害时血中的BUN升高,Scr升高。(2)尿常规:早期尿中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3)血生化:出现肾衰时,患者血钾,血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最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最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
接种疫苗:目前有针对钩端螺旋体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感染源:钩端螺旋体主要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鼠类、猪类等,因此应避免接触这些动物或其排泄物。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共用毛巾、衣物等。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和海鲜,尤其是鼠类、猪类等动
动物传播:钩端螺旋体主要存在于染病动物的尿液、血液、组织液等体液中,人类通过接触染病动物的尿液、血液、组织液等体液,或者被染病动物咬伤、抓伤等方式感染钩端螺旋体。食物传播:人类食用未经煮沸或处理的染病动物的肉类、内脏等食品,也可能感染钩端螺旋体。水源传播:人类饮用染病动物的尿液、血液等污
1.急性型此型以败血症、全身性黄疸和各器官、组织广泛性出血以及坏死为主要特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可视黏膜、肝脏、肾脏以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干燥和坏死。胸腔及心包内有浑浊的黄色积液。脾脏肿大、淤血,有时可见出血性梗死。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色,质脆,胆囊充盈、淤血,被膜下可
概述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的临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猪钩端螺旋体病一般呈隐性感染,也时有暴发。急性病例以发热、血红蛋白尿、贫血、水肿、流产、黄疸、出血性素质、皮肤和黏膜坏死为特征。猪的带菌率和发病率较高。该病呈世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细长柔软螺旋体,广泛存在于多种野生动物与家畜体内,可引起人类及哺乳动物的全身性感染,带菌动物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传染源,以接触传播为主。在我国鼠和猫是主要传染源。当人感染后,采集发病2周的血液检查血清IgM抗体,对早期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有重要价值。2~4周后出现IgG抗体,以后以Ig
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降低,血沉增快·尿蛋白、红细胞、管型·肝肾功能异常·脑膜脑炎脑脊液明显异常病原学检查·发病10天内取尿液、脑脊液、血液直接暗视野镜检或银染色法、免疫抗体法、甲苯蓝色法后再镜检,阳性50%·动物接种或体外培养,阳性率高血
1.病原体:钩端螺旋体。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引起雨水型、洪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引起的临床表现最重。2.传染源:最重要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猪和犬。3.传播途径:携带钩体的动物的尿液污染水、土壤及植物,人接触这些污染物,钩体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人体。接触疫水
1.常规检查与血液生化检查无黄疸病例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尿常规检查中多数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一般在病期第1~2周内持续上升,第3周逐渐下降,可持续到一个月以后,血清转氨酶可
症状各种年龄的犬均可感染。发病率雄犬高于雌犬。潜伏期5-15天。急性病例可突然发生,机体衰弱,不食、呕吐、体温升高(39.5-40℃)、精神沉郁、后躯肌肉僵硬和疼痛、不愿起立走动、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或出血。一般2天内机体衰竭,体温下降死亡。亚急性症状以发热、呕吐、厌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一、生物学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程中期常发生各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紊乱,重症患者也可发生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1886年,由德国Weil首次报告一种流行性出血热黄疸病,称为外耳病,后被证实为黄疸型出血型钩体病。
近年对钩体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钩体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溶解,释放出一种糖蛋白组分,即钩体毒素,具有抑制Na-K-ATP酶的作用,这种细胞水平的作用与钩体病临床上的电解质失衡,心律不齐及腹泻等有密切关系,进而提出Na-K-ATP酶是该毒素的特异性作用靶位,因为钩体糖蛋白组分对各N
近年来有人将钩体病的表现,分为两相病程。1.钩体血症相高热,结膜充血,肌痛和头痛,然后可出现肝炎,肾炎及出血。2.免疫相初期发热等症状逐渐消失,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在三症状,三体征出现的第3天后,患者可发生严重的黄疸,肾衰,此时应怀疑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特异性诊断试验。如
1.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可有深度黄疸,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肝肾综合征),易与钩体病混淆,除流行病学的特点外,主要的鉴别要点是:(1)起病形式不同,重肝的感染中毒症状轻而消化系统症状显著,罕有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无腓肠肌压痛。(2)重肝的病程进展相对较缓慢。(3)与钩体患者相比,
临床表现有疫水或疫区接触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发热、寒颤、头痛、乏力、眼结合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数日后出现脑膜刺激征、谵妄、昏迷、瘫痪及抽搐等脑炎、脑膜炎症状。发病后数月出现卒中样发作(瘫痪、抽搐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精神症状、颅神经麻痹及周围神
钩端螺旋体病凝集溶解试验对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升高:钩端螺旋体病(早期)。早期即表现为败血症;中期是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后期是恢复期或后发症期。根据中期的表现又分为: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又称Weil病)、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炎型等。
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根据胸部X片病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心肺功能表现。⑴血象: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发病机制钩端螺旋体自皮肤,粘膜等途径侵入机体后,在血液中迅速生长繁殖。发病的第一周内可以在周围血液中找到病原体,然后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对机体首先产生小血管内皮损伤,使小血管出血及钩端螺旋体移行至组织内,产生组织相对缺氧。临床上的表现通常反映病理的发展过程,例如黄疸表示患者的肝脏受侵犯,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肺出血型肺出血型。败血症出现3~5日,开始咳嗽,痰带血丝。患者面色苍白,心慌烦躁,呼吸、心率加快,肺湿啰音进行性增多,此为肺大出血先兆。数小时内可发展至面色极度苍白、唇发绀、肺满布湿啰音。咯血频作,若未能控制,可发生口鼻大量涌血,呼吸困难或因呼吸道为血块梗阻而窒息。③黄疸出血型。发病3~6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