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专门化卫生类中职学校,海宁卫生学校秉持“以综合素质培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育训理念,以“服务学生、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三服务理念为宗旨,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立足海宁,面向全省,充分利用优质卫生教育资源,聚焦居家、社区养老、保育托幼与大健康产业,依托“学历教育站”和“技能鉴定站”来开展多层次、广覆盖、开放式的“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成功打造了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开拓了县域内养老托育服务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渐构建起县域健康共富新模式,加速绘就潮城“健康共富”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四式服务”促进“学历+技能”双提升
院校协同
构建“点链式”管理模式
通过“点链式”管理模式,畅通终身学习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全方位、全过程地将“学生、中职院校、合作高校”三方主体有机纳入同一脉络中,打通继教学分的互认与转换,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卫生健康专业人才支撑。
平台搭建
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
学校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功能,在原有护理员、卫生员、药品营销员等鉴定资质基础上,加强软硬件建设,增加养老护理、保育、育婴技能等级鉴定项目,打通技能“培训+鉴定”的“一站式”体系化服务,积极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技能、家政类服务人才。
校企共孵
推进“一体式”合作培养
学校坚持贯彻“积极发展、提高质量、改革创新”的继教工作方针,以提升质量为核心谋内涵式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式”合作模式。先后与全省74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签约,与逸和源·嘉兴市湘家荡颐养中心、椿熙堂养老社会服务发展中心、海洲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杭海口腔医院、海港医药等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联动机制,在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基础上,实现临床实践、社会活动、菜单培养等,加速推进技能型人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依托海宁市级周兰兰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支撑,对接养老护理职业技能标准,与老养行业开展帮扶共建,“传、帮、带”牵头养老服务培训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引、提、增”助力养老技能安全化和优质化,整体强化区域内养老服务能力层次与水平。
项目助力
拓展“菜单式”培训模块
学校根据不同对象对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构建分层分类分级体系。面向基层医疗单位、养老、保育机构行政管理人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面向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技能水平的“一老一小”从业人员,侧重开展操作技能提升和熟练度提高的三、四级高等级培训;面向医院护工、失能老人护理以及有意愿从事养老/母婴等服务的低基础人员推出基本医护常识基础培训,普及初级技能;面向有需要的家庭推出“一老一小”家庭医生大宣讲,传授海姆立克、外伤处理、噎食处置等,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急救常识;聚焦“乡医”,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为地方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教育助力,加快区域共富。
多年实践与努力打响了学校社会培训品牌:入选教育部首批“1+X”老年照护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省级中职类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联盟牵头单位、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成员单位、养老护理人员市级培训基地;第三届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供需对接签字仪式牵头单位;在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作经验介绍,并代表浙江省中职学校与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签订《老年照护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加入长三角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共享平台和长三角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教育联盟。
“三维六化”夯实“软硬实力”双保障
三维抓手
“复合型”教师强引领
学校坚持“自培为主、外引补充”,①着力培养各级名优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发挥“推优激励”作用;②打造“双师素质、多元资格”的复合式品牌教师,从“教学技能、教育管理、专业素养”三个层次深度对接教师培训,发挥“培训引路”作用;③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各级各类教师比武,发挥“比赛拔尖”作用的“三维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专业引领强、教学水平高、育人能力优”的专任复合式教师队伍,促进队伍软硬实力提档升级。
通过“培训引领、以赛促教、科研助推”,学校教师成长整体进入“快车道”。学校组织编写《内外科护理》《护理技》《走进护理》《护理主体》《药物应用护理》《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养老护理岗位培训教程》等核心教材;课题立项15项,教科研成果17项;立项省养老护理员题库建设;研发养老产品获国家专利1项;开发“一老一小”模块化综合实训项目10个,行业培训包16项;辅导区域内选手获嘉兴市养老护理员比赛团体一等奖。
六化标准
“场域式”基地重应用
学校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多功能OSCE一站式考核中心,标准化模拟病房、抢救室、手术室、ICU病房、无菌操作室、治疗室等全景覆盖式实训场所,“老年照护”“母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对应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和专业实训设备,实现“培训+考核”的规范化、情境化、网络化及“过程+技术”的全景化、创新化、可溯化的六化标准。适应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对“学历+技能”提升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场域式”实训实践基地,以资源升格换取技术升级,促硬实力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