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健康知识的需求量暴增,医疗健康赛道越来越“卷”。医生IP的打造逐渐催生了一批MCN机构的涌现。
MCN,简单说就由专业互联网公司替你运营账号,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变现。从“被需求”到“制造需求”、从做科普到“讲段子”,从自己拍摄剪辑到团队“一条龙”,一切好像悄悄变味。作为患者,你看病会先上网吗?作为医生,你希望自己成为网红吗?
在这些网友看来,在这些社交或短视频平台上“看病”,其实只是做个参考,并非真的对照着治疗。“网友事无巨细的描述,让人感觉真实。医生出镜做视频,也更能清晰直观地了解这个医生的风格态度,便于选择。”董小姐如此评价。网友“人间清醒”则说,一些平日里难以启齿的病痛,也可以搜索到如何不尴尬的解决方法。
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看病”,人们总有个疑惑:靠谱吗?有人认为,尤其是医美、口腔等领域,营销味太重,内容难辨真假。好在,抖音等平台都开通了给专业医生和医院的认证,关停了一批鱼龙混杂的私立机构账号,并在内容审核方面日趋严苛。在平台看来,此举不但保证了医生们的权威,也保护了众多在网友获取真实讯息的权益。
审核机制对专业医生不友好
图说:曙光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崔松主任医师的科普视频
对于这些专家来说,还有一个困惑就是互联网的审核机制,经常让人无奈。作为沪上知名的科普名人,曙光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崔松主任医师坚持做科普已经20多年了,也因此拿了不少科普奖项。从2020年转型短视频,他说科普之路的“绊脚石”之一,便是审核机制。之前他曾在一条视频里谈到,“心血管病人想要拔牙十分不易,口腔科通常以此作为理由拒绝。要是可以开出专病门诊就好了。”就是这样一条视频,播出后很快就被下架了,甚至连原因都不告诉你。
“你发了科普视频后,如果它给你设置‘不宜公开’,不会给你解释原因,去找抖音理论,答复也非常慢。”崔松说,还有一次讲到糖尿病话题,抖音也不由分说下架了,理由是审核后发现与指南不符。抖音认为受众素质层次不齐,如没有按照指南来说,很可能会引起误解和误用。崔松表示:“严格的机制固然好,但也不能过于机械。现在的审核机制对专业医生不友好,宁可一刀切,也不愿意相信专业医生的说法。”
MCN机构帮助医生打造IP
无论是医生个人还是医院,都需要“流量”的加持。一名三甲医院的口腔科医生就坦言,自己做抖音就是为了积累一定的人气和病人数量。“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名人效应,如果医生的医术足够好、患者足够多,同时也能给科室带来更多获益。”
小陈告诉记者,在2020年初,许多网红医生通过打造个人IP来提升门诊量,并通过直播带货、橱窗带货、在线问诊等形式变现,直到去年国家正式叫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带货的现象,此类现象才得到禁绝。不过,在小陈的印象里,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医生“红”了之后,大多数会辞职,全职进入直播圈,上海几乎没有这样的例子出现。
做科普vs做网红?
很多人认为科普是件份外事,会影响诊疗工作,如何在繁忙工作中既不影响日常工作又能做好健康科普工作?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医务工作者开展科普的一大顾虑。
图说:一妇婴原院长、国内知名产科专家段涛的短视频账号
崔松说,健康科普的“初心”是一个医生对病人朴素的关心和嘱咐。临床医生如何做好科普?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有余力、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有表达欲望,那非常欢迎加入科普大军。科普要有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把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老百姓听。他说,“很难讲‘网红’这个词对于医生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如果是因为专业过硬又懂得传播健康,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样的‘网红’值得追求。”
健康科普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医务工作者当之无愧成为主力军。段涛则说,医生做自媒体不要忘记自己医生的身份,不要忘记帮助患者的初心,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的过程,网红仅是结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