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险发展历史悠久,起源早于股份制保险,目前在国际保险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高风险领域如农业、渔业和中低收入人群风险保障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相互保险是指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投保人,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以互相帮助、共摊风险为目的,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
进行时:零到一的转变探索不同的风险共担模式
2018年的此刻,回首过去一年的变化,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杨帆颇为感慨:“作为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组织,这一年是从零到一的转变,系统搭建到产品设定,每一步都需要抛开传统保险的枷锁,体现相互保险的互助共济特性。”
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的董事长李静也有同样的感受:“相互保险在我国属于新鲜事物,如何从哪个细分领域切入,适合哪些场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断寻找‘会员共有、会员公职、会员共享’适合相互保险核心理念的模式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的确,每一家相互保险组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每一家也都在相互保险互助共济、风险保障程度高的特点上建立属于自己的新模式,使其成为我国保险市场的有益补充。
信美相互作为首家相互制寿险组织,一直以来聚焦养了和健康需求,其所有的保险产品以长期保障为主。据杨帆介绍,为了让会员对组织的经营管理更有参与感,同时也为了让会员和客户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保障,信美相互过去一年创造了理赔“赔审团”机制及“会员爱心救助账户”。
“在信美相互,当会员或客户出险,首先向信美提出理赔申请,若满足理赔条件即可迅速获得理赔,若与信美有争议(非全额给付),则理赔申请人可提请“赔审团”进行理赔审议,并作为最终理赔与否的结论。若会员未能得到理赔或者获得理赔后仍然生活较为困难,即可向信美申请会员爱心救助账户的救助。”杨帆解释道。截至目前,已产生4例赔审团案件,1人获得爱心救助。
信美相互总经理胡晗也表示,相互保险的属性就是“互助共济”,但救助并不是目的,信美相互想要做的是在会员和客户间建立起有序、可良性循环的“自助、互助、助人”的完整保障机制。
众惠互助的发展模式则是针对以中小微企业组成的封闭性上下游产业链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转而试图从网贷平台或是民间渠道融资,但高额的年化利息已经超出中小微企业的可承受范围。
据众惠相互副总经理汤宁向记者解释道:“众惠相互主要从产业链角度来服务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命运与共,且对产业链中每个业务环节和风险特征都洞如观火,正是这种强关系的存在,使得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主体都会受到有形契约和无形监督的约束,当良币能够有效驱逐劣币时,产业链整体风险才能有效降低,从而惠及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
“例如,‘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融资保证相互保险计划’从现金流角度切入,基于对国际贸易产业的观察,为链条上下游主体普遍存在的资金周转需求提供融资服务。”他说。
汇友相互则比较特殊,主要做的是市面上并不常见的住建及工程领域的责任保险。汇友相互法定代表人阎波介绍,汇友相互专注于为住房及建设工程领域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供服务,利用保险机制对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风险管控。
遇难关:盈利成三家相互保险社共同问题
虽然,我国的相互保险组织正在一步步走向良性循环,但路上依旧布满荆棘,2017年年报显示,盈利成了三家相互保险社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根据三家披露的年报显示,2017年信美相互、众惠相互、汇友相互三家相互保险社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4.74亿元、6711.14万元、465.31万元。而在保险业务增长的同时,经营数据却在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1.87亿元、6058.54万元、3106.63万元,亏损共计约2.78亿元。
未来时:新技术助推相互保险更快发展
眼下,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让金融行业焕发活力,这些新科技也是我国相互保险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曾撰文表示,以往相互保险以同质化风险人群为服务对象,受限于时空距离,传统相互保险机构很难大范围地去发掘同质风险人群。如今无需再回到熟人社会的模式下发展相互保险,互联网天然形成一个渠道,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时空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在更大范围内快速聚集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人群,突破传统相互保险的范围和地域限制,为相互保险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当前,各家相互保险社也正在探索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相互保险探索路上遇到的问题。
杨帆表示,目前信美相互正在采用蚂蚁区块链技术将“会员爱心救助账户”、“理赔档案室”、“赔审团”等项目落地。尝试通过其算法和分布式技术架构实现去中心化并解决信任问题。无论是爱心救助账户的每一笔资金划转,还是每一例理赔案例,都写在区块链上,用来保证数据透明、不可更改,接受会员的监督。其中,包括会员捐赠明细、支出项目明细、理赔救助案件详情、年度报告等信息也都会向会员同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