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玩得有点“嗨”,当心“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创新
如今,网络世界无所不包,“奇葩”险种层出不穷:违章贴条险、熊孩子惹祸险、扶老人被讹险、忘穿秋裤险、美厨娘关爱险、肠胃险、痘痘险……险种之多之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可是,对消费者来说,某些互联网保险,其实并不保险!
一是有诈骗和非法集资嫌疑。一些险种并非保险机构开发、销售,保单毫无法律效力。比如某淘宝小店销售的恋爱险,“99元一份,两年期满结婚,赠送婚礼策划以及199元礼金;满三年结婚,礼金额度提升至299元”,看上去甜甜蜜蜜,实则暗藏风险——所谓保单,不过是商家自行印制的一张纸,若该险种大卖后商家卷款跑路,哪里还有礼金可追?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指出,目前有些流量平台假借保险之名非法集资,或撒出高额回报的“诱饵”,或伪造保单,骗取消费者资金。这些平台并不具备保险代理资格,按规定只能为保险双方提供客户推荐、保险比价等业务,但他们显然在违规违法销售。
二是有博彩性质,“网销保险”可能是网络赌博。前两年,某些正规保险机构销售雾霾险、世界杯遗憾险、宠物怀孕险、股票跌停险、中秋赏月险。专家指出,这些保险“标的”毫无规律可循,定价和条款更没有风险数据支撑,与赌博并无二致。所幸这些“创新”都被监管部门及时亮了红牌。
北京某民营企业销售人员张猛想给孩子投保一份健康保险,网上有一款年缴保费400元就可以享受普通病保额30万元的保险项目,他粗略看了一遍条款就投保了。今年,他的小孩生了一场大病,治疗和手术花费了十几万元。张猛去理赔时才发现,他投保的是医疗费用补充型保险。“医保报销了近80%的费用,我自己需支付2.4万元。根据条款,保险公司还要免赔1万元,最后只赔给我1万元。”回过头再看条款,才发现有免责、免赔额等说明,但都是用比较小的字号标注,“感觉就是故意的,让人忽略掉这些特殊说明。”
四是个人信息遗失或泄露风险。线上线下脱节的运行模式无法完整保留消费者的投保轨迹,极易发生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的问题。业内人士担忧,如果某些保险公司将客户隐私数据放在公共“云”服务器上,或是自身信息系统出现维护不当等情况,都会导致客户个人信息泄露。
专家指出,目前互联网保险刚起步,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网络场景定制、保费小额度、科技应用这些“便宜条件”,对消费者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涌现了退运险、手机碎屏险等基于保险原理、定价较为科学的险种,满足了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某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保险创新”,借势网络忽悠、欺骗消费者。虽然每单额度很低,谈不上“高风险”,但犹如金融市场的“牛皮癣”,让人难受。
不仅消费者容易被涮,
保险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费收入从106亿元增长到2299亿元,增长了20多倍;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从28家发展到124家。传统的保险公司大都通过自建网站或者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网络平台的“保险热潮”势不可挡,手机保险APP软件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但风险也在潜滋暗长。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合作平台方并不具备资质,给保险公司“惹麻烦”。
其次是假保单屡禁不绝。保监会不久前通报了多起互联网小贷公司涉嫌冒用保险公司名义、搭售伪造的“小额贷款意外责任险”保单骗取受害人资金案件。别人造假、保险公司躺枪,要承担“破坏容易修复难”的信誉风险。
信息与技术安全风险也不可忽视,包括员工在线操作不当引致的客户信息泄露等法律风险,线下服务能力不足导致的信誉风险,非对面交易引发的带病投保等。
“网络时代,保险经营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打破行业壁垒,一旦发生风险,扩散起来也很快。”朱铭来认为,保险产品天然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特别是互联网保险,覆盖面广,每年新增保单可达十几亿份,客户群体非常庞大,发生群体性退保、理赔纠纷,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会延伸到社会领域。“此外,如果互联网保险给消费者的印象老是‘博眼球’‘不靠谱’,那无疑在破坏行业发展生态,动摇行业发展根基,这是行业的最大风险。”朱铭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