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你们幸运的了。在风华正茂、立志报国的时候,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很想读书读好书,但在那个年代搞批斗,打砸抢,学生不能正常上学,教师不能正常上课。我家在农村,也是一名回乡知识青年,也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必须要与农民同甘共苦,拼命地干活,多挣工分,多分点口粮。象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什么活都干,而且干的都是大人干的活。如栽秧、除草、耙田、割稻、撒农药、择棉花、扒河、挑大埂,等等。我在农村生产队会计、队长、大队驻队干部都干过。因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多次受到大队、公社的表扬。
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草一木、需要什么,急需什么都很清楚。那时农村畜牧业很不发达,每个生产队有耕牛(水牛)3~5头,有的生产队有猪圈,也有个体养猪,但很少,条件好的家庭可养一头猪,多数家庭都有鸡(土种鸡),靠鸡生蛋,补贴家庭生活(购买油、盐、酱、醋等)。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好朋友,叫李金宝,是一名公社兽医,他是在50年代叫桥头农校(也是现在句容农校的前身)毕业的,技术很好,在当地很有名气。他就竭力鼓励我报考兽医专业。他说干我门这一行,旱涝保收,无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兽医。而且,你上了大学,经过系统学习,肯定比我强。当时兽医名声的确不好。但是我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兽医专业。我的同学、朋友,包括我的父母都有些想不通。
二、珍惜大学的一时一刻
上了大学,对一个农村来的孩子来说,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脱胎换骨。一是你成为国家的人了,将来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二是不愁吃不愁穿,不会再挨饿了。所以,我上了大学之后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那时候的我们,也许受农村长期艰苦生活的影响,也许受“文革”的影响,想的很单纯:抓紧学习,将过去丢失的东西赶快弥补过来,搞好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报答党和国家,不辜负父母的的希望。当然也有一种想法,就是要出人头地,要混个样来,不要让人家看不起。学兽医怎么啦,学兽医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只是当时暗暗下决心,从没有流露出来。现在跟同学们讲可能还是比较适宜的。
那个时候学校受“文革”后期残渣余孽的影响还是有的,如“臭老九”、“学习无用论”等,不少同学还受其影响不小,学习不用功,晚上不上晚自习,都泡在寝室里,有点得过且过的样子。但我不被所动,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天天如此,我有一个好的习惯,晚上自习都是在教室,甚至周末,从来不在寝室。学校图书馆有个阅览室,很小,故我一般选择教室自习,有的教室和座位已成了我固定的学习地方。我这个人不聪明,但肯学习、钻研,善于坐冷板凳。就是到现在,只要有什么需要写、需要看的,一座就是一整天,甚或忘记吃饭。这些都是在大学养成的习惯,永远改不了。
我是班级团支部委员,组织大家每周三下午进行政治学习,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工作主动,和同学之间,尤其是同寝室同学搞好团结,和睦相处,从不和人斗嘴(吵架),也乐于助人,在班上也是表现比较好的,我是在大学期间入的党。
三、热爱兽医外科,坚定不移
开始对兽医外科概念不是很清楚,记得在徐州铜山兽医院实习时,兽医院病例主要是马属动物,带我们实习的老师,跟我们同学同吃同住。晚上,兽医院来了急诊病例,老师马上带我们去看病、诊断、手术。印象特别深的是铜山兽医院赵继梅医生,是一位女同志,工作很泼辣,手术技艺很高,大家很佩服她。这些给我的印象是兽医外科医生了不起,起到手到病除,立竿见影效果。实际上带着一个好奇心来当外科老师的,对外科还缺乏真正的了解。
四、三次公派出国,均围绕小动物外科进修学习和合作研究
1、第一次出国
2、第二次出国
为比较美国与欧洲的小动物外科,间隔10年之后,我于1995年公派赴丹麦皇家兽医和农业大学小动物医院进行高访。通过临床问诊、参加他们的手术,发现丹麦人做手术快而准,美国人细而精;欧洲人手术保守,美国人敢于创新,一些复杂的手术在美国可以做,但在欧洲则不可做。除此之外,我还与他们合作开展合作科研的任务。丹麦发明了一种无损伤骨矿含量测定仪,我去了以后,利用此仪器测定了300只犬猫的四肢长骨骨矿含量。在试验过程中,我就在想,怎么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国内畜牧生产上。一次我在图书馆看书,偶然发现一本《禽骨骼生物学》英文书,如获至宝,因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为我回国打开了科研之门。
从丹麦回国后,我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畜禽骨骼与关节疾病(后改为畜禽骨骼生物学)。由于有在丹麦的研究基础,结合我国畜牧生产需要要解决的问题,接连申报获准有关蛋鸡骨质疏松症防止及其发病机理的课题。
3、第三次出国
虽然我们在畜禽骨骼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申请获准公派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高访。罗斯林研究所是克隆“多利羊”的地方,该研究所家禽骨骼生物学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半年的高访,掌握了他们测定骨密度的最新技术,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本实验室,与他们建立的合作研究关系,还邀请世界著名家禽营养学家ProfWilthead访问中国,帮助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可以这样概括地说,第一次出国: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小动物疾病学和小动物外科学课程,出版两本教材,也扩大南京农业大学的影响;第二、三次出国,给我们科研上了很大的台阶,招收大量的研究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五、以“小动物疾病学”和“小动物外科学”为研究生培养方向标杆,助推临床兽医学科的发展
六、不忘初心,坚定党的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握方向,完成好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我在大学期间入的党,毕业留校,担任过71、72两个班的班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从开始入学到他们毕业。与他们打成一片,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这里有一位最突出的是,曾担任18年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管恒禄教授。今年6月5日在扬州大学他们召开40周年同学会,还邀请我去参加)。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担任过临床病理(教师)党支部书记,1990年,我担任动物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1993年,担任动物医学院党委书记,一直到2005年,在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和书记15年。与三任院长,即郑明球、陆承平和邹思湘院长合作共事过。应该说我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经历过“四清”、“文化大革命”、“89”动乱等,对党坚贞不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刻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团结全院师生员工,形成合力,搞好各项工作。做事要让上级放心、师生员工舒心,摆正好党政与业务的关系,做好称职的“双肩挑”干部。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虽然退休了,但关心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没有变,每天晚上7:00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是必看的,还有中央四套:中国新闻、今日中国等是我常看的电视节目。
七、抱着极端负责的态度,认真仔细,做好每项工作
八、低调做人,平淡做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九、学术严谨,不忘初心,永葆本色,不负众望
我是农村的孩子,在座的很多来自农村,有的可能来自边缘山区,家境很苦,也很穷。苦穷并不可怕,怕的是志短。我清楚记得我在农村挑大埂时,因家里穷,人家吃的是饭,而我吃的是稀饭。吃中饭时不好意思,怕给人看到,躲到一边吃。同队的谷德州(比我大几岁)看到我这个情况,把他的干饭倒到我的碗里,我很感动,至今记忆犹新。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穷没有钱特意给我买新衣服,我身上一直穿的是兰布染成黑色的衣服,同学问我你怎么穿一身黑衣服,我只能给予一笑:“穿习惯了”。我之所以一个农村的孩子成为大学老师、教授、博导、首席专家,就是因为我没有忘记农村的苦和穷,它永远鞭策着我,驱动着我,应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我上了大学,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父老乡亲以此为荣,并寄予厚望;我毕业留校,我的同学、老师也寄予厚望。应该说在我的同学当中,能成为大学教授、博导的并不多。我们也常开同学会,他们看到我所取得成绩,也都感到钦佩和骄傲。我们外科教研组的老先生看到我是中国兽医外科学学会理事长,都说侯加法了不起,为我们外科、临床争了光,也为学校争了光,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