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地点:滁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
直播嘉宾: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宋延举
主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承办单位:市新闻办
访谈简介:主要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市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情况。
文字实录
间隔
15秒30秒1分钟2分钟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妇女儿童“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把妇女儿童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推进工作机制,围绕国家、省妇幼健康工作重点,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全方位、全周期、多层次维护和保障妇幼健康,使我市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3.77/10万,婴儿死亡率2.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93‰,达到“两纲”目标要求。
一、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孕产妇死亡数控制有效。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较2016年降幅明显。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16年的20.52/10万,下降至13.77/10万。二是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6年的4.05‰、5.92‰和7.39‰,下降至1.65‰、2.69‰和3.93‰。三是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不断改善。2021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为0.37%,与2016年的0.80%相比下降了0.43%;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持续下降。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04%,与2016年的14.91%相比下降了9.87%。四是产妇孕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全市孕产妇贫血患病率为15.80%,与2017年的18.73%相比下降了2.93%。五是出生缺陷防治成效明显。2017-2021年,全市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2017年的21.91/万下降至目前的15.87/万,降幅达6.04%。
二、妇幼健康服务持续改善
我市坚持以妇女儿童为中心,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和服务链条,逐步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保障。
(一)孕产保健。一是提供全方位孕期保健服务。开设孕前咨询门诊、孕妇学校,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孕妇健康素养和技能。免费为孕妇进行5次产前检查,全面推行妊娠风险分级管理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全市产前检查率稳步提高,由2016年的69.16%上升到2021年的96.49%;探索开展孕产期营养、心理等专科服务,加强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专病管理,全方位保障孕产妇身心健康。二是推进产后保健服务。加强产后访视,产后访视率从2016年的69.75%上升到2021年的95.48%;推进产后康复,辖区各级保健机构积极探索开展产后乳腺保健、盆底功能康复等医疗保健服务,规范开展个性化产后康复服务。三是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持续提高,从2016年的61.38%上升到2021年的90.04%。
(二)儿童保健。一是提高儿童健康管理水平。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提高新生儿保健工作水平;加强新生儿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新生儿访视率稳步提高,从2016年的69.56%提高到2021年的95.47%;加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全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稳步增高,分别由2016年的66.77%、71.31%增加至2021年的88.93%、91.35%,城乡差别不断缩小。二是加强儿童疾病防治。科学防治儿童重点疾病,加强儿童近视防控,指导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眼保健服务,进行近视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近视防控意识。加强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在全市范围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局部用氟、窝沟封闭等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工作。三是改善儿童营养。实施婴幼儿喂养策略,全市共有爱婴医院31家,加强母乳喂养宣传,在全社会提倡、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有效降低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
(三)妇女保健。一是全面保障妇女健康。开展妇女常见病防治,不断加强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增强妇女自我保健能力,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推进妇女重大疾病防治,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不断提高早诊早治率,全市先后共7个县列入“两癌”筛查项目县,2021年共为52463名农村妇女开展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有效的提高了全市贫困地区女性的健康水平。二是推进青春期和更年期保健。探索开展青春期保健,在辖区学校和社区大力开展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等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水平;推广更年期保健,鼓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更年期门诊,促进更年期保健专科建设,不断提高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三、妇幼健康事业全面发展
(一)持续加强中国特色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一是推进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加强全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构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运转高效、群众满意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开展妇幼保健院评审,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效能。三是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广泛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缴费支付、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切实改善群众就诊体验。
(二)推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一是从源头严防风险,全面开展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二是紧盯重点人群,严格进行高危专案管理。三是严守安全底线,着力加强危急重症救治。在全市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8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7个,划定责任片区,建立会诊、转诊、技术指导等双向协作关系,确保转诊救治网络覆盖所有助产机构。四是严密监控分析,加强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深入分析原因,落实改进措施。五是层层压实责任,分级落实约谈通报机制。
(三)落实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推进市级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鼓励有条件的县级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加强妇女儿童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妇科儿科疑难病、急危重症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