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身体各个器官和免疫系统就会慢慢下降,而老年人也是中国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定期做身体检查,不但能及时发现身体疾病,还能及时预防治疗。
年近六旬的王女士,平时把家里照顾得仅仅有条,花园里的花王女士每隔几天都会浇水,家里的宠物狗哪天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她立马就会请教街道上的宠物医生,可是唯独对待自己的身体,王女士就显得特别不上心,平时也没有体检的习惯,这次终于在女儿的一番劝导下才一同做了体检。这不体检不知道,一体检吓一跳,王女士的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异常升高达到782U/ml(ca125的正常值范围,一般少于或等于35U/ml),再做B超检查发现双侧卵巢混合性包块。临床医生看了王女士的体检报告,怀疑肿瘤可能性大,让他们务必引起重视,并且尽快做进一步检查。
随后王女士一家便来到上海全景,在医生的建议下行PET/CT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令王女士及家人都都被蒙上了阴影。
影像资料
影像诊断:两侧附件区囊实性占位伴FDG代谢增高,考虑卵巢癌可能,宫颈受累。腹膜多发种植转移,肝包膜及包膜下多发转移瘤。右侧心膈角、右侧膈前组、腹膜后、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转移。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惋惜,王女士卵巢癌已经到了晚期,如果她平时就有定期体检的意识,早期发现肿瘤,或许就能在疾病初期进行干预与治疗,就不就会陷入现在这般令人无奈的境地了。
女性的“沉默杀手”——卵巢癌
卵巢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三位,位于宫颈癌和子宫体恶性肿瘤之后,但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
卵巢深居于盆腔,在子宫两侧,卵巢病变处于早期时一般不易被发现,出现明显症状时多已转移扩散,5年生存率较低。
卵巢恶性肿瘤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上皮性癌,其次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
出现这些症状,警惕卵巢癌!
上皮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深居盆腔,卵巢上皮性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是非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断,大部分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
晚期时主要因肿块增大或盆腹腔积液而出现相应症状,表现为下腹不适、腹胀、食欲下降等,部分患者表现为短期内腹围迅速增大,伴有乏力、消瘦等症状。也可因肿块压迫出现大小便次数增多的症状。出现胸腔积液者可有气短、难以平卧等表现。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常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与上皮癌有所不同,早期即出现症状,除腹部包块、腹胀外,常可因肿瘤内出血或坏死感染而出现发热,或因肿瘤扭转、肿瘤破裂等而出现急腹症的症状。大部分的患者就诊时属早期。
卵巢癌高危人群有哪些?
家族史者
卵巢癌有小部分的家族史遗传。
独身未生育者
独身、未生育孩子的女性患卵巢癌的几率要高,哺乳、孕产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病率。
高脂饮食人群
饮食中脂肪含量特别是动物脂防含量高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
年纪大的人群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卵巢癌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左右。
卵巢癌影像学检查
由于卵巢肿瘤临床病理类型繁多,起病隐匿,对于早期未经诊断的盆腔包块在检查完包括CA-125,HE4,AFP,β-HCG等实验室检查后,仍需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0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卵巢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卵巢有无占位性病变,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超声检查对深部病灶显示困难,另外与操作者的经验和检查是否细致均有关。
02腹盆腔CT扫描
腹盆腔CT扫描是卵巢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即可同时完成对腹部和盆腔的扫描,对于评价肿瘤的范围及腹膜转移有重要价值。但CT对于早期卵巢癌、卵巢形态未发生显著改变者敏感度较低。
03盆腔MRI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其多参数、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的组织成分性质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对于脂肪、出血等成分的观察有优势,其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准确度较高;MRI有助于确定盆腔肿块起源,并辅助CT进行卵巢癌的术前分期。但MRI扫描范围有限,且对因运动引起的位移敏感,因此对腹膜转移和大量腹水患者显示效果不如CT。
04PET-CT
PET/CT是先进的功能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反应病灶的代谢状况,有助于卵巢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利于发现隐匿的转移灶,使分期更准确。
05PET-CT联合局部PET-MR
在PET-CT的基础上,同时再加扫一个局部PET-MR,一次检查,既可以显示解剖结构以准确定位肿瘤,显示肿瘤细胞葡萄糖的代谢活性的动态变化,探寻远处转移,又能结合MR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融合了PET、CT、MR各自的优势,相互弥补不足,进一步加强卵巢癌的诊断、分期、以及手术及综合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从而准确反映卵巢癌临床及影像学及其基本特征,以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抉择,为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更准确、更有效的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