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镇居民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包括流动人口中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一般情况下要到卫生院体检,行动不便人员择期上门体检。
(二)休检地点:
XX卫生院。
(三)体检项目:
三、注意事项:
1、档案管理人员尽快将全镇6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档案检出来,并登记造册。各村卫生室尽快统计本行政村65岁以上老年人名单(未建档案部分),并及时上报卫生院办公室。
2、各村卫生室负责动员和组织工作,并一定要按时通知到本人。
3、通知时特别提醒:(1)携带个人健康信息卡、身份证。(2)体检当日空腹。(3)体弱多病者由家人陪同。(4)体检前一天晚上,少食油腻食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全面监管,分类实施,重心下移,打扶结合”的原则和“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要求,通过改造提升和区域限售,全面规范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制售行为,逐步改善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和卫生环境,确保良好的食品生产加工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界定及产品目录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范围界定:10人以下,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陋,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不含现做现卖),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单位或个体户。
(二)暂时允许存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目录:
1.豆制品加工的小作坊:包括发酵性豆制品如腐乳、豆豉、纳豆等产品;非发酵性豆制品如豆腐、半脱水豆制品、豆腐再加工制品;其他豆制品如大豆组织蛋白、豆沙类产品。
2.小麦粉加工的小作坊:包括特制粉、标准粉、普通粉、高筋小麦粉和低筋小麦粉等来料加工行为的小作坊。
3.食醋加工的小作坊:包括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酿造食醋是指以粮食、果实、酒类等含有淀粉、糖类、酒精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的一种酸性液体调味品;配制食醋是指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乙酸、食品添加剂等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醋。
4.酱油加工的小作坊:酿造酱油是指以大豆(饼粕)、小麦和(或)麸皮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6.糕点加工的小作坊:包括以粮、油、糖、蛋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食品,包括烘烤类糕点、油炸类糕点、蒸煮类糕点、熟粉类糕点、月饼。
7.酱腌菜加工的小作坊:包括以新鲜蔬菜为主要原料,经淘洗、腌制、脱盐、切分、调味、包装等工序,采用不同腌渍工艺制作而成的各种蔬菜制品。
8.食用植物油加工的小作坊:包括以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棉籽、亚麻籽等植物油料制取的原油(毛油),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用植物油。
9.散白酒加工的小作坊:包括以淀粉原料或糖质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糖质原料无须糖化剂),经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调而制成的产品。
10.黄酒加工的生产小作坊:以稻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加曲、糖化、发酵、压榨、过滤、煎酒、贮存、勾兑等工艺生产的酿造酒。
三、目标任务
通过改造提升,促进食品生产企业全面落实环境卫生、生产资源、原辅材料、生产加工、产品、人员、检验、包装及标签标识、贮运和质量管理等10个方面的主体责任,使我市食品加工小作坊达到生产车间干净整洁,工艺流程布局合理,物料堆放井然有序,设备设施齐全,质量管理制度健全,食品质量档案规范,业主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合法生产经营行为及质量安全保证能力显著提高。同时,督促食品加工小作坊建立并落实“原辅材料记录、索证索票、产品出厂检验、食品添加物质申报备案、问题食品快速溯源和召回”等五项质量安全控制制度。
四、工作任务
(一)加大投入改进场地、设施等生产条件,对现有工艺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加工生产能力。
(二)整治卫生环境,按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要求,组织食品加工生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三)建立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质量保证体系,添置必要的食品加工生产设施,完善生产加工流程。
(四)健全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原材料进货记录,生产记录,原材料进货索证索票记录,产品销售台帐和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五)对食品加工小作坊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宣传培训,普查摸底。一是由牵头单位举办业务培训班,培训各县(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和食品加工小作坊业主;二是广电等新闻媒体全面宣传报道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重要意义,营造舆论氛围;三是各县(区)对辖区食品加工小作坊继续普查,不留死角。
(三)第三阶段:监督检查,总结经验。市、县(区)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工作组对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报督查结果,总结经验,鞭策后进。广电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中的典型经验。
(四)第四阶段:考核验收,兑现补助。市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对完成改造提升工作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核查验收,发放改造提升补助金,并优先办理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各县(区)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全年工作总结报告。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资金继续以业主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补助资金必须用于食品小作坊生产条件的改善,技术工艺的改进及管理手段的提高,不能用于流动资金,更不能挪作他用。为确保改造提升工作取得成效,食品加工小作坊必须配套自筹资金,自筹资金应占改造提升总投入的70%以上。
六、申请方法及程序
(一)由食品加工小作坊提出改造提升申请,经县(区)质监局现场审查加注意见后提交县(区)政府食品加工小作坊领导小组审定,上报市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办公室备案。
(二)申请改造提升补助需要提交的材料:
1.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资金补贴申请书。
2.营业执照和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3.业主及主要工作人员健康证,产品标准文本。
4.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原材料进货记录,索证索票记录,产品检验报告,产品销售台帐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及登记备案表)。
(三)申请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补贴,必须与县(区)质监局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明确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继续加强对全市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工作的统筹规划、督查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责任单位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积极主动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衔接,切实抓紧抓好食品小作坊改造提升工作。
一、坚持目标标准,聚焦8方面任务,确保政策措施的连续性、稳定性
“基本医疗有保障”卫生健康部门牵头负责“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开展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和慢病签约服务管理”。2020年,继续重点聚焦8方面核心任务(医疗服务措施)开展工作:①县级要建有医疗卫生机构并有合格医生;②乡级要建有医疗卫生机构并有合格医生;③村级要建有医疗卫生机构并有合格医生;④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档案实现“应签尽签”、“应建尽建”;⑤对所有贫困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提供“一人一策”与县乡村三级医生随访服务;⑥对贫困大病患者做到专项救治“应治尽治”;⑦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实现全覆盖。
所有有贫困人口行政村均要落实好8方面核心任务,坚决执行“四个不摘”,对已退出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继续落实现有的健康扶贫医疗服务措施,保持连续性、稳定性。落实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有关要求,按照扶贫部门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管理范围。坚决防止松劲懈怠,稳定脱贫成效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机构“再排查”与贫困人口“回头看”,进一步查缺补漏,确保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室、不落一人、不落一项。
二、压实县乡责任,保持攻坚态势,确保全力做好乡级自查、县级复查
(一)5月15日前,完成乡级自查。
(二)5月15日前,同步完成县级复查。落实“督”和“战”双重责任。一是督促开展县乡村三级机构“再排查”与贫困人口“回头看”,全面进入攻坚状态。二是采取信息核对或现场验收等方式,对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达标情况与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及医疗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复查。三是针对工作基础较薄弱、存在问题较多,或者任务较重的乡镇,组织人员力量到现场共同开展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四是要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全县举一反三,整改到位。5月20日前,将开展复查情况以表格形式(附件2)报综合科。(局各包保科室负责落实)
三、组织县级专项核查,确保做到分兵把守、持续跟进
(二)核查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情况。调度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开展情况。(医政医管科牵头,逐级压实责任落实)
(三)核查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情况。按照《关于开展全市村卫生室达标建设专项核查的通知》,组织对全县村卫生室达标情况和村医配备及医疗服务情况开展“再排查”,排查规划设置、房屋面积、四室分开、执业医生、药品种类等情况,确保不落一村,不落一室,不落一项。同时推动落实村卫生室运行经费与村医补助。(基层卫生和妇幼科牵头,同项目办和财务科共同推进,逐级压实责任落实)
四、落实问责问效,充分利用各种监管手段,确保工作巩固提升
(一)强化包保暗访、切实发挥作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组织开展包保暗访工作。县卫生健康局结合健康扶贫工作实际,明确阶段性暗访工作重点,确保包保暗访全覆盖、无死角,确保消除盲区死角,解决短板弱项。(局机关各包保科室牵头)
为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办理工作,成立以局长郑青川为组长;副局长李显忠、林森、冉启均、总工程师付勇,园林处主任王海为副组长;周丹、熊昌发、张国庆、张芳、王奇、张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林业系统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周丹同志负责督查督办。
(一)人大建议
1.主办件5件:①“关于加强我市核桃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②“关于大力支持生溱产业发展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③“关于加强公园车辆管理的建议”
办理股室园林处,责任领导王海,责任人殷成泽;④“关于进一步加大树花菜(珍珠花菜)产业发展力度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⑤“关于解决树花菜销售困难的建议”
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
2.协办件5件:①“关于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品牌强市战略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②“关于政府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倾斜力度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③“关于强力整治河道,加大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的建议”办理股室造林股、资源股,责任领导林森、付勇,责任人熊昌发、张国庆;④“关于加快水洋坪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⑤“关于在城市建设中重视绿化工作,确保绿化面积的建议。”办理股室园林处,责任领导王海,责任人殷成泽。
(二)政协提案
1.主办件1件:“关于我市商品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的建议”办理股室兑现办,责任领导张继恒,责任人张芳;
2.协办件2件:①“关于促进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②“关于河口片区科技生产和养殖业发展扶贫支持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
3.B类件1件:①“关于塔子山公园维修、管护及后续建设的建议”办理股室园林处,责任领导王海,责任人殷成泽。
三、办理时限
1、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局长负总责,各分管领导牵头。一是承办科室全面负责属于本科室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制定出详细办理方案。二是承办科室要明确联络人员,专门负责办理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反馈,确保信息畅通,掌握办理进度,总结办理经验,安排下步工作。三是将办理工作纳入年底工作目标考核评比,确保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任务顺利完成。
2、加强联系,走访代表。为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各承办科室要认真研读原文,正确理解提议人的本意。同时,在办理之初(方案见面)、办理之中(方案实施)、办理之后(办理结果)的三个阶段要加强与提议人的联系,采取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举办现场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等形式(每个办理件必须要达到100%的见面率)充分征求提议人意见,确保办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应急管理部、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坚持依法治安,持续转变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推动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为实现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自2020年至2022年底,积极探索创新,加强行政执法长效机制建设,以强化法制意识、培树过硬队伍、增强服务品质、提高执法水平、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为目标,力争使省市县三级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上达到制度健全、机制完善、运转高效;在执法队伍建设上达到业务过硬、执法严格、举止规范;在执法装备建设上达到品种齐全、技术先进、保障有力;在执法质量效能上有力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作用得到明显提升。应急管理系统执法监察质量排在全省前列。
2020年,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和监督问责,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建设,多途径开展业务培训,大力开展岗位比武练兵活动,全面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培训率达到100%,执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022年,执法监察制度全面落实,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执法机构高效运转;执法程序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公正文明,执法案卷法审一次性通过,执法能力素质大幅提升;执法科技化水平显著增强,执法装备充足先进,远程执法广泛实施,执法大数据辅助决策充分应用,执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作用充分发挥,执法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执法监察制度体系
(二)全面提升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全面提升执法科技化水平
(五)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四、保障措施
(二)细化方案措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细化工作措施,量化工作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出台实招实策,把执法质量抓出成效,确保以执法质量提升促进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三)注重执法调研。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围绕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质量,结合机构改革进度,对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情况、执法业务开展情况、执法装备配备情况以及素质能力存在的短板等方面进行专题调研,摸清队伍建设底数,掌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研究提出切实管用的改进措施。
(四)加强作风建设。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以廉洁执法、秉公执法为目标,加强工作作风建设,严格遵守执法人员外出工作纪律,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文明执法教育,及时查找执法人员在执法理念、作风、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坚决避免执法宽松软、只检查不处罚、避重就轻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