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望舌质包括舌色、舌形、舌态三个方面,以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望舌苔包括苔质和苔色两个方面,以察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和邪正的消长。我们在舌诊时,要综合分析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才能全面了解病情并作出正确诊断。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会认为舌诊十分复杂呢?其实舌诊很简单,在接下来的推送中,我们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舌诊
望舌苔—苔质
舌苔,就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而苔质就是指舌苔的质地和形态,主要有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变化,不同的苔质可以提示不同的身体健康的变化。
本期推送中,我们首先将为大家介绍“望舌苔——苔质”中的薄、厚苔和润、燥苔。
薄、厚苔
【舌象特征】舌苔的薄、厚以是否能“见底”或“不见底”作为标准。
如果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为“薄苔”(见图一);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则为“厚苔”(见图二)。
【形成机理】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若在病中,提示病情轻浅。
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于舌面所致。
《辨舌指南》曰:“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临床意义】舌苔厚薄可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
外感病新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初期,胃气未伤,均可见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甚者,多提示外感病邪盛人里,或胃肠内积有宿食,或痰湿停滞,病位在里,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人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若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图一薄苔
图二厚苔
润、燥苔
【舌象特征】舌苔润泽有津,干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图1)。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摸的时候会感觉湿滑,称为“滑苔”(图2)。
舌苔干燥,摸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干,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图3)。
苔质干燥而粗糙,摸的时候会感觉碍手,称为“糙苔”(图4)。
【形成机理】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津液上承于舌的征象。若在病中,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食滞、瘀血,均可见润苔。
滑苔多为感受寒湿之邪,或阳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液,痰饮、水湿内生,聚于舌面而成。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否苔失于濡润而干燥。因高热伤津者,多舌红苍老;因阴液亏耗者,多舌体瘦小;因阳虚气不化津者,舌多淡白,渴而不多饮。
【临床意义】舌苔润燥可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主津液未伤,正常人也可能有。
燥苔主热盛津伤,阴液亏耗,或阳虚气不化津,表现有口渴、肌肤唇舌咽干燥、尿少、大便干结等。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停之征,主痰饮、水湿,若为痰饮表现有咳吐痰多、胸闷呕恶、局部包块、形体肥胖等;若为水湿,表现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
糙苔主热盛伤津之重证,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
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