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汉英语言结构的对照
2.汉英语言中词汇选择的对照
然而,同样非常为人熟悉的丰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车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对其中文译音由原来的“凌志”改为“雷克萨斯”。虽然,从音似角度看来,“雷克萨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发音,可是此四字组合给人的感觉是陌生的,无意义的,并不能让人联想起车来。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壮丽诗句,包含着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奋发图强,成功者即可实现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突现出此车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雷克萨斯”远没有“凌志”意义深远,也不及其有分量。
[关键词]幽默言语英语汉语文化因素
一、中英幽默言语差异
(一)话题选择的差异
在英汉幽默言语中,为产生相似的认知效果引起听者或读者发笑,人们熟悉的事物和人物经常成为幽默话题。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英语中,“最普遍的幽默话题是关于性、含有攻击意味的话题或种族方面的话题”(Ziv,1998)。
(1)Carol:Didn’tyouwanttoknowaboutthesex?
Ross:Thesex?I’mhavingenoughwiththeimageofyouandSusantogether….(SusanandCarolarelesbiancouples.)(Friends)
汉语中的幽默话题却很少涉及以上几方面的话题。这与中国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有关,这几个话题被认为不应出现在公开场合。即使必须谈到,中国人也会采用间接、委婉的言语表达。
(二)对象选择的差异
(2)“ScotsandIrisharethebuttsofjestsinBritain,andJewsandtheBlackarethetargetsofslursintheUnitedStates”(Reader’sDigest,April2001)
而传统的中国笑话或幽默言语往往倾向于取笑“傻瓜、软弱无能或惧怕妻子的丈夫”。(陈孝英,1998)
与汉语幽默相比,英语幽默言语更加随意、自然。(Apte,1995)中国人很少在面对长辈、上级时或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幽默言语,通常要选择非正式场合下与密友或同事谈话中才会用幽默调节气氛。
(三)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语中的幽默在马克·吐温时期非常流行,在各种小说、短剧、诗歌、戏剧、音乐剧中都有体现。(陈孝英,1998)最典型的是情景喜剧,例如GrowingPains,Friends,ILoveLucy,TheGoldenGirls等。他们的幽默强调的是个人表现和内心感受。而典型的中国式幽默言语集中体现在相声和小品两个艺术形式中,并深受人们喜爱。
二、产生差异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背景
(二)思维模式
(三)人际关系
中国人深信儒家思想,“仁”和“礼”构成其核心,主张“人应该待人温和,尊敬长辈”,社会各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礼”,(贾玉新,1999)即使在使用幽默言语时,也要讲究“身份对称”。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的则是“个人主义”,高度重视平等和自由,他们的人际关系明显具有“工具性”。由于强调“人人平等”,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人之间同样可以使用幽默语。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被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山川湖水吸引,而更是以其独特的美景和宗教广受欢迎。旅游文本作为中外交流的基础媒介,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给旅游文本翻译带来很大障碍,尤其影响了佛教景点的准确英译。因此,本文将从语言文化差异角度研究旅游文本的功能,并以佛教景点英译为例对旅游文本翻译进行深化探究。
一、旅游文本的功能
旅游文本主要以呼唤功能为主兼具信息功能。呼唤功能指文本对读者个人意念的呼唤,旨在诱导行动。旅游文本中以景点翻译最具旅游文本特色。佛教景点独具地方色彩,充满着浓厚的藏传佛教魅力。因此,佛教景点的旅游文本既要体现宗教特点更要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信息功能指文本为读者提供信息以改变其认知状态的功能。
二、旅游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
(一)旅游文本的语言差异
1、词汇差异
汉语旅游文本善用华丽辞藻,多以四字词语组织行文,讲究音律对仗。在佛教景点旅游文本中更是如此。例如:
“寺院内佛殿也别具一格,独具神韵,佛殿呈塔形,高约20米,内径约10米,上覆金顶,下映斑斓;彩珠环绕,檐角飞天。”(《走遍中国:》第三版,2012)
对比而言,英语旅游文本则善用简单客观的词汇。英语国家多注重客观事实,所以,英语旅游文本不会像汉语旅游文本那样用词花哨。例如美国黄石公园官网上对黄石公园的描述如下:
“YellowstoneNationalParkisAmerica'sfirstnationalpark.LocatedinWyoming,Montana,andIdaho,itishometoalargevarietyofwildlifeincludinggrizzlybears,wolves,bison,andelk.”
2、句式差异
汉语旅游文本在句式方面多以无主句为主,主语在句式中可以省略。例如:
“既静僻又幽雅,不失为一处难得的大自然乐园和桃果基地。”(《走遍中国:》第三版,2012)
而在英语旅游文本中,主语一定是句式中不可缺失的因素。例如美国黄石公园官网上的描述如下:
“PreservedwithinYellowstoneNationalParkareOldFaithfulandacollectionoftheworld'smostextraordinarygeysersandhotsprings,andtheGrandCanyonoftheYellowstone.”
(二)旅游文本的文化差异
纳达曾经指出,“把握好双元文化主义比掌握双语更加重要”。中国旅游文本文化气息浓重,大多带着强烈的民族色彩,佛教景点旅游文本更是如此。佛教景点的旅游文本涉猎甚广,包括了宗教、哲学、民族风俗等,既蕴含藏传佛教思想,又覆盖了的历史人文。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异成为译者翻译过程中很大的难题。例如: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旅游攻略》宣传册,2011)
试译:TheJokhangMonastery,builtintheflourishingperiodofTuboDynastyinthe7thcentury,wasforconsecratingthesamesizestatueasSakyamuniwhenhewaseight.ThestatuewasbroughtbyNepal’sPrincessChizunwhenshemarriedwiththeTibetanKingSontzenGamp.
此例中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等词汇体现了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若英译时不增译其背景,外国游客必很难懂得其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悬殊,在英译时也会用到省译法,尤其当汉语文本完全不可译时。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日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一、掌握日语文化的显著文化特征
二、基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的日语翻译分析
(一)重点凸显委婉暧昧表达特点
对于不少中国人而言,他们非常喜欢说话爽快、不拐弯抹角的人,但是在日本,日本语言当中非常多的显委婉暧昧表达方式。由于这种特点,日本人喜欢绕圈子的特点在非常出名的,他们在与你对话时会尽量避免使用太过于直接的表述方式,很少能够非常明确地传到某种信息,通常会利用委婉、暧昧的方式来进行日常的沟通。例如,日本人在询问对方意见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你感觉怎么样,为了让对方乐于接受,而是会利用略带否定要素的表达方式,拐一点弯,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进行日文翻译的时候,必须要体现出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运用习惯,如果依照我们非常直爽的交流方式进行日文翻译,往往会让日本人感受对方语气生硬、冷漠,不利于双方融洽地进行交流。当然,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语意翻译的精准,不能够引发语句的歧义;同时,对于可以省略的部分,则无需进行翻译,如果翻译出来,既在语法方面显得多余,又不符合日语的语言特色,同时会让日本人感受语言中的强人所难的韵味。
(二)重点凸显敬谦表达特点
日本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与什么样身份的人物说话就应用什么表达方式。即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也是日语语言的一大特征。尤其在口语翻译中,因谈话的形式、地点、场合、内容及对象的不同,需采用的语体也不同。如:大会致辞、各类演讲、贸易洽谈、国际交流、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谈话所采用的表达各有不同。并且,新老关系的不同、职业的不同、亲疏的不同、内外部的不同,在语言交流时,使用的表达也不同。
(三)重点凸显性别区别用语表达特点
在口语翻译中,还应注意另一种情况就是男女性别的不同,采用的表达也有可能不同。日本女性的口语体较端庄、优美,这也与日本的传统文化分不开。在日本,从总体上讲,社会的分工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地位最低。有了这种社会背景,所以女性要使用更加温柔尊敬的语体。具体地说,日本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之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敬语、美化语、感叹词、终助词、助动词以及命令形等的使用形式上。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特别注意男女有别的语体,否则就会闹笑话。
对于语言翻译工作人员而言,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将文化背景的语言进行翻译,是两个民族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因为语言带有非常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所以语言翻译工作人员除了必须要具备非常优秀的语言能力之外,还必须了解被翻译语言的文化背景。单纯就日语翻译而言,必须要体现暧昧和委婉表达的特点、出敬谦表达的特点、性别区别用语表达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翻译的“原汁原味”,不会因为翻译而改变被翻译文字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纬纬.浅论日语翻译教学中常见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125-126.
论文关键词: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表征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产生和演进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董广杰1999:14)。”多样性的语言存在于多样性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就可以通过语言,尤其是语言表征结构的不同,而得以体现。本文就是分别从语言的各个表征层面——词语、句法、篇章,对汉英语言的差异做出分析,从而探究隐藏于语言差异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进一步通过分析这一差异,以期为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一、汉英语言的差异
分属不同语系的汉英两种语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与背景都是迥异的,在语言表征的各个层面,也自然会存在相当的差异。
1.词汇的差异
(1)文字。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先于文字产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的瞬时性,使得其表达信息无法保留,人类又为语言赋予了具体的形式化表达,于是文字产生。汉字造字的特点是表形表音表义,汉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质的维度。汉语中的意义是从单个文字,再向词汇、句子直至篇章扩展的。相比之下,英语作为字母文字,单词是一维的,26个字母拆开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单词只能从开头到结尾将所有的字母读一遍才能知道整个单词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词也采用类似的构词方法,比如后缀前缀的使用,但总体来说,英语表达一个新事物,更趋向于造一个全新的词,而不是使用音形义的组合。
2.句法结构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1)形合和意合。英语是形态语言,词语和句子的结构关系和思想表达,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的形式手段来实现。句子成分之间必须要由连词、介词或关系词相连接,语言间逻辑性较强,强调各成分间的从属、平行、修饰及对比关系,是一种重形合的结构。而汉语则以思维直接外化于语言的方式表达思想,是一种间接表达,所以是非形态语言,词和句是靠本身语义的贯通及对语境的依赖来体现其逻辑关系,成分间的辅助词也比较少,各部分间的所属关系也不会刻意体现,语义搭配的合理性决定其语义信息的准确性,是重意合的结构。“汉语是意和(parataxis)语言,结构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词简洁……英语是形和(hypotaxis)语言,结构严谨。”(马秉义,2006)
(2)静态与动态。英语是一种静态性语言结构,动作意义常由同源名词(这一点在词汇差异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词类来表达,而汉语则有动态表达偏向,动作意义就直接用动词表达,所以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语动词的造句功能比汉语小得多。英语的动词受到严格的主谓关系限制,一个主谓关系中,只能有一个主动词,这种对动词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动词名词化,即变动为静,既保留了动词的意义,又可以使句子精练、严密、客观。所以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变静为动的情况。如:IamafraidIcan’tteachyouswimming.IthinkmylittlebrotherisabetterteacherthanI.译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这个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译为老师,对原文的意思和汉语的习惯都不适应,所以转译为动词,其结果就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了。
(3)树形与竹形。英语拥有很多形态变化用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而且还有十六种时态变化,加之各类连接词及从句,所以句子结构错综复杂。英语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谓、宾结构,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础结构为基点向外延伸扩展,并不断附以各种次要结构,构成一种葡萄树状结构,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挂着丰硕的葡萄。而汉语无形态变化,所以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利与语序对称,即先发生先被表达,后发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式的结构,某一意义或意群的叙述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层层推进,逐步展开。这就像竹竿一样,信息内容是节节相通而延续下去。
3.汉英语言篇章结构差异
(2)汉英语篇的衔接差异。就句(包括完整句与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而言,英语与汉语所用的方法与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讨论的,英语语法比较严密,是重形合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篇章中,就是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词,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语、分句等相连接起来。这些功能词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等等。在主从复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从属分句须由主从连接词引导。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则用并列连接词或分号、逗号相连。而重意合的汉语,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时不分主从关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过意义连接起来,功能词或连接短语用得较少,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语言表征不同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邓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异,从语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许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中英两种语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词汇
词汇应当是语言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民族的性格和思维特点,可以由这个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点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包括重整体,重综合,重含蓄等。(董广杰1999:15)这一点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字形态上。中国汉字,正如中国建筑一样,讲究平衡对称的美感,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个字都体现出和谐之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我们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视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西方是个人主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孕育出个人主义的文化,其强调的是吾生而独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生而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切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就表现在英语字母没有意义,只有大写的“I”有意义。每个字母都是存立独在的个体,只有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成单词,才会具有意义。
2.思维
3.重个体与重群体的差异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动物词历史宗教环境
谚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着谚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及总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包含着语言,语言中又渗透着文化;语言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首先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没有语言,何来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独特、互不相同;其次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会受文化的影响,却又能反映出文化。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经验中的态度、思想。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不仅在内容上的表现手法简练精辟,在寓意中更能发人深省;它不仅具有广泛地感染力,还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谚语是出自民间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仅在用词上趋于简练、便于记忆,在用句上,语言生动、切合实际;而且在理解范畴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集该民族人民的聪慧、精神和经验的结晶。本文就中西方谚语在、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各自特点。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
二、宗教上的差异
三、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日常交际用语中所突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包括在称谓用语、礼貌用语、告辞用语、邀约用语及比喻用语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阐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交际语言运用中要强调文化差异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
4.邀约用语
(1)I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Youmustcomearoundfordinnersometime.
(2)Iwaswonderingifyou’dliketocometodinneratourplacenextSaturdayevening.
(3)we’dliketoinviteyoutodinnernextFriday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takeyouto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eat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isarealdragon,you’dbetterkeepawayfrom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arealuckydog”,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一、非言语交际
人们交际时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其形式很多,即使用言语以外的一切方式传递信息,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穿着打扮等,都是非言语交际方式。非言语交际大体可归分成三类:(1)动态无声行为,如点头摇头,招手摇手,凝视或避开目光等等。(2)静态无声行为,如沉默,虽不作任何表示,也反映一种态度。(3)伴随语言出现的含有言外之意的“副语言”。[刘明阁秦志勇,1999]同一句话,因语调、重音、节奏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异甚至相反。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主流价值观差异上。
本文主要是根据莫瑞(GenelleMorian)对非言语交际的划分,将其归为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language)、身体语言(Bodylanguage)三类。具体表现:环境语言表现为不同的文化模式,即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包括时空、颜色、声音等;客体语言体现为不同的财产所有权,是人们对不同客体、物品的所有权怀抱的不同心理;而身体语言表现出的是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的肢体语言展露出不同文化心理。[张旭,2003]
二、非言语交际与文化
非言语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言语形成一般受所处文化环境影响。因而理解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有利于解决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冲突,反映不同文化环境的核心价值。例如“微笑”,做为十分常见的非言语行为,不同文化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国文化中人,对他人微笑被视为表达礼貌友好;然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的标志;而在阿拉伯地区,一个人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微笑,则会怀疑自己穿衣错误,颇为尴尬。可见,非言语行为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内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读解。
三、不同非言语交际行为分析
(一)环境语言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把交际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西方人划分亲密距离大约从接触到18英寸。个人距离约从18英寸到4英尺。社交距离约从4英尺到10英尺。公共距离在12英尺以上。距离愈远亲密度愈小。[杨自俭,2000]
简单归结,不同的文化在感知和运用身体距离方面存在差异,强调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西方国家通常比强调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需要更多的空间。对于空间的运用与价值体系紧密关联。
颜色,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某些场合的错误使用也会导致交际失败,因而运用颜色做为非言语交际的手段也非常值得注意。例如,欧洲人忌讳黄色的花,杜鹃、在他们看来是不吉的象征。在与欧洲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就应避免出现黄色花卉。
(二)客体语言
客体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于物体所有权的差异上。在中西饮食文化对比中,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是同食同饮碗碟中的食物,而西方则分餐而食。在请客吃饭时,中国人亦没有西方人AA制的习惯,更多的是你谦我让地争先付款,以示谦让;而西方人,好友相邀吃饭,若对方未事先申明承担餐费的话,好友之间还是默认共同承担。在西方的宴会上,就餐的人虽是围坐,但个人的食物也是单独单碟,不固定座位,人可以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满足各自的需求也有助于社交,情感信息的交流,也能保护到谈话信息不被他人听到。这种分餐饮食的方式体现了西方人对于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体的独立自主。
这便是不同文化价值投射在餐桌礼仪上的经典写照——中国人在对待物品所有权时倾向与社会共享,天下大同;而西方人民族性格中的独立自主的特质就决定了其对私有财产的尊重。
(三)身体语言
亦称体态语,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它常常伴随语言传达信息。体态语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与语言一样,是某一文化内部形成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含义也不同。[龙晓明,2010]
中国文化尚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礼乐教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多谦虚、克制、重礼节、尚伦理,表达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尚平等自由,认为个体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在交往关系上呈横向结构,即平等而非等级的关系结构。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体现为中西方人不同的行为举止。在交谈过程中,西方人坐姿相对随意,半倚半靠,翘二郎腿或将腿放在桌上。在西方的大学课堂里,经常能看到教授坐在桌上,学生围坐着听讲。而在中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伦理纲常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更注重举手投足的仪态端庄得体。在异往中会遵守“男女授受不清”的社会规范,不会随意碰触他人身体,做出过分亲昵的动作;而在西方,异性间身体亲密接触并不避讳,亲密的拥抱接吻更是视为基本礼节。
综上所述,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的行为差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化、环境等不同差异也赋予非言语行为不同的含义。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不是为了比较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更好的解读文化的多元性,促进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实现。(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1]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明阁,秦志勇.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13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neanman指出“thesubjectofearliesttaboowordswasundoubtedlyreligious"。但因为中西方各自信仰的宗教不同,禁忌语也就有所差异。
西方国家的人们信奉基督天主教,上帝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神。上帝的名称jehoa(耶和华)便是最大的禁忌语。英语当中很多宗教词语,像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hell(地狱),jesus(耶稣)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只有在较严肃的讲话当中使用。人们若平时使用这些词语,会遭到别人的责备或回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类似gosh来代替god的词语以避免使用上述禁忌词语。
相比较,中国信封的神不止一个,宗教信仰范围比西方国家广泛的多,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存在。同时中国受传统孔子儒家影响深远,因此中国对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语就显得很复杂。孔孟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交流中不可口出狂言,要言语适度。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都忌“妄语”。另外,某些地方把某些动物看作人们的保护神,对其极其尊重,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些动物身上,希望来年能够实现愿望并得到他们的保佑。这些动物的名字就尤其受到人们的禁忌,例如在东北某些地区,人们十分尊崇老虎,因此对虎名很避讳,称老虎为“山神爷”。在很多人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买的灶神、财神等贴在门上,保佑一家人来年幸福安康,但一般会说“请”神,不会说“买”字。
2、姓名与称谓方面
“称谓是人类社会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焦色的称呼”。中西方在姓名与称谓的习俗与禁忌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英语国家,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menarecreated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不考虑等级、职位、年龄、地位、辈分等方面的因素,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和亲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小孩称呼一位老者tom,jack,或allan等。有时子女对父母或者老师也是直呼其名,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不敬,反而认为是平等和友好的表示,会欣然接受。
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外国人看来可司空见惯的事,中国人则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人们的称谓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还带有迷信以及政治色彩,对于帝王、圣人、师长等做出避讳的规定。如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于是宋代仁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字的地方改用“严”或“恭”。另外中国还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直呼父辈的名字,肯定会受到责备甚至是皮肉之苦。晚辈是绝对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或与长辈使用相同的名字,会被认为是粗鲁、不敬、叛逆的表现。
3、个人隐私与话题方面
howoldareyou?
what’syourage?
howmuchdoyoumake?
what’syourincome?
what’syourreligion?
在中国,隐私几乎不存在,因而也就不理解西方人对隐私的看法,也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有诸多隐私上的忌讳。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比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经常会听到别人问到“今年多大了”,“有没有结婚”,“今年收入如何”类似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分布密集。中国是以群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接触机会较多,自然而然对他人的事情也就比较关心,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反映了这种群体观念。有时,个人的事情就是集体的事情,诸如“在哪里工作”或者“结婚了吗”的问题,潜台词就是“如果工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助你”,“如果还没有,我可以帮你介绍一个对象”。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西方人通常独居一院,对他人的事情不太关心。如果西方人被问到上述类似问题,就是一种隐私被侵犯的表现了。他们以个体主义文化为基础,一个人更多地是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对待赞扬和恭维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如果受到赞扬,通常会说“thankyou”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反应很不一样。笔者曾见过一个例子: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人的作家母亲厨艺高超,中国母亲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讲究着吃吧”。作家翻译的是“no,no,i'mnotgoodatcooking,butperhapsyoucouldmakedowithit.”。这位美国朋友非常不熟悉中国文化,感到困惑。直到后来作家解释给他,他才可以理解。在中国,人们听到赞美,不能马上欣然接受,而要表现地很谦虚地态度,否则就被认为自负和骄傲。
4、数字方面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非常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在“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是第13个人,耶稣也是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西方人的房间号、门牌号、房间号等都没有13号,出门的人忌讳13日启程,考试的人忌讳座号为13号,请客的时候也不会请13个人。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西方在语言禁忌这一方面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诚然这是由于两者间不同的文化基础造成的。换言之,禁忌语的差异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差异对于了解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对这一现象多加注意,彼此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0.
[2]wardhaughr.anintroductiontosocio-linguistics[m].basilblackwell,inc,1989.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neanman,g.pragmatics,thethirdedit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