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就‘猫狗双全了’”是现在年轻人证明自己充实快乐的流行说法。撸猫遛狗已然成为当下年轻人重要的精神依赖。
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宠物话题也成为了社交“硬通货”——只要你能聊两句宠物,我们就可能成为朋友。这或许也是“它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
责任难辨的“星期宠”
“把狗接回家的这几天,它就一直躺着,不吃不喝,送到附近宠物医院开了药打了针,也不见起效,没过几天小狗就死了,找了商家很多次也没有结果。”日前,来自山西太原的尹女士向陕西网《问政陕西》栏目投诉称,秦汉新城某宠物店通过网络销售患病宠物狗,并存在捆绑销售行为。
“不止我一个人买到了!我所在的23人维权群里,大部分人都买到了‘星期犬’或‘星期猫’,这些宠物买回家不久就病死了。大家也都被强制消费了大量宠物粮,客服说如果不买宠物粮,小动物以后生病或者死亡他们概不负责。可即便买了他们的宠物粮,宠物真出现了问题,他们也不负责。”尹女士气愤地说。
“比熊1000一只(西安自提)”“西安XX猫舍|美短|180天重疾保障”,在看似诱人的宣传词背后,是“货不对板”“捆绑销售”的陷阱,买到手的宠物也会在短期内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并且大多活不过一星期,这类宠物在行业内被称为“星期宠”。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友也遭遇了类似问题。这些网友表示,在发现宠物出现健康问题并联系卖家时,卖家往往声称是消费者饲喂不当导致的,与他们没有关系。
尹女士回忆,购买的“比熊”生病以后,她自己带去某“动物诊所”检查,确诊了犬瘟热。她说:“因为饲养宠物属于活体饲养,确实可能存在喂养不当的问题,所以一旦买回家后,谁是谁非全靠扯皮。”
“星期宠”为何仅活“一星期”?
陕西省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会长周庆国教授介绍,所谓“星期宠”主要是感染了犬瘟热、细小病毒病、猫瘟等严重的传染病,常见传染病通常有约7天的潜伏期,在宠物交易前如未进行免疫或免疫保护力不足,那么在运输途中或交易后,完全存在发病的可能性。消费者购买前在店内或视频中看到健康活泼的宠物,也有可能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而临床表现“健康”。
宠物交易市场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准确判断小狗的健康状况,而某些商家则利用这一点,隐瞒真实情况,提供模糊或虚假的健康证明。此外,线上平台对部分宠物店监管不力,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为“星期宠”的流通提供了便利通道。
如何避坑“星期宠”?
“星期宠”,一个看似温馨却又暗藏危机的词汇,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宠物交易行业的诸多痛点与消费者的权益困境。
处于被动地位的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范一君律师接受采访时建议:“在夜市或社交软件上购买宠物多为‘口头交易’,缺乏保障。这种情况下的交易应该要求商贩出具检疫证明或书面合同。购买完成后也建议保留购买记录3~6月左右。”
路边摊上的小宠物
“商家在合同中用文字规避责任的条款,即所谓免责条款并无效用。因为宠物作为活体,要注射疫苗和检疫合格后方可售卖,不能抛开责任谈免责。”范一君说。许多商家在售卖“星期宠”等存在各种健康问题的活体动物时,存在未如实告知买家实情的情况,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如果此类宠物身上携带有传染病的病原,商家可能还涉嫌违反《动物防疫法》。保留好证据并走合法渠道维权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优选择。
计院长表示,在购买宠物前,了解宠物的生活习性和易患疾病,有助于买家提前预防和及早发现身体异常。购买宠物时,还应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行为举止、皮毛、眼睛、耳朵、四肢以及肛门周围是否有异常。健康的宠物通常精神良好、行为活泼、四肢有力、皮毛光滑、眼睛明亮无分泌物、耳朵干净、肛周清洁。购买宠物后,最好尽快带宠物去正规宠物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以便及时、详细地了解宠物的身体状况。
周庆国强调:“‘星期宠’现象的破解,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我们携手构建起合法、合规、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的宠物交易市场,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个小生命,让每一个新添的‘家庭成员’都能带来快乐而非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