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体检的重要性,近年来,已经被大家广泛认可。但不少人在收到体检报告时,面对晦涩的医学术语,与密密麻麻的数字简直是“一头雾水”,如果后面再带有“↑”或“↓”箭头更会紧张不安。
那么体检报告的各项指标数据到底该怎么看?查出异常到底要不要紧?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看体检报告关键词,破解机体健康“密码”,让每次体检都能够提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为预防疾病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收好这份体检报告阅读指南
轻松看懂奇怪符号
1.参考值
参考值指绝大多数健康状态人的生理、生化等各项指标观察值的波动范围,这个值适合95%的人。
2.箭头“↑”“↓”
体检报告中,“↑”表示该数值升高,超过正常值。“↓”表示该数值降低,低于正常值。
2.“+”“-”
“+”表示阳性,“-”表示阴性,“±”表示可疑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阳性表示结果异常,但也有例外,如乙肝表面抗体(HbsAb或抗-HBs)“+”,表示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临床上多用AFP、CEA、CA125、CA199、CA724等肿瘤标志物判断疗效和监测复发。临床可通过对肿瘤标志物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浓度变化的监测,来了解肿瘤治疗是否有效,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体检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虽然不用过于恐慌,但需要定期复查,监测指标的数值变化。
“肿瘤五项”
一般所说的肿瘤五项为: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SF(血清铁蛋白)β2MG(β2微球蛋白)和CA50(癌抗原50)。
如果这五项指标的检测值都高出正常范围,则提示体内存在肿瘤;但肿瘤五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60%~80%左右,故单纯一项指标的增高,并不能断定体内一定存在肿瘤,需进一步检查确诊;同样,若五项指标都正常,也并不一定代表体内一定没有肿瘤,只是肿瘤存在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这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具体还是需要详细检查。
体检报告的打开
#“血常规”
#“尿检指数”
在尿液检查中,通常会看到蛋白质、白细胞、隐血等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出现阳性,很多时候体检者会非常紧张,不过阳性或偏高并非一定有问题。具体听取医生诊断结果。
#“血糖化验项目”
空腹血糖(Glu)
增高↑:糖尿病、严重脱水、颅内压升高、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降低↓:饥饿、哺乳未能及时补充糖、长期营养不良和严重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增加等。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
增高↑:可见于肝、胆疾病,如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道炎、剧烈运动及过度疲劳等;
血清胆红素
增高↑:若伴随转氨酶升高,多见于黄疸性肝炎或其他疾病造成的黄疸症状;若不伴有转氨酶升高的单纯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慢性溶血以及先天胆红素代谢异常。
#“肾功能”
尿素氮(BUN)
增高↑:肾脏疾病、甲亢、高蛋白饮食等;
肌酐(Cr)
增高↑: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损害、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
降低↓:肌肉萎缩、贫血、妊娠等;
尿酸(UA)
增高↑:痛风、急慢性肾炎、恶性贫血、铅中毒等。
体检结果出现这些
01“增生”大多不会癌变
增生可以理解为过度生长,良性的增生大多数不致命。
乳腺增生:
大部分乳腺增生患者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但最好能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预防乳腺良性疾病发生恶变。
02“结节”突然变化要警惕
结节符合两种情况需要定期检查:
一是身上的结节,如在短期内大小、形状、颜色有较大的变化,或突然破溃;
二是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出现结节。
03“包块”不疼的更危险
不痛不痒、没有症状的包块才更危险,中老年人体检时发现包块,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04“囊肿”九成不会恶变
体检报告中最常见的是肝囊肿,它也是较常见的肝良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的肝囊肿均较小,不用担心,但肝囊肿需要定期随访,每年做1~2次B超。
05“息肉”要看部位和大小
体检发现的息肉多为胆囊息肉。5mm以下的胆囊息肉几乎都是无关紧要的胆固醇息肉。5mm以上则有可能是相对危险的腺瘤息肉,有必要定期复查。
如果体检发现了胃息肉、结直肠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等,也有不同处理要求,请遵医嘱处理。
宜昌长江医院提醒:体检报告上的某些指标有异常并不就直接等于“有病”,建议及时找医生进行咨询和评估,医生会给出专业的健康指导和诊疗建议。
每次的体检报告都要妥善保存,观察指标的变化,按期复查、进一步检查就诊,让体检真正为您的健康把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