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ysembryoplasticneuroepitheli-altumors,DNET)在1988年由法国病理学家DaumasDuport首次报道,当时将其定为一种先天性、主要位于皮层下、多结节、由异质性细胞构成的实体,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并多数伴有癫痫发作[1]。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列入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类,分级为Ⅰ级[2],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600例关于该病的报道,但目前国际上该研究患者例数均较少,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关于该病术后长期的预后情况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就其流行病学、肿瘤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是机体在应激过程中被激活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在HPA轴的功能调节中具有重要地位。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部的CRH神经元能接受和整合多种兴奋性和抑制性传入信号,终决定是否启动CRH的合成和释放。由于CRH是调节HPA轴功能的关键位点之一,因此CRH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CRH转录调控的研究也能为设计、开发调节CRH表达的药物提供基础。CRH是中医药研究中的明星分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各种治疗法则的中药(补肾药、疏肝药等)均能调节CRH的基因表达,为深入推进中医药对CRH基因表达调节的研究,本文对CRH的转录调控及中药对其调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龋病是口腔常见多发病,WHO视其为人类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国外有调查显示5岁、12岁、15岁龋失补牙数平均值各自分别为1.77,2.05,3.19[1]。2010年我国教育部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7岁年龄组乳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55.84%、57.48%、62.10%、62.55%,12岁年龄组恒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19.80%、18.64%、18.64%、23.85%[2]。国内外形势都非常严峻。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高龄人群中很普遍的现象,其发生往往是未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又可以通过超声简易的获知,因此关于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尤其久远且深入。而近来的研究已经从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结构性研究上升到脑血管储备等功能性研究。脑血管反应性,即脑血管储备,是脑血管远端分支在各种血管舒缩因素刺激下,发生代偿性扩张的能力。是脑血管在低灌注状态下很重要的代偿机制,本文就颈动脉硬化性疾病与脑血管反应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WHO定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1]。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老年人死亡不可低估的病因,常见骨折类型有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2]。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是目前研究的较为透彻的骨成长因子。但对于BMP-2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影响,尚缺乏系统基础研究。因此,认识和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BMP-2的作用机制,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一倍,血糖及并发症控制是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与血糖波动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血糖波动是进餐、药物和受损胰岛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指围绕血糖均值上、下行双向的急性波动,包括餐后高血糖和多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与持续性高血糖相比,波动性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
恶性肿瘤治疗进步依赖于针对新药或新方法的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下面分述2012年发表的恶性肿瘤治疗、筛查、预后和疗效监测临床研究的重要结果。一、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1.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能延长体力状况不佳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1]:体力状况不佳者指ECOG体力评分2分的晚期NSCLC者。与培美曲塞单药比较,联合化疗提高有效率(overallresponserate,ORR)(24%vs.11%);延长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9.1个月vs.5.6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5.9个月vs.3.0个月);提高12个月时OS(43%vs.18%;HR0.57)和PFS(18%vs.4%;HR0.46)。联合化疗3或4级血液毒性增加:贫血(12%vs.4%),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6%vs.1%),血小板减少(1%vs.0%)。因此,结合其他研究,对于不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TKI)靶点的晚期NSCLC能耐受双药化疗者,推荐双药化疗。单药化疗是不能耐受双药化疗者的选择。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缺铁性贫血(IDA)的关系及Hp+IDA治疗的佳方法。方法入选107例确诊的老年IDA患者进行Hp检测(13C-呼气试验及Hp抗体IgG检测),将其分为Hp+及Hp-组,Hp+组IDA患者又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抗Hp治疗,B组给予蔗糖铁+抗Hp治疗,C组仅给予琥珀酸亚铁治疗,Hp-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治疗。监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治疗前、治疗后8周时的血常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结果治疗2周时B组及Hp-组网织红细胞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A组、C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8周时4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均高于治疗前(P<0.01),总铁结合力较治疗前下降(P<0.01),A组、B组及Hp-组的血清铁等指标高于C组(P<0.05)。结论Hp感染可造成或加重机体铁吸收不良,是老年IDA的病因之一,抗Hp治疗有助于提高Hp+IDA患者的临床疗效,是其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对于老年IDA患者蔗糖铁注射液补铁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目的探讨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CRSD)治疗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例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实施CRSD,随访1~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的血压水平和用药情况及肌酐水平,术后行CT扫描检查肾动脉。结果在随访1个月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23.3±4.9)mmHg/(73±6.2)mmHgvs.(161.6±28.2)mmHg/(85.8±5.6)mmHg,P<0.05];在随访3个月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26.8±2.7)mmHg/(71.2±4.8)mmHgvs.(161.6±28.2)mmHg/(85.8±5.6)mmHg,P<0.05];在随访6个月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18.7±3.9)mmHg/(72.8±3.6)mmHgvs.(161.6±28.2)mmHg/(85.8±5.6)mmHg,P<0.05],控制血压的疗效仍然存在,并未见严重低血压出现。在随访6个月时,患者的降压药种类,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2.5±0.4)种vs.(4.3±0.8)种,P<0.05],其中硝苯地平剂量明显减少(30mgvs.60mg,P<0.05)。术后随访未见肾动脉以及肾功能异常。结论CRSD对治疗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介入方法简单,在临床上值得谨慎地开展。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人早孕期母-胎界面的表达特征。方法收集人早孕期绒毛与蜕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趋化因子受体CXCR7及CXCR4在母-胎界面的表达情况;分别分离培养人早孕期滋养细胞及蜕膜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CXCR7和CXCR4在两种细胞的表达。结果人早孕期绒毛与蜕膜组织及体外分离培养的人早孕期滋养细胞、蜕膜基质细胞均可观察到特异性CXCR7和CXCR4阳性染色,但两种细胞CXCR7染色强度(平均光密度值)均略低于CXCR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早孕期滋养细胞及蜕膜基质细胞共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7和CXCR4,提示CXCR7可能在母-胎免疫微环境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
目的应用4℃生理盐水(30ml/kg)快速输入诱导亚低温,观察其降温效果、安全性及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5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5)和常规组(n=25),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在治疗前及诱导后1h,监测体温、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颅内压、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糖、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等变化。伤后6个月根据GOS分级评分判定疗效。结果诱导亚低温1h后患者体温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pH值升高(均P<0.05),PaO2降低(P<0.05),血钾、血糖降低(均P<0.05),氯化物升高(P<0.01)。亚低温组颅内压在治疗1d、2d、3d、4d与同期常规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伤后6个月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快速输入4℃生理盐水(30ml/kg)诱导亚低温是一种安全、有效、迅速的降温方法。亚低温治疗能够改善重型颅脑外伤的预后。
目的分别对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总渗透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入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187例患者,依据其入院时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总渗透压的测定值分别进行分组,计算病死率,并且进行统计学比较。血浆胶体渗透压以20mmHg(即1.2mOsm/kgH2O)为界分为两组。总渗透压以260mOsm/kgH2O与283mOsm/kgH2O为界分为三组。结果低胶体渗透压患儿与正常胶体渗透压患儿相比,病死率高(62.3%vs.20.9%,P<0.01);而在总渗透压分析中,低总渗透压患儿与正常渗透压患儿相比,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41.82%vs.27.35%,P>0.05)。结论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患儿预后关系更为密切。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心室扭转、解旋运动、心功能。方法40例安装起搏器患者于术前及术后分别采集心尖四腔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频谱,左心室短轴心底水平及心尖水平二维图像,进入STI系统测量计算左心室Tei指数、峰值旋转角度、峰值扭转角度、等容舒张解旋率,并统计分析。结果术后Tei指数下降(0.44±0.06vs.0.6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扭转角度(15.80°±5.58°vs.10.08°±5.67°,P<0.05)、等容舒张解旋率升高(0.44±0.04vs.0.24±0.03,P<0.05)。心底水平侧壁,心尖水平前室间隔、侧壁、后壁、后室间隔左心室局部旋转运动较术前增强(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改善了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较敏感地评价心功能。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在恶性肿瘤侵犯颈部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0月至2012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1例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资料,总结受侵血管与未受侵血管的图像情况。结果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肿瘤包绕颈部血管的角度在90°~180°以及>180°对颈部血管受侵判断的准确度均明显高于<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敏感度、特异度考虑以90°~180°组对颈部血管受侵诊断价值高;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与颈部血管交界面角度≥90°时受侵血管率(10/18)明显多于角度<90°时(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对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部血管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横断面扫描图像肿瘤包绕颈部血管的角度在90°~180°、多平面重建图像肿瘤与颈部血管交界面角度≥90°有助于作出颈部血管受侵诊断。
目的探讨纳米炭为载体的淋巴靶向化疗对结肠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术前通过CT判断有或可能有淋巴转移的45例结肠癌病例随机分为:淋巴化疗组23例,术前72~48h在纤维结肠镜下,将纳米炭-氟尿嘧啶(CNP-5-FU)混合液多点注射于距肿瘤边缘约1.0cm的正常结肠黏膜下。常规行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整理切除标本,淋巴结分组,将取到的淋巴结分成2份,深低温冰箱保存备用。对照组22例,常规行结肠癌根治手术和标本整理,淋巴结保存同淋巴化疗组。术后对两组有淋巴转移的病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检测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淋巴化疗组和对照组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36±2.89)%和(1.40±0.40)%,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2.84±3.14)%和(13.25±2.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载药纳米炭能够靶向性进入淋巴结内,有效诱导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对淋巴结转移灶具有直接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外科(CAS)在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创伤性额眶骨折及愈合畸形整复手术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Mimics11.0软件对15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创伤性额眶骨折及愈合畸形患者进行术前模拟设计包括:Dicom数据的软件导入,预制截骨导板,定位导板,计算机模拟匹配,预制植入物通过CAD技术等。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对比及统计学分析,验证计算机辅助外科在该类型整复手术中的效果与可行性。结果15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骨外形及面貌恢复,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结论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CAS)在创伤性路面骨畸形整复中的应用,确保了整复精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RT-3DE对LAD病变的AMI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LAD供血节段的容积和功能进行测定,比较其术后与术前的差异,估测LAD的通.情况。结果术后与术前的比较:术后1周各LAD供血节段的收缩末容积(ESV)、舒张末容积(EDV)和射血分数(EF)均无明显改变;术后1个月各LAD供血节段EF升高、ESV减小(P<0.05),估测LAD通.性良好,该结果得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RT-3DE通过定量测定支架置入前后LAD供血相应节段的容积和功能的改变,能够评价支架放置后LAD的通.情况,可应用于这类患者PCI术后疗效的无创性随访。
目的研究体外分离、培养人左心耳c-kit+(CD117)心脏干细胞(c-kit+CSCs)的技术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心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药物筛选和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心脏手术中切取部分左心耳组织,经Ⅱ型胶原酶消化,接种培养、传代后进行流式细胞表面标志鉴定和无菌分选。结果通过单纯的酶消化方法可以成功地从人左心耳组织中分离出单个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型为经典的心脏干细胞表型---c-kit+,多次传代后c-kit+持续高表达,无菌分选后可获得高纯度的c-kit+心脏干细胞。结论本研究技术可从人左心耳组织中分离培养出阳性率较高的c-kit+心脏干细胞,无菌分选后可获得高纯度的c-kit+心脏干细胞,进一步培养短期内可获得大量的用于实验和临床的c-kit+心脏干细胞。
目的观察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与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关节外科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行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8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微创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与同期收治的11例行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患者(开放式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骨性融合率和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为1年。术后6个月的骨性融合率微创组显著高于开放式组(P<0.05),术后1年的骨性融合率两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踝-后足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1年时微创组踝-后足评分显著优于开放式组(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早期骨性融合率和减轻疼痛疗效要优于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但纠正踝关节畸形的能力不如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二者术后1年的骨性融合率无差异。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参数在甲状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2例患者172个甲状腺肿块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计算肿块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应变率比值(SR比值),绘制ROC曲线图,确定区分甲状腺肿块良恶性应变率参数的临界点。结果172个病灶中良性肿块65个,SR比值平均为2.32±0.19;恶性肿块107个,SR比值平均为8.79±0.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良恶性肿块的SR比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97±0.028,分析得出良恶性结节的SR比值临界点为3.01,其对应敏感性为95.59%,特异性为88.63%,约登指数为0.84。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参数可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依据,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目的随访观察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对于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间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3例患者进行随访,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状态,通过SF-36健康量表了解生活质量,通过骨盆X线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状况。结果有效随访38例患者共49髋,平均随访(52.5±17.3)个月(36~85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0.9±11.4)分(10~73分)提升为(92.9±6.6)分(67~100分)(P<0.05),SF-36量表术后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除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股骨假体松动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例患者出现非典型性髋关节异响外,其他患者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中期生存率。
目的评价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通过VAS、ODI评分,以及对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椎间角度,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进而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ROM显著减少(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末次随访时的ROM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明显,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还可以保持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
目的探讨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0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全切7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10例症状均有好转,术后均获得随访,均行放射治疗。随访期为8~60个月,平均32个月。7例恢复良好,1例远处转移,3例复发(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少见,常表现为视力、视野、眼球运动障碍,术前较难与脑膜瘤鉴别,需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易复发和向颅外转移。虽然蝶鞍区解剖结构复杂,但手术全切联合术后放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改善预后。
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有许多优点,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且对全身影响小,也有利于术后恢复。但侧卧位的不适感和手术器械操作引起的噪音和体位移动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和恐惧。因此,给予适度的镇静显得尤为重要。异丙酚因起效迅速、可控性强,常被用于硬膜外麻醉中的辅助镇静,但对呼吸循环的抑制较为明显[1],尤其对老年患者风险更大。右美托咪定为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型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用于阻滞麻醉的辅助镇静显示了较好的效果[2-3],但对于老年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文拟通过与异丙酚的比较,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髋关节手术老年患者的可行性。
梅克尔憩室是常见的小肠畸形,常见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梗阻和套叠等并发症,梅克尔憩室翻转是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如无明确症状术前常不易诊断。小肠血管畸形也是常见的小肠出血原因,随着手术和内镜技术的发展,多数引发出血的小肠血管畸形破裂可以得到救治。2010年收治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初步检查及对症治疗后手术探查,手术切除病变小肠,病理检查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CD31、CD34抗体表达,终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破裂伴发无症状梅克尔憩室翻转。本文回顾此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对此特殊情况的认识。
尿路感染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常见感染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其中约有70%~80%因无症状而忽略不治,是导致发展成为严重肾病的原因之一。无症状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很高,18%的妇女有潜在性尿路感染[1]。虽然定量的尿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但从尿液标本留取到获取检验报告需要48h,而且大部分结果为阴性,造成了一定财力、物力的浪费。尿液常规分析中的亚硝酸盐和白细胞的检测被认为是判断尿路感染的常用指标,为了探讨其尿路感染筛查中的意义,为临床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尿路感染过筛试验,本文对怀疑有尿路感染的患者取中段尿做尿常规分析及尿定量细菌培养分析。
角膜塑形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高科技技术,是一种非创伤性矫治近视的方法,现将我们于2011年8月以来开展角膜塑形技术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情况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68例136眼,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9~23岁,其中9~17岁56例,18~23岁12例。按屈光度等效球镜分为三组:Ι组≤-2.00D46眼;Ⅱ组-4.00~-2.25D68眼;Ⅲ组-6.00~-4.25D22眼。顺规散光-1.75~-0.25D,角膜中央平K值40.0~45.5D。
出生缺陷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亦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缺陷儿出生率约为4%~6%,每年有80万~100万缺陷儿出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超声检查简便、有效、无创、可重复,已被公认为产前筛查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本文通过对我院出生缺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出生缺陷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分析漏诊原因及如何提高检出率。
精索静脉曲张是泌尿外科常见病,血液反流和集聚在精索静脉内可出现阴囊的坠胀不适、睾丸疼痛等临床症状,其大的危害在于影响睾丸功能可导致男性不育。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文探讨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两种方法对双侧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共447例,患者因临床症状(阴囊坠胀不适或伴有睾丸疼痛)、体检或婚后不育进一步检查发现精索静脉曲张而就诊,其中单侧319例、双侧128例,没有单独的右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共有98例列入研究(除外失随访的30例),腹腔镜组51例,开放手术组47例。
跟骨是大的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损伤,大部分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跟骨骨折有明显上升趋势,跟骨损伤的程度也不断加重。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我们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开放复位,可塑形钛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94例。并在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随访功能情况,疗效满意。
据2010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发布全球成人烟草使用情况调查中国部分显示,中国吸烟总人数约占全球吸烟总数的30%,居世界各国之首。吸烟是诱发中国日益流行的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不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间有重要联系[1-3]。有学者指出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因素[4],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之前[5],被认为可预测心血管疾病包括卒中及心脏病等的发生[6-7],故准确地对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作出评价,判断吸烟者是否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不全,可为临床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本课题应用基于血管壁回声跟踪(ET)技术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技术对长期吸烟者肱动脉进行检测,探讨长期吸烟对人体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在围术期时有寒战情况发生,其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1]。曲马多是目前治疗围术期患者寒战较为有效的药物,而地佐辛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镇痛药,常用于围术期的镇痛[2]。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拟比较地佐辛和曲马多治疗腰硬联合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寒战的效果。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长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雾化吸入,已证实具有支气管扩张改善肺顺应性的作用,安全有效[1-2]。长托宁术前应用可有效抑制腺体分泌,而且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小,也是理想的术前用药。脊柱后路的手术多数需要在俯卧位下进行,手术患者体位的变动也可导致肺顺应性的改变,这类手术中长托宁单次静脉注射对呼吸力学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静脉注射对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和循环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四肢严重创伤患者伤情紧急、伤势严重,需紧急合理救治,否则容易导致病情迅速加重,使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增高[1-2]。我们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四肢严重创伤病员中27例不同部位肢体截肢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该类伤员的佳截肢时机,报道如下。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围产期缺血缺氧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够引起患儿语言、听力及智力损害、癫痫、脑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庭生活。近年来,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在治疗HIE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得到患儿及家庭的广泛认可,笔者对本院收治的HIE患儿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明显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效果显著,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患者男,50岁,咳嗽、咳痰4个月余。入院前4个月余出现咳嗽,咳少许黄白痰,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前45d,因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肺结核”,施以利福平(RFP,R)、异烟肼(INH,H)、吡嗪酰胺(PZA,Z)、乙胺丁醇(EMB,E)四药联合方案(2HRZE/4HRE)。抗结核治疗45d后出现全身皮疹、瘙痒、“肝功能损伤”、发热,停用抗结核药物,并予抗过敏、保肝等治疗后稍好转并转诊我院。入院查体:T36.2℃,神志清楚,消瘦外观,双肺呼吸音清。血常规:白细胞5.52×109/L;嗜酸粒细胞0.52×109/L;胸部CT:右肺继发性肺结核并右肺上叶空洞形成。右上叶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肺组织肉芽肿炎伴小灶性坏死,符合结核”。诊断明确,予试验性治疗。服HE当天始连续高热3d,高体温达39.8℃,停药后热退,再次加用小剂量EMB0.25g口服,当天再次出现发热,停用EMB后体温随即下降至正常。之后停用EMB,予INH0.3g每天1次口服治疗,患者一直未再有发热出现,观察1周均无发热,认定发热是由于EMB药物反应所致。
患者男,54岁,因全身多发肿物50余年伴腰骶部肿物局部溃疡半月余,于2012-10-8入院,患者自幼出现全身多发肿物,随年龄增长渐增多增大,既往患者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未行特殊处理。此次为解决腰骶部一肿物局部皮肤溃疡不愈合故来院住院,目的是仅行该溃疡肿物切除术。家族史:父亲、弟弟均患有神经纤维瘤病。查体:体温37.2℃,精神差,营养差,全身皮肤多发肿物,大小不等,于背部、胸腹部较密集,大者直径约10cm,色红润,蒂部较细,触之柔软,站立位时下垂明显。另于腰骶部一肿物局部皮肤溃疡(图1),可见炎性渗出,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腰骶部MRI检查示:(1)腰骶部皮下多发占位,考虑神经纤维瘤病伴液化、坏死;(2)L4~5、L5~S1椎间盘膨出。经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考虑全身多发神经纤维瘤病(图2),建议腰骶部占位病变局部切除并送病检。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2-10-10行“腰骶部肿物摘除术”,术中见:肿物蒂部未见异常管道与脊柱相通,界限清,蒂部可见滋养肿物之血管,术后剖开肿物,可见均质似鱼肉样组织,但质韧。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图3)。本例患者因经济条件限制,未行免疫组化检测,于术后1周伤口愈合良好后出院。
患者男,8个月。症状:出生后吃奶时溢奶,症状逐渐加重,现呕吐频繁,呕吐胃内容物,卧位加重。体格检查:右下肺呼吸音弱,其他无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正常。X线检查:胸部仰卧前后位拍片右肺底下方可见一气泡影,立位透视右肺下野及心影后见一气泡影,位于膈上,其内无液平面,双膈下均无胃泡影。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食管短而宽,约于T5水平食管与贲门相连,贲门较宽,黏膜较粗。随着喝入钡剂,右肺下野气泡影消失,逐渐显示胃黏膜,完全位于右侧胸腔且位置固定,胃大弯缘转向右,胃小弯缘向左,十二指肠经膈肌中部相当于食管裂孔处进入腹腔。钡剂排空后,小肠显影良好,未见梗阻征象(图1)。诊断:先天性短食管伴右侧胸腔胃,胃扭转。
患者女,64岁,于2012年3月无意中发现左大腿内侧肿物1周来就诊,超声显示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伴侧壁声影,块内未见血流信号,考虑肌纤维瘤,临床采取局部手术切除肿物送病理。病理检查巨检:黄褐色肌组织一块,总体积5.5cm×3cm×2cm,表面带少许脂肪,切面为肌组织、呈结节状,无明显包膜,局部可见黏液样区及少许出血。镜检:横纹肌组织内见长梭形成纤维细胞增生,排列无一定方向,呈浸润性生长(图1)。细胞大小不一,界不清,胞质淡红,核呈卵圆形,深染,有的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局部呈漩涡状排列。其间可见有黏液样基质与胶原玻璃样变区,并可见成片的骨化生(图2)。免疫组化结果:SMA(+),actin(-),Ki67(-)。病理诊断:(左大腿内侧)横纹肌内骨化型结节性筋膜炎。
患者男,60岁。因进行性咳嗽、咳痰2个月,于2010年10月入院治疗。患者无明显诱因干咳伴少量泡沫痰,无其他明显症状。查体:体温36.3℃,呼吸20次/min。双侧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肝脾未触及肿大,无结核等病史。病程中无发热、盗汗、咯血、腹痛、呕吐及胸痛等症状,饮食及二便基本正常。院外CT表现:右肺中叶见大片高密度影,面积4.5cm×2.5cm,边缘毛糙,密度不均匀,未见确切侵袭征象;左肺下叶背段胸膜增厚、钙化,病变周围肺组织未见确切异常(图1)。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未见明显新生物,支气管活检和刷片均未见恶性细胞。临床诊断:右肺中叶占位性病变,肺癌待排除。术中发现病变位于右肺中叶近胸膜处,呈不规则形灰黄色结节,大小4cm×3.5cm×3cm,切面灰白灰黄,质软,中央部分呈囊性,与周围组织界欠清。行右肺中叶肿物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报告为炎症性病变。术后临床诊断:右肺炎性假瘤。
患者男,40岁,于2012年4月单位常规体检,查胸部CT发现右侧第9后肋不规则突起,考虑为肋骨良性肿瘤可能大,未予特殊治疗。病程中无胸痛,无发热,无胸部皮肤破溃,无咯血,无痰血,无咳黄脓痰,本院门诊于2012年5月16日拟“右侧第9肋骨病变”收治入院。体格检查:胸廓对称,胸壁未见曲张静脉,未见手术瘢痕,胸壁无隆起、红肿、压痛,未及包块,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患者男,21岁,既往有癫痫病史10余年,平时有大发作,曾长期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发病前1个月换用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镇痫片、香草醛片治疗。发病3~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乏力、不愿活动,伴有厌食、尿少、尿黄,似浓茶水色。在当地卫生院检查肝功能异常,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半天前到外院就诊,因发热、尿少,怀疑出血热,转来我院,门诊以发热、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于2012年4月12日收入院。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在人胶质瘤U251和U87-MG细胞中沉默NOB1基因的表达,探讨NOB1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NOB1基因的短发卡(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颗粒并感染人胶质瘤U251和U87-MG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OB1在恶性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情况;同时利用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观察NOB1基因对U251和U87-MG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NOB1基因在人胶质瘤U251、U87-MG细胞系中均明显高表达。NOB1-shRNA慢病毒能有效感染胶质瘤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感染后U251和U87-MG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U251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在G0/G1停滞,而且细胞出现显著性凋亡;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B1在人胶质瘤U251和U87-MG细胞中高表达;降低NOB1基因的表达,可以显著降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NOB1基因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癌基因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TRA处理体外培养的COC2,采用直接细胞计数法计算一定时期内的细胞密度情况;利用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细胞结构变化。结果ATRA能够抑制COC2增殖,在1~20μmol/L之间,具有浓度依赖性,在30μmol/L时几乎未见存活细胞;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到使用ATRA处理后,细胞形态及结构受到破坏。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有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大鼠跟腱断裂模型中表达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探讨PRP对跟腱断裂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46只,分为3组:空白组、PRP组、贫血小板血浆(PPP)组,每组12只,剩余10只用于PRP的制备。每组大鼠均行双后肢跟腱横段术,术后给予PRP、PPP及空白干预。术后第1、2、3、4周每组分别处死3只大鼠对跟腱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在跟腱愈合过程前2周中,VEGF、TGF-β1的表达在PRP组中显著高于PPP组和空白组(P<0.05),第3、4周两者的表达在PRP组下降,空白组及PPP组第3、4周两者表达未见明显下降;术后1~4周,PRP组TGF-β1的表达与PPP组、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周,PRP组VEGF的表达与PPP组、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周PPP组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RP可以促进VEGF、TGF-β1的提前表达加速跟腱的愈合过程。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549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10μmol/L帕瑞昔布(P1组)、40μmol/L帕瑞昔布组(P2组)和160μmol/L帕瑞昔布组(P3组)。C组细胞常规培养,P1、P2和P3组细胞分别用终浓度为10μmol/L、40μmol/L和160μmol/L的帕瑞昔布处理A549细胞24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AKT、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P1、P2和P3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依次增高(P<0.05),P1、P2和P3组细胞的迁移距离依次降低(P<0.05),P1、P2和P3组细胞p-AKT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帕瑞昔布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抑制p-AKT和survivin的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心功能的变化,探讨贝那普利对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和糖尿病模型组(n=20),糖尿病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n=10)和贝那普利治疗组(n=10)。治疗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kg-1·d-1灌胃,糖尿病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9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功能,SP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Fas蛋白表达率,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AngⅡ的含量明显增多(4340.67±348.37vs.5367.43±498.28,P<0.01),Fas蛋白表达率明显升高[(1.87±0.73)%vs.(35.68±0.79)%,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对比,贝那普利治疗组可显著降低AngⅡ含量,降低Fas蛋白表达[5367.43±498.28vs.4501.50±129.33,P<0.01;(35.68±0.79)%vs.(28.00±0.63)%,P<0.05];应用贝那普利治疗后,可有效改善心功能(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贝那普利则可通过降低AngⅡ、Fas蛋白表达改善心功能。
目的研究钴对P2X4受体介导的ATP-激活电流(IATP)的调制作用。方法应用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记录细胞外液加CoCl2对表达在爪蟾卵母细胞上的大鼠颈上神经节P2X4受体介导的IATP的调制作用。结果0.1~30μmol/L浓度范围的钴离子对P2X4受体介导的IATP呈明显的增强效应,钴浓度越高,IATP幅值越大,0.1μmol/L、0.3μmol/L、1μmol/L、3μmol/L、10μmol/L、30μmol/L的钴离子使IATP增加的百分比分别为:12.1±4.6,30.4±5.1,49.3±6.8,70.9±7.2,104.2±16.7,145.8±20.1(P<0.01);IATP的量-效曲线在钴离子的作用下向左上移位;应用1μmol/L钴离子加ATP的混合液同时灌流细胞,可导致ATP的EC50从(15.6±1.9)μmol/L降低到(8.1±0.6)μmol/L(P<0.01);即使是高浓度的钴,仍然对IATP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当ATP浓度不变,钳制电位变化(-140~60mV)时,钴离子对P2X4受体介导的IATP的增强作用无明显变化。结论钴对P2X4受体介导的IATP的增强效应呈浓度依赖性而非电压依赖性。钴与通道蛋白胞外环的作用位点可能与锌和镉不同。
目的研制新型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新型瓣膜支架),探讨其体外流体力学性能及耐久性。方法根据猪主动脉根部形状制作支架的磨具,采用镍钛合金丝和牛心包研制新型瓣膜支架,以瓣膜体外加速疲劳寿命测试仪对其进行体外加速疲劳实验(n=5)。取5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离体升主动脉,通过连接体外流体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测试该新型瓣膜支架疲劳实验前后的流体力学参数(静态泄漏、瓣周漏、有效开口面积等),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疲劳实验后新型瓣膜支架大体观察表现良好。该新型瓣膜支架在主动脉瓣上植入后均牢靠固定,无明显移位,均有轻度的静态泄漏和瓣周漏,在闭合定常流循环下流量为4L/min时瓣口面积已大于1.5cm2。疲劳实验前后对比各项参数整体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瓣中和瓣后流场基本保持层流。结论采用镍钛合金丝和牛心包研制的新型瓣膜支架耐久性良好,主动脉瓣上置入后均能牢靠固定,有轻度的静态泄漏和瓣周漏及较大的有效开口面积,瓣中和瓣后流场保持层流。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压力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成软骨响应中作用。方法将含有抗坏血酸培养基构建的兔BMSCs细胞膜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加压组(静态液压加载装置给予细胞膜片120kPa、1h/d、连续4d的压力刺激),采用Westernblot及realtime-PCR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realtime-PCR技术检测成软骨基因的表达。结果兔BMSCs传代后细胞生长状态稳定,呈梭形;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观察到矿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出现红色脂滴;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0.165±0.035)比较,压力刺激下兔BMSCs细胞膜片中P38MAPK蛋白表达量(0.820±0.108)显著升高(P<0.05),同时realtime-PCR结果表明:加压组兔BMSCs细胞膜片中P38MAPK的mRNA表达量(0.651±0.105)高于对照组(0.166±0.046)(P<0.05),且成软骨基因(Sox-9、Aggrecan及Col-Ⅱ)的mRNA表达量(3.323±0.729、0.901±0.162、1.151±0.1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541±0.121、0.335±0.094、0.466±0.158)(P<0.05)。结论P38MAPK信号通路在压力调控BMSCs膜片成软骨响应中起正调节作用。
目的以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系为基础,构建稳定高表达miR-17-92的细胞系。方法采用核转法,将miR-17-92的过表达质粒MSCV-LMP-miR-17-92、对照质粒MSCV-LMP转导入L1210细胞系;利用含嘌呤霉素选择、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筛选阳性克隆并检测转染效率;并用qPCR技术验证构建的阳性细胞系中的靶标miRNA表达水平,验证miR-17-92相对过表达比例。结果成功将MSCV-LMP-miR-17-92、MSCV-LMP转入L1210细胞系,转染效率较高,利用含嘌呤霉素的培养基筛选核转后的细胞,阳性率达到99%以上,miR-17-92簇中的靶标miRNA表达量持续。结论通过核转仪转染法成功将MSCV-LMP-miR-17-92、MSCV-LMP(对照质粒)转入L1210细胞系,并通过长期药物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平台。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据统计,25~34岁患宫颈癌的人数增加了77%,育龄期妇女发病率占宫颈癌的10%~15%。宫颈癌也是目前我国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例如上海市25~34岁和35~44岁年龄组的宫颈癌的发病率已由1984~1986年的0.24/10万和0.14/10万上升到1996~1999年的1.79/10万和2.33/10万。由于很大一部分早期宫颈癌患者尚未生育,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手术成为宫颈癌治疗中一种新选择,也是近年来宫颈癌治疗的新趋势。
1983年英国Wickham首先提出了微创外科的概念。“现代微创”并非只是小切口,而是应该具有全新的理念,就是指在进行医学干预过程中,保持机体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小的组织损伤、轻的炎症反应、理想的瘢痕愈合并且达到好的医疗效果[1]。妇科微创不仅包括宫腔镜、腹腔镜、各种介入治疗及经阴道的手术,还包括小切口的各种手术。宫腹腔镜技术使妇科诊断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将治疗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宫腹腔镜技术构建了妇科微创的平台,逐渐成为妇科肿瘤微创治疗的主流。
尽管近年来有关卵巢上皮性癌(epithelialovariancancer)的好消息层出不穷,如对初次、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认识及共识,对一线、铂敏感复发时的二线化疗方案的相对统一,联合靶向药物贝伐单抗在卵巢上皮性癌一线化疗(GOG218、ICON7)、铂敏感复发的化疗(OCEAN)及铂不敏感的化疗(AURELIA)中的阳性临床试验的出现,使我们对卵巢上皮性癌的治疗及预后前景充满信心。但毋庸置疑的是,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5年生存率始终改善不明显,原因何在?审视过去数十年对卵巢上皮性癌的工作,我们是否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细细思考?
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aIN)是阴道浸润癌的癌前病变,包括阴道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阴道鳞状上皮原位癌。VaIN是一种少见的癌前病变,大约占女性下生殖道上皮内瘤变的1%[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VaIN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患者约大10岁[2],平均发病年龄在35~55岁,年龄小16岁,大87岁[3-5]。
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的发病率位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之后,而死亡率一直居于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80%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晚期卵巢癌5年生存率不到30%,而早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表明卵巢癌的生存率随着分期不同而明显不同。卵巢癌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且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目前,卵巢癌的诊断包括症状学、查体、肿瘤标记物、影像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e)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一般是指40岁左右开始出现内分泌、生物学变化与临床表现,至停经后12个月内。围绝经期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是恶性肿瘤,其次是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
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广泛子宫切除术(radicalhysterectomy)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式,经过100余年的发展,仍是目前经典的手方术式。但由于广泛子宫切除术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导致术中损伤了支配膀胱和直肠的盆腔自主神经(pelvicautonomicnerve),使患者术后出现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多年来妇科肿瘤医师一直努力寻找一种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的外科手术技术。因此,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应运而生,自其出现以来,已经成为当今妇科肿瘤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保留神经广泛子宫切除术手术的探索始于开腹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ncer)是子宫内膜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我国发病率占第四位,死亡率居第六位。该病多发生在围绝经期妇女。50~60岁为高发病年龄段。70%的患者诊断时已绝经,20%诊断时为绝经前,40岁以下的约占5%[1]。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亦趋于年轻化。目前治疗方案仍以手术为主,同时根据个体情况,单用或联合应用放疗、化疗、激素及生物治疗等手段[2]。
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diffuseuterineleiomyoma-tosis)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子宫平滑肌瘤,主要特点是子宫肌层密布难以计数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肌瘤直径从亚毫米级(<1mm)至3cm不等,瘤体间相互融合,子宫对称性增大,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过多和不孕[1-3]。该病全球散发,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中英文)约54例,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十分有限,常被误诊为普通多发性子宫肌瘤,对于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多选择肌瘤切除术,导致大出血、剔除不净、副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短时期内很快复发,手术也不能解决患者的不孕问题[4]。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ps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以中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受累为主的肉芽肿性或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以血管壁坏死性炎症为特征[1]。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以呼吸道、肺、肾、皮肤受累较为多见,亦可累及消化道,但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罕有报道,现报道WG合并消化道大出血1例。病例介绍患者男,78岁,因直肠癌术后5年,呕血、黑便3周于2012年4月14日以消化道出血入住我院肿瘤外科。患者5年前因直肠癌行直肠癌切除术(Dixon)术后化疗6周期并定期复查,无复发转移征象。既往病史:30年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高血压病、冠心病20余年,糖尿病8年,WG确诊2个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客服正在输入...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