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章陆承凤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为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医生通常会让患者做血常规检查,据此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白血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贫血等疾病。血常规报告单通常有十几项甚至二十几项内容,数据、符号、文字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怎样才能读懂血常规报告单呢?本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读懂血常规报告单,要读懂三大类指标。
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又被称为白血球,即常说的免疫细胞。人体通过白细胞对异物进行吞噬,对病菌进行抵抗,进而增强抗病能力。在血常规中,白细胞作为观察指标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般情况下,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范围是4×109/L~10×109/L。
白细胞计数出现病理性增多的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各类急性化脓性感染,诸如肺炎、脑膜炎、扁桃体炎、阑尾炎等;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急性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的烧伤、严重外伤等组织损伤;白血病;急性大出血;肺癌、胃癌、肝癌等恶性肿瘤;铅、汞等金属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性中毒;骨髓纤维化等。
白细胞计数出现病理性减少的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副伤寒、伤寒等感染性疾病;疟疾、黑热病等原虫感染;流感、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班替综合征、门脉肝硬化等脾功能亢进;肿瘤化疗。
从临床来看,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严重异常的原因一般是血液系统发生疾病,不管血液病是良性还是恶性,均会改变白细胞计数。以白血病为例,其白细胞计数可增加至100×109/L。又比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减少到0.5×109/L。在这种情况下,白细胞计数不仅出现了量变,还发生了质变。对此,需进一步对白细胞分类及其具体计数进行查看。
白细胞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
如果中性粒细胞出现增多,其可能情况有:猩红热、内脏穿孔、败血症、丹毒、阑尾炎、肺炎、脓肿等急性化脓感染;铅中毒、汞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中毒;恶性肿瘤、组织损伤以及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等。中性粒细胞出现减少,其情况可能有放化疗、化学药物引发的中毒、流感、疟疾、副伤寒、伤寒;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粒细胞贫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淋巴细胞增多,其可能情况有百日咳、结核、麻疹、水痘、病毒性肝炎等;淋巴细胞减少,其可能情况有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等。
单核细胞出现增多,可能是疟疾、伤寒、黑热病、结核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增多,其可能情况是皮肤病、血液病、脾切除术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等。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减少,其可能情况是副伤寒、伤寒、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增多,其可能情况是脾切除术后、癌转移、霍奇金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又被称为红血球。在血液中,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人体血液主要通过红细胞运送氧气。红细胞还能发挥免疫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人脸上没有血色,或者嘴唇发白,这可能是因为其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出现减低,从而形成的外在表现。
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参考值为(4.3-5.8)×10^12/L,成年女性的红细胞数量参考值为(3.8-5.1)×10^12/L。
在临床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主要用于对患者有无贫血及其贫血程度的评价,根据红细胞呈现的平均体积,结合其分布宽度,考虑血红蛋白,可初步对贫血类型作出判断。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出现增高,其可能情况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者是剧烈运动、休克、烧伤、严重脱水、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一氧化碳中毒、肺源性心脏病等导致的血液浓缩。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出现减少,其可能情况是白血病、贫血、妊娠、重症寄生虫病、大出血等。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的参考值是110~160g/L。如果人体血液所含的血红蛋白含量比正常值要低,可判定其患有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实际减低的具体程度,判定其为低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
三、血小板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重要的有形成分,血小板具有不规则形状,比白细胞和红细胞小,且没有细胞核。人体依靠血小板止血并修复伤口。
血小板数量参考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是筛查人体有无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其数量增减与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有关,还受人体生理波动影响。
当人体血液所含的血小板出现减少时,其临床表现可能是黏膜出血、皮肤出血等。
当人体血液所含的血小板出现增多时,可能引起人体器官发生栓塞,例如发生肺栓塞、脑梗死等。
当血小板计数实际多于350×10^9/L时,意味着血小板数量增多,其可能情况是骨髓增生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发性增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缺铁性贫血、肿瘤、恶性肿瘤等反应性增多;严重冻伤、肾衰竭、肝硬化、心脏疾病、烧伤、先兆子痫等。
当血小板实际计数少于125×10^9/L时,意味着血小板数量出现减少,其可能情况是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放射病、骨髓纤维化等血小板再生障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同种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破坏增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消耗过多。
当血常规报告单显示人体血液所含的血小板计数出现增减变化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发生血小板减低较为严重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对症治疗,避免引发栓塞、出血等危害性较大的疾病。
看了本文,相信你已经认识到血常规是较为简便的辅助检查,对于准确诊断疾病、有效治疗疾病、清晰观察疗效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你有必要学会读懂血常规报告单,并找对医生进行诊治,避免耽误病情,保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