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环境,年轻人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每年的体检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体检越来越贵了。
入职体检从百元出头,涨到两三百元;
常规体检,动辄千元、甚至万元;
……
在不少平台都能看到人们对此的吐槽声音。
美年健康公布的2023年体检客单价为594元,相较去年上涨了15%。
体检真的是越贵越好?
为什么体检越来越贵了?
随着需求的上升,不少机构或医院想要从中赚取更多的利润。
比如美年健康就曾表示过,“客单价是公司自2019年以来的工作重点。”
对应的操作,无非就是提升单项价格或者增加项目,如CT从原来的260元提价35%调至350元。
另一方面,就是体检套餐越来越“精细”和“丰富”。
精细体现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套餐,也就对应着不同的项目。
光简单的入职体检就分为数种,价格也从200~500不等,项目也做了对应的区分。
更别说区分人群,儿童、男性、女性、中年、老年等等。
丰富则体现在套餐内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
像是最近流行的“PET-CT、基因检测、免疫全项检查……”,价格可谓是“突破天际”。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体检?
道理很简单,年轻人怕了。
社媒的快速、广泛的传播,无疑加重了年轻人的健康意识。
去年丁香医生与前程无忧联合发布的《2022职场人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近六成职场人认为不该轻视体检。同时,认为一年应保证至少一次体检频率的职场人占比63%。
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双十一中,也可管中窥豹。开售的首个小时里,“体检套餐”迅速成为健康品类里最受欢迎TOP3的单品。在李佳琦和罗永浩等顶流主播的直播间里,体检产品更是成为了常客。
越贵的体检,并非越好
上文提及体检越来越贵的原因,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人为的“加价不加量”;
另一种是增加客单价,通过加项目、区分场景来实现。
第一种说实话很难避免,我们只能通过历史价格比对来知道,而且大趋势下我们也无法阻挡。
而第二种就比较容易避免,那就是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体检项目。
不用担心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没有什么门槛、难度。
先说基本的大原则,体检项目推荐1+X的模式。
即基本项目(必选)+专项检查(备选),基本项目就是那些基础且必备的检查,而专项检查则需要根据个人的生病历、家族史等等来制定。
专项检查这里不做展开,主要讲讲基本项目,主要分为四大块——
1/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等;
2/物理检查:这一部分检查是以各科医生拿着听诊器、小锤子或者其他专科的设备,以视触叩听的方式进行的,也是一般体检中很容易被马马虎虎敷衍而过的部分。像是眼科、口腔、甲状腺触诊都属于这列;
3/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与粪便)、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尿酸等)、细胞学检查(针对女性宫颈癌的早期检查)三个部分;
4/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
说完必备项目,再帮大家避下雷。
主要针对那些听起来高大上、贵但不实用的项目——
1/肿瘤指标:如果年轻,没有任何肿瘤家族史,也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什么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没有必要常规体检做;
2/血流变:这项检查是可以提示血液粘稠度和心血管病风险,但不属于各种疾病的特异性危险指标;
3/微量元素:正常饮食的情况微量元素一般不会缺乏;
4/PET-CT:对于癌症分期、转移复发的鉴别、肿瘤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指导意义重大,但对健康人的意义不大;
5/红外热成像:号称啥都能看,比如炎症、肿瘤、高血压、供血不足、过敏体质……但是你仔细想想一个什么都能看的检查,它真的什么都能看吗?
所以,体检并不是越贵就越好。
大家在选择体检套餐的时候,还是要多看看、多问问、多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