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矛盾的结合体,它不断的挑战人的智慧,运气,材料和工艺的极限!
但并不神秘!好刀选择钢材上要的不是硬,而是其钢材热处理后的韧性与刀锋的硬度。刀锋如果跟刀背一样硬,砍到东西时能量都让刀刃吸收了,因此刀刃非常容易碎裂或卷刃。
钢铁的含碳量不是那么简单的越高越好的。用作刀剑的钢铁,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硬度,一是韧度,硬度就是这把刀能够切割多硬的东西,韧性是材料受多大能量冲击而不断裂的能力。
很可惜,这两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斥的,钢铁里面含碳量越高,硬度就越高,打造出来的刀越锐利,但是也越脆,很可能一碰到硬的东西就崩口了;而含碳量低的熟铁,韧度很高,打造出来的刀不容易崩坏,甚至可以弯曲到一个程度也不会折断,但是没什么硬度,切割不了比较硬的东西。
所以,真正的好刀是必须设法融合高碳钢和熟铁的优点的。在古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折叠锻打,把钢和熟铁一层一层细密地打在一起,并用渗碳的方法,这样打出来的刀就兼有高碳钢的锋利,和熟铁的韧度。这种工艺打出来的刀剑在古代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了,虽然这种工艺是中国发明的,但后来是伊朗(古代波斯)那边的锻造工艺最好,因此又被称为大马士革钢;又因为折叠锻打出来的钢,表面会有一层一层的纹路,很美观,因此又成为花纹钢。(现在这些工艺全部绝种了,目前一些所谓的大师制出来的东西,多为工业花纹钢,以及焊枪与酸洗出来的哗众取宠之物)
刀刃的保持性当然和硬度有关系,因为硬度本身是刀的一部分.刀子是切割的工具,锋利是它的首要体现。但越锋利的保持性就越低,更容易受损。因为越锋利的刃口越薄!同时硬度越高越容易甭口和断裂,因为脆!而受损后因为硬度高反而不容易修复,太多因素导致刀会钝,明白吗?这就是为什么硬度处理越高的钢材更要采用分段热处理或者夹钢工艺的原因。追求的是硬度和韧性的平衡点!所谓好的保持性就是适当的开锋角度,研磨方式和适宜的钢材以及硬度处理!而不是单纯说硬度越高保持性就越好!实际上硬度越高的刀,如果刃开的薄的话就会死的越快越难看。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追求粗勇强悍硬度高的刀,身和刃都厚,保持性很好,刃不容易出问题,但切割能力都相对比较差,原因是不敢去追求太薄太锋利,出问题会很没面子。仅仅需要保持性好的话,那选择刃厚的,适当锋利的,牺牲些切割性能的就可以.如果没开刃就保持的更好,钢板一块!也因此这类刀适合于不需要精心维护的使用者,比如冷兵器时代的士兵。
东西的好坏,首先要设定一个标准。在此我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标准,如何选择,纯粹是看个人爱好和需求的,读者不必与我相同。
注:本文只谈论全手工刀剑,现代工艺刀剑不涉及。
一.硬度
硬度低于60以下的刀剑都是劣品,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理解,往往将人引入误区,而且不能真正认识刀剑的价值。
对于外面所宣传的所谓硬度60多之类的刀,都可以拿路边货去较量一下,硬度所谓的60多的刀剑一砍就会炸刃,刃口太脆.本身就是一种忽悠.锋钢用砂轮研出来的刀,硬度是相当不错的,基本可以达到60以上,但是刃口耐磨损度不好,刃口过硬,太脆爱炸刃,基本属于一次性消费品。
(一)从三个方面论刀剑性能:
1,刀刃:长刀和短刀对刀刃的性能要求是不同的。长刀通常在格斗中要和其他刀剑格挡撞击,所以刀身需要有一定弹性,而且刀刃也要有一定的韧性,不是越硬越好。短刀通常不用于激烈的拼杀,所以刀身钢性大,刀刃硬度可以稍许大些,但也不是越硬越好(刀刃的硬度除了由刃钢本身的成分决定外,还需要靠淬火来增加硬度。刀刃硬度测定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就是使用专用的锉刀试验,但需要经验)。如果刀刃韧性不足,过硬的刀刃会崩口,这是最难以修复的损伤。如果刀刃太软,则有可能造成大块的卷刃,也是难以恢复的,所以适用好刀不可能具有像合金锉刀或工具刀那样高钢度的刃。那些斩断对方的刀.斩开巨石故事等多半是演绎的.
通常一把好刀的刀刃硬度应在落克威尔硬度50HRC以上,60HRC以下。简而言之,硬度越高,抗磨损能力越高,但脆性也约大,硬度最高不超过60HRC。通常一把好刀的刀刃硬度应在落克威尔硬度50HRC以上,60HRC以下。
2,开锋:根据用途的不同,刀具的研磨要求也不同。所谓斩切能力,除了刀刃的硬度和韧性以外,研磨时开锋的角度非常重要。刀锋研磨时开锋的角度大厚实,不利于刺杀斩切,但适合劈砍甲胄之内的硬物。
相反,如果为了刺杀和切割,则刀锋研磨时开锋的角度小做得很薄,这种刀开锋非常锐利,锋利异常。但不利于斩切硬物,否则容易失锋或卷刃。这一道理早已被很多街头小贩所熟知。以前街头常有卖菜刀的小贩,拿着菜刀剁铁丝以显示其刀的钢口好,其实你细看就会知道其拿来剁铁丝的菜刀要么厚刃大角度开锋要么刀刃薄未开锋,这种刃口只适合劈砍硬物,切个肉片都很费力。由此可见开锋角度对斩切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小说中被神化了的那种既能斩钉截铁,又能吹毛断发的宝刀是不存在的。每一把刀只能偏重切硬物或者软物其中一种功能,这是从研磨工序开始就决定了的。
3,劈砍:即使有一把好刀,其斩切效果还是要依赖于使用者的技巧。劈刀时要利用腰、腿、手臂的力量协调发力,以增强劈刀的力量和速度。此外,还要善于选择刀刃和目标接触的角度。比如用青竹作试斩的时候,通常认为45度左右最好,如果角度大于60度,那么刀刃很可能砍不深,无法干脆利落斩断,如果小于30度,则刀刃有可能从目标表面滑过。
常看在路边,一男子在练硬气功,只见他用食指在一块大理石板上划了一下,随后用手掌就将大理石“劈开”,围观者中有人称奇。其实只不过是利用了反作用力这样的力学原理,大理石下面有一个铁疙瘩作为砧板,就好像家里剁牛排骨一样.下面有一个砧板,就利于剁砍。铁疙瘩是突出来的,所以只要稍加用力,大理石与铁疙瘩接触部分,压强就很大,很容易就裂开了。
现在很多大师刀王喜欢给别人表演削铁如泥,断钉子,其实这样的表演重点就在下面的砧板上。首先刃口不能精开,一定要粗开,刃要足够长。钉子下面放一块凹凸不是太平的大铁台,也可以放一个铁榔头之类的。前几天看过一个电视上说,某某刀与世界名刀挑战,其实原理也很简单,所谓的那把世界名刀是精开刃的,主角用的刀刃口并没有精开刃。粗开刃与精开刃对剁,谁占会便宜?只要中学毕了业的,都会知道。以前抗日战争的时候,29军用铁轨打的大刀能断掉日本刀,并不是钢火强,而是力矩占了优势,形制占了便宜。好比一把小刀,硬度再大,力矩不够,形制并不利于砍,本身硬度再大,也砍不过一把菜刀和柴刀。菜刀与柴刀刃面宽大,利于对砍。从来也没有人会拿一把小刀去砍柴,剁牛骨头吧。
(二)不要客意追求硬度
刀剑硬度不要超过60,超过60温度的变化就会使其出现裂纹,要看韧性如何。而且硬度60的半手工刀剑不见得比全手工硬度55的刀剑更能对砍.两者的金属致密程度不一样.这里要举一个小例子:
大铁枪与白腊杆,大铁枪的硬度远超过白腊杆.铁枪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一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是敌人自己的。
刀枪剑棍,原理是一样的.硬度60的之类的大神刀,听起来好象很强悍,其实内部金相结构很差(没有经过全手工细细锻打).而且全手工刀剑金相结构更合理,也就是说单位体积内,合金分子排列更紧密.内部结构对抗外来的暴力,有着很好的缓冲作用.再则,单就硬度来说,硬度60对硬度55的,也仅是仪器才能测出的细微差别,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二,韧性
韧性是材料受多大能量冲击而不断裂的能力。硬度与韧性没有办法兼顾,越硬就越脆,越韧就越软。硬度较高的陶瓷刀太脆,不能摔,一定要小心存放。
现在有些人表演刀剑的韧性,常将刀剑退火,然后在人前用力能将刀剑压弯,外行人不知门道,以为是技艺高超,又被忽悠了.其实这种刀剑厚度不高不说,因为退火了,硬度奇低,硬度和铁差不多。古代能压弯的宝刀剑,不是用退火降低刀剑硬度的办法达到的,而且是加入合金,使之韧性大大加强。
三,耐磨损
关系到刀的使用。越耐磨损,刀就可以用越久仍保持锋利。但是在磨刀的时候,越耐磨损的刀也越难被磨利。不论什么材料,不论你有多硬,用着用着一定会钝。
现在不少人以砖家自居,认为不存在磨不利的刀,只要用砂轮什么都可以磨出刃来。抗磨损度的选择取决于锻打与热处理水平,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钢火.钢火好的刀,刃口受损,越磨越利。而一些高档刀,虽然有着高硬度(60以上)等性能,只要刃口受损,就难以恢复,再磨出来的刃口特别爱炸刃口,基本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性能虽好,钢火极差,没有任何的收藏意义。
四,锋利度
中国传统所说的吹毛断发的标准与此最为接近。切同一样东西时用的力越小,你感觉它越锋利。在刀面阻力系数差不多的情况下,锋利与否完全取决于锋刃的几何形状。角度越小,越锋利。新的刮胡刀基本都是可以做到吹毛断发的。
有些人表演削毛巾与剁草人,以显示其刀剑性能.其实这种表演与刀剑性能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因为开刃角度的问题.
五,材料
不同钢材有各自不同的性能,但是没有什么材料是万能的。选用什么样钢材制作的刀看你使用的偏好。现在不少的神人,对于硬度达到了迷信的程度,特种钢,锋钢,白钢刀,钨钢,钻头钢什么大神钢都出来了。其实这些材料都不能进行全手工热处理,不能锻打,他们所鼓吹的无非是线割方法做出刀坯,再用砂轮研磨出刀刃而已。现在有些人对外所谓的高碳钢做刀剑,其实是一种忽悠,原理就不必多说了。
六,花纹钢
现在不少有做有大马士革花纹的刀。有些确实做的很漂亮,另外也是一种欧洲历史上对大马士革刀的神话,造成了很多人心中觉得有大马士革纹的都是宝刀。
以前因为欧洲的刀匠不知道还有淬火这么一回事儿,所以做出来的刀剑硬度只有HRC40,士兵们拿着这样的武器也就出去打仗了,结果碰上拿着波斯弯刀的,被砍得七荤八素。大马士革是现在叙利亚的首都,以前据说是个有很多刀匠的城市,用的是来自印度的乌兹钢和一些别的钢材,采用特殊的工艺,锻造出了具有美丽花纹的刀。而波斯的巧匠还给刀做上了各种金银宝石的装饰。可怜的欧洲人从来没见过这么牛的刀,于是奉为至宝。而后来大马士革刀的工艺失传了,所以就渐渐有各种各样神话的传说。
一个收藏家捐赠了几柄他收藏的古代大马士革刀,于是一个科学家就把这些刀给拿来做了各种测试。大马士革刀实际硬度大概HRC50,但是韧性很好。结论就是大马士革刀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但是并不是说性能比当今科技下做出来的还要好。人们说的无法复制,仅仅指其工艺和花纹而言,而不是有什么无法比拟的性能。
目前花纹钢主要是酸洗与工业类花纹钢,还有焊枪制造出来的花纹钢,本身的收藏价值不高。锻打花纹钢,没人能做出来.除非是世家绝技。
酸洗花纹。一种是在折叠锻打时,使用镍作为粘合剂,这种混合镍和钢材的条子,一用酸洗,会产生非常好的花纹效果。这算是半作假吧,因为加入镍,会使条子的硬度上不去。一种是折叠锻打钢,为了增强花纹效果,用酸洗,以获的较好的视觉效果,这倒是算不上作假,就像翡翠里面的B货一样,所求不同而已。一种是用酸作假,就是用酸在条子表面“作画”,形成花纹,个人认为几百块钱的大都属于这种。而最后则是不用酸洗,这种条子,远看好像镜子般亮,近看仔细看可看出如水状花纹,这就是在制作时,根本不用酸洗,只按照正常的研磨抛光步骤进行,角磨轮+羊毛轮+研磨膏。
有些人会用铁镍混合锻造(好像是镍),这样锻造起来相对容易,但是花纹钢本身的硬度就不大好。一般来讲如果卖家不说明是铁+镍的话,就是欺骗的行为。
大多数花纹钢的制造就是低碳钢+中碳钢混合锻造,然后刀刃部分夹钢或者嵌钢(中碳钢或高碳钢)基本失去了传统花纹钢的制作工艺,只是在最终的外表获得类似效果。
目前手工锻打,国内很少无几.机折的也得数千块以上,不过折叠锻打层数不需过多,十次即可,在多层反倒会降低性能,十次锻打即可形成千道花纹,而一些所谓的万层乃至数万层花纹的,不过是宣传的噱头而已。而千元以下的,都是酸洗出花纹的,一文不值。
国外搞粉末冶金的做出来的花纹钢价格很高,流入到国内的有些要价几千一公斤,不过相应的性能也很好(硬度,韧性,还不锈)花纹样式百变,酸洗后黑白分明,像斑马。
七,刀剑收藏
你愿意花多少钱在买一把刀上呢?有这样的一种假设,一把宝刀与几块钱的菜刀对砍,那么宝刀不能保证刃口一点也不伤,那么宝刀与菜刀就是差不多的概念。又比方说字画,所谓的名画,和路边5块钱的地摊货好象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抱这样的思想的人,性格不适合收藏刀剑。
越是好的刀剑就越需要好的保养,平日得精心伺候着,不要动不动就去试斩,不要给不懂行的人去看。否则,你弄个好几千块的上万块的弄生锈就完了,如果没那个耐心,建议买把一二百块的不锈钢刀剑好了。
国内具有收藏价值的刀剑少之又少。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生产力,国家大力提倡“大炼钢铁”,把能炼钢的原料全部扔进了熔炉,导致大量古董被毁灭,其中就包括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刀剑、近现代刀剑;即使在“大炼钢铁”时期“幸存”下来的刀剑,也被“文革”风暴一扫而光了。“在国内的刀剑收藏方面,陷阱非常多,赝品铺天盖地,而且非常昂贵,收藏经验少的人还是少碰为妙。”
第二个原因:在留存下来的国内刀剑收藏品中,以明、清两代的刀剑居多。但由于许多商贩与收藏爱好者缺乏专业保护知识,误认为越残缺、锈蚀的刀剑就越彰显古董地位,使古董刀剑得不到保护;而有些商贩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在本已磨损的刀剑上加工,画花纹,以此瞒天过海。也因此,国内值得买的刀剑更加少得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