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保险行业,整理分析的一些数据,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教。
本文整理中国保险行业历史数据和国外数据对比,分析规模增长、利润实现,以及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从而预估中国保险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从2001年至今,中国市场保费收入从2116亿元增加到30959亿元,年化增长19.6%,其中2016年增长29%。
注:2011年下降原因: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央行连续加息5次,导致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退保金大幅增加,保费收入下降。
各险种保费收入比例如下。
2001-2016年各类保费年化增长:产险18.5%,寿险19.0%,健康险32.1%,意外险16.6%。
2011-2016年各类保费年化增长:产险13.6%,寿险14.9%,略高于产险,健康险42.3%,增长最快,意外险17.6%。
保险是一种“中产需求”,即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大量需要,如同今天中国的消费升级产品。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金以上时,保险业开始快速发展。瑞士再保险公司(1993年)发现,总体的保险需求收入弹性是1.35,即收入每增加1,保险需求增加1.3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保险收入弹性分别是1.14和1.75,即越富有越需要保险。
从心理上分析,当一个人在创富阶段,温饱尚不能满足时,不会考虑保险,如果遇到风险只能听天由命;到了守富阶段,花费小比例的收入,换取总财富的安全性,则成为了重要的需求。
以下数据选取欧美发达国家、东亚发达国家(地区)、金砖国家三组,分析它们在2005年-2013年的保费收入变化趋势,以判断中国未来的增长趋势。
1.金砖国家:高速增长
金砖国家保费收入增速普遍非常高,远超过全球平均增速和欧美国家增速,体现了人均GDP在这个范围且高速增长的国家,保险业普遍的快速发展。除俄罗斯外,保费占GDP比例均有增加。
其中,保费占GDP比例异常高的南非(15%)和印度(4%),均有很高的寿险比例(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其中印度虽然绝对数字不高,但是其人均GDP远低于其他金砖国家,而保费收入在人均GDP低于2000美元时,一般占比较小。推测国民对寿险的偏爱会使得其保险业出现超出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下方东亚发达国家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
2.欧美发达国家:稳定高位,仍有增长
欧美发达国家因为保险已经非常发达,增长较慢。各个国家人均保费差距较小,普遍在2500-4500,数值低的国家快速增长(除加拿大外),高于3600的英美法三国,增速也是最慢的三个。
除英国外,各国保费收入占GDP比例均在5-9%,平均7.2%,其中增速最高的四国,比例均小于7%。中国为3%。
3.东亚发达国家:高寿险比例推动高位高增长
东亚发达国家(除新加坡)在GDP和保险密度达到很高后,保费收入占GDP比例依然持续增长。保费收入占GDP比例平均12%,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其中,在寿险占比上,东亚组平均79.5%,欧美组平均50.6%,推测因为东亚国家对寿险的储蓄和继承功能的特殊偏爱,使其在保费收入达到很高后依然能快速增长。
1993年,马明哲访问台湾得知国际通行的经验是,寿险的蛋糕要远比产险大很多。以上数据佐证了这一点。
4.中国保险市场未来前景分析
1)随着GDP增长,保险市场未来空间巨大
中国保费增长速度在金砖国家中最高,主要因为GDP增速高,保费占GDP比例的增速,与南非相同,落后于巴西和印度。对比发达国家,随着GDP进一步增长,中国保费收入增长潜力巨大。
2)东亚文化的寿险偏爱,保险业在高位依然可以高速增长
因为东亚文化影响,即使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后,依然可能有持续的高速增长。
而中国从2005年-2013年,寿险比例反而是下降的,2013年为55%,远低于东亚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说明目前阶段的保费收入增长并没有很依赖寿险的拉动,而是随经济增长的正常比例。如果将来寿险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更高的保费增速。
3)短期未来,车险费改利好
除了上述表格数据外,产险部分与国外对比也能看到很好的前景。
车险是产险中最重要的部分,2016年占产险比例74%。
2015年6月,保监会在5省1市启动试点的商业车险费率改革,改变以前车险主要基于座位数定价的模式,转为基于车辆价值与车主驾驶习惯个性化定价(最低0.475,最高2倍费率),更接近发达国家精细化运营的模式,有利于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个更加精准定价的机制,对于行业长期一定是利大于弊。保监会提出,要用6年到8年完成商车费率改革,费改对车险市场的价值将逐步体现。
注:2006年7月起实施交强险,车险占产险比例有明显提升。
4)长期,非车险品类潜力
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例,美国2000年为45%,德国2002年为42.7%。而中国车险目前占比70%以上,非车产险长期看仍有有很大发展空间。
除了规模的持续增长,保险行业近年来也开始更加稳定的实现利润。
1.2013年来,利润高位稳定
保险行业利润受投资收益影响很大。过去十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保险行业利润逐步提高和稳定,2013年后虽然波动很大,但皆远高于之前数年。
2.投资渠道完善,收益稳步提高,波动减小
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保险投资渠道也更多。本世纪初,保险资金主要投资渠道是定期存款,收益率低,期限短,收益率压力大。2005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成熟,保险资金债券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存款。
2012年之前,投资收益率波动很大,在非牛市时普遍较低。而2012年7月开始,保监会开放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包括银行理财、信托、未上市股权、金融衍生品,境外投资等在内的领域全部向险资放开。因此2013年以后,投资收益率稳定在5%以上。
各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率差异较小,2012年以来均稳定增长。
保险资金投资配置分类占比,近四年债券与存款比例持续降低,股票略有上升,其他类(PPP项目,信托等)大幅增加,从17%增长到36%,使得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对受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影响更小。
3.从追求规模转向风险管理与实现利润
1)销售渠道变化
从保费收入上,体现保险公司规模增长与利润实现这两个目标转换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寿险销售渠道。过去十年,寿险个人代理业务持续稳步增长;2008年起,银保渠道有明显增长,到2011年后逐渐回落,因为银保渠道规模大但利润低,很多保险公司开始主动压缩此项业务。
2)偿二代
过去十年,中国保险市场份额分布出现很多变化,上市险企份额下降。
2006年,产险公司前三名(人保平安太保)保费收入占比67.2%,2013年降低至64.8%,2016年63.1%。行业4-6名保费收入2013年12.6%,2016年17.1%。行业集中度略有下降。
2006年,寿险公司前三名(国寿平安太保)保费收入占比72.0%,2013年降低至52.9%,2016年38.9%。行业4-7名保费收入2013年28%,2016年20%。行业集中度下降明显,且在近年加速。
这种下降,是因为排名领先的上市险企竞争力下降了吗?
对比国外的行业集中度:“美国有约2000多家财产责任保险公司,前10家占市场份额接近50%;寿险公司也大体如此。”“德国市场份额最大的安联集团,2002年其保费收入仅占整个车险市场的17.8%。”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占比30%以上,前十家占比85%以上。这是否说明中国保险业领先企业未来市场份额会大幅下降?
1.市场开放带来竞争格局变化,先发优势依然稳固
从保险公司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3年,保险公司数量从93增长到143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从50家增长到89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保费收入占比一直较低),中资产险25到43家,寿险23到43家。
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保险市场才开始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之后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因此,过去15年自然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
对于寿险市场份额的快速变化,主要由于新进公司激进追求规模,发售短期高分红万能险。详情见第3节分析。
2.牌照限制,市场集中度不能同比欧美
保险市场准入限制逐渐开放,那将来会不会出现上千家保险公司抢夺市场,引起上市险企份额大幅下降呢?
对比国外,中国保险公司有国家兜底,出于对风险的谨慎,有牌照等严格的准入限制,且过去保监会也历次提高过牌照发放门槛。而欧美国家限制较少(如1963年英国,任何人拥有5万英镑即可成立车辆保险公司),对境外保险企业也很少有准入限制。因此,中国保险公司数量在可见的未来不可能达到欧美那样,预计中国行业集中度未来也会持续远高于欧美市场。
3.寿险份额变化分析:万能险激进发展与监管
近年来寿险新公司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短期高分红万能险,尤其是互联网渠道销售。
数据显示:寿险投资款与独立账户资金转入额(即万能险与投资连结险中的投资资金),2013年为3千亿元,2016年为1.2万亿元。2016年前11个月,70家寿险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万能险为主)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67%。
然而,这种激进的规模增长,驱动这些保险公司必须追求高于行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也就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根据国外保险业经验:破产险企很多因为低价发售产品,在市场利率变化后带来亏损,风险承担能力大幅下降;而AIG等国际保险巨头持续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注重成本管控,强调承保盈利,大力发展代理人渠道。
近期,保监会为了控制高利率产品的风险,并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对万能险业务为主的公司采取限制措施,要求停售不合规产品,并禁止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比高的险企增开分支机构,对应交费在2017年初下降50%。可以预见,基于万能险激进发展带来的新寿险公司增长,未来会受到限制,稳健经营的行业领先上市险企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保险作为一种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是否会受到互联网销售的巨大冲击?传统保险公司和销售渠道会被淘汰吗?腾讯阿里京东都在进入保险行业,这会颠覆传统保险公司吗?
1.保险销售特点分析
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类似,有同质化、需求面广的特性。但是保险和银行、券商等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保险的需求更软性,产品更复杂。需求软性,即保险覆盖客户平时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去想的风险。产品复杂,因为针对每个客户的财富和保障需求,适合不同的产品。马明哲说,“银行躺着赚钱,券商坐着赚钱,保险跑着赚钱”,这正说明了保险的销售特点。
基于这种销售特点,保险代理人对保险销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AIG,保诚,友邦等国际保险巨头,均非常重视代理人团队的建设。1999年,美国经历了互联网泡沫时期,市场一度认为互联网将取代所有传统保险销售队伍。而至目前(2016年),互联网保险销售在美国保险市场占比仅14%左右。如果没有强大的代理人团队,则保险公司只能依靠高收益吸引客户,为其未来经营埋下隐患。
2.车险费率改革冲击互联网车险
除了高度依赖代理人渠道的寿险产品外,即使是需求更明确的车险,在互联网销售也遇到了挑战。
3.定制化场景的互联网销售
互联网销售保险除了依靠价格优势,另一个方向在于定制化的场景,如买机票火车票时,引导客户购买意外险;淘宝购物时,引导购买退货险等。
对于这种定制化的场景,互联网很好的促进了保险的销售。在这些情景下,人们最容易有保险的需求,但是传统销售却无法正好在此时介入。
这说明,互联网的定制化场景销售对保险行业会带来一些改变,但是行业发展和盈利的核心基础,依然是传统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