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转山朝圣指南(2.0版)》(上)
可了解我连续七年到冈仁波齐转山的经历,以及本《指南》的撰写原由。而关于转山的行前准备、2021年转山各种最新信息、转山行程安排、超详细转山地图、转山健康安全注意事项等干货内容也在上篇。
冈仁波齐转山朝圣指南
——为文化旅行者、朝圣者而写
文/图:JansenWong
愿以撰写此文之所有功德,
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版本2.0
目录:
版本更新日志
缘起
为文化旅行者、朝圣者而写的冈仁波齐转山指南
冈仁波齐神山简述
转山季各月份情况
转山的装备与物资准备
塔钦——转山“大本营”
转山整体行程安排、沿途补给概况
转山的健康与安全
转山阶段一:塔钦-岗加/芝热寺,行程与沿途圣迹
转山阶段二:岗加/芝热寺-尊珠寺,行程与沿途圣迹
转山阶段三:尊珠寺-塔钦,行程与沿途圣迹
对宗教、文化的尊重,负责任的旅行
鸣谢及主要参考书目
10.转山阶段一:塔钦-岗加/芝热寺,行程与沿途圣迹
起点:塔钦
终点:岗加/芝热寺
距离:约20公里
海拔差:上升400/370米(此数据均指两点间的海拔差值,非累计上升/下降)
整阶段需时:7~8小时(不含上天葬台、曲古寺)
阶段细分:
I-1:塔钦-第一朝拜处(3.8公里,较缓的持续上坡,海拔上升100米,1小时)
I-2:第一朝拜处-色雄(2.3公里,下坡或平路为主,海拔下降50米,30分钟)
I-3:色雄-曲古寺山下补给点(2.4公里,下坡或平路为主,海拔上升10米,40分钟)
I-4:曲古寺山下补给点-第二朝拜处(5.5公里,逐渐上升多段起伏,海拔上升120米,100分钟)
I-5:第二朝拜处-马头明王驿站(1.5公里,轻微上升有起伏,海拔上升30米,30分钟)
I-6:马头明王驿站-岗加/芝热寺(4.3/4.7公里,逐渐上升有起伏,海拔上升190/160米,1.5小时)
如果住在下塔钦,则沿“塔钦中路”向上(北)走,左拐(西)转“格拉路”,再右拐(北)沿“拉曲路”一直往高处走到尽头的“双拥路”,然后左拐(西)沿双拥路向前走200米;如果住上塔钦,则沿“塔钦北路”向上(北)走,然后在“双拥路”左拐后再往前走350米,即到达旅游公司的转山入口售票处(参看之前“7.3塔钦现况”内的塔钦地图标示)。售票处前面是车路,普通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转山时不要走车路,路程远而且吃灰。
售票处后面则是转山步道,沿着山脚的土路往西北方向走,除了途中要经过一些小侵蚀沟略有起伏外,大致持续较缓上升。
刚开始的转山路由于塔钦北侧后山遮挡,看不到冈仁波齐神山。但天气好的话,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清晰可见,包括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甚至还可以看到110公里外,尼泊尔西北边陲,海拔7132米的Api(阿比峰,如下图所示)。另外转山全程是看不到玛旁雍错的,只能看到拉昂错。
▲刚开始转山时看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
第一朝拜处
从塔钦开始,走约3.7公里(50分钟~1小时)后,路前方是一个左拐的小段上坡路,坡顶周边挂满经幡,而转山路的右侧旁则堆着大量玛尼石。这时留意右方(东北)远处,冈仁波齐出现了。转山路前方这个小山梁,就是“第一朝拜处”(第一恰采岗/西南恰采岗),海拔4790米。
藏语“恰采”:朝拜、礼拜;“岗”:高台、山梁——“恰采岗”即为“朝拜处”的意思。转山路上共有四个“恰采岗”,分别位于冈仁波齐的西南、西、东及东南面。除了东南面的“第四恰采岗”,其他三个都是在转山路上能再次看到神山的位置,后面会依次介绍。
▲第一朝拜处
从塔钦开始转山走到这里,冈仁波齐第一次重现在眼前,很多朝圣的信众在这儿都会向神山叩拜、祈祷。此处看到的是冈仁波齐的西南偏南面,但被前面的山头遮挡得厉害,只显出顶部一小块,继续往前走神山会逐步展露。第一朝拜处因为地势高,也是看纳木那尼很不错的位置,接着是下坡路,就慢慢被挡住了。
接下来这段转山路变成大致往北下坡。往前约200米后有一小段比较陡的下坡路,路中间为填坑铺了很多碎石,尽量不要踩在那些小石头(网球般或更小的)上面,容易滑倒。
黑财神宫殿、黄财神宫殿
如下图所示,往转山路前方远处略偏左(西北偏北)看,那座有大面积黑红色岩石的大山,被称作“黑财神宫殿”(藏语“瞻巴拉那波颇章”)。而路右前方(东北)高处,一座表面以泥土为主的高山被称作“黄财神宫殿”(藏语“瞻巴拉色波颇章”)。藏语“瞻巴拉”是梵语音译,意为财富之神;“那波”:黑色;“色波”:黄色;“颇章”:宫殿。
▲黑财神宫殿、黄财神宫殿
色雄
由第一朝拜处往前约1.2公里,转山步道来到一个与车路的交叉处,穿过车路沿草甸中间的小路继续走。约1公里后,小路再次与车路交汇,这里右侧是一片平坦的地方,周围修建有小房子以及休息长廊,还有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前方远处可以见到大量经幡。另外右方稍远有一条分岔的爬坡车路,通往山边高处的岩石平台,上面是天葬台,如果不打算去天葬台的话不要走错。
这块平坦的区域,地名叫“色雄”,海拔4740米。
很久以前,藏地有一位叫罗布桑布(也译作“罗布桑波”、“诺布桑波”等)的大商人。他想转冈仁波齐,又不愿意自己走那么长的路,于是雇了个人,并安排一匹马(也有说是牦牛)驼了一盆黄金,作为替他转山的报酬。当他们一起来到这里,马就跪下不愿再走了。罗布桑布顿时醒悟到以金钱来换取转山的功德是很愚蠢的,于是就把那盆黄金留给他雇的人,自己亲自转山去了。此后这个地方就被称为“色雄”(“色”:黄金;“雄”:盘、盆),即意为“金盆”。
▲色雄及小冈底斯、手持藏香的猴子(猴神哈努曼)、贡波本宫殿
小冈底斯
在色雄看到的是冈仁波齐峰西南略偏南面,如上图所示,峰顶左侧(西)旁低一点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金字塔状雪顶,与神山顶部的形状非常接近。这小山头藏语叫“底琼”,意为“小冈底斯”,被认为是“金刚亥母”的居所。金刚亥母藏名“多吉帕姆”,她是胜乐金刚的明妃(修行伴侣),而胜乐金刚的居所则是冈仁波齐峰顶。
手持藏香的猴子(猴神哈努曼)
冈仁波齐峰顶前方的斜坡山体上有一块很特别的竖立岩石,这处叫做“手持藏香的猴子”,或者称是“猴神哈努曼”。其实这块竖立岩石与下面的斜坡山体连起来,也非常像一位披着僧袍,面朝东面打坐的僧人。
贡波本宫殿
神山左方(西)稍远处,那座顶部半圆状像帽子的岩石山体,被称作“贡波本颇章”,即“贡波本宫殿”。
在色雄的大路西(左)侧,转山旺季期间会有帐篷茶馆补给点提供快速食品、饮料,路边上有厕所。色雄是很多印度香客朝圣团的真正起点,多数印度人都会坐旅游公司大巴到这里集合,接着骑马或步行。在往年的6~9月,这里经常聚集了大批印度人,以及背夫、马夫、马匹、牦牛队,非常热闹。
这段路周围的圣迹较多,位置示意请看阶段分解地图:
▲本阶段分解地图
大经幡(达波切)
沿大路(车路)往前走约160米,可看到正前方有一座佛塔(稍后介绍),右前方则耸立着一根高大的经幡柱,柱子上及周边环绕挂着无数经幡。这时可离开大路,从右侧草地直接走到经幡柱那儿。
此处藏语名为“达波切”。“达”,或读“塔”:经幡;“波切”:巨大,“达波切”即意为“(柱子上的)大经幡”,“达波切”与小镇名字“塔钦”这两个词的藏语含义基本是一样的。而网上不少攻略就将这儿称为“经幡广场”,变成很“俗气”的旅游景点名。
▲大经幡(达波切)
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节日——萨嘎达瓦节,用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悟道及涅磐。每年这一天,色雄达波切的这根大经幡柱都会进行更换,这是冈仁波齐神山周边最重要的佛事活动。
色雄以及再往前约2公里间的这段,是转山路上观赏朝拜冈仁波齐不错的位置,而达波切(大经幡)也是挂经幡的好地方。
坛城台、五百罗汉天葬台(色雄天葬台/大天葬台)
大经幡东北侧旁,那个有车路通上去的大岩石平台藏语名为“齐廓尔定”(藏语“齐廓尔”:坛城/曼陀罗;“定”:顶、平台),即“坛城台”。这里就是贡波本偷神山故事中,释迦牟尼率领五百罗汉从天而降的地方,并在这里踩下第一个脚印。而冈仁波齐周边的四个天葬台之一也在这“坛城台”上。
“坛城台”区域被高高的铁网围起来,里面有很多玛尼石堆。中央是一块略高起来的石台,岩石表面有大量凹下去的坑洼,这石台就是天葬台。由于用做分解处理尸体,日积月累,石头被染成很深的颜色。周边则布满了朝圣者留下的衣服、剪下的头发及其他物品。这个天葬台名为“札琼阿加度具”,(“札琼”:阿罗汉/罗汉;“阿加”:五百;“度具”:天葬台),即“五百罗汉天葬台”,也常被称作“色雄天葬台”或“大天葬台”。
▲五百罗汉天葬台(色雄天葬台/大天葬台)及其所在的坛城台
西南佛祖脚印(西南不动地钉)
之前提到的佛祖在冈仁波齐周边踩下的第一个脚印,即“西南佛祖脚印”(西南不动地钉)就在这个天葬石台上。现在天葬石台的东北角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藏文写着“释迦牟尼佛脚印”。
这个佛脚印的照片,目前我只在藏族学者赤列塔尔沁所著的《阿里史地探秘》一书中见过。我问了多位当地人以及熟悉冈仁波齐的藏族朋友,他们都明确说早年在天葬石台上见过这个佛祖脚印。但因长期进行天葬导致石台表面颜色发黑,现已难以找出脚印所在,也有人说这个佛脚印石头可能已被搬走。2019~2020年我多次专门到天葬石台上寻找这个佛脚印,都无法找到。
而相传五百罗汉陪同佛祖降临时留下的脚印,就在天葬石台表面那些众多的坑洼中,这也是“五百罗汉天葬台”名称的由来。
寻人启事——450位罗汉失踪了
在色雄,以前有一块指示天葬台方向的蓝底白字标志牌,上面藏文的“百”()漏印了一个字母。估计因为这个错误,指示牌的汉语翻译成了“五十种大罗汉天葬场”,把“五百”错写作“五十”。而现在网上的一些转山游记、攻略,还在流传这个错误翻译,有的甚至编出“因这里天葬过五十位得道高僧而得名”的“典故”。
这个盆不是那个盆
另外“五百罗汉天葬台”也被称作“札琼阿加绰雄”(“札琼阿加”:五百罗汉;“绰”:聚集、盛会;“雄”:盘子、盆),意为“五百罗汉荟供盆”。
“荟供”有时也写作“会供”,是一种佛教仪轨,以祈请一切诸佛菩萨聚集到坛城作供养,“荟供盆”则是摆放供品的器皿。因为这里曾聚集了五百罗汉,因此有“五百罗汉荟供盆”之名。
在《藏族苯教文化中的冈底斯神山解读》(刊于2008年第4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作者:冯学红、东华尔丹)一文中,将这地名的汉语叫做“五百罗汉聚盆”。“聚盆”是原藏语名称的直译,有点晦涩,意思其实就是“荟供盆”。此文在网上流传转载后,不明就里者可能以为原文漏写了一个字,将其编成不知所以的“五百罗汉聚宝盆”。再扯下去,沈万三都要出场了。
▲错误的冈仁波齐“五十种大罗汉天葬场”、“五百罗汉聚宝盆”说法
色雄天葬台与野狗
据塔钦当地人向我介绍,由于环境的变化,现在冈仁波齐附近很少鹰、雕、鹫之类的猛禽,天葬时吃分解后尸体的鸟大多是乌鸦。
这七年我在神山周围到处走,见到的猛禽确实是屈指可数。冈仁波齐一带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中大型鸟类就是乌鸦。有些大乌鸦翅膀展开可近1米,也会利用上升气流滑翔飞行,远远看常被不了解的游客误以为是鹰。
张扬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末尾,“天葬”场景中在神山附近盘旋的“鹰”其实是电脑合成的,与神山的比例及位置关系非常假。而影片里僧人诵经、“进行天葬”的地方,当然也不在色雄天葬台(大天葬台/五百罗汉天葬),而是在其东北侧约350米的悬崖边上。
因为色雄天葬台相传是佛祖及五百罗汉到过的地方,有着非常神圣的宗教地位。周边很多藏族人都希望将家中的逝者送到这里天葬,导致有时候乌鸦吃不完遗体,而将附近的野狗吸引过来了。
整个天葬台区域虽然在早几年就已建起铁网围栏,但由于有破损或者大门没关好,野狗之类的动物是可以进去的。基本上我每次上天葬台,都会看到有野狗在旁边的山坡上游荡。
2019年秋天,色雄天葬台修建了房子用于停放等待天葬的遗体,并加固了围栏防止野狗进入。但因常有转山信众专门上天葬台朝拜,大门很多时候都半开半掩。2020年8月初,我在转山时再次到天葬台,就看到有野狗进入围栏里面。藏族人不希望逝者的尸体被野狗吃,所以见到有狗进来都会将其赶走。
我曾从多个途径,听到过色雄天葬台或附近野狗咬死人的事,有说咬死的是藏族导游、有说是内地游客、有说是老外,一些故事还讲得神乎其神……
这几年我在冈仁波齐神山周边待了260多天,也单独到过天葬台很多次,都没亲自遇到、或看到他人被野狗袭击。但为了安全起见,上色雄天葬台区域建议结伴前往,并且不要在天黑后去,动物在夜间都比较活跃。
天葬台围栏东北侧有条小路可以直接下到河谷,藏区的转山者到天葬台朝拜完后,一般都从这小路下去接后面的转山路。但小路比较陡,对于无经验者还是建议从车路原路返回大经幡(达波切),再接回之前的转山路。
双腿佛塔
从大经幡往西(面朝神山,左)翻过小斜坡约走200米,就回到之前看到的那座佛塔旁。这座像大门般的佛塔,藏语名“确典刚尼”(“确典”:佛塔,以往汉译常写做“曲典”;“冈尼”:双腿),即“双腿佛塔”。
▲双腿佛塔
传统说法是转山时从双腿佛塔中通过,以期去除自身罪孽、获得神山的祝福加持,但实际上现在很少看到藏区朝圣者会从双腿佛塔中走过。另外塔内也经常放了不少供奉物品(部分来自印度香客),有时佛塔周围还挂了很多经幡,所以想从里面通过都不太方便。
辟谣:“有罪者无法从双腿佛塔中通过”
所以大家转山时放心从双腿佛塔中走吧,如果走不过去,一定不是因为你罪孽太深,而是塔内放置的物品太多。
而在转山路后面的另一个圣迹,则确实是有着“有罪者无法从中通过”的说法,我到时会介绍。
沿双腿佛塔左边的步道往下走500多米,过一条小木桥后,转山路就正式进入拉曲河谷中。藏语“拉”:“神明”;“曲”:河流——“拉曲”即意为“神明之河”。
“神明”这个“拉”的藏语发音其实更接近汉语“腊”,但汉语音译已约定俗成写作“拉”。“拉萨”的“拉”就是神明的意思,“萨”:“土地、地方”(与“岗莎村”的“莎”是同一藏文的不同汉译用字),“拉萨”即意为“神明之地”。
另外藏语“垭口”的汉字音译同样写作“拉”,例如“卓玛拉”,这个藏文的读音则与汉译字完全一样,但在藏文里与“神明”的“拉”是不同的两个词。
这时可以看到左边有车路沿一条铁桥通到河谷左(西)岸山脚,那是直接开到前面山腰上的曲古寺的。不要走铁桥那条路,远。继续沿着河谷中央的路,往远处的房子走,那就是曲古寺山下的补给点。
注意:本《指南》中提到的河流的“左、右岸”或“左、右侧”,均以转山者前进方向为参照,并非以河水的流向为参照。一般我都会同时附注东西南北,以免搞错。
在融雪季节或雨季,拉曲河水较多,河谷路前段有些地方可能会被水淹,留意一下前面人的走法,选择一条易走的线路通过。
那若苯琼修行洞
离开木桥后往前约800米,右边有一排大部分已坍塌的旧佛塔。如下图所示,在佛塔旁的山坡上,亦即“坛城台/大天葬台”岩石平台北端下方的半山腰处,有一个周边挂了很多经幡的山洞,就是“那若苯琼修行洞”。
▲那若苯琼修行洞、十六罗汉自生像
相传米拉日巴与那若苯琼斗法争夺冈仁波齐神山主事权期间,米拉日巴在对岸山上他的修行洞使出神通,把腿伸到苯琼修行洞口上方踩了个脚印。苯琼不服气要以腿还腿,但他使劲伸,腿却怎么也伸不到米拉日巴修行洞那儿,这局又是米拉日巴胜。
由于苯琼修行洞上方的经幡太多,2019年10月我专门在那周围绕了一圈都没找到到米拉日巴的脚印所在。另外也有说米拉日巴的脚印是踩在了苯琼修行洞后面的山坡上。
十六罗汉自生像
再顺着坛城台/大天葬台岩石平台北端边缘往左上方看去,后面那排由南至北,十多座连绵的高耸山体岩石(位置见上图),藏语名称“聂典举楚让炯”(“聂典”:尊者/罗汉;“举楚”:十六;“让炯”:自生),即“十六罗汉自生像”。
佛经中原本只有十六罗汉(亦称“十六阿罗汉”、“十六尊者”),他们都是佛祖的得道弟子。佛教在汉地传播,开始也是十六罗汉,后来在民间演变成十八罗汉,而藏传佛教还是保持原本的十六罗汉。
藏语“让炯”,意为“天然形成/生成的、自然显现的(图案、塑像等)”,藏区各地都有大量的“让炯”(自生)雕像、石头或山体之类的圣迹。
而往转山路前方看,河谷左侧(西)半山腰上就是曲古寺。
▲曲古寺及曲古寺山下补给点
继续往前走约600米,即到达“曲古寺山下补给点”(海拔4750米)。这是转山途中第一个重要补给点,有石头房子和板房,可提供包括现做快餐在内的基本饮食与简单住宿。有需要可以在这里歇一下,吃点东西补充能量。而下一个补给点在大约7公里后,两个来小时路程。
曲古寺
曲古寺是冈仁波齐外转路上经过的第一座寺庙,由大成就者聂波珠钦建立,因此开始叫做“聂波日宗”(藏语“日”:山,“宗”:城堡),也称“聂日贡巴”(“贡巴”:寺庙),即“聂日寺”。
曲古寺有三件宝物,分别是大理石无量光佛像(藏语“曲古额巴乜”,“曲古”:法身;“额巴乜”:无量光佛。这就是后来“曲古寺”名字的由来)、那洛巴(也译作“那诺巴”等,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创立者马尔巴的老师)用过的法螺及煮茶大锅。
相传这尊自然生成的无量光佛像出自印度一个圣湖中,本来属于古格王,起初一直供放在古格的寺庙内。
有一次,冈仁波齐神山的护法神“岗日拉詹”化身为七位印度修行者,到古格这座寺庙化缘,但遭到僧人粗暴拒绝。这七位修行者瞬间变成七匹狼,随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七天之后,岗日拉詹就施展神通将无量光佛像“请”到了聂日寺(曲古寺)。
过了几百年,后代的古格王才得知无量光佛像去了曲古寺,便派遣兵将去夺回。士兵们将佛像拿起就走,但这尊小小的佛像却变得越来越沉,后来即使用绳子绑起来拉,也只拉到南侧旁的“黑财神宫殿”山脚就再也拉不动了。士兵们只好丢下无量光佛像,先把寺庙的法螺和煮茶大锅这两件宝物搬回去交差。但没走多远,这两件宝物竟然先后自行飞回曲古寺了,士兵们无奈作罢回古格了。
数天后,一位路过的老人在山脚的乱石堆中看到了无量光佛像,佛像开口对老人说:“把我送回寺庙去”。老人半信半疑地抬起来,佛像居然变得轻飘飘的,他毫不费劲就背回曲古寺重新供放了。
主殿左侧(南)旁、悬崖边上的小房子是护法殿,玻璃神龛内那尊戴护心镜、忿怒相的神祇,就是用法术将无量光佛像从古格寺庙“请”回来的那位大神——冈仁波齐护法神“岗日拉詹”。
按照习俗,体弱行动不便者如果无法转冈仁波齐,可以绕曲古寺十三圈等同转一圈神山的功德。2018年10月,我在曲古寺山下的茶馆遇到一位85岁的藏族老奶奶,与家人从措勤县一起来冈仁波齐朝圣,但她的身体实在没法再走,其他人转山去了,她自己留在这儿转曲古寺。也有虔诚的朝圣者会专门上曲古寺,转完寺庙下去接着继续转山。
曲古寺建在半山腰地势高,是欣赏冈仁波齐西南面很不错的地方。这附近也是在转山路上,神山看起来最像金字塔形状的位置。
▲从曲古寺看冈仁波齐的西南面
从曲古寺下来则原路返回,下山路陡要留心。过木桥回到拉曲东岸,从补给点旁的主路继续走。木桥近山边那侧有另一条沿着拉曲西岸走的转山步道,但不建议初次转山者走这侧的小路,距离长、路不太好走,而且人非常少、无补给。
接下来这段都是沿着拉曲的东岸走,大约往前700米后,神山就被旁边的岩壁遮挡住,要再走约4.4公里,接近冈仁波齐西壁时才能再次看到。而转山路右前方的“贡波本宫殿”岩石山体形状特别瞩目。
转山途中有时会遇到迎面而来的藏族人,特别是在塔钦-岗加/芝热寺这段路上,其中有些人没带任何行装,有些则牵着马。网上的转山游记中,很多都以为“反着走”的全是逆时针“反转”的本教(或译作“苯教”)信徒。其实有我刚讲那些特征的人,基本都是做印度香客、游客生意的村民。因为不少人骑马只骑到卓玛拉,他们把客人送上去之后就原路走回塔钦而已。另外部分印度香客只去到冈仁波齐北壁就原路返回,也有些因为身体不适应,无法继续前行而折返。所以在往年转山旺季,也常会碰到一些骑马往回走的印度人。
相对于顺时针转的佛教徒,通常沿途能遇到逆时针转山的本教信众少很多。但在卓玛拉之后遇到反着走的人,则很大可能真的是本教徒。比较准确的判别方法是,如果迎面来的转山者逆时针摇手上转经轮的话,则说明是本教信徒。
继续往前,经过右侧一个刻有六字真言并上了彩的巨石后(从曲古寺山下补给点起计约1.4公里),转山路就开始慢慢上升,一路会有多处起伏。并经过多个大型的冲积扇乱石堆,这些都是万千年来冈仁波齐峰冰川运动、水流冲刷留下的痕迹。而在融雪季节,特别是7~9月间,拉曲河谷两侧的山上会出现多条瀑布。
▲转山路开始起伏逐渐上升
格萨尔王枣红马尾巴瀑布
翻过第一个斜坡后,前面是一大段河边的平坦路。边走边留意左侧(西),拉曲西岸旁两座山峰之间的半山腰,有一条长长的瀑布从高处飞流而下,随风飘扬显得特别飘逸,此瀑布藏语名“达江波阿玛”,即“(格萨尔王)枣红马尾巴”。
▲格萨尔王枣红马尾巴瀑布
格萨尔王是藏民族古代的英雄领袖,他的王国名为“岭”,位于藏东康区一带。在藏传佛教中,格萨尔王也被认为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其故事通过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藏区以及蒙古、中亚等地广为流传。冈仁波齐转山路周边有不少圣迹都跟格萨尔王有关,后面会陆续介绍。
格萨尔王占卜骰子
接着再看转山路右侧(东),“贡波本宫殿”南侧旁下方的岩石山体。如下图所示,在半山腰的岩壁上有一块孤零零、形状近似矩形的巨石,颜色比周围的岩石浅很多,像是飞来之物。这块特别的石头,其中一种说法称作是“格萨尔王占卜骰子”(藏语“格萨尔莫霄”,“莫霄”:占卜的骰子)。骰子在藏地已出现了千年以上,开始作为占卜工具,后面也演变成一种流行至今的娱乐游戏用具。
▲格萨尔王占卜骰子
珠姆的青稞酒坛
接着往前,大约再走1公里多,看转山路左边,拉曲西岸山体岩壁上,一个有山水从中落下的长条形岩石槽洞(见下图),有将其称作“珠姆的青稞酒坛”,藏语名“珠姆羌耸”,“羌耸”:青稞酒坛、酒桶。“珠姆”亦有译作“珠牡”,是格萨尔王最宠爱的王妃,她在《格萨尔王传》中的戏份颇重。
▲珠姆的青稞酒坛
继续前行一段路(从曲古寺山下补给点开始算约5.1公里),主道左侧旁有一个明显的玛尼堆(建议遵循藏传佛教习惯,从玛尼堆左侧通过)。前面接着是一个斜坡,上斜坡时抬头看右侧(东)高处,冈仁波齐的西壁逐步显现了。
业之马鞍
走上这个挂满经幡的斜坡顶部平台,路右侧旁一块有点像马鞍的石头(如下图所示。经常会被经幡遮住,得留神看一下),旁边有个蓝底白字的牌子写着“格萨尔王坐骑枣骝马的天然马鞍”。
▲业之马鞍
我问过几位熟悉冈仁波齐的当地朋友,他们多数都说这个标志牌是错的,这石头并非“格萨尔王马鞍”。
据说当年制作转山沿途圣迹指示牌时,由于所依据资料的方位描述不清晰及其他原因,导致做出来的部分指示牌内容不正确,而一些文字(特别是汉文)则写得完全不知所云。这些错误、混乱的指示牌,也成了以后中文世界大量出现的以讹传讹信息的重要源头,后面我还会继续一路吐槽。而真正被称作“格萨尔王马鞍”的圣迹则是另一处,马上会介绍。
有说法将路旁这块石头叫做“列及达噶”(藏语“列”:业[佛教术语];“及”:的,之;“达噶”:马鞍),即“业之马鞍”。藏族转山者来到这儿,不少人会背靠在这块石上,反身后仰刚好可以看到并朝拜后方的冈仁波齐,据说可以消除自身恶业,也有指寓意去除转山时背负行囊的劳累。
岭国格萨尔王、格萨尔王马鞍
这时顺着转山路前进方向看左侧远处,如下面图片所示,拉曲西岸那排高度相似的系列山峰最远(北)那座高山,其中一种说法将此山称作“岭国格萨尔王”。顶峰旁还围绕着几个稍矮的小山头,仿如站立的众人,则说是簇拥着格萨尔王的七名岭国大将。相传格萨尔王有三十名大将军,其中最出色的有七位。此山右侧(东)还连着明显低一个台阶、两端有上翘岩石的山头,这才是“格萨尔王马鞍”。
▲岭国格萨尔王、格萨尔王马鞍
第二朝拜处
业之马鞍所在的小山梁,就是转山路上的“第二朝拜处”(第二恰采岗/西恰采岗)——冈仁波齐正西面的朝拜处,海拔4870米。从曲古寺山下补给点走到这儿约5.5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此处有一块蓝底白字的藏汉双语指示牌,以前固定在支杆上,后来螺丝坏了,就被摆在路旁地上,牌子上的汉字写着“德斯西方礼拜台”。
▲第二朝拜处
话说这哥们转山走到冈仁波齐正西面的“第二朝拜处”这儿,看着那块“德斯西方礼拜台”的指示牌,对每个都认识的汉字表示出森森疑惑,也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
这群老外进行仪式的地点,我们看了路边的指示牌,才知道这便是有名的“德斯西方礼拜台”。路牌上没有注解说明,估计是西方世界宗教信仰的信徒们公认的祭拜点……这几个老外或躺或卧、或跪或拜,或金鸡独立或双手高举,做出很多奇怪的姿势,像是祈祷、像是发泄,也可以说是“跳大神”,但是毫无疑问是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原来这帮人来自乌克兰、拉脱维亚等东欧国家,信奉啥子宗教也没听清,只知道他们也把冈仁波齐当做他们的中心、神山来膜拜……这次转山途中遇见的这群老外也许就是膜拜冈仁波齐的一个新的宗教门派——由此可见冈仁波齐的影响力和在宗教信仰中的中心地位。
”
——摘自《XX冈仁波齐——梦中的XXXX》第195页
这个“德斯西方礼拜台”牌子上的藏文解说没问题,但汉语翻译却让人发懵:“德斯”——如果写成“底斯”大家就都懂了吧?没错,这“德斯”其实就是冈仁波齐的另一个称呼“底斯”,但偏偏没使用标准音译汉字,所以开头两字就把不少人给搞昏了;“西方”——若写成“西面”,那就不会有人联想成“西方世界国家”吧。如果整句汉字翻译乖乖地写成“底斯西面礼拜台”,相信那哥们也不会将其理解为“西方世界宗教信仰的信徒们公认的祭拜点”了。
冈仁波齐转山路沿途的蓝底白字指示牌上,有N多这样的神翻译汉语。转山沿途在2019年开始安装新的棕色框绿底白字标志牌,汉语的翻译质量稍好了些,但神奇的地方依然不少。至于路上那些藏汉英三语的宣传标语牌,英文翻译则一如既往是简单、粗暴的Chinglish。
虎头、豹头自生像(珠姆织石)
离开第二朝拜处,接着的转山路依然是有起伏。继续往前走约450米,经过一个有挡水坝的冲积扇后,在下坡的转山路左右两旁各有一块砾石(见下图)。以前左侧旁有个蓝底白字的双语标志牌(现只剩支杆,经常会被用作挂经幡),上面的汉字标题写着“两头磐”,小字解说写“大石是女神龙磨子石或者是天然老虎头和豹子头”。
其实藏文版解说一开头的词是“珠姆”(人名,即前面提到的格萨尔王王妃),而汉文版很有才地将其拆成两个字(龙)、(女性)来翻译,立马搞出一条“女神龙”。接着的藏文(音“挞”)除了“磨、研磨”的意思,也有“编织、纺织”的含义,原本藏语的意思是“珠姆的编织所用石头”就被无厘头地翻译成“女神龙磨子石”。我看了下网上的转山游记,之前见过这个牌子的人都完全不明白这句话之所云。
▲虎头、豹头自生像(珠姆织石)
这两块大石现在常被叫做“珠姆织石”——她织毯子时用于固定杆子的两块石头,而前方的那段斜坡路则像是一条正在织的毯子。我请教过非常了解冈仁波齐文化的冈底斯藏医学院其美多吉老师,他称这两块石头原本的说法是代表阴间大门入口两位神祇“虎头、豹头”的自生像。转山者来到这里要祈求今生不再做恶业,在真正死去之后,这两位神祇见到也自然不会为难自己,令自己有一个好的来世。
从第二朝拜处开始计,约1.5公里(30分钟)后,到达下一个补给点。路旁标志牌写着“旦真仲康”(藏语“旦真”,或写作“丹真”等:马头明王;“仲康”:旅馆、休息站),即“马头明王驿站”,海拔4900米。
这也是转山路上另一个重要的补给点,有石头房子和板房,多家茶馆提供基本的饮食及住宿,有的还能现做快餐盖饭或挂面,荤素皆有。但需要注意,转山沿途各茶馆每年的经营者都很可能会轮换,所以现做餐食的具体供应情况要去了才知道。如果受不了方便面,想吃现做的饭菜(例如本《指南》作者),到了补给点都可以问一下茶馆老板有没有“盖饭”、“挂面”。
马头明王自生像
在补给点茶馆往前(北)走约80米,转山路右侧旁有一块颜色较浅的巨石,旁边还垒了大量的小石块。如下图所示,石头的背面(北),被酥油涂成深色的大片区域,据称是“马头明王自生像”,但已被重新雕刻了图案。
▲马头明王自生像、西北佛祖脚印
马头明王,或称马头金刚,藏语“旦真”,是观世音菩萨的降魔忿怒相化身。相传郭仓巴大师在探求冈仁波齐转山线路期间曾在这附近休息,后来这块地方就被叫作“旦真仲康”(马头明王驿站)。
西北佛祖脚印(西北不动地钉)
从马头明王自生像再往前约20米,路右侧旁一个小石堆的右边,有一块陷入地里的石头,表面有很深的印迹(参看上图),这就是佛祖在冈仁波齐周边踩下的另一个脚印,藏语名为“夏布迹波努玛”,意为“深陷至脚踝的脚印”,亦即“西北佛祖脚印”(西北不动地钉)。这个佛脚印石头虽然就在路边,但很多转山者,包括不少藏族人都不知道或没有留意到,便从旁边匆匆而过。其实马头明王自生像石头旁的蓝底白字指示牌上有提到这个佛祖脚印,但文字语焉不详,导致有人以为西北佛祖脚印就在马头明王自生像那块大石的南侧表面。
长寿三尊宫殿
在这里转身回头看,右侧(拉曲西岸)较远的三座高度相约、形如宏伟建筑的大山,藏语名称“策拉南姆松颇章”,即“长寿三尊宫殿”。如下图所示,从最远(南)至近(北)分别是:“白度母”、“长寿佛”、“尊胜佛母”的宫殿。这三位神祇主司护佑信众健康长寿,以助其圆满修行,是藏传佛教常见的佛像组合,因多以长寿佛居中而得此名。
▲长寿三尊宫殿
而在“尊胜佛母”右侧间隔远一点,也就是拉曲西岸最北端那座大山,则是刚才已介绍过的“岭国格萨尔王”。这几座山峰其实从曲古寺山下补给点出发约2公里后,就一直陪伴在转山路左侧、拉曲的西岸。但要到了马头明王驿站附近,回头从侧面观看,才最显其山形之壮观。
继续前行,转山路大致是较缓逐渐上升。这段路看到的是冈仁波齐西壁及北壁,神山前方山峰岩壁上的凹凸褶皱,挺像一行藏文,特别是下雪后“文字”轮廓更加明显。
冈仁波齐北壁顶部那块突出的冰层,印度教徒称之为“那伽”(Naga),即“蛇神”。这块三角形的冰层,确实非常像眼镜蛇的头部。
▲冈仁波齐西壁及北壁
离开马头明王驿站约2公里后转山路变成向东走,右侧的冈仁波齐就渐渐被山挡住看不到了。再往前约1.1公里后(从马头明王驿站开始算约3.1公里,50分钟),路左侧有一条挂满经幡、横跨拉曲的铁桥。留意看前方远处,拉曲河左侧(北岸)靠山脚处,可以见到寺庙的金顶,往右看还有其他房屋建筑。那一片就是今天住宿休息的地方,也就是广义的芝热寺区域。
对于转山者来说,“芝热寺”(或译作“止热寺”)这个地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是仅指“芝热寺”这座寺庙及附属设施的范围;广义是指冈仁波齐北壁附近的多个补给点,包含了“岗加”(地名)以及狭义“芝热寺”两大块区域。这两处被河隔开,直线距离约0.5公里。之前那些冈仁波齐“转山攻略”中提到的“止热寺(芝热寺)”基本都是广义概念。
不过桥,继续沿着拉曲南岸走,会去到“岗加”那儿;如果过桥后右拐沿拉曲北岸走,则到达“芝热寺”寺庙那儿,也就是刚才看到金顶的地方。
▲芝热寺(狭义)、岗加两个补给点的分岔路
岗加与芝热寺寺庙两块,都可以提供食宿服务,是整个转山途中最大最重要的过夜补给点。这两个区域的主要区别在于:
岗加有2019年开张的新建宾馆,房间、床位最多,住宿环境最舒适。但因离神山太近,受旁边山坡遮挡,看冈仁波齐的效果一般。另外住岗加的话,整体转山路程会短0.7公里。
芝热寺寺庙这边是转山途中观赏冈仁波齐北壁的最佳位置。寺庙宾馆在2020年初翻新后,住宿条件有改善。另外要参观朝拜寺庙也必须到这边。
究竟是在岗加还是在芝热寺寺庙区域住宿,就要看个人取舍了。两处隔着拉曲河,有小路相连,路程约800米。所以到了其中一处后还是可以改变主意,只是得多走点路。
下面我先讲住岗加的选项,住芝热寺寺庙那边以及寺庙参观朝拜将稍后接着介绍。
到岗加住宿
不过铁桥,接着沿河右侧(南岸)的路继续走。大致缓缓上升,有几个短陡坡,约1.2公里(30分钟)后到达“岗加”。途中路左侧有通往“希夏邦马宾馆”的分岔小路。整段路要到最后的500米左右开始,才能再次看到冈仁波齐。
藏语“岗”:雪、雪山;“加”:背后、后面,“岗加”即意为“冈仁波齐雪山背面”。山坡旁的新宾馆及板房那里的海拔5090米,低一点近河边的“希夏邦马宾馆”海拔5060米。
紧挨山坡的两层楼新宾馆在2018年完工、2019年开始营业,属于朝圣香客服务的配套,我将其称作“岗加香客宾馆”。另外在后面要经过的尊珠寺下方也有一座结构完全相同的香客宾馆。
岗加香客宾馆有50多间房,每房2~4张床,最多可供160多人入住,住宿价格每人100元。一楼超大的中庭区域是专门考虑印度香客在这里集体用餐或进行活动设计的。宾馆内外环境照片参看下图。因为是新设计新修建,整体条件是转山全程最好的(尊珠寺下方那家香客宾馆也是)。
▲岗加香客宾馆
香客宾馆一楼内靠大门处设有茶馆,除了方便面八宝粥那些快速食品,还可以提供现做的米饭快餐、挂面等,荤素均有。但受材料、人手的影响,现做餐食可能未必每天都有供应。
香客宾馆房间的电力供应靠发电机,要晚间才会发电。宾馆内部两端原本建有卫生间,但由于供水不便,不能使用。公共厕所在外面路旁,得出门走100米,天冷时还是有点远。另外比较逗的是,宾馆客房门锁装的是刷卡电子锁,但估计因为没有稳定的供电,所以电子锁是不起作用的。即使在房间里将内锁锁上,外面旋动门把还能直接开门。如果客人多的话,可能会发生被别人误开房门的情况,建议睡觉时将靠门的床移一下顶住房门。
香客宾馆由于紧挨山脚,在房间看冈仁波齐会被遮挡较多甚至看不到。可以走上后面的山坡到有经幡的平台上,那位置看神山好很多。
香客宾馆旁边还有板房茶馆/宾馆,住宿床位大约每人80元,也提供现做餐食。我2020年10月转山时,看到旁边已加建好了多间新的板房,以后能提供更多的住宿床位。
斜坡往下一点是两层楼房的“希夏邦马宾馆”(参看下图),里面有个小院子正对神山,往年不少印度香客团都会住这里,方便做礼拜。
岗加这个区域因为离神山过近,冈仁波齐显得倾斜,并且神山底部被中间的山坡遮挡,整体形态比在从芝热寺寺庙那边看要差很多。
贤劫千佛宫殿
▲从岗加看芝热寺及背后的贤劫千佛宫殿
从岗加这里往北看,如上图所示,芝热寺背后那座像一堵高墙,有着多个峰顶的大山名为“格桑桑杰东颇章”(藏语:“格桑”:贤劫[佛教名词,下有说明],也有‘美好/幸福时光’意思;“桑杰”:佛、觉悟者;“东”:一千),意为“贤劫千佛宫殿”。
如果想从岗加到河对面的芝热寺去,可以从希夏邦马宾馆左侧(西)旁的小路往下面的河边走,过拉曲上的木桥后右拐再顺着路走即可到寺庙那块。
到芝热寺住宿
介绍完岗加这边的情况,回到刚才的铁桥分岔路处,我接着讲住芝热寺的选项。过铁桥后右拐,沿着那条可以行汽车的大路一直往前(东)走,大致缓缓上升。
郭仓巴脚印
约走430米后,如下图所示的位置,在主道左侧旁有一块大石,其顶上和旁边堆满了小石头。因为藏传佛教信众会从圣物的左侧通过,所以大石左边也被踏出一圈小路。这块大石顶部的印记据说是“郭仓巴脚印”——他在探索冈仁波齐转山路时留下的。
▲芝热寺西侧附近的郭仓巴脚印
接着走会遇到分岔路,往高处的小路是直接去到寺庙,藏族朝圣者大多会先去拜寺庙。对于初次转山者,我建议继续沿靠下面的车路走,先到寺庙宾馆休整。从铁桥到芝热寺宾馆这整段路约1.6公里(40分钟),走了大概900米后开始看到冈仁波齐北壁,越接近寺庙角度越佳。
除了方便面,茶馆也有供应现做的快餐盖饭、挂面等,但只为客人提供素食(可以有鸡蛋)。若人手或材料不足时,现做餐食供应则会停止。宾馆/茶馆这块只有一间在外面的公共厕所。
如果在芝热寺要到对面的岗加,可从之前提到的,西侧旁拉曲河的木桥小路走,但此时是上坡稍累。
沿芝热寺宾馆后面的石头梯级一直往上走就可到芝热寺。寺庙海拔比宾馆高2、30米,梯级陡,气喘的话走慢点。
芝热寺
“芝热寺”是现在官方标准的汉语译名,以前的资料中多写成“止热寺”,还有“哲日普寺”等类似译法。寺庙的藏语名是“芝热贡巴”(“芝”:母牦牛;“热”:牛角;“贡巴”:寺庙),意译即“母牦牛角寺”。
依山坡而建的芝热寺海拔5085米,已有700多年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1986年开始重建。1996年,丁增南江仁波切应邀从青海玉树来到芝热寺主持寺庙至今。芝热寺2016年再次重修扩建完成后,是冈仁波齐周边五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现属于噶玛噶举派。
▲芝热寺
母牦牛角洞
从寺庙主建筑最底下,两尊石狮子间的台阶往上走,通过大门后进入寺庙内,再往前走,上几个台阶就来到“母牦牛角洞”。洞口旁的墙上绘有壁画,中间是狮面空行母(藏语“康卓森董玛”),另外还有胜乐金刚、金刚亥母、莲花生大师、马尔巴、米拉日巴等的画像。
▲芝热寺内的母牦牛角洞
狮面空行母脚印
相传郭仓巴在“母牦牛角洞”修行期间,狮面空行母从附近的大山上采来“萨夏”(一种天然生成、有营养可食用的特殊白色泥土,有时译作“地味”)供养给郭仓巴作为食物,并在寺庙下方的一块石头留下了脚印。此脚印在寺庙宾馆老房子背后,通往寺庙的石头梯级左侧旁,围墙中类似佛龛的凹陷内的一块石头上。由于被后修的围墙遮挡,位置比较隐蔽,因此这个狮面空行母脚印石头现在很少人知道,具体位置见下图。
▲芝热寺下方的狮面空行母脚印
冈仁波齐北壁
在芝热寺或者岗加,转山季期间只要天气好,日出时都可以看到颇为壮观的神山北壁日照金山。但由于冈仁波齐北壁轻微偏东北,基本上除了6、7月份,其他时段日落能有金光的区域并不大,甚至只是北壁西侧出现一条金边而已,没有日出时壮丽。
▲从芝热寺看冈仁波齐北壁日出日照金山
毫不神秘的“冈仁波齐峰神秘现象”
网上关于冈仁波齐的中文资料,包括某某“百科”之类,不少都抄有类似这样一段出处不明的所谓“冈仁波齐峰神秘现象”:
其实只要见过冈仁波齐背面的人,都能理解北壁之所以积雪不多,完全就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就一个字“陡“!有啥子好神秘的嘛!
神山北壁整体看起来近乎一面垂直的墙壁,中部区域的部分岩壁甚至是向下翻的,这样的山体结构决定了下雪时飘到北壁的雪大多都会滑落到山脚下。当然,尽管整个北壁极陡,但岩壁表面也不会光滑如镜,岩层之间、岩石凹凸处还是能够留住一些雪,但因承托面积有限,积雪不会太多也不容易保持太久。
▲最近几年我见到的冈仁波齐北壁积雪情况
三怙主宫殿
从芝热寺/岗加看过去,冈仁波齐前方有三座大山,藏语名为“日松贡波颇章”,即“三怙主宫殿”。
如下图所示,最左边(东)离得较远的山,藏语名为“央迈勇”即“文殊菩萨”;中间是“仙乃日”即“观世音菩萨”;右侧(西)是“夏诺多吉”即“金刚手菩萨”。
▲在芝热寺看冈仁波齐与三怙主宫殿
岗加、芝热寺其他通用信息:
岗加及芝热寺寺庙这边,是惯常转山行程安排中的过夜休息点。因为海拔已近5100米,部分人第一次到这么高的地方会难睡得安稳。如果只是有点头痛而没别的症状,建议可吃止痛片减轻痛楚,第二天的行程会辛苦很多,尽量让自己休息得好一点。
如果临时决定要骑马可找宾馆安排,价格700元/人,送到卓玛拉垭口,后面的路得自己走。
11.转山阶段二:岗加/芝热寺-尊珠寺,行程与沿途圣迹
起点:岗加/芝热寺垭口:卓玛拉(海拔5650米)
终点:尊珠寺
海拔差:上升560/590米,下降840米
整阶段需时:10~11小时
II-1:岗加/芝热寺-乌鸦爪印石东侧补给点(2.1/2.4公里,陡坡+缓坡,海拔上升210/240米,80分钟)
II-2:乌鸦爪印石东侧补给点-开始爬卓玛拉处(2.5公里,缓坡接小段陡坡后大段缓坡,海拔上升180米,1.5小时)
II-3:开始爬卓玛拉处-卓玛拉垭口(1.4公里,先陡坡后缓坡,海拔上升170米,1.5小时)
II-4:卓玛拉垭口-不动地钉补给点(3公里,下山陡坡及缓坡,海拔下降410米,1.5小时)
II-5:不动地钉补给点-“茶馆”补给点(5.7公里,整体缓慢下坡有多段起伏,海拔下降270米,100分钟)
II-6:“茶馆”补给点-尊珠寺(4.6公里,整体缓慢下坡有多段起伏,海拔下降160米,80分钟)
无论哪种方案都需要第一天晚上将食物、水以及衣物行装准备好,第二天吃完早餐可以快速上路。如果是日出前出发,需准备好头灯,并且多穿点衣服(相比第一天)。因为两方案在路线上没有任何区别,所以我就只讲日出前出发这种。本阶段的分解地图如下:
如果住在岗加,则日出前1小时出发,沿着转山主路往东(面朝神山,左)走约750米通过一条桥,再前一点,主路左侧有路汇入,那是从芝热寺宾馆过来的。
如果住芝热寺宾馆,则日出前1.5小时出发,从宾馆门口的小路往东(面朝神山,左)走约470米后,来到拉曲上的铁桥。过铁桥后有两条路,藏族转山者通常会走左侧、从山坡走的路,但乱石多,日出前较难看清路,费力且距离没近多少。根据我多次对比,建议沿着右侧明显有车轮印的路比较好走,往前约650米后就与从岗加过来的主路汇在一起,接着就沿转山主路往东走。
▲芝热寺东侧过桥后的转山路选择
神山北及东壁的最佳观赏、朝拜、拍摄位置
这段陡坡的最后200多米会完全在车路上走,当走到左侧山边有小路汇入主路处,前方的路明显平缓了许多。再往前走约170米,如下图所示,路右侧有一处挂了很多经幡,这附近就是朝拜、拍摄神山的北及东壁的最佳位置,海拔5270米。从岗加来到这里大约要50分钟,从芝热寺出发则1小时左右,具体根据各人速度、状态而定。
▲神山北及东壁的最佳观赏位置
▲这个位置看到的冈仁波齐北及东壁的日出日照金山
继续往前走约110米,留意路左侧有一小一大、表面被涂成红褐色的石头,如下图所示。
▲狼脚印石、乌鸦爪印石
狼脚印石
左边放在一堆石块上、比足球稍大的石头,上面有像犬科动物脚印的凹痕。之前旁边摆了块写着“野狼脚印”的蓝底白字介绍牌,但2020年我6次转山经过这里,都没再看到此牌子。而这块石头原本则是位于刚才开始爬坡前的交汇点附近,后来被搬上来的。
据说这个“狼脚印”是郭仓巴在寻找冈仁波齐转山路线时,度母化身成狼为他指路而留下的脚印,度母引路的故事我稍后会讲。
乌鸦爪印石
在狼脚印石右侧旁,地上那块小茶几般大小的石头表面靠边缘处,有几条斜交的直线纹路,很像鸟类爪子留下的印记,这个是“乌鸦爪印”。
当年郭仓巴探寻转山路线途中,停留在这附近修行,当地的神祇每天都向他供养朵玛(“朵玛”也称“食子”,用糌粑、酥油捏成的食品,作供养诸神之用)。一天突然有只乌鸦飞过来,把他整盘朵玛叼走了,郭仓巴立马看出它是护法神“乌鸦头玛哈嘎拉”的化身。乌鸦接着飞入附近的一块石头里消失了,石头表面则留下现在这个乌鸦爪子痕迹。
玛哈嘎拉(即“大黑天”)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据说其有多达72或75种形象化身。
乌鸦爪印石附近也曾有一个标志牌,但很早就损坏丢失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块特别的石头是什么。
继续往前约250米,转山路两旁有石头房子(如上图所示),这是2020年新修建并在当年秋天启用的补给点,设有茶馆及多间旅馆房间提供基础的饮食住宿。这个新补给点没有具体名称,我暂且称之为“乌鸦爪印石东侧补给点”,海拔5300米,是转山途中最高的补给点。一般不建议在此住宿过夜,海拔太高,多数人都很难睡得好。
这也是翻卓玛拉垭口前最后一个补给点,有需要可以在这儿稍作休息、补充能量,下一个补给点要走4个来小时才能到。
本阶段的分解地图如下:
离开“乌鸦爪印石东侧补给点”前行,大致较缓上升,很快就是石块砌的抬高路段,路面石头高低不平,小心崴脚。约650米后来到一个陡坡前,这时不要再走往右侧延伸的石砌抬高路,远很多,而是沿左侧的小路爬坡,“小天葬台”就在斜坡上。
这个斜坡看起来挺陡,其实并不长,路程只有约240米,海拔爬升约50米。不要被网上那些徒步攻略的夸张说法吓倒,因为短,整体还没刚才从岗加/止热寺上来的那个坡累,一般人边走边歇也就20分钟便爬到坡顶,可以视作翻卓玛拉前的一个热身。
▲小天葬台爬坡路段及斯巴恰天葬台(小天葬台)
斯巴恰天葬台(小天葬台)
沿着山路往斜坡上爬一小段,如上图所示,路右侧附近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嵌入地面的岩石像一块大石板,那里就是“斯巴恰度具”,(“度具”:天葬台),即“斯巴恰天葬台”,其他资料上也有写作“斯瓦采/寺巴恰天葬台”或俗称“小天葬台”。
古代印度有将死者尸体直接放到树林中,将遗体布施鸟兽虫蚁的葬俗。汉传佛教将原梵语半音半意译为“尸陀林”,因为树林幽深而寒,又叫作“寒林/清凉寒林”。据佛教典籍记载,在古印度有八大尸陀林(八大寒林)。尸陀林也是佛教一种重要的修行场所,最能让人了解空苦无常,去除贪欲放逸之心。
也有说法称“清凉寒林”是八大尸陀林之一的名字,在印度菩提迦耶附近,而冈仁波齐东北侧转山路旁的这个“斯巴恰天葬台”则是其“复刻版”。
据说冈仁波齐周边有四个天葬台,但只有色雄的“五百罗汉天葬台”(大天葬台)、神山东北侧的“斯巴恰天葬台”(小天葬台)这两个在外转路附近容易到达的才广为人知。
这些年我转山多次路过小天葬台,都没发现有天葬痕迹。我问过多位当地藏族人,他们都说现在神山周边的天葬,只在色雄的大天葬台上进行,包括小天葬台在内的其他天葬台已没再进行天葬了。
有些转山信众来到小天葬台时会进行祈祷仪式,期望死后的中阴身能顺利投生,去到更好的下一世。部分人还会在这留下自己的旧衣服,或者一撮头发之类的个人物品,日积月累导致小天葬台周围经常遍布衣服杂物,感觉像个“垃圾场”。
曾负责主持芝热寺重建工作、并多次组织冈仁波齐转山路垃圾清理活动的喇嘛多杰才周则不建议这种做法,认为既有违佛教习俗,还会破坏自然环境。另外旅游公司也会不定期对小天葬台上遗留的这些物品进行清理,我最近两年经过这里,看到所放置的这类物品都比前些年少很多。
狮面空行母宫殿
爬到小天葬台所在陡坡的顶,前面一段较长的路(约1.5公里)大致是缓缓上升。路右(南)侧旁的大山名为“康卓森董玛颇章”(藏语“康卓森董玛”:狮面空行母),即“狮面空行母宫殿”。
▲狮面空行母宫殿及山脚的业镜
业镜
边走边注意看路右侧“狮面空行母宫殿”山体近山脚处(如上图所示的位置),在石头堆里有一块估计1米多高、近似椭圆型、正面很平整、被涂成棕红色的大石头。这块很像镜子的石头称为“列及乜隆”(藏语“列”:业[佛教术语];“及”:的,之;“乜隆”:镜子),即“业镜”。
从小天葬台陡坡顶开始算,向前约450米,如下图所示,来到差不多正对“业镜”镜面的位置,留意路边右侧旁放了一块涂成暗红色的石头(旁边通常会有不少经幡)。有些藏族朝圣者会在这块小石头的位置,眼睛闭上一会再睁开看山边上的“业镜”,据说造业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颜色,有些人还看到镜中出现其他图像。
▲业镜及路旁的观看处
这“业镜”也称作“辛寂乜隆”(藏语“辛寂”:阎王),即“阎王之镜”,阎王用它来评判亡灵生前的善恶,以决定其轮回。转山者来到这里,要对镜子发愿决心洗净之前的罪恶,今后不再做恶业。期望死后在真正的阎王镜子中回看自己往生的行为,里面显现的都是善业而没有恶业。
三层斗力石
继续往前走约150米,路右侧挂了很多经幡,旁边有三块叠罗汉般垒起来的大石头,名为“杰多松则”(藏语“杰多”:斗[dòu]力石;“松则”:三层),即“三层斗力石”。
▲三层斗力石
“三层斗力石”旁原本有一块固定在铁柱上的蓝底白字标志牌,后来柱子坏掉了,标志牌就被随意摆在斗力石旁。如上图中所示,标志牌上前半段关于三层磐石的汉字,应该还能猜出大概意思。但后半段“在右的是圆形石头,铜镜”这句,估计很多人会懵,哪儿是右?哪块圆形石头?——其实这写的就是前面介绍过的“业镜”!
而“业镜石”与“三层斗力石”还有约250米距离,标志牌上这个“右”也右得忒潇洒了。不了解的人看到这句话,最多只会在旁边找找有没有一块所谓的“圆形石头”,而不会去瞧200多米外的山坡上。我看了一些网上的游记,甚至有人以为“圆形石头,铜镜”是三层斗力石中的一块……转山路上一些标志牌因为支柱损坏掉下来,本来有方向性的说明文字,就完全凌乱了。
而斗力石牌子最后的“比力牵引”这句汉文又是绞尽脑汁都想不通的神翻译,其实对应藏文的末句大意是说(造业)不同的人看(业镜)会显现不同的迹象,估计汉译原本是想写“业力牵引”。
面朝“三层斗力石”,在其左侧(南)大约3、4米的地上,有一块顶部被涂成暗红色的尖尖石头,据说也可以在那个位置来观看“业镜”。
善恶检验石缝
继续前行,如下图所示,在接下来的石砌抬高路段的第一个明显左拐弯处(从三层斗力石开始算,约走220米),留意路左侧旁三块靠在一起的巨石(最右那块上面通常有很多经幡),有称之为“迪帕卡那”(藏语“迪帕”:罪孽;“卡那”:善与恶、黑与白),大意是“善恶检验石缝”。石头之间那窄窄的缝隙,据说罪孽深的人是钻不过去的。
▲善恶检验石缝
相传一胖子、一瘦子以及一小孩转山来到这里,他们去钻这个“善恶检验石缝”,胖子轻松就过去了,瘦子却被卡住了,大家就知道瘦子的罪恶比较大。后面小孩去钻也被卡住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多罪孽呢?大家想了一下也明白了,原来是他上辈子带过来的。
还相传一个有罪恶的人被卡在石缝中,怎么拉也拉不出来。最后只好让别人用刀斧把他身体砍开一个口,放掉一些血后,才得以脱身。据说现在“善恶检验石缝”石头表面那些橘红痕迹就是那人喷出来的血染成的。
冈底斯藏医学院的其美多吉老师说,“善恶检验石缝”这里是验证转山者在“虎头、豹头自生像”以及“业镜(阎王之镜)”两处的发愿是否够真诚,恶业是否已清除。如果钻不过去的话,则说明还不够虔诚,罪孽还未洗净。
其美多吉老师提到,“善恶检验石缝”应该从右侧那个缝隙的背后开始钻,从前面出来后,再钻进左侧缝隙,最后从左侧背后出来。左侧的缝隙更窄,要能通过那个缝隙才算。但实际上我多次观察藏族转山者钻这个“善恶检验石缝”,都是各有各的走法。
大致在这里开始,再往前走手机(中国移动)就没信号了,要等到翻完卓玛拉再往下走一段路,接近下一个补给点时才重新有信号。
从“善恶检验石”继续走约650米,来到前方的山脚,转山路变为向右的陡峭上坡路,从这里就正式开始爬卓玛拉了,但在这儿是看不到垭口的。
▲开始爬卓玛拉处
卓玛拉海拔5650米这个数字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在正式开始爬坡这位置,海拔已是5480米,离垭口剩下170米左右的海拔差,路程约1.4公里,爬到垭口最高处大致需要1个半小时左右。
网上有些攻略/游记把这段路渲染成所谓的“地狱坡”,搞得后来者人心惶惶。有时“高反”可能就是因为心里暗示造成的,一听这么“恐怖”的名字立马就喘不过气了。当然,翻卓玛拉这段上坡路确实是转山全程最辛苦的,但之前已有两次爬陡坡的热身,只要不是有厉害高反的人,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还是能够慢慢完成的。
我的爬坡经验是:按自己的步伐匀速往上走,当感觉体力已经用了七、八成,就停下休息。休息点尽量选山路内侧、地面较平整,也不挡别人路的位置。休息时背风站着即可,头部持平,手自然垂下,一般不建议经常坐下休息,因为起来费劲。可以趁休息时喝水、吃干粮。当感觉体力恢复到八、九成了,又继续走,按此重复。对于翻卓玛拉这种陡峭的上坡路,我一般是20~30步休息一次。
孝敬父母检验石
开始爬坡往上走130米左右,右侧远处的冈仁波齐就被挡住了,并且在翻卓玛拉全程都不可见。再走前约4、50米,参看下图位置,留意主路右侧近斜坡大岩石旁,有个很多小石头堆成的玛尼堆,后面竖着一块石碑状的石头,表面被朝圣者的酥油涂得乌黑发亮,藏语名“帕玛仅林杰萨”(“帕玛”:爸妈;“仅林杰”:报恩;“萨”:地方),意为“孝敬父母检验石”。据称可用以检验转山者是否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闭上眼睛,手指伸过去能插进“检验石”上的小洞,就说明能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检验石
贤巴将军洗手处
再往上走约110米,转山路出现右拐,紧接是一个很短的陡坡,之后在坡顶90度左拐从山脊上走。在融雪季节,陡坡底部(转山路左边)有从上面流下的小溪流,溪流左侧旁陷入地里的一块石头上有手掌形状的凹陷,此处藏语名为“贤巴迪喇区萨”,即“贤巴将军洗手处”。
▲贤巴将军洗手处
格萨尔王的将军贤巴在打仗时对敌人毫不留情,杀人就像屠夫宰杀动物那样(“贤巴”在藏语就有“屠夫”的意思。其名在《格萨尔王传》汉文版常译为“辛巴”)。相传他转山来到这里,立誓不再杀生,并用溪水洗手以示清洗他之前的罪恶,路旁石头上凹陷痕迹则是贤巴留下的手印。
据说转山者在此处发誓不再杀生,即可洗净自己以前猎杀、屠宰动物导致的罪孽。藏区朝圣者会将溪水舀到石头手印内,再用来洗手。
小溪流附近由于是V字形地势,所以经常挂着大量经幡,很多时候都要从经幡下钻过,视线遮挡厉害,因此“贤巴将军洗手处”这个圣迹很容易错过,请留意看上图的位置标示。
转山路变为在山脊上走之后,前方有几个很陡的坡,可以按照先前介绍的方法走走歇歇。
雪山狮子自生像
而路右侧(西南)的山体就是刚才介绍过的“狮面空行母宫殿”山的东北面,山顶有一块大冰层。有称这里作“雪山狮子自生像”,如果留神看,整个山峰的上部,确实挺像一头头朝右的狮子,冰层则是狮子的躯干。
▲雪山狮子自生像
罗布桑布的红糖
从山脊路往上爬约110米,在一个陡峭的拐弯处(这里也很容易错过,旁边有个固定在地上的蓝色垃圾桶可做路标,请参考下图的位置),路左侧旁有几块棕黄色、被转山者磨出坑坑洼洼的石头,被称作“罗布桑布的红糖”。据说是大商人罗布桑布(就是之前“色雄金盆”名字由来的故事主人公)与他的商队转山时遗落的红糖块变成的。
▲罗布桑布的红糖
红糖(粗糖)是藏区传统饮食中的重要材料,很多种日常或供神的食物制作中都有加入红糖。当年罗布桑布的商队一直来往于藏地、汉地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进行货物交易。古印度是蔗糖的发源地,现在塔钦当地人用的红糖(块状粗糖),不少还是印度的产品。而红糖的藏语则是来自尼泊尔语的借词。
有些转山的藏族人会把红糖调开后涂抹在脸上,用以防晒护肤。所以在途中看到有人脸上一块块棕红色的痕迹,不要以为他们是“纹脸”,其实是涂了红糖浆。
业之马
继续往上爬约100米,路右侧有一块巨石,表面上贴了很多个人照片,而岩石底部放了许多身份证、首饰之类的个人物品。
这块巨石名为“列及达布”(藏语“列”:业[佛教术语];“及”:的,之;“达”:马;“布”:雄性的),即“业之马”。一些藏族转山者会爬上去,面朝着卓玛拉垭口做出骑马的姿势,期望以后在走路、骑马、开车等长途跋涉中遇到难走的路或麻烦事,都能得到这匹“马”的及时帮助,化险为夷。也有说来到“业之马”这里,转山者要向“马”祈愿:如果死后到了中阴阶段,实在走不动的时候,希望能骑上它走完中阴剩余的路,帮助自己更好地投生。
▲业之马
当地朋友跟我说,因为藏族传统中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一般都不会让女性骑马上。所以这块“业之马”石头只能男的骑,女的不能骑。我转山途中在“业之马”旁经过20多次,确未见过有女性爬到这块岩石上。
至于“业之马”岩石上贴的个人照片,不一定都是已去世的人。有说法称转山者贴相片在此,是为生者祈福,希望日后路途中如遇到麻烦能转危为安、顺顺利利;而将逝者相片贴在这,是愿这匹“马”背着逝者,将其带去更好的来生。翻查了我转山途中拍的照片,起码在2014年6月下旬,“业之马”岩石正面还没有贴相片,后来才陆续出现的。
“业之马”海拔约5570米,从山脚的“开始爬卓玛拉处”到这里,路程其实只有550米左右,但因为海拔高、坡度大,所以走上来约需50~70分钟。“业之马”再往前走30米左右,可以看到前面的路明显平缓很多,翻卓玛拉最难的路段已结束,一直到垭口都没有刚才那样的陡坡了,走到垭口最高点还要半小时左右。
阎王之秤
从“业之马”开始往前约190米,在路左侧旁有一块竖立的长条形的石头,上面经常被转山者用哈达之类的布条挂了很多小石头,这被称作“辛寂迦玛”,(“辛寂”:阎王;“迦玛”:秤、天平)即“阎王之秤”。代表阎王用来称量亡灵生前所作善恶多少的秤,从而决定其轮回的去向。而转山者挂上去的小石头则代表着秤砣,来到这里发愿不做恶事,死后被称出来都是好的,没有坏的。另外也有将这块竖立的石头称为“量身高的尺子”,寓意类似,但我还没了解到确切说法。
▲阎王之秤
往路远处看,遍布经幡的地方就是卓玛拉。继续前行约350米,路右侧有个绿底白字的“卓玛拉”标志牌,这牌子是一些人的打卡热点,但离垭口最高点还有约15米海拔差、180米左右的路程。
度母石(二十一度母宫殿)
再往前100米左右,两旁遍布经幡的路右侧附近有块巨石,但常被经幡裹得严严实实,因此有时只能看到鼓起来一大块,未必看得出是一块岩石(请参看下图的位置)。
▲度母石(二十一度母宫殿)、卓玛拉
郭仓巴当年一路寻找可行的冈仁波齐转山路线,来到小天葬台附近,看到旁边有两条路可以走。正犹豫该走哪条时,面前突然出现了二十一匹狼。他冥想了一下,知道是二十一位度母的化身,就跟着狼群走。狼群一路引着他来到现在的卓玛拉山口,便钻入旁边的巨石中消失了。
这块巨石后来就被称为“度母石”或者“二十一度母宫殿”。因为“度母”的藏语是“卓玛”,旁边这个垭口就叫做“卓玛拉”(“拉”:垭口、山口),即意为“度母垭口”。
相传度母是由观世音菩萨慈悲之泪所化现,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以前“度母石”还没被那么多经幡遮盖时,也有转山者会贴相片到上面,期望去除自己的罪孽,祈求二十一度母庇佑,给自己前行的信心和勇气,去完成修行事业。
卓玛拉
从度母石(二十一度母宫殿)旁再往前,则是经幡从中一段窄窄的小路。卓玛拉的最高点,亦即转山全程最高点,就在约70米后的小路末段,海拔5650米。
很多转山信众来到卓玛拉都会诵经念咒、叩拜、煨桑、撒龙达。翻过卓玛拉,代表已洗净了今生的罪孽,同时也积累了福报,将获得更好的来生。
▲转山者在卓玛拉上撒龙达及向冈仁波齐方向朝拜
卓玛拉垭口的风经常比较大,不建议久留,下一段路则基本是下坡。
卓玛拉开始向下走这段属于危险路段,虽然距离不长,但坡度陡、路面有沙化,容易滑倒。建议用登山杖先在前面做好支撑点,再移动脚步。如果这段下坡路遇到结冰,更要弯曲双腿放低重心、谨慎通过。
▲从卓玛拉往下走的一段危险陡坡路
慈悲湖(空行母沐浴池)
卓玛拉下方有个小湖,藏名“康卓玛图吉津布”(藏语“康卓玛”:空行母;“图吉津布”:沐浴池),意为“空行母沐浴池”,有时也简称其为“图吉津布”(沐浴池)。
此湖在现今的中文旅行资料里大多称作“慈悲湖”,应该是直译自最近数十年来英文资料中常用的一个名称“LakeofCompassion”(或写作“LakeofMercy”)。
而与“慈悲湖”对应的藏文名字,至今我只在一份尼泊尔近年出版的英藏双语冈仁波齐转山地图中见过,写成(图杰钦波措——“图杰钦波”:大慈大悲;“措”:湖泊)。但我手上几份权威的冈仁波齐藏文资料,都没有提及这样的名称。我也专门就这个名字询问过多位熟悉冈仁波齐的学者、僧人及当地人,他们都说没听过这样的藏语叫法。而由于这份尼泊尔地图上标注的“藏文”文法错误不少,因此我怀疑里面这个藏文名是根据英文名称反向翻译而来的。
目前我还查不到“LakeofCompassion”此英文名字的确切由来,但因为“慈悲湖”这个中文名称已成使用习惯,我也暂时沿用。
慈悲湖湖面海拔高达5570米,气温低,每年10月中至次年6月中基本都是冰封。而旁边山上冰雪融化量时多时少,所以不同时段的湖面形状也会有差异。
以前有一位康区(大致是现今云南迪庆、四川甘孜、青海玉树、西藏昌都等地,也常称作“康巴”)的妇人,背着年幼的孩子千里迢迢来冈仁波齐转山。她翻过卓玛拉后觉得口渴,看到路下方不远处有个小湖,就走到湖边弯下身子喝水,没想到背上的小孩一下子滑出来掉到湖里淹死了。康巴妇人极度悲伤懊悔,于是就不停地连续转山,希望神山能够饶恕她的罪孽。当她转到第十三圈,实在太累了就靠在路边的石堆上休息。等她醒来发现身旁石头上出现了自己手臂压出的印记(预告:后面我们将会见到这块神迹石头)。她顿时明白这是神明的提示,已经宽恕了她的过错。自此以后,藏地便有转冈仁波齐要转十三圈作为基本标准的习俗。
转山的藏族人极少会下去慈悲湖,反而有些印度朝圣香客团会到湖边进行供奉祈祷,甚至下湖沐浴。印度教徒将这个湖称作“GauriKund”。“Gauri”(音:高丽)是印度教主神Shiva(湿婆)妻子Parvati(帕尔瓦蒂)的别名;“Kund”即“水池”,“GauriKund”意为“高丽(帕尔瓦蒂)沐浴池”。
从卓玛拉下来的小段陡坡转为左拐后,接下来的一段路大致缓慢先降后升,可以看到前方还要上一个小坡。这段路是欣赏慈悲湖不错的角度,注意不要太靠近右侧悬崖,以免发生危险。
▲慈悲湖(空行母沐浴池)
走上小坡的平台后,很快是一段非常陡峭的下坡路,路面上碎石多,极易滑倒。这是整个转山路上最危险的路段,除了用登山杖做支撑,也可以用手扶着路边的大石头,小心一步一步移动。
▲下坡危险路段
下完危险斜坡后,前方的路虽然一直都是下坡,但坡度明显平缓。接着会在一块基本长年不化的冰面上走过,冰层有时会出现冰裂缝,但整体危险性不大,沿着前人的脚步印记慢慢通过就好了。
▲转山路从冰层经过及山上的业斧
业斧
如上图所示,这时留意前方右侧的山上,有一块形状特别,既像斧头也像马头的岩石,名为“列及达日”(藏语“列”:业[佛教术语];“及”:的,之;“达日”:斧头),即“业斧”。或者称这岩石是“马头明王(旦真)的马头”,而岩石所在的整座山被称为“旦真颇章”——马头明王宫殿。
米拉日巴、那若苯琼脚印石
过了冰层继续沿着转山土路往下走约760米,路右侧有一条用石块砌成、宽可行车的抬高路段,这条石头路是断头路,只修了约140米就废弃了。看下图的标示,在石头路尽头左侧是一块巨石,其后面的地上有一块形状较为平坦的大石头,表面有多个混乱的印记,据说这些是“米拉日巴、那若苯琼脚印”——两位大神在此再次相遇,相互拉扯对方要按自己的转山方向走而留下的。
▲米拉日巴、那若苯琼脚印石
如果去看这块脚印石,建议看完后从石头路原路返回转山主道土路继续往下走。接着留意右方(南)远处,天气好可以看到纳木那尼峰,而下面河谷边上的道路就是转山回程路。大致从这附近起,手机信号开始恢复了。
▲远处的纳木那尼
继续沿土路走约500米后,前面下河谷的山坡变得明显陡峭,转山土路也从开始的一条变成了到处发散的“无数条”,这是另一处危险路段。
这段下河谷的陡坡土路在大量转山者的不断踩踏下,路面没有草,沙化得很厉害,泥土非常松。特别在天气干燥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我前些年走也滑过3、4次。而回看我20多次转山的GPS轨迹记录,在这段没有一次走的路是相同的,因为这段路有无穷种走法。根据我多年多次不同走法的体验,走最左侧(北)那边的路相对安全些。由于那里最远,愿意走的人最少,地面植被保留得更多,反而更踏实。
▲下不动地钉补给点的陡坡险路
这段下坡时先用登山杖在前面支撑,双腿稍微弯曲降低重心,尽量踩在路边的草或者大石头上,边走边看前方的路况,随机应变。
东北佛祖脚印(东北不动地钉)
快下到河谷时,土路的坡度变得平缓许多。如下图所示,留意补给点石头房子背后(西北)约20米处斜坡上的一块巨石,释迦牟尼在冈仁波齐东北侧踩下的脚印——“东北佛祖脚印”,也称作“东北不动地钉”就在这块巨石的顶上。这个佛祖脚印的藏语名为“夏布迹查多”(路旁绿底白字标志牌写“夏吉查多”),“夏布迹”:脚印;“查多”:石头、岩石——即“岩石上的脚印”。
▲东北佛祖脚印
很多中文资料都将此处的地名直接称为“不动地钉”,因为佛祖在神山四周踩了四个脚印,所以冈仁波齐一共有四个不动地钉。但如果只讲“不动地钉”又没具体指哪个方位的,通常都是指这个下完卓玛拉,来到河谷旁的“东北不动地钉”。
虽然从卓玛拉一路下坡到河谷感觉已走了不少路,但“不动地钉补给点”的海拔还有5240米,是转山路上第二高的补给点,建有石头房子、板房可提供基础食宿。
不动地钉离回到塔钦还有约21公里路程,这是翻过卓玛拉之后,旅游公司救援车能到达的最远处,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走不动或不想继续走,可做好叫车的打算。
B计划:
如果在下午6点半之后到达不动地钉,并觉得自己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的话,则不建议继续往前走。因为从这里到当天的既定休息点——尊珠寺还有10公里,在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可能要走差不多4小时甚至更久才能到。由于河谷西侧高山的遮挡,天色会暗得早,如果还继续走,后面可能有大段在走夜路,对于无经验者不是好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则建议在不动地钉补给点休息过夜,恢复精神体力后,明天天亮一大早继续出发。
离开不动地钉补给点,沿着转山路继续往前,马上会经过一条木桥,接下来有大段路都是沿着河谷东岸走。过木桥后的一小段路经常会被山边溪水所淹,这时需要在路左侧的斜坡上走一下。
不动地钉东侧旁这条河称作“琅曲”,有些资料则直接使用其下游的名字“宗曲”。从这里开始,转山路也改为大致向南了,整体一路缓缓下降,途中有多个起伏,但坡度不大。
转山余下往回走的路,经常会遇到迎面的大风。特别是9月中下旬开始,冈仁波齐周边基本每天中午起就连续刮西南到东南大风,一直持续到太阳下山后约一小时才消停,风速往往可到每小时30~60公里(4~7级),有时阵风甚至达到80公里/小时(9级)。因为转山后段主要是往南或西南走,就刚好是迎头风,有时烈风甚至会把人吹得晃动。在迎面大风下,不但身体不舒服,还非常影响行走速度。这时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并用头巾之类把口鼻遮住。路上休息时可以坐在较低处的石头或草地上,背对风向。
第三朝拜处
从不动地钉补给点开始,走大约1.8公里(30分钟)后,来到一个小左拐弯处,路右侧是补给点,有帐篷茶馆及新修的板房,路左侧旁斜坡上则建有手机基站和太阳能电池板,可作为参考标志物。这里就是转山路上的“第三朝拜处”(第三恰采岗/东恰采岗),海拔5150米。
在“第三朝拜处”往右侧(西)看,天气好的时候,远处可见到冈仁波齐峰顶尖尖一小块,这是神山东壁以及相接的南壁、北壁的一点点。
▲在第三朝拜处看冈仁波齐顶部
第三朝拜处之前约150米到之后约450米的范围,是正常转山路上,从爬卓玛拉不久后开始,唯一能再次看到冈仁波齐的地方。继续往前,神山则很快被其他山挡住,在回到塔钦前的一路上都不可再见到。
祥寿仙女宫殿、多闻天王宫殿、吉祥多门塔
顺着冈仁波齐东壁往左边看,琅曲河谷右侧(西岸)相连的三个山头,如下图所示,最近(北)的山藏语名为“扎西次仁玛颇章”(“扎西次仁玛”:祥寿仙女),即“祥寿仙女宫殿”。
▲祥寿仙女宫殿、多闻天王宫殿、吉祥多门塔
远一点(往南)的山名为“南却协颇章”(“南却协”:多闻天王),即“多闻天王宫殿”。
而最远的山峰名为“扎西郭芒确典”(“扎西”:吉祥;“郭芒”:多门;“确典”:佛塔),即“吉祥多门塔”。
吉祥多门塔也简称“吉祥门塔”或“吉祥塔”,为“八大佛塔”之一。八大佛塔是佛教徒用以纪念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个重大事件而建造,其中第三座——吉祥多门塔是纪念佛陀在鹿野苑首次讲法(初转法轮),所以也常称作“转法轮塔”。
八大佛塔每座的造型各有不同,吉祥多门塔的佛塔基座上塑造或绘制有多个门,寓意通往觉悟之路的八万四千法门。不少来过西藏的人应该到过日喀则江孜县的白居寺,里面的“白居塔”就是一座吉祥多门塔。
继续前行,主路右侧旁会有从河床上走的捷径。但因为这条河的水流丰富,特别是在融雪季节,河床泥土很松软,鞋子容易陷入弄湿,无经验者还是一直沿主路走比较好。
从第三朝拜处往前约1.7公里(30分钟),转山路右拐,过一座铁桥后改为沿河谷西岸走,接下来的路会有多个不太陡的起伏。
药师佛宫殿
在前方河谷东侧(左)旁,那座形状犹如大型建筑的大山,藏名“桑杰缅拉颇章”(藏语“桑杰缅拉”:药师佛),即“药师佛宫殿”。
而正前方最远处那座有着三个峰顶的大山,整体形状非常像一只“大鹏金翅鸟”,藏语名为“益西穹颇章”(“益西:智慧”;“穹”:大鹏金翅鸟/大鹏鸟),即“智慧大鹏鸟宫殿”,这座山我会在下一阶段中再讲。
▲药师佛宫殿、智慧大鹏鸟宫殿
从铁桥往前约2.2公里(40分钟)后,来到一个有石头房子的补给点,路边有个写着“茶馆”的标志牌,我就将其称作“茶馆”补给点,海拔4970米。这里可以提供简单食宿(有时能提供现做餐食),旺季还有临时搭建的帐篷以容纳更多转山者。
噶玛巴黑帽石
离开“茶馆”补给点后,前方的路有几个稍陡的起伏。约2.1公里后(40分钟),路右侧一个很多经幡的地方,路旁那块很像帽子的大石头,是“噶玛巴黑帽石”(藏名“噶玛巴乌夏迹”,“乌夏”:帽子;“迹”:印记)。据说是某一世噶玛巴(大宝法王)转山时在此休息,由其所戴的黑帽宝冠自然形成的。黑帽宝冠是噶玛噶举派最高领袖噶玛巴传承的标志,相传是众多空行母以头发织成供奉给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
▲噶玛巴黑帽石
近几年因为“噶玛巴黑帽石”经常被大量经幡覆盖,容易错过。“黑帽石”走前几步有一块新立的绿底白字标志牌,上面的汉字介绍写“噶举派大师休息处”,可做参考标志。
离开“噶玛巴黑帽石”约500米后,转山路开始变成西南向。注意这里的一段下坡路,路面小碎石多容易滑倒,走路两侧相对安全些。
在左边,即药师佛宫殿山的南侧有一条名为“拓仟曲”的河汇入“琅曲”,往下的河流则称为“宗曲”。
从“噶玛巴黑帽石”开始算,约1.2公里(20分钟)后,转山路左侧旁有一个名为“改则茶馆”的石头房子补给点,但此处距离今天的既定终点——尊珠寺只剩下1.3公里路,若状态没问题可不歇继续往前,大概20分钟即可到达尊珠寺。
如下图所示,在接近尊珠寺,过一小木桥后,主路右侧有小路直接通往山坡上的寺庙。多数人来到尊珠寺这儿都有点晚,建议先吃饭休息,明天一早再去寺庙参观、拜佛,则继续沿主路往前方那座两层的“香客宾馆”走去。
▲尊珠寺及香客宾馆
在香客宾馆前50米处的左边(南)有一条大路,连接跨越宗曲的水泥大桥,那是车路,不要往那边走。
尊珠寺住宿
尊珠寺香客宾馆(海拔4810米)与神山北面的岗加香客宾馆是同期建设、同期启用,结构设施完全一样(包括奇葩的房门锁),具体可以参看之前的介绍,住宿价格也是100元/人。进大门后右侧是茶馆,可以提供现做的饭菜、面条,也做早餐。
尊珠寺香客宾馆对面还有板房,山坡上尊珠寺旁也有寺庙附属的宾馆/茶馆,都可以提供食宿。
那些选择两天转完的人,会跳过尊珠寺继续走下去。因为转山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从岗加/芝热寺到翻完卓玛拉的9公里路难度高、体力消耗厉害。下到不动地钉后又再走了10公里才到尊珠寺,身体已很疲惫。接下去还有近11公里才能回到塔钦,若继续赶路,后面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不少人基本是机械地拖着毫无感觉的双腿在强撑,因此回到塔钦大多都是入夜后数小时甚至接近午夜了。另外在前面有一段悬崖边的路段,晚上走也会增加危险。
12.转山阶段三:尊珠寺-塔钦,行程与沿途圣迹
起点:尊珠寺
终点:塔钦
距离:约10.6公里
海拔差:下降120米
整阶段需时:3.5~4小时
III-1:尊珠寺-宗堆补给点(6.7公里,整体缓慢下降有多段起伏,海拔下降130米,2小时)
III-2:宗堆补给点-塔钦(3.9公里,先降后升有多段小起伏,海拔上升10米,1小时)
尊珠寺
尊珠寺寺庙海拔4830米,在香客宾馆后面的山坡上,从宾馆大门前斜坡的小路往上走几分钟即可到。注意:这条小路旁长了很多荨(qián)麻,样子有点像薄荷(就是下图那款),注意不要用手去碰,不然给上面不起眼的小刺扎到得疼上半天。(我不会告诉你我是怎么知道的~)
▲荨麻
“尊珠寺”的藏语名为“尊珠普贡巴”(“尊珠”:神通、法术;“普”:山洞;“贡巴”:寺庙),意为“神通洞寺”。现在官方标准汉语译名为“尊追普寺”,之前也写作“遵珠普寺”、“仲哲普寺”、“祖楚寺”等,较新的中文资料更常使用“尊珠寺”这个写法。
尊珠寺规模很小,上山坡后由东侧的门进入寺庙院子,中间是一根经幡柱,西侧是主殿,西北角是护法殿,供灯房在南侧。
院内北侧墙边摆放了几块特别的石头,寺庙管理人员向我介绍,这些神迹印记石头原本都在尊珠寺往前的转山路旁,因为体积较小怕被损坏或被盗,几年前就收集到寺庙内存放。
还记得慈悲湖康巴妇人的故事吧?如图所示,最左边那块就是康巴妇人手臂印记——她转山转到第十三圈,靠在石头上休息时留下的。
▲尊珠寺院子内及康巴妇人手臂印记石头
其他几个印记石头的故事由来,我在2020年7月及10月曾两次专门采访了几位僧人、学者及当地人,但依然有较多疑问。所以待之后继续考证,再补充到新版本的《冈仁波齐转山朝圣指南》中。
神通洞
▲尊珠寺主殿内的神通洞
话说米拉日巴与那若苯琼分别以顺时针、逆时针转山,某日于此又再次相遇,这时突然下起大雨。米拉日巴对苯琼说:“我们建个屋子来避雨吧,你修墙还是建屋顶?”苯琼答:“我来修墙”,就用法力将旁边的岩石切成几大块准备拿来砌墙。米拉日巴也立即使出法术,将苯琼刚切好的石头变成小碎块无法使用,气得他直瞪眼。苯琼只好等米拉日巴停下法术后,再找另外的石头将墙建好。米拉日巴则再使出神通,让一块大石块飞起来盖到上面做成了“屋顶”。
米拉日巴走进洞内试了试,觉得矮了,用头向上顶高一点,石头上留下他的头印手印,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位置可询问僧人或寺庙工作人员)。这大神又发觉自己用力过猛推太高了,就蹦到洞顶,在石块上踩一脚把“屋顶”压低点。两人比赛神通建成的石洞,后来就被称为“尊珠普”——“神通洞”,尊珠寺就是在这个神通洞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从主殿左侧的西门走出寺庙,然后沿外墙右拐,往斜坡上走几步,墙边陷入地面的平板状石头,就是刚才寺庙主殿内“神通洞”顶部石头的另一面。如下图所示,上面那个印记就是米拉日巴脚印,他调整山洞高度时用脚踩留下的。
▲神通洞顶部石头上的米拉日巴脚印
智慧大鹏鸟宫殿、大鹏鸟眼泪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座“智慧大鹏鸟宫殿”(“益西穹颇章”)大山么?它就在尊珠寺的正对面(东南),宗曲河的南岸边上,但从尊珠寺这个位置看,形状反而没之前路上看到的那么像。
在此山上高处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泉眼,代表大鹏鸟的双眼,其泉水则被称为“大鹏鸟眼泪”,据说可以明目、治疗眼疾,对人或者动物都管用。尊珠寺僧人会定期上山采泉水,在寺庙主殿的法物流通处有售。因为泉水来自两个单独的泉眼,所以“大鹏鸟眼泪”还按左右眼装成独立的两瓶。至于瓶身标签文字称“大鹏鸟山”的海拔为6200米是错的,我用GoogleEarth看了下数据,这个山峰海拔5800米出头。
▲智慧大鹏鸟宫殿及大鹏鸟眼泪圣水
冈仁波齐刹土保护神宫殿
而尊珠寺背后(北)的大山名为“底斯辛琼颇章”(“辛琼”:刹土/净土保护神),即“底斯(冈仁波齐)刹土保护神宫殿”。
▲尊珠寺背后的底斯(冈仁波齐)刹土保护神宫殿
从尊珠寺西门离开寺庙后,可沿山腰小路继续向前(西南)走,往下会汇入主路。
近几年来,冈仁波齐转山路旁看到的新玛尼石,不少都是用电动工具“快速生产”的,线条显得特别生硬粗糙,丧失了以往手工雕琢的艺术性。
▲尊珠寺西侧附近玛尼墙的老玛尼石
接下来这段转山路以平缓下降为主,也有多个起伏,但坡度、长度都不大,在经过一晚休息后,多数人都觉比较轻松。由于这段路海拔不高,都是在宗曲的北岸边走,转山季的不少时候沿途遍地绿草,旁边河水潺潺,一大早走起来神清气爽挺舒服。
东南佛祖脚印(东南不动地钉)在哪儿?
相传“东南佛祖脚印”(东南不动地钉),即释迦牟尼在冈仁波齐周边踩下的第四个脚印,就在尊珠寺附近。权威藏文资料称这个佛脚印名字为“夏布迹噶尔莫”(“夏布迹”:脚印;“噶尔莫”:白色),意为“白色的脚印”。
不过这个脚印连很多本地人都压根没听过。而关于其所在位置的说法分歧很大,有说是在尊珠寺西侧后山上(我倾向于这种说法),也有说在尊珠寺对面,宗曲南岸的山上。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称此佛脚印远离正常的转山路,旁边也没特别明显的人为标志物,若无熟悉者带领,根本无法找到。2019年9月,我根据尊珠寺僧人指示的大致位置,曾两次专门爬到尊珠寺以西的山上去找这个佛祖东南脚印,均无所获。
根敦拉曲
从尊珠寺往前约1.4公里(20分钟),右侧(北)有一条比较宽、石头很多的河床,乳白色的河水从旁边山谷流出,转山路则从河上铁桥通过。这条发源于冈仁波齐东南侧冰川的河流名字叫“根敦拉曲”,据说过了桥下河洗脚可免除转山之后的肌肉酸痛。天气暖和的时候,有不少藏区转山者会专门下去洗。
▲根敦拉曲
空行母舞场
离开根敦拉曲继续走约2.6公里(40分钟),转山路经过一条小沟上的木桥后,路右侧有玛尼石堆和经幡。旁边是一块略为倾斜的平坦草地,名为“康卓绰热”(“康卓”:空行母;“绰热”:舞场),即“空行母舞场”(蓝底白字标志牌上汉字写“仙女起舞处”)。相传空行母们曾在这个地方跳舞,而路旁经幡后面,一块露出地面的石头上的印记,则是空行母留下的脚印。
从一种层面上讲,空行母指的是能在空中飞行的女性神祇,在藏传佛教密宗里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而空行母舞场这块大草坪也是途中坐下来休息的不错地方。
▲空行母舞场
路右侧多块脚印石头
从“空行母舞场”继续往前约980米(15分钟),一个右拐弯后,前方是一个不长的陡坡。坡底路右侧旁摆放了一块写着“脚印”的蓝底白字牌子,周边几块石头上有着各种印记。指示牌上的藏文解说提到6个脚印/印记,但汉字说明就很爽快直接“打五折”,只写了其中3个。根据牌子的藏文描述及我采访到的信息,其中部分体积较小的印记石头,数年前已搬到尊珠寺院子内,跟“康巴妇人手臂印石头”摆放一起。
我在2020年7月及10月,也对此处印记石头的典故专门进行了采访调查,但目前未能收集到满足我采纳标准的资料,待我继续考证后,再补充进新版的《指南》内。
▲路右侧多块脚印石头
▲野牦牛内脏石头
接下来有约800米的转山路是紧贴宗曲边上的悬崖路段,与河有30多米落差,路面往左边悬崖倾斜而且比较窄。尽量靠右侧较高处走,左手用登山杖支撑地面保持平衡,迅速通过,这也是转山路上最后一处有危险的路段。
▲宗曲旁的悬崖险路
第四朝拜处
如上图内所示位置,在这段悬崖险路的末尾,可以看到前面小山坡地上有很多玛尼石堆,那就是“第四朝拜处”(第四恰采岗/东南恰采岗)——转山路上最后、也是唯一看不到冈仁波齐的朝拜处,海拔4700米。在这里向前(南)看是巴嘎平原,以及远处的纳木那尼峰、鬼湖拉昂错。但河对岸有通信基站及太阳能电池板,拍照会受干扰。不过没关系,再走一小段有更佳的位置。
▲在第四朝拜处看南面
黄红色险路、野牦牛内脏
在“第四朝拜处”回头看刚才经过的悬崖险路,有着大片红色、黄色的石头沙土,这段路被称为“昌色昌玛”(藏语“昌”:狭窄危险的路;“色”:金黄色;“玛”:红色),意为“黄红色险路”。相传格萨尔王在这里杀死了恶魔化身的野牦牛,牛血把一些原本黄色的泥土、石头染成红色,因此得名。
而野牦牛内脏则被扔到附近,前面提到的在路右侧旁,那几块被磨了坑坑洼洼的石头,就是其中一部分。
▲黄红色险路(昌色昌玛)
从“第四朝拜处”继续往前则以下坡路为主,10分钟之内就能到达转山最后一个补给点——宗堆(海拔4680米),有石头房子和板房可提供简单的饮食住宿。补给点附近也是观看、拍摄纳木那尼的不错位置。因为旅游公司有接驳车到宗堆,往年一些印度香客团或老外旅行团,走到这里就直接坐车回塔钦了。
▲从宗堆补给点看纳木那尼
离开宗堆补给点,前方会出现分叉路,不要走较低的那条车路,沿右侧山边的道路走,转山路在这慢慢变成西北方向,而纳木那尼峰则一直陪伴在左侧。从宗堆回到塔钦大约3.9公里(1小时),两处的海拔差不多,但这段转山路先降后升,有多个小起伏。
▲宗堆回塔钦路上
在宗堆远远就可看到塔钦,但这最后4公里路,就让不少选择2天走完的初次转山者(包括我自己前几次转山)走到快“绝望”——那时体力已完全透支,步伐越来越慢,天色也越来越黑,终点塔钦的灯光看在眼前,却感觉永远走不到尽头……
但若分三天(实际两天半)转完,因为在尊珠寺休息了一晚,第三天剩下的路走起来就很轻松,与选两天走完,后面拼命赶夜路的感受是完全两样。这也是我一直建议体能一般的初次转山者,分三阶段两天半来安排转山行程的原因。
在最后一段,转山路会汇入车路上。再往前一点是旅游公司在路上设的卡子,除了不允许外来车辆从这条路走,有时也会检查门票。
塔钦寺废墟
在走到塔钦东侧,过了河上的水泥桥后,路右前方约40米处有一座破烂的石头房子,这是“塔钦寺(塔钦拉章)”的废墟。这座原本两层的寺庙毁坏已久,据当地的藏族朋友说,十多年前,里面还能看到墙上的壁画,但如今建筑已大部分倒塌,剩下残垣断瓦,完全看不出原来寺庙的样子,现在也鲜为外来人所知。2020年10月,我看到寺庙外面给简单围封起来,似乎是要加以保护或计划重修。
▲塔钦寺(塔钦拉章)废墟
再往前一点,就回到塔钦镇子上,则完成一圈的冈仁波齐转山。
13.对宗教、文化的尊重,负责任的旅行
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冈仁波齐是宗教圣地,不建议在转山途中喝酒。现在转山沿途各补给点的茶馆、宾馆也全部不售卖酒类或含酒精的饮品。
路上若遇到玛尼墙、玛尼堆、佛塔之类,除非是本教徒,请尽可能遵循藏传佛教的传统,从左侧通过或顺时针绕行。
如果想拍摄别人,请先征得对方的允许。转山途中遇到的藏族人,大多汉语能力有限甚至听不懂,用你的身体语言和微笑去表达你的善意请求。拍完之后回放给对方看,以表示你的谢意。如果对方不愿意,则不要强行拍照。
负责任的旅行
我连续多年在冈仁波齐周边行走,转山路沿途的垃圾问题见过不少。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维护资源有限,转山路上产生的垃圾不能像在城市里那样被快速清理。
特别是不要把重量轻、难以降解的垃圾,例如食物包装袋、塑料饮料瓶之类,留在卓玛拉前后这一段。因为这段路海拔最高,车辆开不上去,垃圾清运全靠人背,加上风大容易把轻的垃圾吹到远处后更加是无法清理。建议转山者随身带备垃圾袋,将重量轻难以降解的垃圾收集带回塔钦处理。
转山途中尽量少消费一次性包装的产品,例如塑料瓶装水/饮料等,自带水杯/水瓶来装水。
不要采摘沿途各种花草,高寒地区植物发育缓慢,你见到的美丽瞬间,它们可能需要数年来生长。
不惊吓不干扰野生动物,它们也是世世代代在冈仁波齐周边生活的神山子民。
14.鸣谢及主要参考书目
鸣谢
衷心感谢以下在《冈仁波齐转山朝圣指南》撰写中提供各种帮助的朋友们(排名不分先后):
丁增南江仁波切(芝热寺住持)
喇嘛多杰才周、喇嘛噶曲、噶玛敦堆、格桑益西、西热加增、金美扎西(僧人)
益西拉卓、次仁(芝热寺宾馆)
罗布次仁、次仁多吉(尊珠寺僧人)
白玛曲桑(曲古寺僧人)
白玛可珠(江扎寺僧人)
道扎(岗加希夏邦马宾馆)
其美多吉(冈底斯藏医学院)
拉姆次仁(冈底斯藏医学院)
江秋尼玛(塔钦)
央金拉姆(塔钦)
任怀平(原塔钦“神山志愿者之家”创始人)
尕玛丁尕(青海玉树)
秦朗(青海玉树/成都)
还有一些朋友因为没留下名字或其他原因而未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助,本《指南》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完成度。
主要参考书目、资料
《ATibetanGuideforPilgrimagetoTi-se(MountKailas)andmTshoMa-pham(LakeManasarovar)》,ToniHuber&TsepakRigzin,1995年
《》(《冈底斯山志》,藏文),贡觉旦增(1869-1906),1992年
《》(《神山圣湖志》,藏文),曲阿(编著),2010年
《》,(《冈底斯山、玛傍湖、白热达圣地之简史》,藏文),冈日瓦曲英多吉,1990年
《阿里史地探秘》,赤烈塔尔沁,2011年
[2.0版全文完]
个人使用:
个人使用者可有限制地免费使用本《指南》:
2.免费下载阅读本《指南》的PDF版本,或将PDF版文件不作任何修改地发送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