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课缘由:新教材课堂教学演示暨新高考报告会示范课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湖北青于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熊芳芳老师执教的《促织》一课,紧紧围绕文本中的生命意识,缘悲而“歌”,为“名”而伤。了却生平功名事,但悲唯受促织“恩”,故事里面映射着人生的命运,教学之中充满了生命的悲悯。不止于“技”的训练,更要窥“道”的真颜,这就是一位教师的课堂追求,也是她的生命守望。
王希明梦观园
荒诞背后的真实与悲凉
—《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
赵小光
授课班级:哈尔滨德强学校
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共渡接下来的40分钟时光,说的是很高兴,其实内心想的是很紧张。紧张肯定不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它总是伴随着压力、害怕、恐惧,其实紧张也就是一种正常心理的变形。我们接下来学习的两篇小说也与压力、害怕、恐惧和变形有关,我们正式上课。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促织》和《变形记》两篇小说,在前两个课时中,我们掌握了两篇小说的情节及其特点,探究了成名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课堂活动中,我们归纳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反应以及家人和协理对待他的态度,并对这两篇小说人物变形之后的外在特征进行了归纳,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探究人物变形的原因及主题的丰富性,进而理解其荒诞背后的真实与悲凉。
(落板书:荒诞背后的真实与悲凉)
师:在第二课时我们已经归纳了两篇小说人物发生变形之后的特点
师:教材编者将这两篇小说编为一课,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涉及了人变形为虫的内容。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人或神变成动物的故事,比如:梁祝化蝶寄寓着美好的愿望、嫦娥化玉兔体现着上天对她的惩罚,希腊神话中也有很多人或神变为动物的情况,这些变形都有着具体的原因,那么《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落板书:变形)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场头脑风暴,请思考下面的这两个问题。
1.蒲松龄为什么让成名的儿子变成这样的促织?
2.卡夫卡为什么让格里高尔变成这样的大甲虫?
(生小组讨论,师从旁指导)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先看看蒲松龄为什么让成名的儿子变成这样的小促织?哪个小组派来表来说一下?
师:我先打断一下,咱们先谈《促织》。
生:好的。然后,同时我们知道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里写的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故事,作者需要一个借口,恰当地使用成名的儿子来作为一个切入点。
师:很好,请坐。你主要从情节的角度去谈论成名儿子变成促织的必然性,如果他不变成促织的话,那么成名一家将陷入无法挽回的悲剧之中。而且你或多或少还涉及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蒲松龄是想讽刺封建徭役的残酷,皇帝喜欢斗促织,成名的儿子变成了一只很厉害的小促织,最后成名一家飞黄腾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只能发生变形来拯救他的家庭。
师:刚刚在回答中,你强调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批判,批判这样的一个制度,批判官贪吏虐的现实,批判皇帝。你刚刚还提到了促织的一个特点,说它是一只小促织。战斗力很强,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不强大的话,其实就没有什么用处了。那么为什么是短小的呢?
(生沉默)
生:在看完学案后,我得到了一个启示,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可能有点不成熟。蒲松龄出身贫寒,他没有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目标。短小的促织是其貌不扬的形象,但是它富有才干。我想这里可能是蒲松龄的一种自喻。蟹壳青特别华丽,却并没有真才实学。他可能是在讽刺一种现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受重视。
师:你的思路很新颖,我先顺着你的思路向下说一说。你说这只小促织可以和蒲松龄的身世形成关联,我认为可以。但是它最直接的应该是和成名儿子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觉得小促织体形很小,和成名儿子的身份有一种对应关系。
师:我们假设成名的儿子变成了和青麻头或蟹壳青一样大的促织,他在和其他促织打斗的时候,我们作为观众,似乎并不会有太多的怜悯与同情。如果是这样的一只小促织的话,读者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很惊讶,就是这只小促织有着它不应该有的能力。
师:而且我们应该会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当这只小促织在与一只又一只的大促织争斗的时候,在与一只又一只的大公鸡争斗的时候,在一次又一次应节而舞的时候,成名的爸爸应该是不知道的吧?我们会感到悲哀,悲凉。
师:成名的儿子变成这样一只小促织,进献给皇帝,很多人因此而获得封赏。正如咱们同学所言,蒲松龄在小说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悲慨。这篇小说最荒诞的情节似乎并不是成名的儿子变成了促织,更不是前面的驼背巫,而是什么呢?
师:这里是一个比喻,一个人受到了封赏,也“仙及”了身边的人。你抓的很准确,这个情节才是最荒诞的。所谓的“荒诞”,应该是荒唐、怪诞,怪诞体现在变形上,而荒唐不正是体现在这样一个结局上吗?
师:好,同学们,我们继续来看,卡夫卡为什么让格里高尔变成这样的一只大甲虫?
师:非常好,让我们为他鼓掌。他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涉及了卡夫卡创作的背景而意图,也涉及了这只大甲虫的特点,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我觉得格里高尔一直在受着资本家的压迫,甲虫很多人都厌恶,写出了父母妹妹对他的厌恶,写出了亲情之间的虚假冷漠。如果是小甲虫,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师:格里高尔如果变成小猫或者小狗,可能不会形成这样的反差。刚刚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到了结构的角度,请谈一谈。
生:我觉得他变成这样一只大甲虫是要体现身份的变化,他以前是家里的顶梁柱,导学案中提到之前家人中只有他有工作,他养活一家人。变成甲虫后,他失去了两样东西,一个是人类的外形,一个是工作的能力。他就变成了家里的累赘,家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也就能够体现出本文的主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坐。同学们,我们到现在为止,从情节、形象、主题、作者意图这样几个角度进行了陈述。刚刚咱们同学也提到了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对这篇小说也非常重要,卡夫卡曾经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长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请同学来读一下。
(生朗读PPT内容)
师:请坐,我们可以看出,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明显与他的这段个人经历有关,与他和父亲的关系有关。之所以选择甲虫这个形象,还和他的经历、他和父亲的关系有关。“甲虫”一词在德语中有“寄生的害虫”之义,那么,在这篇小说中谁才是“寄生的害虫”呢?
生:格里高尔,他的家人。
师:这两篇小说都有着荒诞的变形,但是比变形更荒诞的是小促织左右生死祸福的现实,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反应,是家人和协理对待他的态度。同学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反应以及家人和协理对待他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呢?《变形记》还揭示了哪些层面的变形?请大家结合小说内容进行交流。
(生讨论)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反应。
生:他变形之后还想着要努力工作,维持家里的经济状况。家人和协理发现他无用了,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工人没用了,就被抛弃了。格里高尔算是工人阶级吧,是个打工的,没有利用价值了,没有人会在意他,说明了社会的残酷。家人只是寄生在他身上,发现他没有利用价值后,就果断抛弃了他。
师:格里高尔对于家人而言,或者对于协理而言,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具。咱们同学在谈论的时候一直在提“有用”或者“无用”,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工具才涉及有用无用,而我们人是不能用有用无用来划分的。在这里,格里高尔的家人和协理将他视作工具,那么格里高尔如何看待自己?
生: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师:他认为自己是工具吗?
生:不认为。
师:不认为吗?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请读一下。
师:现在你们还觉得格里高尔是正常的吗?
生:是个工作狂。
师:如果你起来晚了,上学要迟到了,会不会想着让爸爸妈妈帮你请个假。而格里高尔虽然也想到了请假,但是老板医生会驳回他所有的口实,这个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老板医生他们是一伙的,压榨员工。但是格里高尔自己竟然也认同医生的说法,否定了自己请病假的合理性。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格里高尔不仅外形发生了变化,他的精神也早已变形,他早已把自己当作工具了。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一直在探究两篇小说变形的原因,但是我们早已经触及了两篇小说的主题。蒲松龄在《促织》中所讽刺批判的现象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可能发生。所以变形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段,小说本质上还是用写实主义表现荒诞背后的真实。我们永远不会变成虫子,但我们在强大的压力、权力、制度面前,我们的处境就如同虫子一样。作者不正是以这种夸张、荒诞的手法来象征着我们的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吗?
师:刚刚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也私下和同学进行了短暂地交流。这种现实难道只是发生在卡夫卡所在的社会之中吗?咱们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提到了好几次“资本主义”,我们把“资本主义”这个词去掉,卡夫卡所描绘的这种现实有没有可能也发生在我们现在,我们身边。Kafka可能就是zamza,zamza可能就是你,是我,是我们很多人。我们很多人都可能处于一种“变形”的状态之中,甚至还不自知。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看透这样荒诞的现实,然后在心中生发出一种力量,保有人的精神与尊严,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充满热情地去生活。
师:同学们,教材编者将这两篇小说编为一课,当然不只是因为二者都涉及了变形,我们还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探寻两篇小说的同中之异。大家可以跳出学生的身份,假设你是教材编者,你为什么将两篇小说编为一课。请阅读下面的内容,进行补充。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并形成书面材料。
生:我觉得这两篇小说都是关于人变成虫子的故事,一个变成了促织,一个变成了大甲虫。但是实际上略有不同,《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成促织,成名借此发家致富;而《变形记》中家人们在格里高尔变形后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最后死掉。《促织》是批评皇帝不任用贤人,只是依据进献促织而封赏;《变形记》主要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金钱维系,没有真情实感。
生:我认为《促织》是一部讽刺社会结构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讽刺社会道德的小说。我先说所谓的社会结构,《促织》反映了大量贫寒士人有学而不得进,平步青云的方式不是通过用功读书,而是通过进献一只促织。而《变形记》是通过个人的变形,体现家人伦理的变形,社会道德的变形,所以这是一部关于道德观念的小说。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发现《促织》这篇小说其实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时代,它仍然是通过写实的手法在批判这个社会;而《变形记》其实是以一种象征的手段在描绘我们现代人所处的这样一个荒诞的社会。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背后的悲凉。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变形记》以象征手法为主又暗含了真实细节,《促织》以写实主义为主又融合了传奇色彩,两篇小说同中有异,但都展现了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变形,也都表现了荒诞背后的真实与悲凉。
师:同学们,这两篇小说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作的形式促进我们的理解。今天的作业就是从下面的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其一。
师:请续写后面的故事,可以借鉴《变形记》中的心理描写,也可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