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尘生就是李丹妮,她向记者展示法国学生寄来的信件。
李尘生将家庭地址刻成印章,附有法文和中文,方便法国朋友与她联系。
一封中文地址错误的法国来信,差点成了“死信”。幸好,在厦门邮政质检人员和邮递员的细心查证下,年轻的邮递员潘志伟最终将这封信交给了准确的收信人——86岁的李尘生女士。
原来,这是久未联系的法国学生,第一次写信给身在厦门的老师。正是邮政人员的一份细心,牵起了一段中法师生情。
细心邮差
破译“小城”为“卧龙晓城”
清晨6点多起床,整理报刊信件,7点多骑电动车出门,载着50多公斤重的报刊信件,穿梭于大街小巷,上门投递,平均每天来回跑40多公里……今年27岁的潘志伟,是厦门邮政投递局莲前投递部的一名投递员,主要负责卧龙晓城一带3000多住户的信报投递。
“会不会是写错了?”邮政质检人员一边疑惑,一边推测有可能是“卧龙晓城”。于是,信封上多了一张小条子,提示邮递员可以到卧龙晓城找看看。
潘志伟进入邮递员行列虽然不到一年,但是已经从前辈那学到了经验:身上带着笔记本,碰到投递方面的“疑难杂症”,就写到笔记本里。
“一看到这封信是从法国来的,我就猜到收信人应该是那位老奶奶。”潘志伟说,这位老奶奶家,经常都有外国来信,他已经把这些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果然,当他把这封信当面交给李尘生家人时,他就知道送对了。
信件传情
法国学生来信送祝福
“亲爱的李丹妮女士:最近怎么样了?我从新闻当中,看到了您的故事……”午后的阳光很温暖,李尘生女士戴上老花镜,翻开这封法语信,用流利的中文翻译着念出声来。
李尘生女士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中国人,“丹妮”是她法语名字的直译,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她,不仅精通中文,甚至通晓法文、英文、俄文等语言。
1956年,30岁的李尘生离开中国,到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创办了中文系,一直在那里教中文。2010年9月,已经83岁高龄的李尘生,为了爱情,毅然回到厦门定居,和82岁的袁迪宝先生喜结良缘,成就了一段佳话。
“信封上面的地址写错了,我还能收到这个学生的信,真是太高兴了!真要感谢细心的邮递员。”李尘生说,3月19日晚上,当她打开这封信时,真是收到一份意外之喜。原来,李尘生现在定居在厦门卧龙晓城小区,但是信封上写的地址却是“厦门市小城”。
李尘生说,她离开法国时,为了方便亲朋好友和她联系,将厦门的地址做成印章,在上面同时刻上法文和中文,“现在经常能收到法国的来信”。胡玲是在法国工作生活的华侨,中文不是很好,学习却很努力,跟着李尘生学了多年中文,师生关系很好。
【回放】
半世纪的信件情缘
说起写信的事,李尘生的家人很有感触。
“1976年,她从法国写了一封信回厦门,却被退回去了。”李尘生的儿媳说,如果那封信没被退回,或许两人的爱情故事就会改写了。
李尘生的丈夫袁迪宝是厦门人。1954年,27岁的袁迪宝离开结婚不久的妻子,到杭州读大学,认识了俄语老师李尘生。
袁迪宝当时是学习委员,俄语成绩很好,得到李尘生的青睐。除了学习,李尘生在生活上也时常照料他。不久,两人就相爱了。不过,内心愧疚的袁迪宝,还是把在厦门的婚姻如实告诉了李尘生。没想到,对爱情执著的李尘生却发誓非他不嫁。
第二年,因为院系合并,袁老先生去了四川,李尘生跟着父母留在杭州,但他们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
1956年4月,李尘生回到法国,袁老先生被下放到龙岩,当时写了信,但都被退了回来,从此和李尘生失去了联系。
1976年10月12日,李尘生再次写了一封信,寄给在厦门防疫站工作的袁迪宝。不过,防疫站已经搬走,信很快就因“查无此人”而被退回。
1994年,袁迪宝的妻子过世,他并没有将李尘生的事情告诉孩子。直到2010年年初,孩子们在一次闲聊中知道了父亲的心事。孩子没有反对,儿媳欧阳鹭英还一直鼓励公公按老地址再写一封信给李尘生。最终,袁迪宝将信寄了出去。
2010年5月1日,袁迪宝奇迹般地收到了爱人李尘生来自法国的信。当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李尘生和袁迪宝结婚了。
【揭秘】
一年救活
108封“死信”
昨天下午,记者在湖滨南收投部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对报刊、信件等进行分拣。
大厅里设有邮件领取处、挂号信邮件领取处、平信台、包裹房等等,分工非常明确。记者看到,这里还设有一个返班集中处理台。邮递员将没投递出去的邮件汇总到这里处理。
为了救活更多“死信”,厦门邮政部门有14名经验丰富的老投递员作为质检人员,分别对14个投递部的“死信”进行排查分析,采用“上门落实、找居委会、去派出所”等三大法宝,让不少“死信”找到了家。
徐志明便是一名质检员,曾在一年内救活108封“死信”,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海峡两岸的寻亲信。2011年8月,从他手中复活的一封“死信”,再次串起黄钟进与海峡对岸亲戚中断10多年的亲情。
事实上,每个投递员在工作中会对地址不详等“疑难杂症“信件做记录,通过经验积累,久而久之都有自己的一本地址资料。在已经退休的老投递员黄建发看来,有时往往只要自己多一分努力、多走几步、多问几句,就能避免别人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