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中国网文如何想象后人类意义上的“人自然”网络文学

摘要:“后人类”叙事成为近年中国网络文学中盛行的风潮。《恐树症》等网络文学作品通过创造人与动物、植物、真菌、病毒等的“非人复合性”,生成多种视域,重建“人-自然”的语义关系与行动者网络,实现主体与诸多去中心化隐喻的叠加,此种表征超越了“人-自然”的二元结构,形构了具有多重性的“后人类主体”具象。网络文学对于后人类意义上“人-自然”的表征将“后人类”的反思经验化,是后人类理论嵌入现实的重要路径,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先锋性与反思性的文学表达。

关键词:网络文学;后人类;主体

“复合体”:如何表征后人类的身体

人类中心的框架下,对“人”的界定以“自然”(动物、植物、病毒等)为“他者”。因此,重建霍米巴巴意义上“杂糅”7的“主体”,消解人和自然对立的二元结构,是拆解本质化的“人”之概念的重要路径。“后人类”理论的突破口亦是主体性问题,“后人类标志着有关主体性的一些基本假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变”8,罗西认为,这种转变是指去除占有性的、本质化的人类主体,建立“完全沉没于并天生存在于一个非人类(动物、植物和病毒)的网络关系中”9的“后人类主体”。然而,如何“现实地”生成“人-自然”复合的“主体”,并围绕这一主体建立身体、意识、行动网及其意义?拉图尔认为科学理性区隔了人与自然,并呼吁用“表征”重建集体。他给出的启示是,“后人类”的起点是另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文学象征领域对于“人-自然”复合体的创造以及围绕复合体所建立的世界,对于反思“人是什么”中潜在的问题至关重要。

阿甘本曾在其著作《敞开:人与动物》的开篇以“兽形”为引,谈及13世纪的希伯来圣经插画中,终结之时人类的头上是“兽首”。“在最后一日,动物和人的关系会具有一种新的形式,人自己也会与其动物本性协调一致。”19“兽首”之寓言正是《小蘑菇》的结局,人类的“磁极”保护不断失效,对于人与动物界限的坚守一再溃败,人与动物之间截然二分的律令被彻底打破,人类无法坚守身体形态和内部超越性的“纯洁”,最终成为诸多“物种”的一种,两方混融之下,人与动物的对抗性结构崩塌,最终“融合派”取得了胜利。拆解“人”之概念的语义结构,通向对于“复合体”身体的认同和表征,也是网文中后人类表述的重要特点。《恐树症》中“共生体”六誓的痛苦,在“人-植物”共生体的冲突中得到救赎。六誓认识到自身的“结构”本身就构成价值,并具有存在和行动的力量。作品叙述:“他的身体和他的力量,无论它们是诞生在怎样的情况下,又和他最痛苦的记忆有多么紧密的联系——它们都是一种纯粹的结构物,是去除了冗余之后一个生机勃勃的陈述句。”这段叙述表达了生命不是被规定的概念,也并非一个意义符号学体系,它是存在和行动本身,六誓以行动定义了他自身。

“身体”开启了非人与人之间最初的伦理认知,身体的融合和沟通使非人和人的“交互”,或者说“杂糅”成为可能。当扶华等人的作品经由网文圈“求非人设定”的“求文”浪潮翻涌而出,与新近生产的网络文学故事一起组成了“后人类”阅读风尚,这些“自然化后人类”文本重新定义了“身体”。以超越单一人类主体的多主体融合为方向,以复合共生的身体来容纳多种习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认知,正是构建多元宇宙的第一步。

多重视域:想象“非人”的感知

对“人类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的强调滋养了“人类学差异”,这些“差异”的概念构成人的目光。人文主义的话语之下,观察者往往是人,人的目光覆盖了一切,成为拉图尔意义上的“独景窥视”20。人观照自然的方式是拉康意义上的凝视。人是主体,自然是欲望化的客体,或者是区别于人的他者。人对自然等非人的凝视,压抑或者说阉割了非人的焦虑,以完成主体的成长和塑造。权力关系在单向度凝视的过程中产生,自然的性质以及存在方式在凝视的目光下被按照人的意识定义、分配,从而无法摆脱“差异性”。而在近年的网文作品中,与塑造“人-自然”复合体相伴随的是“反凝视”,即以非人为主体对人进行反观察,呈现非人的目光和感知。

作品对于非人生物进行主体化处理,赋予他们具身性、情感性等基本品质,淡化了“人类学机制”所凝结的异质性,并使他们具有反观察的能力。例如丁墨的《半星》(2020)中,主人公陆唯真作为地球人与璃黄星人的结合体,又被称为“半星”,她选择以璃黄星人的身份自居,由此审视人的种种;云住的《霓裳夜奔》中,主人公是“探照灯种子”霓裳,因样貌怪异而在人群中格格不入,自视为“第二种人类”,始终在好奇“第一种人类”的“主流”品质,这篇作品也以敏感细腻的差异性感受为特色;一十四洲的《小蘑菇》中,蘑菇安折以旁观者的身份于人类基地中窥伺,保持着静默与思考;折冬声的《揭盅》(2020—2021)中,仿生人视角的世界始终是故事的重心。

戴维·赫尔曼为非人叙事定义了“生物叙事学”(bionarratology)的概念,在“内聚焦”视角下,非人主体的观察功能增强,“‘以动物之眼’看待世界”21。扶华在《奇怪的先生们》中呈现感官的多重性,“他们并不用眼睛去看景物,不用耳朵去听声音,不用鼻子去嗅气味,也不用嘴巴去尝味道,所有的功能都可以由足肢代替”。对于章鱼等非人生物体来说,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均有另一种体会方式,甚至比人类的感知方式更为敏锐。《恐树症》中共生体卫天遐听“源”的声音“不是通过人类的耳道,而是通过共生体的精神去倾听它们。它们在落叶、树根、泥土之间持续共振……”雪凤凰的《走出动物世界》(2021—2022)中,女主林皎穿越成了一只北极熊,“在人类感官中会让人恶心的血腥味,在北极熊的感官中却是带着一种别有的芬芳,属于北极熊的味蕾系统更是让林皎享受地眯起了眼睛”。此外,林皎也多次发现人类对于北极熊习性的“误读”。通过呈现“非人”的生活习性与思维习惯来生成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化”既是打造市场吸引力的手段,也暗含了突破人类主体单一视域的期待。

非人行动主体:重构“人-自然”的叙事语义结构

除了重建身体、赋予感知,形构后人类主体的网络文学为“人-动物”非人复合体赋予了行动的能力。在拉图尔建立的行动网络中,他将“非人”同样看作行动者,由此构筑了一种新的行动关系,行动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也可以是行动者。这种语义关系的构建打破了人类中心所凝固的封闭性,建造了一种意涵更为丰富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与世界重新相遇。在拉图尔的这一行动网视野之下,网络文学中有关“人-自然”新语义的构建不容忽视,具有达成终极语义的行动功能。

多重性主体:去中心化的隐喻叠加

后人类的表达中,对“人-自然”的表征伴随着各种超越权力中心主义的努力。“后人类”并非“反人类”,而是通过对“自然”的重新表征,突破既有的关于“人”的概念,以去除人类学概念下“权力中心”的作用。正如凯瑟琳所言,“后人类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终结。相反,它预示某种特定的人类概念要终结,充其量,这种概念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类,即,有财富、权力和闲暇将他们自身概念化成通过个人力量和选择实践自我意志的自主生物的那一小部分人”31。通过对后人类意义上的“人-自然”的重新表征,打破人类中心,去除二元结构所赋予自然的他者性,后人类理论和叙事并非要陈列浅薄的、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自然”的标语,而是要建立去中心化的多元宇宙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指向自然,而且指向种种有关自然的表征中所蕴含的权力结构,比如残疾、疾病、性别、阶级、种族、第三世界等,被重新表征的“人-自然”也叠加着被特定的人类概念所压抑的“边缘性”的隐喻。

“并非是要逃离现实世界,后人类思想将当代的主体铭刻于它自身实际存在的状况中。”33当网络文学以虚拟化为特征,对“后人类”的身体、目光和功能进行叙事编织时,这些作品也并非“逃离现实”。幻想“人-自然”的复合体,对多重目光和意义世界的想象,都指向对传统人文主义中心化、权力化特征的消解。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以“人性”建构为中心的文学,所呼应的是现代性范畴内的人文主义的思潮,34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则表达了在高度全球化、工业化内部进行反思的声音。它们表达的“自然的政治”,不是传统自然生态学所寻求的工业化之外、现代化之外的“化外之地”。拉图尔认为传统生态学软弱无力,甚至其实不曾与自然的保护有任何关系。从后殖民的角度看,认为第三世界更加“自然”的观点本身就是“东方主义”,或者是“自我东方主义”。当下网络文学中出现的“人-自然”叙事,呼应着拉图尔等人沿着后现代的脉络进一步去中心化,重建多元宇宙的思路。这是一种“同时代人”意义上的思考和表达。观测网络文学如何绘制后人类图景,可以看到中国网络文学如何内置世界性的思潮,以创造性的具象表征表达全球化背景下属于中国的一种“新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柔柔:《斯芬克斯的觉醒:何谓“后人类主义”》,《读书》2015年第10期。

2通过构建行动者网络,拉图尔将非人行动者和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认为非人必须作为“行动者”,而且不能被简单地、无奈地作为象征投射物。BrunoLatour,ReassemblingtheSocial:AintroductiontoActor-NetworkTheory,Oxford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p.10.

3参见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宋根成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在拉图尔看来,重建“表征”,将之从人类主体所定义的“第二品性”,转变到重新呈现亦再次表现“人-自然”共同世界的问题,集合人类和非人类的联系,是为解决二元对立问题(“人-非人”“自然-政治”)提供不可或缺的选择的重要步骤。布鲁诺·拉图尔:《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麦永雄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2—86页。

5拉图尔明确指出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对于自己建构行动者观念和行动者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因为文学理论家通过分析小说,特别是当他们运用语义学和各种叙事学理论时,能够比社会学家更多地探寻形构的问题”,“并且只有通过不断地了解文学,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学家才能在定义是什么行动主体充斥着世界时不那么刻板、呆滞和僵化”。BrunoLatour,ReassemblingtheSocial:AintroductiontoActor-NetworkTheory,pp.54–55.

7霍米巴巴提出“杂糅”这个概念,是对既非“自我”也非“他者”之物的再表述,它实现了对先验概念和边界的抗辩。HomiK.Bhabha,TheLocationofCulture,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4,p.28.

8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第4页。

9同上,第285页。

10唐娜·哈拉维:《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陈静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19—324页。

11赵柔柔:《斯芬克斯的觉醒:何谓“后人类主义”》。

12扶华:《奇怪的先生们》,晋江文学城2020年5月15日。以下引用同一作品的原文不再重复标注。

13扶华:《末世第十年》,晋江文学城2017年3月30日。

14非刀:《喵主子》,晋江文学城2019年9月9日。

15鹳耳:《恐树症》,豆瓣阅读2021年1月10日。

16云住:《霓裳夜奔》,豆瓣阅读2021年11月1日。

17一十四洲:《小蘑菇》,晋江文学城2019年10月17日。下文出自同一作品内容引文不再标注。

18吉尔伯特·西蒙东:《动物与人二讲》,宋德超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19吉奥乔·阿甘本:《敞开:人与动物》,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20拉图尔在福柯的“全景敞视”(panopticon)之上构造了“独景窥视”(oligopticon),意在指明主体的一种自我中心性。在经验层面,主体往往以自我为视点构建世界,比之“全景”的“大世界”,“独景”顽固地构建了一个异常狭窄的视域下的整体。BrunoLatour,ReassemblingtheSocial:AintroductiontoActor-NetworkTheory,p.181.

21宋杰:《建构生物叙事学研究范式——评戴维·赫尔曼的〈超人类叙事学:故事讲述与动物生命〉》,《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年第5期。

22马修·卡拉柯:《动物志: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的动物问题》,庞红蕊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1—42页。

23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页。

24德里达:《我所是的动物(更多随后)》,《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夏可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5页。

25同上,第124—143页。

26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第95页。

27布鲁诺·拉图尔:《自然的政治》,第71页。

28吉尔伯特·西蒙东:《动物与人二讲》,第9页。

29唐娜·哈拉维:《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第325页。

30A.J.格雷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上册),吴泓缈、冯学俊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31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88页。

32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3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第279页。

34参见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编号:19ZDA277)、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江苏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0XWD001)的阶段性成果]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爬行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pptxXX爬行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爬行类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爬行类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0104爬行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爬行类动物在教育领域的价值0205目录爬行类动物对人类健康的益处未来展望:爬行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融合发展CONTENTS0306PART01爬行类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爬行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521/5031202334011212.shtm
2.2024年白公鹅与人类生活关系探讨:文化经济及社会影响.pptx...2024年白公鹅与人类生活关系探讨:文化经济及社会影响汇报人:20241113CATALOGUE目录引言白公鹅的文化意义与象征白公鹅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白公鹅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影响白公鹅与人类关系的未来展望结论与建议引言01白公鹅的历史地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541188.html
1.宠物如何成为家庭成员探索联宠的社会意义宠物如何成为家庭成员探索联宠的社会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宠物作为他们家庭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宠物带给人们情感上的慰藉,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这种现象被称为“联宠”,它代表着人类与动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和互动。https://www.gkklenewvt.cn/shui-zu-chong-wu/225112.html
2.ESG理念在宠物管理中的应用挑战和意义是什么?反过来,宠物通过人类的饲养,其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生活更健康,更快乐,更长久。 四、在宠物管理中践行 ESG 理念的挑战和意义 目前,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宠物行业的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同时,随着行业消费市场规模增长,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正越来越多地考虑 ESG 因素。因此,在内部驱动与外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践行...https://m.vzkoo.com/question/1704761533176493
3.怎么判定宠物狗的价值和意义?宠物狗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人在选择宠物狗时会思考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宠物狗不仅是家庭的成员,更是情感的寄托和生活的陪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判定宠物狗的价值和意义,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宠物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https://www.chongwugo.cn/65998.html
4.给宠物超度的意义和步骤给宠物超度的意义和步骤,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也多的宠物走入千家万户之中,大多数的宠物,比如猫、狗、兔子、仓鼠和鹦鹉等等的寿命都不如人类,他们只能够配人类走一段很短的人生,然后它们就要提前离开,进入轮回之中。宠物陪伴了我们数年数十年的时间,https://www.ohaoyun.com/post/5730.html
5.为什么母狗锁不住(探究母狗不易锁住的原因及对宠物主人的启示)母狗生育与人类生育的比较 相比人类的生育方式,母狗的生育方式更为困难,成功率也比较低。我们在进行母狗生育的时候需要更加慎重。 母狗生育对宠物养殖的影响 母狗生育对宠物养殖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母狗无法成功怀孕,那么对于宠物养殖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母狗生育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https://www.pettb.cn/article-37096-1.html
6.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集合15篇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https://mip.oh100.com/chuyi/5771493.html
7.「宠物饲养」养宠物会影响到家人的身体降么?三、宠物对特殊群体的积极影响对于特殊人群,宠物的意义更显独特,它们不仅是“伙伴”,更是“依赖者”。在国内外,专门针对行动不便或听力障碍人群而训练出来的服务犬十分流行,这些犬类伙伴大大增加了饲养者生活的独立性,让饲养者从原来的无力感中解脱了出来,对饲养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其自尊、自我效能...https://www.mingbangjj.com/m/bakhhc69m.html
8.犬类宠物在人类社会中的适应与影响研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待宠物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犬类宠物,它们不仅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还在心理健康、社交互动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犬类宠物如何适应并影响人类社会。 二、犬类宠物的适应过程 进化史与人际关系 ...https://www.778sjdhfg.cn/geng-duo-chong-wu/5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