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1]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summerkeepexercisesduri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2]。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upthe‘one-dragon’servicecentertoprovideacoordinatedprocessserviceforforeigninvestorsinobtainingapproval”。“一条龙”译成“one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expectone’sson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ManypeoplesaythatQingdaolooksbeautifulfromafarbutfarfrombeautifulonceyouareinit.ButI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3.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广泛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互相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文化敏感度,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积累口译实战经验。
四、结语
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交融及文化整合的过程,我们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输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说话人表达的方式不同,口译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相应策略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词句传递说话人的意图。若想使自己的口译符合“准、顺、快”的标准,并能够客观、得体、完整地传译交谈双方的意思,除了增强语言技能之外,口译员还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充分的跨文化意识,力求避免在口译中出现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错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罗健.论以文化研究途径进行口译教学[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它不仅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不为西方社会价值观所认同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问题。
(三)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年来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强调语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文化意识对各级别的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加强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途径
(一)开设西方文化课程
(二)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外籍教师本身就是异国文化的承载着,不仅语言地道,其课堂教学方式、待人接物和行为举止都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感性传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好外籍教师的作用是优化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院的外籍教师主要承担英语口语、西方文化和听力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的教师,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给我院的英语教学增添了活力。学生受到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与影响,这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会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三)发挥英语影视欣赏的作用
英语影视以其直观的特点.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和逼真的情景,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社会概况的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近年来,西方影视欣赏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有些高校已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被视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也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四)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2.发掘词汇内蕴.培养文化意识英语词汇作为英语语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锐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而在汉语中“狗”带有贬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
又如颜色词的差异,汉英颜色词语普遍存在含义不对等的情况: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但在英语里“red”有“处于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之意,如“redlfag”(引人生气的事)。“inred”为“亏欠,有赤字”之意。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blackcoffee”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Sheisfeelingratherbluetoday.”的意思是“Sheisfeelingrathersadtoday”。
另外,英语中的习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语语言的精粹,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goDutch”(各人付各人的帐),“to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toeatnOifsh”(忠诚)等,不了解其起源就难于真正掌握其含义。
总之,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A:I’d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havedinner
B:Fine.whenareyoufree
A:HowaboutSaturday
B:I’mafraidIhaveameeting.
A:Let’SmakeitMonday.butithastobefaterone.
B:That’SOkey.one—iffteen
A:Fine.I’11writeitdown.
又如:对“firstlady”的理解,请看以下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T:Haveyoureadtoday’Spaper
S:Notyet.Anythinginteresting
T:TheFirstLadywenttotheorphanagetoseethepoorchildren.Lookatthispicture.Sheisverybeautifu1.
S:Wh0isthefisrtlady
T:ewifeofthePresident.
S:Isee.ThatmeansthePresidenthasmorethanonewife.
显然.在这个对话中,学生对FirstLady产生了误解。认为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从而得出结论:总统有好几个夫人。其实,FirstLady是对美国总统夫人的特定称谓,这已是个常识问题。
总之,通过学习和训练,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激发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中西文化比较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很有现实意义。
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语言规则教学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毕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大多只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层面,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要渗透目标语的国家文化,着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外语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长期以来,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又有多少教师只凭着一本对文化内容语焉不详的参考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学生不知JohnBull和UncleSam为何物,贻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多下功夫。
二、途径的摸索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说法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三是不熟悉外国文化,与其接触不够;四是对异域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外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多因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认识所致。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来导入文化内容。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对本民族的有关做法多了一些理性的审视。
三、初步的结论
我国的外语教学之所以长期为人垢病,主要原因正像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究竟该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呢我们首先要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的角度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日常英语学习时,过于注重了语言能力的学习,忽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传统知识,忽视语言的使用不仅受本身结构的制约,而且受社会文化规则的影响。所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英语学习中,尤其是翻译中应该备受重视。
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词汇和交际话语两方面着手。
一、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起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作用。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在词汇中有相应的反映。中西方词汇和差异主要源于:
1.宗教信仰
2.文学作品
《大学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ThepolicewereratherangrybecauseJeremywashardlytrustedandtheauthorcriedwolf.”“crywolf”出自《伊索寓言·牧童和狼》,这里指“说假话”。
“There’stherub,foritisaclaimthatcanbenEitherwhollyadmittednorwhollydismissed.”“thereistherub”源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其翻译应为“疑难所在”。
3.历史事件
MypointisthatithasbeenaPyrrhicvictory.Innocountryintheworldarepoliticiansheldingreaterormoreopendivisionthantheyhavehere.Pyrrhic是古希腊北部伊庇鲁斯的国王。公元279年他与罗马人在Asculum交战,虽然赢得胜利,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Pyrrusvictory”指“损失惨重的胜利”。
Bushlip.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竞选时曾发誓:“Readmylips,nomoretax.”然而他上台不久,他就提税,“bushlip”可译为“出尔反尔”。
Let’sdoaClinton.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不知何时起有了言而不信的名声,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Let’shaveacompletereversal.”
4.俚语
“It’sasteal.”不能译为“这是偷来的。”而应是“这是个便宜货。”
“abigwheelinthecarcompany”不能译为“汽车公司的一个大车轮”而应是“有影响的人物。”
“Youaredeeplynuts.”应译为“你真是疯了。”
Theweatherforecastwasallwet:insteadofstorm,wehadasunnyday.“allwet”的正确含义是“完全搞错了”。
5.成语
Heisamanofmoods.Don’tgethisbackup.由于猫发怒时拱起背,“getone’sbackup”在这里转义为惹恼某人。
Thatcountry’seconomyisgoingtothedogs.“gotothedogs”这里译为“每况愈下”。
TheysoldthesecretstotheRussiansforasong.“forasong”切忌译为“唱一首歌”,而应为“非常廉价地出售”。
Itisreallyonceinabluemoonthatshewassobeautifullydressed.据说,太阳和月亮有时会呈蓝色,但同时呈蓝色的时候极少。所以“Onceinabluemoon”在这里引申为“千载难逢”。
二、交际话语
在交际中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就会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一些交际用语是不能用母语的模式来释义或应答的。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来说,交际话语的差异表现为:
1.寒暄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习惯说:“你去哪儿”、“你吃了吗”或是“慢走,多保重”,但对西方人说,则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或是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一般直呼其名,如Tom,Mr.Liu,etc.搭讪的方式一般多谈天气,如Niceday,isn’tit在他们看来,见面问人去向有打探别人隐私之嫌;问人吃了没有,意味着你将邀请对方吃饭;另外,快走不礼貌吗我身体好,为什么要“takecare”
2.礼貌用语
比如去朋友家做客,主人问:“Wouldyoulikeacupofcoffee”我们不能按中文方式回答:“Thankyou”,而应该说“Yes,please.”表示接受,“No,thankyou”表示谢绝,含糊的“Thankyou”会使人不理解你到底是要还是不要。
当别人向我们说“Thankyou”时,我们习惯回答“不用谢”、“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但这种礼貌用语会使对方很尴尬。因为“That’smyduty”是值班人员的用语,“Nevermind”会让对方认为你不愿意接受谢意,其回答应是“Youarewelcome”或“It’smypleasure”。
3.交际话语的情境性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意识的科学内涵
要搞清楚什么是跨文化意识,首先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文化意识。根据英国学者泰勒的理解,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而且根据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策略和途径,不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意义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文化学习中的屏障,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正确的运用英语,使学生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有利于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还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策略与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和体现交际教学法的理念。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Approach),就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英语语言的交际活动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这样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及其背景文化的特点。简单地说,交际教学法就是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语言,学会交际的方法。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当逐步改进,更多的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几个跨文化交际专题进行练习体验。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BookⅡUnit19TheMerchantofVenice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学生在主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体会与理解,更能通过对比本国文化发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是空泛的,而是必要的和可操作的。通过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自身学习有效的教学理念,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与时具进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其次,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的实践方式却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作出有弹性的设计,组成开放的结构,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意识;英语教育;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高校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是“准社会人才”,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去认知感悟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文化意识的意义
1.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一个常见的有趣情境:国外人士在用汉语与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了解在中国“意思”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涵,便会很难理解它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含义。同理,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了解其文化背景,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沟通思维方式,更好地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进行国内外文化交流。2.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语言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偏差,加深对英语的认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主要通过英语课堂来获取英语知识。而中学英语教师比较注重英语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和英语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郭祯.论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19-120.
[2]隆涛.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220-221.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培养
小学英语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更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开放、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观念。要实现这个任务,仅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割裂开来。
一、思考:洞察“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
1.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2.违背规律,机械操作
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遣词不当或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
二、培养:增强“英语文化”的方法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其文化特色十分突出,对文化背景也有相同依赖性。
三、比较:联系教材,比较文化不同
在这里主要是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说明。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Unit9Breakfast的餐具类单词plate,knife,fork,spoon,chop-sticks,bowl,cup,cupboard,glass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knifeisontheright.Theforkisontheleft.Thespoonisbesidetheknife.Theplateisinthe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YangLingisfromChina.Shecanusechop-sticks.MikeisfromAmerica.Hecanuseforkand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更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
四、反思:对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反思
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取长补短,探讨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新思路。教师不能将文化教学停留在文化知识层,而要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学习文化的开始,应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英语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对外国文化的认识,要客观地对待外国文化,不能盲目崇洋,也不要对其存有偏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
2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3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哈默利(Hammerly)把文化分为三类:事实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文化的交融产生于理解,丰富于传播,在向国人引进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4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4.1文化意识与词汇教学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些词汇链从字面形式不一定能推出其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对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视而不见,在教学中偏重于粗放地获取信息,对语言知识积累的训练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对许多常用词处于模糊领会的状态,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扎实的基本功。鉴于此,词汇教学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意义,让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科学地掌握学习和记忆词汇方法而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词汇难关,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4.2文化意识与语法教学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较汉语语法规范、严谨。所以可以看到,在最为艰涩、最为教师所头疼的教学中,仍然有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余地。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而且差异颇大,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把语法和文化教学两者有机结合。
4.3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4文化意识与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引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扩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的能力呢
1.要正确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有人认为外语学习和本国文化学习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关系很密切。新课标所说的“文化意识”指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英语教育往往重成绩轻能力。因此而导致了文化冲突、文化休克,而交际失误也时常出现。
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尤其要深刻准确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
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能力和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英语文化中充满了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例如: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如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存在差异。在中国,询问别人年龄、婚姻、收入、体重等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国家,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如中国人习惯打招呼时说“干什么去”(Whatareyougoingtodo)和“你在干什么呢”(Whatareyou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别人的话语,会使对方感到很反感甚至恼怒。因此,在与英语文化中的人交流时,有必要了解他们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理解和范围,切忌在交往中涉及到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中彰显文化。例如: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经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幸运狗),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镖”;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
英语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例如:在学习食物时,教师可以适当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饮食文化;在讲到圣诞节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大量的图片,比较中西方节日的不同,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
英语教师可以在语法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汉语说“一个面包”,而英语说apiece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
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