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

【内容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社会生活史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内地,生活史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社会生活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社会生活史成绩突出,但是近来学者并不满意目前的研究现状,力求有所突破。社会生活史是以人的生活为核心联接社会各部分的历史,生活史研究的最大价值,应当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生活史立足于民众的日常活动,镶嵌于社会组织、物质生活、岁时节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态中。注意社会分层,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也必不可少。生活史的研究带来视角与方法的变化,可以从习以为常发现历史,从日常生活来看国家,挑战传统史料认识,从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考察民族关系与进行不同文明比较,阐述社会变迁。

【关键词】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以人为中心

【作者简介】常建华,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津),2012.1下.3~19,70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度基金资助项目《明代日常生活》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历史的研究里,生活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一般来说,生活史的概念多使用“社会生活”一词,或倾向于将社会史与生活史糅合在一起,实为社会史;或强调生活史有别于社会史,接近“日常生活史”【1】的概念。由于“社会生活”一词的含义较为模糊,伸缩性很大,在研究实践中,人们对于该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不一,也未必有清晰的此疆彼界之分。

为了把握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我们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论述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其次探讨生活史内容对于中国史研究的价值,最后谈生活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兴起

中国现代史学产生于20世纪,清末民初正处于史学变革之际,梁启超1902年发表了著名论文《新史学》,批评中国之旧史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姓之家谱,知有陈迹而不知有群体,号召掀起“史界革命”。他将历史研究的对象从朝廷移向人民群众,移向社会。

从事哲学研究的王玉波将生活方式理论引入了史学研究。他重提历史学家吕思勉对社会生活的重视,呼吁人们开展生活方式演变史的研究。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史研究曾一度被社会发展史代替,应首先要为社会史正名,认为社会史是以人的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为基本内容,就是生活方式演进史【10】。冯尔康著文倡导“有血有肉”的社会史研究【11】,1986年10月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起,在天津举行了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把研究的视角指向人民大众的生活,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12】。彭卫论述了开展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方法【13】。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并进行社会生活史理论探讨【14】。我从生活史的角度论述了衣着、饮食、居住,娱乐生活、死亡、生活方式与民族关系等问题【15】。黄正建则指出社会史研究有两个明显特征,即非政治史与日常生活史,强调要考虑日常生活的社会性,并将它和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16】。

中国社会生活史往往作为社会史的基本内容。冯尔康认为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历史学的一门专门史,并将其研究置于整体史范围之内,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便促进历史学全面系统地说明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交叉的研究内容,具有多学科研究的性质与方法。”并指出群体生活联结了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通领全部研究内容【23】。这个社会史概念大致上是将社会结构加上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

王玉波探讨了生活方式的范畴的内涵及研究价值所在,指出作为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范畴,既包括浅层次需要的含有较多本能性、感性、经验性、自发性的日常生活活动方式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人的如尊重与自由、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人内在深层次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在社会生活、职业活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领域进行高层次的活动。正是这些深层次的需要和高层次的生活活动,更能体现人的本质、人的理性和社会性、文化性。作为社会史研究对象的不是日常用语的那种生活方式,而是属于综合性的科学范畴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主体有着个人、群体、(全)社会三个层次。“归根结底,是否把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关系到社会史应否以社会主体的人为中心的问题。……如果认为社会史应以社会主体的人为中心,那么,理所当然地要把历史上的人即我们的前人是怎样活着的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6](p.358)

另一哲学学者衣俊卿则认为日常消费、交往、观念活动构成日常生活世界,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人类发达形态的社会结构的“潜基础结构”,对日常生活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关于人类社会的总体图样。并为日常生活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7](pp.20,32-33)

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不太强调社会结构,内容偏重于生活部分。以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为例,全书共设八章,即:一,环境、居宅、邑聚;二,人口;三,婚姻;四,交通;五,饮食;六,服饰;七,医疗保健;八,宗教信仰。该书《绪论》指出,总体框架的脉络关系表现为四大系列,首章为夏商社会氛围总观,第二至四章属夏商社会构成运作范畴,第五至六章是夏商物质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表象,第七至八章为夏商社会精神生活面面观,内聚积极和消极的社会调节功能。其他卷的框架与该卷略同。

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

在我看来,社会生活史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核心联接社会各部分的历史。生活史研究的最大价值,应当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生活史立足于民众的日常活动,从生活方式上把握民众,民众生活镶嵌于社会组织、物质生活、岁时节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态中才能体现出来,并揭示民众生活与政权的关系以及历史变动带来的影响。注意社会分层,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也必不可少,重要的是阶级阶层、等级身份通过日常生活体现出来,这是生活史的特色,从而有别于探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为主的社会史。从上述立场出发,生活史在推进历史研究方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生活新的理解。

传统中国家庭与五服的亲属结构联系在一起,传统中国的理想家庭不是现代的核心家庭,学者比较喜欢使用家族一词研究中国家庭,以便保持对于家族认识的伸缩性。以家族为题的研究最近也出版了不少重要成果【36】。在家庭之上还有宗族,宗族对于族人有何影响?宗族与家庭的关系如何?在众多的宗族研究中,此类问题探讨得并不多,涉及较多的救济活动与族规家训对族人生活方式的规定,如果从族人、家庭在族中的活动讨论问题,可能会深入认识族人的生活【37】。古代中国人的社会化是以家庭为主实现的,家庭、宗族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宋以后属于先秦时代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借助士人的诠释与实践,形成新的规范在士人之间传播,儒家式祖先祭礼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38】。

生活贯穿于人生的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各个阶段,生命史是生活史重要的体现。姚平探讨妇女的生命历程,以唐代规范性观念对妇女生活的界定、从妇女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出发,对唐代妇女生活中的三个主要方面:婚姻组合、夫妇关系及为人之母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利用唐代墓志为主的石刻材料,考察唐代女性一生不同阶段的生活,采取计量方式,统计夫妇双方去世年龄的比例、合葬情形等,以及冥婚和不婚女性的情形。还利用墓志铭的书写格式,考察并讨论了唐代女性在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形象【46】。生育作为家庭的基本功能,也是人口行为,有关研究较为活跃【47】。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Gemet)描述了南宋临安的日常生活,他的著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城市生活史的典范性框架:首先介绍城市,将选择都城杭州、人口过剩及房荒、火灾及消防、交通与供应、城市生活的乐趣收入眼底;接着论述社会,包括变迁中的社会、上流社会、商人、城区的普通百姓、农民;再下来是论述衣、食、住,并有关于个人卫生的内容,然后探讨生命周期,涉及家庭环境、出生、抚养与教育、婚姻与妇女之地位、疾病、亡故等,还讨论了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具体内容是节令与历算、节庆、宗教;最后的消闲时光部分,包括城市生活的影响、娱乐、艺术和文学【74】。

与佛道等宗教以及民间信仰关系密切的还有民间宗教。历史上的中国民间宗教,因经常受到官府禁止而处于秘密状态,往往被称为秘密宗教。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是民间宗教活跃的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民间教派纷呈,依据档案、宝卷等民间文献,加上调查,民间宗教的研究相当深入,不仅清理了民间宗教的源流、各个流派,还对八卦教、弘阳教、三一教进行深入研究,注意到了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的关系【103】。民间宗教的信仰者多为下层群众,有相当部分是妇女,分布于城乡。清代的白莲教可以分为诵经派与冥思派,前者躲在城市中活动,尤其多在北京和长江中下游的繁华大城市里发现,这一类型的派别喜欢以聚会集体诵经的方式活动;后者大多是很少或者没有文化的乡民,绝大多数住在华北农村,冥思打坐是其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104】。许多朝代的政府对于民间宗教采取限制甚至禁止的政策,由此可观察到民众生活与政治的关系。

除了民间宗教这种“教门”,还有“会党”这种民间结社,属于“秘密会社”【105】。会党具有互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政治意识,清代以至民国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的组织是天地会。“会党”与“教门”也有融合、转化的情形。会党的成员以下层民众特别是游民为主,与人口增长的压力有关,活跃在城市。“会党”往往以控制地方社会,民众的生活卷入当中,也会发生反政府的活动。

三、生活史研究带来的新视角

生活史的研究,由于确立了历史活动的主体为民众带来了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变化。

在中国,社会史的兴起与历史人类学有不解之缘,一些学者努力实践历史人类学。换位思考、从习俗进入社会、重视民众观念、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进入了社会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应运而生。仪式分析有助于认识城市生活,泉州城市史研究体现了这样的特色【110】。乡村生活史中习俗的解析很重要,同样离不开仪式的解析,不断有学者进行尝试【111】。

总而言之,生活史研究可以深化并推进历史学。历史学的前进在于所建构的历史接近历史的真实,需要多侧面的深入研究,增进对总体历史的认识,生活史研究是达到这种目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比起几千年的政治史学、“英雄史学”,生活史还很年轻。马克思的名言说:“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16](pp.450-451)这正是生活对于社会生活史乃至历史学最重要的意义。

此文曾提交2010年7月1—5日在韩国大邱市由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从历史看东亚的物质文明和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会后对原文做了较大的增补,又提交2011年9月27日至28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日常生活史的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

注释:

【1】关于西方新兴的日常生活史学派,可参见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2】参见瞿兑之:《历代风俗研究导言》,《燕大月刊》第3卷,第1、2期,1928年11月。

【3】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东方杂志》第25卷第21、22号,1928;傅安华:《唐代社会生活一斑》,《文化建设11937年第2期(收入《傅安华史学论文集》,黄山书社(2010);全汉升:《宋代都市的夜生活》,《食货》第1卷第1期,1934。又全汉升、傅安华系陶希圣的学生,属于“食货学派”。

【4】傅安华先在《华北日报·史学周刊》发表《唐代的两种女性生活)(1935年11月1日、28日)、《唐代男性生活之一斑)0936年3月19日、26日)两文,之后合并为《唐代社会生活一斑》于1937年发表。

【5】陈直:《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陈直:《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谢国祯:《两汉社会生活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6】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7】如《谈烟草》、《古人的服装及其他》、《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古人的坐、跪、拜》、《从幡头说起》等,收入《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匈]阿格妮丝·赫勒(Heller,A.)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09verydayLife),重庆出版社,1990;王玉波:《要重视生活方式演变史的研究——读吕思勉史著有感》,《光明日报》1984年5月2日;王王波:《为社会史正名》,《光明日报)1986年9月10日。

【9】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第一部分,《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0】王玉波:《要重视生活方式演变史的研究——读吕思勉史著有感》,《光明日报》1984年5月2日;王王波:《为社会史正名》,《光明日报》1986年9月10日。

【11】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的研究》,《百科知识》1986年第1期;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3】彭卫:《略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14】浦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讨论会简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12期。

【15】常建华:《漫谈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91年第8期。

【16】黄正建:《社会史中的日常生活研究》,《社会史研究通讯》第1期,1996年8月。

【17】如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18】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赵毅、刘晓东:《晚明基层士人社会生活谫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钱杭:《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陈江:《明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20】邱澎生:《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辩证》,《新史学)17卷4期,2006年。

【21】如吴智和教授带领的明史研究小组探讨明代社会生活,他著有《明清时代饮茶生活》(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明人饮茶生活文化》(1996年)之外,还有其他学者的著作,如朱倩如:《明人的家居生活》,2003年;张嘉听:《明人的旅游生活》,2004年;詹怡娜:《明代的旅馆事业》,2004年;林利隆:《明人的舟游生活》,2005年。

【22】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吴惠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7月;吴惠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台北:学生书局,2007。

【23】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24】如卢汉超:《历史研究中的民众生活史研究问题》,张仲礼等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雷颐:《“日常生活”与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朱和双、李金莲:《探寻逝去的生活方式——历史人类学散论》,《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常利兵:《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一种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胡悦晗、谢永栋:《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史林》2010年第5期。

【25】类似的论文还有林晓洁:《唐代西州官吏日常生活的时与空》,《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

【26】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再出发》,《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理论版。

【27】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傅建成:《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一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社,1997年;张研、毛立平:《1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陈弱水:《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王玉波:《中国家长制家庭制度史》,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5年;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29】如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冲突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2】如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清史研究集》第五辑,光明日报社,1985年;高世瑜:《唐代妇女》,三秦出版社,1988年;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33】高彦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5年第3期;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李伯重:《“男耕女织”到“半边天”——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34】张伟然:《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赵世瑜:《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37】参见常建华所写有关综述《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近十年宋辽金元宗族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11年第1期;《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

【38】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与元明时期祭祖传统的建构》,(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年。

【39】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张研、毛立平:0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0】巫仁恕:《明清消费文化研究的新取径与新问题》,《新史学》17卷4期,2006年;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台北)“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巫仁恕、狄雅斯《游道——明清旅游文化》,(台北)三民书店,2010年。

【41】宋立中:《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2】蒋建国:《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1800—1911)》,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3】张雁南:《唐代消费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44】黄敬斌:《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45】魏华仙:《北宋东京节日消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46】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8】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5年;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0年。

【49】王子今:《两汉社会的“小男”“小女”》,《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王子今,周苏平:《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

【50】郭振华:《中国古代人生礼俗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52】如谢元鲁、王定璋:《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郭政凯:《周代养老制度的特点》,《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邵台新:《汉代的养老制度——以《王杖十简》与《王杖诏书令》册为中心的讨论》,《逯耀东教授退休纪念史学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刘翠溶:《清代老年人口与养老制度初探》,郝延平、魏秀梅:《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赵全鹏:《清代养老制度》,西安出版社,2003年。

【53】王跃生:《中国人口的盛衰与对策》第六章《老年人口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明代官员的致仕制度、里老制度、老年人政策等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54】邱仲麟:《明太祖赐耆老民爵考》,《淡江史学》11(2000);《诞日称觞——明清社会的庆寿文化》,《新史学》11.3(2000);《耆年冠带——关于明代“寿官”的考察》,《台大历史学报》26(2000);《敬老适所以贱老——明代乡饮酒礼的变迁及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6.1(2005)。

【55】李燕捷:《唐人年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北)“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探讨丛书第15种,1992年;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群言出版社,2005年。

【56】蒲慕州:《墓葬与生死》,(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3年;卢建荣:《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59)麦田出版公司,2006年。

【57】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文化”部分有一组关于丧葬问题的论文;何淑宜:《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2000年。

【58】参见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59】如马新、刘志义:《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高贤栋:《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齐涛:《魏晋南朝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李浩:《唐代乡村组织研究》,山东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刘兴云:《唐代中州乡村社会》,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60】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61】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绅士: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62】专题有:从田园诗到历史——村落研究反思,北朝的村落,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北朝“三长制”,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空间认同,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北朝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北朝朝廷视野中的“民众”等,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商务印书馆,2005年。

【63】杨果:《宋诗所见江汉平原农村日常生活》,《宋辽金史论稿》,商务印书馆,2010年。

【64】[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65】周銮书主编:《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郑振满、张侃、刘永华等撰:《培田》,三联书店,2005年;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唐力行:《“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以徽州绩溪县宅坦村为个案的研究》,《史林》2007年第2期,王振忠:《水岚村纪事1949》,三联书店,2005年;王振忠:《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6】丛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齐鲁书社,2000年;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王先明主编:《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丛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该丛书包括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郝锦花《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实验研究》、渠桂萍《华北民众视野下的乡村社会分层(1900—1949)》和罗朝晖《富农与新富农——20世纪前期华北乡村变迁的一个侧影》5部;王广义:《近代中国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岳谦厚、张玮:《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67】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冯尔康、常建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张鸣:《乡土心路80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68】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商务印书馆,2004年;方行,经若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69】郭松义:《民命所系:清代的农业和农民》,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70】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稻田清一:《清末江南一乡村地主生活空间的范围与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洪璞:《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71】[日]田仲一成著、钱杭等译:《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2】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3】张思等著:《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74】[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DailyLifeinChinaontheEveoftheMongalInvasion),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77】成荫:《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唐宋都城变革:以节日游乐社会环境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78】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问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8年;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年;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国的逸乐与宗教》,(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年。

【79】王标:《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80】[美]梅尔清(TobieMeyer-Fong)著、朱修春译:《清初扬州文化》(BuildingcultureinearlyQingYangzhou),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澳大利亚]安东篱(AntoniaFinnane)著、李霞译、李恭忠校:《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SpeakingofYangzhou;AChineseCity,1550—1850),中华书局,2007年。

【81】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82】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年;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83】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中华书局,2010年。

【84】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85】《史林》2002年第4期发表:熊月之《稀世富矿: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价值》,李长莉《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钱杭《“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三个关键词》。

【86】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87】卢汉超:《霓虹灯外:二十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参照《中国学术》,2000年第2期发表的葛以嘉所撰书评——李欧梵:《上海的摩登:1930—1945,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卢汉超,《霓虹光圈之外:二十世纪初上海的日常生活》。

【88】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以来出版,共计2辑21种,目前有:熊月之《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张笑川《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唐艳香、褚晓琦《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与市民生活(1953—1956)》、葛涛《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侯艳兴《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阮清华《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白华山《上海政商互动研究(1927—1937)》、陈同《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上海律师》、王敏《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施如柱《青春飞扬——近代上海学生生活》、陈祖恩《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1868—1945)》、汪之成《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王健《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马学强与张秀莉《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叶中强《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马军《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江文君《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瞿骏《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张生《上海居大不易:近代上海房荒研究》、宋钻友《同乡组织与上海都市生活的适应》等。

【89】尚克强、刘海岩主编:《天津租界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周俊旗主编:《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90】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中华书局,2010年。

【91】[美]罗威廉(WilliamT.Rowe)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Hankow:Com-merceandSocietyinaChineseCity),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

【92】连玲玲:《典范抑或危机·“日常生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用及其问题》,《新史学》17卷4期,2006年,第259~269页。

【93】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英国学者鲁惟一:《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4】李零《中国方术考》以及“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学苑出版社,2001年。

【95】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美]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96】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大学出版社。

【97】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98】[美]韦思谛(StephenAverill)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ChinesePopularReligio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99】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小田:《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0】王健:《明清江南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日常生活:以苏松为例》,《社会科学》,(上海)2010年第2期。

【101】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加]卜正民(TimothyBrook)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ForPower:BuddhismandtheFormationofGentrySocietyinLateMingChina),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2】[美]韩明二[5(RobenHymes)著、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WayAndBywayTaoism,LocalReligion,AndModelsofDivinityinSungAndModemChina),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3】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美]欧大年(DanielL.Overmyer)著、刘心勇等译:《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马西沙:《清代八卦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宋军:《清代弘阳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04】韩书瑞:《中华帝国后期白莲教的传播》,[美]韦思谛(StephenAverill)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ChinesePopu—larReligio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32页。

【105】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戴玄之:《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年;酒井忠夫:《中国民众と秘密结社》,(东京)吉川弘文馆,1992年;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学苑出版社;1993年;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庄吉发:《清代秘密会党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谭松林主编、秦宝琦等著:《中国秘密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6】彭卫:《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

【107】常建华:《“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8】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09】[法]谢和耐(Gernet,J.)著、耿升译:《中国和基督教》(ChineetChristianisme),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10】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1】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2】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讨论》,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13】[美]韩森Hansen.V.)著、鲁西奇译:《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NegotiatingDailyLifeinTradi—tionalChina:HowOrdinaryPeopleUsedContracLs,600—1400),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陈瑛殉:《明清契约文书中的妇女经济活动》,(台北)台明文化出版,2001年;陈瑛殉:《灶头锅尾:清代以来民间妇女生活史料的发掘与运用》,(台北)立诚书局,2009年;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115】卢建荣:《墓志史料与日常生活史》,《古今论衡》,1999年第3期;卢建荣:《从在室女墓志看唐宋性别意识的演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5辑,1997年;陈弱水:《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年;刘静贞:《北宋前期墓志书写活动初探》,《东吴历史学报》11,2004年。

【116】刘铮云:《口供中的故事》,《古今论衡》,1999年第3期;刘铮云:《史语所所藏内阁大库档案中的疾病与医疗史料》,《古今论衡》,2000年第4期;冯尔康:《2004萧公权学术讲座——乾嘉之际下层社会面貌:以嘉庆朝刑科题本档案史料为例》,台湾的纯智文教基金会赞助,中正大学历史系主办,2004年;周祖文、金敏:《清代刑科题本中的小农家庭经济:以527件服制命案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17】黄正建:《从小说游仙窟看唐人的衣食住》,《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第二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8】石焕霞:《关于乡闱的记忆、叙述与想象:以清代士人笔记为中心的考察》,《福建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119】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21】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22】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朱力:《中国明代住宅室内设计思想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96~128页;肖丰:《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文献:

[1]田居俭.略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变迁[J].历史研究,1986(2).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涕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杜正胜.什么是新社会史[J].新史学(台北),1992(4).

[5]蒲慕州.生活与文化(导言)[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6]王玉波.中国传统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7]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8]黄正建.关于唐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9).

[9]黄正建.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元长庆间文人型官员日常生活研究之一[A].唐研究(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澳]安东篱.太平天国运动前夕扬州城的日常生活[A].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郑丽.跨越国界的文化网络——新加坡兴化人的庙宇与仪式传统[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

[12]米歇尔·伏维尔.历史学和长时段[A].J·勒高夫等.新史学[M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3]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5]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维度谱系与整体史[J].河北学刊,2010(6).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THE END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有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实就是一个人进步的理论体现.我们日常的进步是在逐渐的变化中累计的,而层次理论只是人为将其细化了而已.满意请采纳 APP内打开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隶属与爱的需求4自尊需求5知的需求6的需求7自我实现需求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cb50afa2c2515929fbe7e82e2d8731c3.html
2.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意义一、普通人的人生意义? 人生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努力是应该的,但也应该享受生活,最起码一半拼搏一半享受,除非你把拼搏当作一种享受,愿当如此,身体健康且开心幸福。 如果你成家了,不要总想着给儿孙留大量的钱财,自己和妻子却劳苦半生。亿万钱财固然好,但当看机缘,有了当恭喜,没有的话,努力拼搏钱够用就好,莫丢...https://www.jianshu.com/p/bc2770db45e1
1.普通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这种普通人努力一辈子也赶不上别人的起点。 小时候快快乐乐不懂那么多世上难题不需要思考人生问题,现在每天都觉得自己好无用,想当个废物一事无成能养活自己就好,可是父母亲戚全都要求我这样那样,是他们觉得上进一些才好,可是我觉得躺平就很开心,努力的意思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是谁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6124576/
2.黄梵:诗与生活,远比你我想象的要密切得多摘要:黄梵的诗的写作课,聊的远不止诗的写作,更多是普通人如何接近和抵达诗意,如何在生活中用诗歌安顿人心。 虽然兼具诗人和作家双重身份,但诗歌在黄梵心中有着更重的分量。他认为,“诗歌是一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而写作,“不只关乎尊严、声名、利益,也关乎人的生活需要”。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14630
3.心理学意义范文12篇(全文)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修复问题,却忘记了心理学另外两大任务: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 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心理学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一些不良事件、恶劣环境, 把心理学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6lg0ptt.html
4.感觉总有人跟踪我,我是不是疯了心理学文章没有人相信他。他的家人要他去看医生。但是,40出头的失业录音师Timothy却坚信自己一直被人跟踪——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Timothy说自己能看出伪装成普通人的特工,他们潜伏在曼哈顿市中心街区。有时他们会撞见Timothy并对他耳语一些毫无意义的话。 “现在你知道这是怎样运作的了,”他们会这样说。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39230
5.关于低碳的调查报告(通用19篇)4、低碳生活的意义:全民低碳生活,对缓解全球变暖有非常巨大的效果。二氧化碳在地球上能存在上百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减少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却忽视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张女士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据测算,1999年—20xx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545434.html
6.人间真相:普通人的一生,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上帝的鼠标,只要轻轻地复制粘贴一下,一瞬间就可以创造出无数个出来。 普通人的这一生,你顶多也就赚几两碎银子,养家糊口,维持生活罢了。 是的,平凡和平庸,才是普通人的人生底色。 2 想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想自己过得舒服一点,活得滋润一点。 https://www.360doc.cn/article/77215068_1076577552.html
7.冯友兰境界说的人生意义追思*哲学与宗教研究所于是,一旦人们在做某种事特别是对个人关系重大的事时,未能达到他预期的目的,受挫感就会迫使人们追问所谓“生活的意义”。冯友兰在这里的分析特别精彩,他说:“不过这一片理论(对生命意义的不答之答——引者注),对于有一部分抱悲观底人,恐怕不能有什么影响。因为有一部分抱悲观底人,并不是因为求人生的意义而不得...https://www.hnass.com.cn/Article/index/cid/83/lid/102/pid/85/id/2498.html
8.平凡生活中的意义我们为什么会追求个人的成就?成为大人物真的符合我们的个人利益吗?或许有人会说,他们追求成功并不是为了名利,只是因为那样的生活比单纯的普通生活更值得过。 青年哲学家乔希·格拉斯哥(Josh Glasgow)认为,“非凡生活”并不比“平凡生活”更有意义,并列举一系列案例说明“成为重要人物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任何意义”。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2/11/032463152.shtml
9.普通人的一生的意义是什么?普通人的一生意义何在菜鸟算了一笔账,毕业年薪没有30万,基本上28岁之前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但是我们这群普通人能有多少一年就可以赚30万的?就算到了30岁结了婚,买了房,你离35岁又只剩多少年了?你的贷款又要还多久?那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有的读书到一半放弃的,可能20岁就已经是全部的人生了,提前开始这后面的几十年,即...https://blog.csdn.net/langwang_100/article/details/121927762
10.《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7篇)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https://mip.ruiwen.com/duhougan/322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