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摘要本文拟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汉语英语问候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国外学者关于礼貌的研究,已经有了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基础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国内学者顾曰国(1990)也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礼貌准则。布朗与莱文森(1978)指出,问候语存在于各语言中。高夫曼(1971)认为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比如说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与汉语相比,英语的问候语则简单得多,也抽象得多,而且往往是模式化的套语,如“Hello”、“Hi”、“Howareyou”、“Goodmorning”等。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are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
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心理有关。汉文化中用表达关切之情的许多礼貌说法在西方人看来会感到“爱干涉他人的私事”或“爱给人下命令”,因此听话人会因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而极为反感。这类询问他人行动去向及个人情况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都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行动自由,听话人会感到极为反感,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是礼貌行为。这种差异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就是典型的实用哲学。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也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色彩。这种重经验、讲实用的思维定式,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特色,也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着眼目前、注重实际的生活习惯。汉语中的各种问候浯,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烙印:从字面上看,汉语的问候语,几乎是着眼于眼前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同时又和对方直接有关的具体话题,很少有抽象化、模式化的用语。
英语的问候语则明显带有简单化、模式化和抽象化的特点,这同样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西方人长于抽象,把具体的问候语简化成了几条固定的“公式”;他们又“精于分类”,所以往往把事物条分缕析,论述得相当完备。这种“或繁于此而简于彼,或精于甲而疏于乙”的现象,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然。
汉英问候语的内容差异如此之大,在实际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冲撞也就更多,假如一个中国人对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初次见面就无所顾忌地谈起上述那些话题,会被认为非常失礼。而中国人不仅不会反感,反而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有其历史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安居。由于久居一地,世代繁衍,人际感情自然会特别深厚,这就是中国社会重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因。“中庸”原则也把人的个性心理规范于一个统一“和谐”的秩序之中,更使人难以表现个性和追求个性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习惯于就生活问题问长问短,不仅不觉得涉及个人的隐私,还成了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的有效手段。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以私人生活作为寒暄问候的话题了。
西方盛行的则是个体本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同样有其历史缘由。西方社会的经济很早就不是以农耕为主,而是以手工业和商业立国。当时的人民不是长期安居,而是经常流动,社会充满竞争。这正体现了工商经济的特点,也造成了人们血缘观念的淡薄。不仅个体对群体的依附程度比中国人小得多,而且群体对个体的约束也远比中国松驰。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体观念十分流行。早在古希腊时期,个体性就已经成为世界观的核心,当时一批哲人无一不强调“个体”、“自己”的重要价值。当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语国家,人们讲究自强自立,即便是亲属之间也是界限分明。如老少聚餐,每个人要自掏腰包;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要支付酬金。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而在英语国家却习以为常。人们追求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自由,“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试想在这种把个人天地视为禁区的社会氛围里,人们又怎么可能会把私人生活作为寒喧的话题呢
归根结底,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首先,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伦”就是等级、类别之间的次序。“礼”就是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律。本质上,“伦理”就是“礼”之根本。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尽管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礼”,与其历史上所涵盖的内容已有很大变化,但不能不承认,它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其初始的印记,区别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的。具体讲,在交际行为的节制方面,“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礼”的具体体现。明白了名分,就明白了社会身份,就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人际间就没有隔膜、误会。这种等级关系,在现代社会,也是用其体现并维系社会等级差别。而在西方来讲,由于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与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与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前者代表了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后者则代表了以个人为为中心的价值观。
正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人们说话方式的差异,以及对问候语使用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候语这类礼貌常规用语使用问题进行英汉对比研究,这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Brown,P.andLevinson,S.C.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
[2]Goffman,E.InteractionRitual:EssaysonFacetoFaceBehavior[M].GardenCity,NewYork:Doubledayandcol,Inc.,1967.
[3]Gu,Yueguo.PolitenessphenomenoninmodernChinese[J].JournalofPragmatics,1990,(2):237-257.
[4]Leech,Geoffrey.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83.
[5]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赵永新:《etal.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译中字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差异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1.bat(蝙蝠)
汉语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常出现在年画上。画五只蝙蝠飞入大门,即五福临门,表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画蝙蝠和鹿一起,代表福禄;画蝙蝠爬在一个圆圆的铜钱上,即福在眼前;红蝙蝠是大吉兆,因为洪福或鸿福。传说千年的蝙蝠是白色的,吃了它还能长寿。
西方的bat却是一种与魔鬼和黑暗势力有联系的不祥之物,常让人联想到丑陋、凶恶、瞎眼、吸血动物等特征。这也许是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凡英文中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blindasabat视力差、有眼无珠,ascrazyasabat发疯,havebatsinthebelfry异想天开,cometobat面临严峻考验等。许多人还认为bat与巫婆有关,他们相信bat闯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
2.owl(猫头鹰)
猫头鹰也称夜猫子,专门夜间活动,叫声凄厉,在中国常被看作不祥之兆,如“夜猫子进屋,全家都哭”、“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有人甚至迷信地认为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都要倒霉。
而西方人却把owl看作智慧的象征。在希腊神话里,雅典守护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猫头鹰即是她的化身。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的形象是睿智、公正。动物间的争端要请猫头鹰来裁决,紧要关头要向猫头鹰请教。因此,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的习语。而owlish形容一个人聪明、严肃。
不过由于猫头鹰夜间活动,owl可喻指常熬夜的人,这点完全与汉语中的夜猫子相吻合。
3.bull(牛)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耕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牛的形象都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历来受到人们普遍赞颂。汉语中赞美牛的词语有很多,如“健壮如牛”、“力大如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在汉语里牛还比喻倔强或骄傲的性格,如“牛脾气”、“牛性子”。
在西方,牛是宗教和民间传说中的圣物。它强壮有力,受到古代人的崇拜。bull也可以指粗壮、好斗的人,如abullinachinashop形容行为莽撞的粗人。关于牛的创造力的古老传说还打动了西欧金融市场的人士。他们用bullmarket来指股票上涨行情,俗称牛市,bull指在股票市场中买进股票、希望在其价值上涨时卖出以获利的人,即买空者、多头。
4.bear(熊)
在中国,熊的形象一般是笨手笨脚,愚蠢,如“熊瞎子掰玉米”。在“熊包”、“瞧你那熊样”、“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也指平庸无能之辈。
英语中的bear是一种凶残的动物。用来指人时,指“粗暴、脾气不好的人”。如likeabearwithasorehead(脾气暴躁),playthebear(行为粗鲁),ascrossasabear(脾气很坏)。在现代经济术语中,bear正好与bull相反,表示股市行情下跌,bearmarket俗称熊市;bear指卖空者、空头。
中英动物词汇的字同意不同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交流,更要重视文化的传递。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传递信息,行之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1]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李茜.英汉动物词汇的意蕴异同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7).
3.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思维模式是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不同文化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的差异,往往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文化认知角度的差异,表现在对同一事物具体与抽象特征敏感落点的不同。在对事物进行描写时,英语思维习惯往往把观察重点和视觉中心落在较为抽象的特征上,并以抽象的特征来说明更为具体的东西,而汉语的感知视点恰恰与此相反。如:中国人习惯性用具体的“锅碗瓢盆”指代厨房里的炊具,但因为认知视点的差异会误译为,“wok,bowl,gourd,la-dlebin”,而应抽象概括为“cookingutensils”。再如:“Hisbodyisveryhealthy.”(他的身体非常健康)、“Histwoeyesareblind.”(他双目失明)。从汉语的语言使用习惯来说,这两句说法没有问题。由于英语思维习惯把句意中心落在较为抽象的特征上,而汉语习惯落在具体的特征上,所以译文中的“body”,“eyes”就是一种汉语具体思维的体现,更地道的英语表达应该是“Heisveryhealthy”,“Heisblind”。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不同的思维方式制约着语言的表达方式。所以,翻译时应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排除思维习惯的干扰。
4.宗教文化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宗教文化,作为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特殊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凡事要遵从上帝的旨意。因此,英语中经常出现与“上帝”有关的语言表达,如:“Godblessme”、“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有些译者将这两句话直译成“上帝保佑”“上帝帮助自助者”。显然,这样的表达是不符合汉语文化的。由于中国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Godblessme”译成“菩萨保佑”,“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译成“天助自助者”更符合汉语的文化传统,也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再如:“半路出家”(switchtoanewtradewithoutsolidfoundation),“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takeapsiveattitudetowardone’swork),“借花献佛”(topresentBuddhawithborrowedflowers—toborrowsomethingtomakeagiftofit)。“出家”、“和尚”,“佛”均是中国的宗教文化,为了避免理解上的难点,括号中的译文均采用了意译法。对于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予以注意,否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
二、结语
文化差异问题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源语言的真实涵义才能使译文贴切而又自然。在英汉翻译中,为了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译,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在直译与意译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补偿策略。
1.对于词义空缺的词汇可以采用音译法。如:“阴(yin)”、“阳(yang)、bowling(保龄球),disco(迪斯科)。
2.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可以采用释义法,注译法。如:theheelofAchilles(阿基里斯的脚跟———唯一致命的弱点)。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仅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the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uncle,aunt,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在这些句子里的“叔叔”“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uncle”,“aunt”。
2.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两种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同,但英汉两语言群体在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大同小异。例如:donkey(驴)在英语中象征“愚蠢”、“固执”、“倔强”;汉语中也有“蠢驴”、“犟驴”等说法。parrot(鹦鹉)一词,在英语中表示“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的人”;汉语中也有“鹦鹉学舌”之说。
三、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不同民族无一不将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其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独特性反映在民族语言的词汇当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造成英汉词汇意义的差异。具体说来,影响英汉词汇意义差异的文化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传统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的不同由于生活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就造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差异。比如“东风”二字对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美好、春天”。英国地处西半球大西洋东岸,是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常用“美好”、“可爱”、“温和”来形容它。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影响
一、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
(一)风俗习惯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能唤起人们对所指事物的感知和记忆,并能使人们产生与本族文化对等的联想。比如,在汉文化中龙(dragon)和凤凰(phoenix)是一个图腾形象。在封建社会,龙比喻皇帝,而凤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称龙凤呈祥。在汉语中,龙和凤凰都用于好的意思,如龙凤、龙虎、凤毛麟角、山窝里飞出金凤凰。汉语中还有不少带龙的成语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如龙飞凤舞、龙盘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顶礼膜拜的,所以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tan)被称为theGreatDragon,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说一个人像龙不是一句好话,尤其是说女人像龙,指的是又凶恶又歹毒、令人讨厌的女人。如:Sheisabitofadragonaroundthisplace.(她是一个很专横跋扈的人。)phoenix在西方的传说中是一种鸟,在沙漠中生存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然后从中又诞生另一只phoenix,所以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的意思。
(二)、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三)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语言文字,无疑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表现出人类的共性。但是,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岱年等,1991:1)。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事物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维概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如汉语“红糖”,英语为“brownsugar”(棕色的糖);汉语“红茶”,英语为“blacktea”(黑色的茶),英语“blackcoffee”,汉语为“浓咖啡”(不加牛奶或糖);汉语“黑眼睛”,英语为“darkeyes”;英语“blackeyes”,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汉语“黄色影片”,英语为“bluefilm”(蓝色风光片)。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Nobodycouldbetoofoolishthisday.若直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从思维方式上看,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今天,无论你出洋相到什么程度,都不算过分。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连词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清二楚。而汉语则很少用连接手段,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外表不易看出。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句与句之间没有连接词,有连续的多个动词,外表上看不出主语,句子关系表面上不太明现,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二、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译者自然而然地进行文化转换。文化渗透语言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等,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文化色彩,使译文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与原文达到对等,就成了译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处理文化差异,主要可采取下列方法:
(一)直译法
鲁迅先生说过:“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味和异国情调。”这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文的语言形式,而是保留那些能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最能体现外国风俗习惯和情调的语言特色和描法,使译文既能体现原作的风貌,又不流露生硬牵强的痕迹。直译能保持原文的生动形象,补充或丰富词汇,使译文新鲜有利,同时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当然,这种直译法首先应考虑在读者能够接受的条件下进行,比如:asgentleasalamb(像羊一样温和),asproudasa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asuglyasatoad(像癞蛤蟆一样丑陋)。
(二)意译法
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常常很难找到等值的词句,因此,在处理某些带文化色彩的词句时,可使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以将源语词形象转换成译语词形象。如将“打草惊蛇”译为towakeasleepingdog;“黄粱美梦”译为afool’sparadise;tofacethemusic翻译为“临危不惧”;tohavethegiftofthegab翻译为“能说会道”。通过这种方法可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使外国读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此,作为一翻译工作者,必须加强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研究,要大量阅读有关本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书籍,提高文化修养,使翻译真正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于秀华.文化差异与翻译[J].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2]文珊.杨康复论翻译的文化差异与补偿[J].吉首大学学报,1997,(3):167-168.
[3]许宗信.文化、交流、翻译[J].外国语,1991,(1):28-30.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英汉习语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各自的语言作为承载的,习语正是各民族语言中最精髓的部分,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指的是经过长期的运用与不断的发展而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与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习语。本文所讲的习语指的是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习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中各个字词的简单组合,更加注重其中的内涵。由于英语与汉语中的习语有着各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因此各自承载的民众文化信息不同。习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如何正确、全面地表达出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其翻译最重要的部分。
一、英语与汉语习语所体现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生存环境方面的差异
习语是随着本民族的生活与劳动而逐渐形成的。英国属于岛国,航海与捕鱼产业在本国的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中的习语有关航海与捕鱼的有很多,例如asdumbasfish;catchacrab。汉族主要居住在欧亚大陆之上,农业是主要的产业,因此在汉语的习语中,关于农业与土地的习语较多,例如挥金如土、视金钱为粪土。汉民族的地域气候变化比较大,常常将季节与气候联系起来,例如用“东风”代表春天。英国的气候为海洋性气候,常常用“西风”表示春天。
(二)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
由于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对待同一个事物时,可能会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在看待动物方面,狗在汉语中多与带有贬义的词联系,例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在英文中却将狗看做是人类的好朋友,常常用来指人,例如“aluckydog(幸运儿)”。猫头鹰在汉语中时不祥的动物,但在英语中其却是聪明的象征。
(三)历史典故方面的差异
(四)方面的差异
二、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习语中的隐含意义
比喻结构中重要的不是语言因素,而是其中牵涉的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习语中都包含相应的故事,因此习语大都具有比喻义,比喻义才是习语真正的基本义。习语中的字面意义并不是习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义,而只是作为探索其内涵的基石。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要明确习语的隐含意义。
(二)注重习语的情感色彩
习语往往包含不同的情感色彩,这种褒贬色彩是习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明确的分辨,有的习语为褒义,有的为贬义,还有一部分习语既可以用于贬义,又可以用于褒义。
(三)从语体方面进行明确区分
习语的语体方面包括通俗易懂、委婉高雅、文绉绉等情况。例如“jointhemajority”与“kickthebucket”表示的意思都是“死”,但是前者委婉高雅,而后者则是粗俗的。汉语中对于“死”的表达存在这种情况,“牺牲”、“与世长辞”等都是比较委婉高雅的说法,“翘辫子”等就比较粗俗。在这种类型的习语翻译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语体的差别。
三、反映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是桥梁,习语的翻译对文化交流的深度与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习语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反译文语言规范现象与不会引起误会、不会产生不正确联想的基础上,在习语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中习语的比喻与象征、民族特征等。在读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使用直译法对习语进行翻译,是最能够促进文化沟通的方式,能够将原语习语绝大部分的文化信息进行传递。
汉语中有很多直接从英语习语中直接翻译过来的习语,例如:打破纪录(breaktherecord)、以牙还牙(toothfortooth)等。英语习语中也存在从汉语习语中直接翻译过去的部分,例如loseface(丢脸)。当前,这些习语都得到了广泛使用,使英汉民族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二)同义习语借用法
人们的感情、认识、经历等都存在相似的方面,因此,在英汉习语中,也会存在一部分相同或者相似的习语。这种类型的习语在含义、形象、比喻等方面都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在情感色彩与语体方面也相符。同义习语借用法指的是当习语在所表达的文化信息方面存在相同或者相似性质的时候,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能够相互借用。相同的习语如:“隔墙有耳”与“Wallshaveears”;“熟能生巧”与“Practicemakesperfect”;“了如指掌”与“tohavesomethingononefingertip”。相似的习语如:“空中楼阁”与“castleintheair”。
(三)意译法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习语如果直接翻译,则不能够正确地表达其意义或者容易产生误解,在这类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就必须放弃原习语中的比喻或者形象,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例如《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的例句“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如果采用直译法,读者就不能够正确理解这句习语所要表达的意义,而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入乡随俗”,更加有助于读者理解该句习语真正所要表达的涵义。
汉语文化中有很多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的习语,这些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用意译法。例如汉语中的“龙”是高贵、庄严的代表,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怪物、凶残的意思。由于在汉语文化中与英语文化中涵义不同,在翻译“龙”的过程中就必须运用意译法,像成语“望子成龙”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够直接将“龙”翻译为“dragon”,而是要将整个句子翻译为“toexpectonesontosucceedinlife.”。
意译法在习语翻译过程中会造成原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或多或少的损失,但是为了能够准确地表达其含义,这是不能够避免的。
(四)直译与意译结合法
直译与意译结合法指的是将直译法与意译法结合,从而既能够准确表达习语的隐含意义,又能够顾及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中的“瞎子点灯白费蜡”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其中“瞎子点灯”直译,而“白费蜡”则需要意译,最终翻译为Asuselessasablindmanlightingacandle.
(五)注释法
这种方法是对前面几种翻译方法的补充,指的是通过对习语的出处与故事,帮助习语文化内涵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斯尔,如果注释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产煤中心,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该句习语的意思为多此一举。汉语中很多成语典故在翻译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韩信点兵、东施效颦等,都需要进行注释才能够正确理解。
四、结语
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对习语反映的中西方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进行充分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习语的隐含意义与情感色彩、语体等,正确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得当,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
[1]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58-59.
[2]邓森.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7-30.
[3]马东敏.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95-96.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界定。《现代汉语字典》对文化作出了三种界定,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例如:入乡随俗、班门弄斧、kickthebucket(翘辫子)等,不能随意删减。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1.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词汇丰富,尤其在翻译过程中,若不能把握习语所传递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将其翻译成目的语。总得来说,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地理环境
同时,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此外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在习语中也有大量体现。“有眼不识泰山(haveeyesbutfailtoseeTaishanMountain;entertainanangelunawares)”;“不到长城非好汉(OnewhofailstoreachtheGreatWallisnotahero)”;“TakeaFrenchleave(不辞而别)”;“Carrycoalsto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此地盛产煤,意为多此一举)”。
1.2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英汉语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其形简而意深,往往不可单从字面意义进行理解和翻译。例如:“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四面楚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英语中的典故习语多出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betweenScyllaandCarbide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
1.3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汉语有“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习语。此外,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其影响和佛教一样深远,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西方人则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万事万物都依照上帝的意愿存在,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Castpearlsbeforeswine.比喻把珍宝献给不能赏识者,即对牛弹琴”;“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俗习惯
关键词动物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Difference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of
theEnglishandChineseAnimalIdioms
MIAOKeliang
(PLAForeignLanguageInstitute,Luoyang,He'nan471003)
AbstractAnimalidiomsiswidespreadpresentinEnglishandandChinese,forEnglishandandChinesevalues,customsbeliefsandlivingenvironmentofthedifferences,twolanguagesgivetheanimalidiomsspecificculturalconnotations.Animalidiomstranslationtranslatorindepthunderstandingofthesedifferences,anddifferenttranslationstrategyofliteraltranslation,paraphrase,thesubstitutionmethodandtheinterpretationactforflexibilityinordertoovercometheEnglish-Chineseculturalexchangesbarriers,promoteculturalintegrationandprosperity.
Keywordsanimalidioms;culturedifferences;translationstrategies
成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汉语或是英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成语(以下简称动物成语)都异常丰富。由于受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或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赋予动物成语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且两种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在所使用的动物成语中。这些动物成语除了具有字面意义指称动物本身外,还隐含着丰富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带有感彩的褒义或贬义等”。(郑亚敏,2008)因此,准确理解动物成语的内涵,深入了解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合于各自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英汉互译活动,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中英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1英汉动物成语的文化差异
1.1价值观念的差异
成语的内涵存在分歧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价值观念的差异,特别是在对动物的价值判断上。比如,英语中与“dog”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褒义,而在汉语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是贬义词。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不但可以打猎,看家,而且是人类孤独时的伙伴,无助时的帮手。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bigdog(重要人物),luckydog(幸运儿)等。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忠诚的一面却远不及其阿谀奉承,依仗权势,肮脏龌龊的一面。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1.2习俗信仰的差异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习俗和信仰,在面对同一动物时,所联想到的内容也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汉语里的“龙”和英语里的“dragon”。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它也是富贵、吉祥、健硕、成功的代名词。比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则是一只长着翅膀、满身鳞甲、拖着蛇尾、口中喷火的怪兽。尤其在西方文学中,它常是与正义力量水火不容的邪恶与凶残的代表。
1.3生活环境的差异
由于英汉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在动物成语方面,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赋予成语以不同的喻体。英国是海岛之国,渔业发达,海滨文化繁荣。比如,“fish”在英语成语中象征意义丰富,neitherthefishnorfowl。在汉语中则对应着“非驴非马”之意,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色。中国世代的农民靠牛耕地,对牛则怀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虽然关于“牛”的负面成语也不少(如“牛鬼蛇神”,“对牛弹琴”等),但在中华文明的早期,牛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象征。如“孺子牛”、气壮如牛”、“如牛负重”、“初生牛犊不怕虎”等。而英语文化中,牛则满身缺点,如abullinachinashop(鲁莽之人),likeabullatagate(狂怒凶悍)等。相应的,英语文化中,马的用途则相对更广,人们对horse喜爱有加,例如:eatlikeahorse(食大如牛),worklikeahorse(勤勤恳恳)等。
因此,针对中英文化中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动物成语,在进行互译时为了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避免误解,顺利达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效果。
2英汉动物成语的翻译策略
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动物成语的翻译也应循此原则。因此我们在翻译动物成语的时候要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习惯,采取直译法、意译法、释义法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2.1直译法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直译并保留成语中的比喻、形象以及风格特征。直译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转达原义,而且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言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内涵,为丰富和传播异域文化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下面的例子中,英语和汉语无论在用词习惯、词组结构或词序上都大致相等,翻译时用直译法即可。
走马观花:torideoutonhorsebacktolookatflowers
井底之蛙:tobelikeafrogatthebottomofawell
卧虎藏龙: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
狗尾续貂:patchupasablecoatwithadog’scoat
alionathome,amouse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鼠
asproudasapeacock:如孔雀般骄傲
awolfinsheep’s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
2.2意译法
指在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在翻译中无法保留源语言的字面意义,这时有必要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主旨转换成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义和形象,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venture,nothinghave.
单枪匹马:dosomethingalone
望子成龙:toexpectone’ssontobeanoutstandingfigure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raincatsanddogs:瓢泼大雨
bethecat’spajamas:了不起的东西、人或主意等
aflyonthewheel:妄自尊大之人
haveabeeinone’sbonnet:胡思乱想
2.3代换法
指在翻译过程中,用目标语中喻意近似,喻体不同的表达来替代源语言中的形象的方法。虽然操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但由于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感受类似,而表达不同。在翻译时,可以采取代换喻体的策略,而使得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使用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健壮如牛:asstrongasahorse
一箭双雕: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
对牛弹琴:castpearlsbeforea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afeather
打草惊蛇:wakeasleepingdog
tobleedlikeapig:血流如注
likearatinthehole:瓮中捉鳖
astimidasarabbit:胆小如鼠
2.4直译释义法
翻译中,很多典故、地名、人名及习俗等,意译法往往不奏效,而采用单纯的直译法又表达不清,或意犹未尽,这时便需要借助注释来说明了。这种翻译策略常常应用于一些出自典故的成语。例如:叶公好龙:LordSheh’sloveofdragons(Note:LordShehwassofondofdragonsthatheadornedhispalacewithdrawingsandcarvingsofdragons.Butwhenarealdragonheardofhisinfatuationandpaidhimavisithewasfrightenedoutofhiswits.)
3结语
动物成语是语言及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文化内涵丰富、形象生动,也是语言使用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由于持不同语言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习俗信仰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动物,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偏好,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也各有差异。因此,在翻译这些动物成语的时候,需要译者深入了解这种文化差异,采用直译、意译、代换或释义等不同的策略加以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克服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顾鹏.浅析英汉文化动物词及其翻译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12.
[3]潘红.动物比喻的语用含义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4(4):12.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不同的文化的载体都一样,即语言。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反映了各种信仰和偏见。”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源自人类所共有的一个客观的大自然,而个性则源自各民族所处的小环境的不尽相同,即所处地域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的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各民族的独具特色的语言。因此,语言与地域文化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也不能够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风貌;文化的影响又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与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英关系交流越来越多,程度也越来越深。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西语言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翻译成为解决这一困难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然而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因此保证翻译成功的关键就是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2.地域文化与语言翻译
2.1地理位置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濒海,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因而有Anyportinastorm(风暴到来不择港),ontherocks(手头拮据),Tellthattothemarines(哪有那样的事),allatsee(茫然不知所措)。这些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对不了解其地域文化内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难度比较大。就拿这句谚语来说beinthesameboatwith字面意思不就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吗怎么就是患难与共呢!要知道英国人常年在与海作斗争,在船上时不时会面临大风大浪的危险,在同一条船上对英国人来说也就意味着一同面对大风大浪,患难与共。所以翻译时不能单单根据字面意思来翻译,积累这些与航海有关的谚语也是必要的。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农耕为主。所以中国人更了解和熟悉的是陆地生活的农业耕作,老百姓对“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人们常说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喻其辛苦;称当地人为“土生土长”;称民间沿用的方法为“土法”;把小地区内使用的方言称之为“土话”或“土语”;说某人“土气”是说他不时髦,而“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等。面对这些与海、土结合在一起的成语、谚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其对等的词,在处理这方面翻译是往往要采用意译的办法。比如说,土气就是不时尚,可译为unfashionable,这样就达到要表达的意思了,显然这样也失去了一些中文用土来代表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也是正常的,翻译时是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如果不了解中文的地域文化内涵把他译为earthair,那可就闹笑话了。
2.2生活方式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2.2.1生活方式与语言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用牛耕地,耕地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因此中国人对牛有深厚的情感,与牛有关的词很多,如:牛劲、牛脾气、牛皮、吹牛、老黄牛等。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总之,在中国人的心中,牛是体型庞大、体格健壮、终日劳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典型。英国是山小地狭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马在英国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汉语中的牛与英语中的马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活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对于此类现象我们在做翻译时,切忌直译,而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殊途而同归。
2.3生态特产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由于地域的不同使得各国的土地上盛产的农作物各不相同,也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盛产竹子这一特征,在汉语中用竹子作比喻的言语并不鲜见。而英国并不盛产竹子,并没有什么与竹子有关的比喻。在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和大量产生,而英语是用likemushroom之说来形容,用mushroom蘑菇来替代了原喻体竹子一词。又如:“很有把握”在汉语中用胸有成竹来表达,而在英语中用“haveacardupone’ssleeve”来形容。不了解其文化差异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对译者来说理解两国地域文化是做好翻译的必要任务。
3.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许多相异之处。而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桥梁,也是两种文化的桥梁。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翻译,翻译不仅要做到意义上的等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译者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尽可能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忠实和等效。对翻译来说,双语文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