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汉族传统动物文化里,鸡是纳吉迎祥的崇物。在许多场合,“鸡”字都是“吉祥”的代名词。人们依据“鸡”与“吉”谐音,取“鸡”与“吉”的同音口彩;同时,将鸡的美德及其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向往投射到话语指称对象。鸡与吉的隐喻语义语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俗文化
中国人认为,动物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从古代到现代,我国有许多地方在婚娶喜事中用鸡作陪嫁,象征新人有良好的品质。如,山东一些地区有“抱鸡”的婚俗。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出发,前往送亲。因鸡与“吉”谐音,抱鸡图的是吉利。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鸡米礼”的风俗。嫡亲或姻亲之间在出生、结婚、盖房时互送公鸡和米酒。土家族男女青年一起踢毽子(称踢毽子为“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后,“踢鸡”就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贵州毕节县一些边远苗乡的苗族婚俗中保留着“看鸡卦”来验证吉兆的现象。
(二)装饰文化
鸡的图样是中国传统装饰中的常见纹样,如窗花、灯花、服饰、年画、祭祀等。比如,工艺品中,公鸡与牡丹花的装饰图案取牡丹“富贵”之意,“公”鸡善“鸣”如“功名”之瑞,合成“富贵功名”的口彩;公鸡与鸡冠花的图饰,取“官上加官”、“步步高升”的美意。此外还有画公鸡高鸣,五只雏鸡聆听的“教五子”图案,典出《三字经》中燕山窦禹均修身行善,教导五子成名的故事,以鸡“叫”谐“教”,寓意极其巧妙。与这一图案异曲同工的“五子登科”图案,画公鸡与五雏鸡在窠中玩耍,也是取“窠”与“科”的谐音,寓及第之喜。此外,还有一些含鸡的装饰图样,表示多子多福、富贵吉祥、家庭和睦等,其象征吉祥的意义含蓄、蕴藉、隽永、耐人寻味。
(三)农历文化
关于吉日(鸡日)的由来,汉代东方塑《占书》中有:“岁有八曰:一曰鸡,二曰犬,三曰豕(猪),四曰羊,五曰牛,六曰马,七曰人,八曰谷。”汉代将正月初一定“为鸡日,是日天晴,所主之物育,明则灾。是日人们戒杀鸡,忌打骂,喂养也较平素精心丰厚,盼其繁衍兴旺。”由此可见,将正月初一这个最大的日子定位“鸡”(吉)日,正是其读音和“吉”相近。此外,鸡年与吉年的联系则是因为按照我国传统观念,鸡在十二生肖中象征着振奋和吉祥,古代的鸡代表着光明使者,表示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另外,鸡还象征着勤劳,故民俗中有“金鸡报晓”和“金鸡报春”等说法。
(四)饮食文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在我国许多地方,逢年过节,餐桌上都有鸡肉这道菜,中国人讲究“无鸡不成席”,古语有“无鸡不成宴,无鸡不成欢”。鸡鸭鱼肉,鸡居首位,是为“万事吉(鸡)当头”之意。在鸡肴中,全鸡、整鸡的饮食习俗,则是取其“全吉”的意思。鸡有时又被美称为凤,在广东把鸡肉与蛇熬制的闻名菜肴称“龙凤汤”,则是取“龙凤吉祥”之意。从上述四个方面看,人们在使用“鸡”这个汉字时,眼见为实地目睹或者脑海中浮现动物“鸡”的形象;同时,人们在使用“鸡”字时也在传递动物“鸡”带给人们的美好意蕴,即与“吉”有关联的褒性语义:吉祥、吉利。体现了人们以鸡喻吉的语用认知心理,是关于“鸡”字的客观指称意义与主观心理喻意的交融语用过程。道尔吉(2000)强调,谐音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作用,谐音表义形式反映汉民族求吉利、避凶邪、重含蓄、忌直言等民族语用的文化内涵。鸡与吉的关联使用反映了汉民族“借实映虚”的语用认知心理。
二、鸡与妓
“鸡”与“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语用上的高度关联。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解释:汉字“妓”的语义流变;“鸡”指称“妓”的历史与现状;“鸡”与“妓”语用关联的语言学解释。
(一)“妓”的语义流变
王书奴(1988)、陈少芳(1998)等在妓女问题研究中对“妓”的语源进行了考证。从语源看,妓并非一开始就指称以卖淫为业的女子,本义是指以歌舞为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妓,妇人小物也”。《华严经音义》引魏时张揖著《埤苍》中曰:“妓,美女也”;又引隋时陆法言《切韵》说:“妓,女乐也。”“妓”字与“伎”、“技”等字在古代通用,等同于现今日本歌舞伎中的“伎”。即使与“娼”、“倡”等字联用(《说文解字》“倡,乐也”意指从事歌舞的乐工艺人),也是指从事歌舞艺术、容貌娇媚的女子。出卖肉体换取钱财的女子被称为“妓女”,是后来发展的词义。它始于魏晋六朝或唐宋,成熟于明清。由此,“妓”字的语义指称经历了由褒义“美女、乐女、技巧”到贬义“妓女”的语义降格的流变。
(二)“鸡”指称“妓”的历史与现状
根据刘瑞明(2002,2003),宋元时期便有把妓女叫做鸡的记载。如,《东京梦华录卷二播楼东街巷》:“向东日东鸡儿巷,向西日西鸡儿巷,皆妓馆所居广。”元代乔吉《水仙子忆情》:“说相思难拨回头,夜月鸡儿巷,春风燕子楼,一日三秋产。”现在“鸡”指称“妓”,为国人熟知。在汉民俗语言中,鸡成为娼妓的俗称,使用十分普通,由此滋生了一系列隐语:“野鸡”指暗娼或下等的妓女;“鸡仔”,四川犯罪团伙指男妓;“鸡婆、鸡头、鸡窝”,广东卖淫团伙分别指暗娼、老鸨/皮条客和地下的卖淫场所;“看鸡佬”,香港黑道称负责监视妓女行为的男人;政府的反娼人员,被戏称为“叉鸡佬”。新近,网络上关于香港某议员涉嫌嫖妓的议论有一句话为:“偷食东莞鸡(指妓女),周身红火蚁(指一身的牛皮癣)”。在这个语境中,“食鸡”等同于“嫖妓”。在英文里,Massage意思是“按摩”,音译,但带有色情的按摩在台湾隐语中被称作“马杀鸡”。因此鸡指称妓的用法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