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天气依然炎热,气温变化较快,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也快。同时,老鼠、蟑螂、蚊子、苍蝇等处于繁殖高峰,其携带的细菌、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环境,易造成各类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因此,加强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对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恩施市疾控中心提醒,在州城创文创卫工作中要做好夏秋季常见传染病防控,预防疾病发生。
一、肠道传染病
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手足口病、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
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因此,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在于管好我们的“口”和“手”,从而大大降低感染疾病的概率。
(一)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其传播主要是由于饮用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
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其典型症状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严重的泻吐会引起人体水、电解质丧失,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1.不喝生水,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2.在家中宰杀处理水产品后,要用流水彻底清洁砧板和刀具,并用流水彻底洗手。处理生、熟食品应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如无条件,在处理熟食前应用沸水多次清洗砧板和刀具。
3.不要食用生鱼片、醉虾、醉蟹等未煮熟的水产品。
4.水产品商户在经营过程中,应戴橡胶手套或乳胶手套。如要进食或饮水,应用流水彻底清洁手部。
5.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尽早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手(日常生活接触)、水、食物及苍蝇等经口传播。菌痢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呈明显季节性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有大便下坠感,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喝开水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勤洗手。
2.不随地大小便。
3.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净。
4.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三)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1.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等卫生工作。避免饮用生水,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肉类食品,进食水果前应洗净或削皮。
2.建议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但疫苗仅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已进行免疫预防的个体,仍然需要注意饮食卫生。
3.患者是伤寒和副伤寒的直接传染源,易感者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以免患病影响身体健康。
(四)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和溃疡,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肺功能衰竭,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最多,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托幼机构为高发场所。
1.勤洗手、勤晒衣被、常通风。
2.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儿童玩具、生活用品等定期彻底消毒。
3.避免和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密切接触。
5.适龄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EV71),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二、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流脑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一)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征。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流感一般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可出现39℃-40℃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也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激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1.在流行的季节,老人、儿童、免疫受抑制者等易感人群和易出现并发症的人群应接种流感疫苗。
2.流感流行期间,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尽可能减少公众集会和集体娱乐活动,暂不探亲访友,出门戴口罩。
3.房间和公共场所要保持清洁,室内可每天用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或开窗通风换气。
4.若家中有流感病人,应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物等消毒处理,患者的食具、用具及衣服等宜煮沸,可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或日光暴晒2小时。
5.多参加户外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病毒的侵袭。
(二)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以直接接触和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1.按时接种腮腺炎或麻腮风三联减毒活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应少去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动物园等。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清水搓手不少于20秒。
(三)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身上,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至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1.进行水痘疫苗免疫接种。
2.避免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
3.水痘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4.规律作息,适当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六)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
1.按照国家制定的程序接种卡介苗。
2.保持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戴口罩,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位于室内时,多开窗通风。
3.均衡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4.避免与肺结核患者近距离接触。
5.肺结核病易感人群,尤其是HIV感染者、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使用者,必须注意胸片随访,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三、常见虫媒传染病
夏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此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乙脑潜伏期为10至15天,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传播,猪是主要传染源。
1.儿童根据免疫程序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2.做好防蚊、灭蚊措施。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
3.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卫生死角,花草定期换水,消除积水(翻倒废弃瓦罐、填平地面坑洼等),从而消除蚊虫孳生地。
4.避免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活动,户外活动注意穿长袖长裤,或使用驱蚊剂等防蚊虫叮咬。
5.出现乙脑疑似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二)疟疾: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蚊子叮咬传播。临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疟疾可治愈,但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疾患者死亡率较高。疟疾的传播途径为叮咬人体传播;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母婴传播。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治理,修整沟渠,保持水流畅通,加深蓄水,清除杂草,不利于蚊虫孳生。
2.改善居住条件和习惯,减少人蚊接触。装纱门纱窗,改变室外露宿的习惯,合理使用蚊帐。
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1.及时清理庭院内外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等,避免滋生蜱虫。
2.定期检查清洁家中宠物、牲畜,如发现蜱虫寄生,及时使用杀蜱药剂喷洒涂抹。
4.结束户外活动返家后及时检查身上有无蜱虫附着,主要检查头皮、耳后、腋窝、腰部、大腿根及腿窝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