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些动物咬伤,你可以不接种狂犬疫苗!

根据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易感程度和致伤类型判断,不是每种动物咬伤都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十日观察法针对狂犬病流行的中国,为了增加对唾液排泄狂犬病病毒的安全边际,专家建议将观察期延长到14天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几乎达100%。家养或流浪犬是引起人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动物。随着动物管理和免疫以及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水平的提高,家养或流浪犬引起的人狂犬病呈现下降趋势。

狂犬病在中国的危害不可忽视

01

2019年,中国报告狂犬病发病数290例,死亡数276人,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死亡顺位排名仅次于艾滋病(20999人)、乙型肝炎(447人)、肺结核(2990人)、报告发病0.0208/100000,报告死亡率为0.0198/100000,年度病死率95.17%(276/290)。

相比之下,我国常见的乙型肝炎,2019年报告发病数1002292例,死亡人数447例,报告发病率71.7698/100000,死亡率0.032/100000,年度病死率0.04%(447/1002292)。

十日观察法

02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发布的报告多次提到“十日观察法”,该方法的依据是犬或猫有传染性时,其大脑中必然已繁殖大量狂犬病病毒,咬人且唾液“带毒”的犬或猫在3~5天后,随着脑内病毒的进一步繁殖,必然会发病,在随后数天内死亡。

通常情况下,患有狂犬病的犬仅在患病期间或患病前几天才排出病毒。如果一只犬在咬人后10天依然保持健康,那么基本可以排除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因此,“十日观察法”是建立在病毒传播动力学的基础上,根据在暴露时感染的可能性作出诊断,而不是依赖于处死动物来做出诊断。

1991年《狂犬病专家委员会第八次报告》,也是最后一次报告首次给出“十日观察法”完整表述:“如果动物(犬或猫)在10天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动物经人道处死,经实验室诊断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处置”,该表述一直延续至今,基本保持不变。

2018年发布的《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三次报告》作了更加谨慎的表述:“在咬伤发生后,除非经认证实验室检测,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或经过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确认在10天观察期内,其仍然保持健康,否则不要终止暴露后处置”;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在文中提到更保守的方法是推荐对伤人的犬、猫或雪貂临床观察14天。

一旦发生狂犬病暴露,按照WHO指南要求应立即启动暴露后处置程序,主要包括彻底伤口冲洗消毒、接种疫苗,若有必要还需要在伤口周围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除非伤人犬被诊断为狂犬病,否则在没有犬类狂犬病的流行地区发生暴露,暴露后处置不需要立即开始。

在犬类狂犬病流行的国家,暴露后应立即启动。中国为狂犬病流行国家,多数情况下伤人犬的免疫状况等无从知晓,犬只的实验室检测也无法进行。因此,建议在中国一旦发生暴露立即启动暴露后处置,为了增加对唾液排泄狂犬病病毒的安全边际,建议将观察期延长到14天,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余下的疫苗接种。

如果在犬或猫观察14天后仍健康,4针法的最后一剂疫苗和5针法的最后两剂可以不注射,但在大多数医疗支出发生之后,停止预防措施并不能带来多少节约,但该方法可以给病人更多的心理安慰。

动物咬伤后狂犬病疫苗正确应用

03

所有哺乳动物对狂犬病病毒均易感。食肉目动物、翼手目动物都是狂犬病的宿主动物,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则是狂犬病的极易感动物,包括:犬、猫、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

小型啮齿类动物及兔形目动物感染狂犬病的概率极低甚至没有,包括: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兔等。一些动物是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的,比如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和蛇等。

人体被狂犬病的宿主动物致伤,致伤情况有多种情形,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比如被致伤动物咬伤、抓伤,舔伤口、舔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狂犬病病毒。

屠宰狂犬病的宿主动物过程中涉及到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狂犬病病毒,外出野外探险或考察进入蝙蝠洞穴吸入了含有狂犬病病毒的气溶胶,以上所面临的狂犬病风险就较大。

暴露后的检查应该包括对伤口的观察和动物的接触程度,风险可以被归类为Ⅰ级到Ⅲ级的风险。

Ⅰ级暴露有轻度风险,这些事件包括触摸或喂食动物,或动物舔舐完整的皮肤。

Ⅱ级暴露有中度风险,这些事件包括不流血的抓痕或表面抓伤。

Ⅲ级暴露有高度风险,高危事件包括咬伤或刺穿皮肤、出血、舔黏膜或破裂的皮肤。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与蝙蝠的接触都属于Ⅲ级高风险的事件。

Ⅱ级及以上狂犬病暴露均需要按规定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在中国,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PHKCV)均有应用。当前使用的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结合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被动免疫制剂可以100%的预防暴露后狂犬病的发生。

动物咬伤后破伤风的正确预防

04

破伤风是一种由于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致死性疾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人一旦患上破伤风,重症患者即使得到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内也有高达30%~50%的病死率。

而要有效预防破伤风,必须结合伤口情况、既往免疫史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运用免疫制剂、运用何种免疫制剂。(详情参考《非新生儿破伤风预防诊疗规范(2019年版)》)

在破伤风伤口分级中,只有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伤口或在伤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是感染破伤风风险较低的“清洁伤口”,其他伤口均为感染风险较高的“不洁伤口”或“污染伤口”,尤其是动物咬伤后那种被动物唾液污染的伤口是属于有破伤风感染高风险的“污染伤口”。

如果确定既往连续打过3针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则视为有破伤风的全程免疫史,比如我国1988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接种过大于3针的百白破疫苗,是有全程免疫史的。

那么,对于“清洁伤口”,有全程免疫且最后一次注射后的10年内,都不需要再注射任何破伤风免疫制剂,超过10年只需要加强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即可。如果没有全程免疫史,则应该按程序完成破伤风疫苗的全程接种。

动物致伤更普遍的伤口还是“不洁伤口”或“污染伤口”,这种情况下有全程免疫且最后一次注射后的5年内不需再注射任何破伤风免疫制剂,超过5年只需要加强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即可。

如果没有全程免疫史,则应该按程序完成破伤风疫苗的全程接种,同时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进行一个应急保护。

无论是《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立场文件(2018年版)》,都有强调动物致伤后需科学预防破伤风,但实际上我国许多地方对破伤风的预防意识不够、预防理念落后,门诊的破伤风疫苗储备还达不到预防需求。

参考文献:

1、WHO.WHOExpertConsultationonRabies.Thirdreport.WHOTechnicalReportSeries,2018(1012):1-139.

2、WorldHealthOrganization.Rabiesvaccines:WHOpositionpaper-April2018.WeeklyEpidemiolRecord,2018,93(16):201-219.

3、王传林,殷文武.狂犬病防治技术与实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2020.;

4、王传林,刘斯,陈庆军,等.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中华创伤杂志,2020,36(1):18-23.

5、王传林,刘斯,邵祝军,等.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67-172.

6、殷文武,王传林,陈秋兰,等.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53(7):668-679.

THE END
1.国际旅游岛商报数字报狂犬病可防不可治,一旦被犬和猫等动物抓咬后,应尽快前往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规范处理伤口,科学接种疫苗,可大大降低发病的风险。 一、定义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被已感染动物,主要包括犬和猫等动物;人类在被感染动物咬伤后,病毒首先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侵入神经系统...http://paper.hndnews.com/html/2024-11/22/content_149519_1543808.htm
2.拘留所拒收的常见十大疾病是什么?严重的肾功能疾病不予关押;七,严重的脑血管问题导致的各种疾病不予关押;八,脊髓等神经元疾病导致的...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572598.html
3....了会感染吗?②"十日观察法"到底靠不靠谱?③孕妇能打狂犬病疫苗...【注意!#狂犬病可防不可治#!】#狂犬病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关于狂犬病,你了解多少?①被狗用舌头舔了会感染吗?②“十日观察法”到底靠不靠谱?③孕妇能打狂犬病疫苗吗?④1年前被狗咬了还用补打疫苗吗?⑤被狗咬伤后应该怎么做?狂犬病致死率几乎100%,这些你一定要知道↓↓ 别等一切都来不及。#男子与...https://weibo.com/6723451248/P0rzKnMBx
4.被猫抓伤,打了三针狂犬疫苗了,十日观察法靠谱吗?苹果绿养生网病情分析:如果被抓伤之后10日观察法准确率不是很高,如果被猫咬伤时咬伤的动物感染了狂犬疫苗,在咬伤的时候就会出现唾液含有病毒,这就很可能传染给人,所以被猫狗抓伤咬伤之后要及时的进行处理,然后在24小时之内要打狂犬疫苗,打完疫苗以后要注意,不要吃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及烟酒咖啡浓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不要熬夜。https://m.pingguolv.com/ask/MSMVVVTE.html
1.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十日观察法39降网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十日观察法 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这个说法不科学。如果患者不小心被猫狗咬伤,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防止狂犬病毒感染。但并不是所有的咬伤现象都需要注射疫苗,其中包含处于免疫保护期、狂犬病I级暴露等,并没有限定的10种情况,而十日观察法仅限于在三个月之内打过狂犬疫苗的人群。https://askar.39.net/a/220817/11514593.html
2.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科普文章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 一般情况下,若完整皮肤被动物舔舐、被非哺乳动物致伤、接触已接种疫苗的宠物且无异常表现、间接接触动物、未明确动物健康状况但无暴露风险等情况是不需要打狂犬病疫苗的。 1、完整皮肤被动物舔舐:完整的皮肤具有良好的屏障功能,被动物舔舐时病毒难以穿透皮肤进入人体。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https://www.liangyiyy.com/article/info/1632290.html
3.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权威问答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 医生回答: 不需要打狂犬疫苗的情况有: 1、没有狂犬病病毒暴露史的人; 2、婴儿及1岁以下儿童; 3、人已接种过狂犬疫苗; 4、患有免疫抑制疾病的人; 5、患有对狂犬疫苗不耐受的人; 6、患有肝病的人; 7、患有其它严重疾病的人; ...https://www.cndzys.com/ylcore/wenda_detail/10_869733.html
4.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怎么判断需不需要打狂犬疫苗但是狗、猫、狐狸、蝙蝠等动物是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尤其被野生动物,如狼、獾等咬伤,很危险,必须打疫苗。 10日观察法 十日观察法不用打疫苗是什么意思呢?“十日观察法”是指如果伤人动物在10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则可以终止免疫接种。大白话就是大家如果猫猫...https://m.maigoo.com/top/438217.html
5.猫咪狂犬病问题最全手册丨“十日观察法”到底靠谱吗??十日观察法适用对象仅限于家养的犬、猫和雪貂,且伤人动物需有 2 次明确记载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史。 ?II级暴露依然需要接种疫苗,然后并且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或观察期内, 应继续进行疫苗的暴露后预防接种,10天后动物正常或可靠实验室检测结果正常,方可停止接种。 https://m.douban.com/note/727427538/
6.再次被宠物咬伤还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吗?我国适用十日观察法吗?Q:被猫抓伤需要打人用狂犬病疫苗吗? A:需要。 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 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按照暴露性质和程度分三级,其免疫预防处置见下表。 http://cdcp.gd.gov.cn/zzzq/jkts/content/mpost_4143135.html
7.世界狂犬病日:关于这种致死率100%的病,有几件事你必须知道国际上所说的“十日观察法”,是指被可疑的猫狗等动物咬伤、抓伤后,将动物系留观察十天,如咬人的动物在10天内没有死亡,则证明它不具备狂犬病病毒传染性,被咬的人可以百分百排除被传播狂犬病的可能。 但并不是说这个方法就不需要打疫苗了,我国是狂犬病疫区,被咬伤、抓伤后一定要先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清理伤口、注...https://www.cqcdc.org/index.php?a=shows&catid=266&id=1114
8.为什么医生不建议打狂犬疫苗?很多人都不打其实有原因情况五:采用十日观察法,在不确定有没有病毒时,需要先去打一针疫苗,然后十日内观察宠物是否健康,如果没有就说明是安全的。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上面的五种情况可以不用接种狂犬疫苗,其实,大部分人不用打狂犬疫苗就是这些原因,在被自己宠物咬伤后,需要及时做好消毒工作就可以了。 https://ask.yxbabe.com/m/article/1999
9.又到狂犬病发病高峰期,狂犬病是迄今人类唯一100%致死的急性传染病...2015年前8个月,北京狂犬病共发病8例,所有患者都在发病后1—8天内死亡。 2014年7至9月,云南保山报告5例狂犬病病例,患者均死亡。 2014年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数据证实狂犬病死亡数仅次于艾滋病、肺结核,居传染病致死第三位。 尽管狂犬病是可以完全预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被猫狗咬伤后,打了狂犬疫苗就可以高枕无忧!https://bwc.imu.edu.cn/info/1008/1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