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07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广东14例,上海9例,北京8例,湖北6例,四川5例,福建2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陕西1例,甘肃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广东);本土病例4031例(广东1437例,北京1168例,贵州212例,河南161例,重庆155例,四川139例,福建126例,黑龙江94例,浙江89例,海南89例,云南56例,内蒙古51例,山东50例,江苏41例,上海39例,辽宁34例,陕西27例,山西18例,湖北12例,青海10例,安徽8例,湖南7例,新疆4例,宁夏2例,江西1例,西藏1例),含36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186例,重庆31例,浙江28例,四川26例,福建22例,黑龙江17例,北京14例,河南12例,青海10例,山东7例,山西2例,内蒙古2例,江苏2例,安徽2例,云南2例,湖南1例,海南1例,贵州1例,陕西1例,宁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76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95例,本土病例3672例(广东1428例,北京501例,重庆299例,河南228例,山西213例,四川186例,新疆176例,黑龙江173例,浙江66例,山东63例,内蒙古62例,辽宁39例,福建39例,云南28例,上海24例,陕西22例,河北19例,安徽17例,贵州17例,湖北14例,江苏13例,青海9例,吉林8例,广西7例,湖南6例,西藏6例,海南4例,天津2例,江西2例,宁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06770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0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42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799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45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月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3266例*(其中重症病例13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05516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54017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65274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711455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360例,其中境外输入226例,本土17134例(重庆3006例,广东2713例,北京2194例,山西1109例,黑龙江869例,陕西848例,四川591例,福建474例,贵州474例,山东425例,云南391例,天津365例,江苏338例,上海327例,湖北299例,河南269例,辽宁255例,新疆228例,浙江218例,宁夏217例,海南202例,吉林194例,广西194例,青海169例,安徽159例,河北149例,内蒙古149例,湖南129例,甘肃112例,江西43例,西藏19例,兵团5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1455例,其中境外输入191例,本土31264例(广东7133例,重庆6804例,北京2218例,山西2166例,四川1347例,黑龙江1340例,新疆1051例,河南1047例,吉林979例,甘肃932例,青海908例,山东657例,湖北556例,江苏496例,宁夏433例,天津397例,广西382例,内蒙古373例,陕西348例,辽宁325例,河北265例,上海221例,安徽211例,云南187例,湖南185例,江西106例,浙江82例,贵州62例,福建30例,海南8例,兵团8例,西藏7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70例(境外输入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42162例(境外输入177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881303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68264例(出院101251例,死亡1086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39例(出院791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12200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548例)。
备注:*广东核减1例;**广东核增1例
2022-12-07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11月23日至12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率团赴阿曼出席第三届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部长级会议并访问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
在第三届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部长级会议上,曹雪涛介绍了我国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工作进展和成绩,呼吁各方秉持“同一健康”理念,加强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加强对口机构间合作。来自40余国家卫生等部门部长、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期间,曹雪涛还会见了阿曼卫生大臣希来勒和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访非期间,曹雪涛分别与坦桑尼亚卫生部副部长莫莱尔,埃塞俄比亚卫生部部长莉亚、国务部长杜古马及非盟委员会社会事务委员米娜塔举行会谈,就抗疫合作、对口医院支援、创新技术和传统医药协作等议题进行交流,推动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卫生健康工程”,并签署了中坦卫生健康合作谅解备忘录。曹雪涛还赴援坦、埃塞和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座谈调研。
2022-12-07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
为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研究制定了《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2022年12月7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2022-12-07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问,“我国防疫策略的调整比其他国家要晚”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这次调整防疫措施是基于怎样一种考虑?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病毒的特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的状况、疫情的态势和走向、人群的抵抗力、卫生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以及国内外的疫情情况等。防控策略与措施还受到防控的理念、防控优先目标的确立等因素影响。
梁万年指出,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放松防控措施的原因,主要是在早期的几波新冠疫情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群获得了自然免疫力,为此一些国家付出了大量死亡等代价;其次,疫苗接种覆盖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再次,新变异株的致病力逐渐减弱,以及具有较好的医疗救治能力等。“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完全的放开,而是防控重点发生了变化,比如重点主要集中在防止医疗资源挤兑上,其策略和措施的调整也是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一步到位。”
“正是基于我国的国情,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明显提升了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也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了基础。”梁万年说。
2022-12-0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12-08新华网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战“疫”。
近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发病、重症和死亡比例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近三年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以争分夺秒的加速度,提升应对疫情大考的能力,我们等来新冠病毒的致病力下降。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我们的疫苗、药物有了,救治能力提升了,平战结合的防疫本领强了,健康意识和素养提高了,这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022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运用好我国抗击疫情的制胜法宝,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我们一定能够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6.41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62万例。
中国是目前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尽管人均医疗资源、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实现了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77.93岁,2021年提高到78.2岁。
党中央统揽全局,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
2020年,大疫突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中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
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3月,疫情波及我国多数省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经受住了又一轮严峻的防控考验。
发挥制度优势,中国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人民子弟兵闻令即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坚守一线……最精锐的力量向风暴之眼驰援,最优质的资源向决战之地汇聚。
2021年秋,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这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的小城,滞留近万名游客。快速流调、大规模转运……约两周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
2022年3月,吉林省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十多个省份组建医疗队驰援……
千万条线拧成一股绳,紧紧抓住战“疫”主动权。
从病患救治到疫情排查,从复工复产到科研攻关,广大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投入志愿服务……中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
承诺绝不动摇,人民至上理念凝聚起团结伟力——
疫情发生之初的武汉,缺床位、缺医护、缺设备……重压如山。在这场生命大救援中,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
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
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限度保护——这就是世纪疫情面前的中国选择。
应对病毒变异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让防控变得异常困难。
近三年来,我国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始终强调科学精准防控。
病毒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疫情防护网——
2022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来袭。不搞“大水漫灌”,核酸检测任务在24小时内完成;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与病毒赛跑,采取坚决果断措施。
关键部署,彰显战“疫”长远眼光。
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
保障民生供给,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
疫情下的民生保障,牵动万千关切。
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推出保防控、惠民生重大举措,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到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中国一手抓精准防疫,一手抓民生保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出工作组赴多个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设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在抓实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防止防控简单化、“一刀切”,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
同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较量,关键就在于科学和精准。
2022年11月,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二十条优化措施作出进一步完善。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诊疗方案的每一次优化调整,都经过了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防疫和发展,天平两端,重若千钧。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才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条件。
2020年2月23日,国内疫情防控紧要时,中央召开一场重要会议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方向,让全国上下信心倍增。
顶住疫情压力,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2020年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到2021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1%,再到2022年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全力以赴答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道“加试题”,中国交出不凡答卷。
疫情越是反复延宕,越考验现代化治理能力——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疫情“破防”,均由境外输入引发。针对口岸点多、线长、面广等防控难点,有关部门探索“一口岸一专班、一口岸一对策”。
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中国在抗疫实践中既重视补安全短板,又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风险挑战越多,越要打好战略主动战——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近三年为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超万亿元;“东数西算”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探苍穹,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履坚实有力……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中国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不断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
主动识变应变,坚持中国抗疫自信——
近三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中国主动识变应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加强药物有效研发和储备,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和素养……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防控措施持续优化,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应对世纪疫情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会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
2022-12-06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有效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任务安排的通知》的要求,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参加了由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组织的2022年度全国放射卫生“个人剂量检测”、“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和“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3项能力考核,考核结果均为优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3项全优的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3项检测工作为防护所能力建设重要内容,持续多年在全国数百家机构考核中名列前茅。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防护所的业务实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防护所将持续加强业务能力提升,推进能力建设,继续保持放射卫生检测能力的领先地位、保障北京地区放射卫生防护与安全。
2022-12-07中科院广州健康院
尽管已经有一些成功的PKR的例子,但是产物结构不同并可以通过柱层析分离的报道并不多见。2003年,Fu报道了一种新的铑催化的C-H活化炔链上的醛,然后与炔进环化,以良好产率和对映选择性合成了底物范围有限的环丁烷酮和环戊烯酮。Tanaka等人使用类似的底物和异氰酸酯发生分子间[4+2]环加成,得到了庚酰胺和环戊烯酮的对映选择性衍生物。2017年,Cramer通过PKR反应合成两种独特的氮杂环骨架,3-氮杂双环[3.1.0]己烷和含季立体生成中心的1H-异吲哚。但是,在这些反应中,底物的适用范围比较窄。此外,含有季碳立体中心的杂环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和农药中,然而,对它们的对映选择性合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图2)。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王希龙,通讯作者是朱强研究员、罗爽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2022-12-07动物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课题组以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合作,在Protein&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nucleusprofilingunveilsageroprotectiveroleoftheFOXO3inprimateskeletalmuscle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系统解析灵长类骨骼肌的衰老表型并绘制单细胞核转录组图谱,揭示了FOXO3作为维持骨骼肌稳态的枢纽转录因子,在拮抗人类骨骼肌衰老中发挥关键作用,为进一步开发针对骨骼肌衰老的诊断和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人员通过对年轻和年老的食蟹猴骨骼肌进行组织学分析,发现了骨骼肌衰老过程出现肌纤维萎缩、快肌减少、慢肌增多、肌肉干细胞减少、肌间脂质积累、神经肌肉接头受损、凋亡增加、核纤层加速丢失、核内异染色质损耗等一系列衰老特征。为了在单细胞分辨率解析灵长类骨骼肌衰老的细胞分子变化规律,研究人员进一步构建了食蟹猴骨骼肌衰老的单细胞核转录组图谱,系统揭示了骨骼肌组织中存在的14种细胞核类型,包括I型慢肌纤维、IIA型快肌纤维、IIX型快肌纤维、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肌纤维等4种来自多核肌纤维的细胞核,以及肌肉干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肌腱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纤维脂肪生成祖细胞、巨噬细胞等肌间质细胞。
2022-12-07生物世界
肝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多因素介导、病理机制复杂的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WHO)的最新统计,2020年全球新增肝癌约90.6万例,死亡83万例,其中约50%左右的病例发生在我国。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和王存团队在Nature旗下综述期刊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发表了题为:的长篇述评。
该综述全面总结了当前进展期肝癌临床治疗及临床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对肝癌研究的瓶颈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和思考。
目前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进展期肝癌一线疗法包括Sorafenib(索拉非尼)、Lenvatinib(乐伐替尼)和Atezolizumab(PD-L1抑制剂)与Bevacizumab(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联合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与Sorafenib单药治疗相比,Atezolizumab与Bevacizumab的联合治疗可以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患者的总体反应率可以达到27.3%,中位总生存期达到近20个月。除了FDA批准的疗法,近些年来还有许多新的肝癌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这些新疗法主要可分成以下三类: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策略等。
覃文新和王存团队对进展期肝癌联合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阐述,将其分为以下五类:基于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基于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免疫药物与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联合、免疫药物与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联合以及免疫药物与其它药物的联合,通过全面总结针对这些疗法的临床试验,描绘了一幅进展期肝癌系统治疗的“全景图谱”。
肝癌联合治疗策略
这是近两年该团队在肝癌研究领域发表的第二篇Nature系列长篇述评。2021年,覃文新团队以:Exploringlivercancerbiologythroughfunctionalgeneticscreens为题,在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发表长篇述评,总结了功能基因筛选技术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研究员、王存研究员,荷兰癌症研究所RenéBernards教授,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研究中心和上海嘉会国际肿瘤中心朱秀轩(AndrewX.Zhu)教授为这篇最新综述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杨晨和张海林博士为第一作者。
2022-12-07仁济医院
地不容爬藤细节
2020年以来,疫情肆虐,寻找治疗新冠的药物迫在眉睫。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的体外细胞和动物实验,证明千金藤素对新冠病毒进入细胞及其复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备成为广谱新冠治疗和预防药物的可能性。2021年7月20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DraymanN等人在《Science》发表论文,证明CEP在体外可显著抑制OC43(HCoV-OC43人冠状病毒OC43)和SARS-CoV-2两种病毒的复制。2021年11月4日,清华大学张强锋教授等人在《CellResearch》上发文,他们在研究中选用hACE2(Human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Two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转基因小鼠感染SARS-CoV-2模型,首次证实了CEP的体内抗病毒活性。
此次临床实验建立了全套的信息化数据管理工具,着力提高研究的数字化水平,包括药品编盲、随机、数据管理等,极大提高了盲态试验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优化了数据质量,确保了数据真实、有效。整个电子编盲过程获得CDE专家的认可,成为新冠药物临床试验数字化的先行者。
根据研究方案所设计的流程,本次试验在新冠标准治疗基础上加以两种剂量的千金藤素片干预以及安慰剂开展研究,对551名受试者进行临床试验资格评估后,筛选纳入了386例新冠无症状/轻症患者启动临床试验,排除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后,最终有281例顺利完成为期5天口服给药的临床试验,其中,高剂量组94例,低剂量102例,安慰剂85例。结果显示:(1)千金藤素片在新冠无症状患者中体现出良好的安全性;(2)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发现,两种剂量千金藤素片干预中的其中一种剂量在完成5天服药后,能够有缩短新冠无症状/轻症首次感染患者病程的趋势。通过统计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上述依从性良好的特定剂量千金藤素对促进初次感染患者转阴的有效性达到统计学差异(HR=1.56,95%CI1.03-2.37,p=0.035)。
记者据有关公开信息,查到千金藤素制剂现行的是国家药品标准WS-11166(ZD-1166)-2002-2012Z,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标准起草单位。
目前国内获批的千金藤素制剂批文有4个,其中云南白药集团有2个,分别是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千金藤素片(国药准字Z20026797)、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的千金藤素片(国药准字Z20026798)。另外2个批文分别为沈阳管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千金藤素片(国药准字Z20026796)、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千金藤素片(国药准字Z20026799)。
2022-12-07医药魔方
新冠疫情爆发已3年有余,从Alpha、Beta到Delta以及目前正席卷全球的Omicron毒株及其亚型,新冠病毒的变种层出不穷,给抗击疫情带来一个又一个挑战。到今天为止,人类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战火”仍在继续……
新冠病毒的出现对全人类的生活、工作造成巨大影响,也逐渐引发大家对这种肉眼见不到的微生物威力的认识,以及当下及未来如何应对这类感染性疾病的思考。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既出现过像新冠这种突然爆发,通过空气快速传播的大规模流感病毒,也存在很多传播速度不快,但致命性极强的感染性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狂犬病毒等。
回顾很多古老疾病,人类至今仍有许多还未征服,狂犬病就是其中一种。作为几乎100%致死的疾病,提及狂犬病往往令人“谈犬色变”,但它又是可预防的。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现代医学如何一步一步“压制”狂犬病毒实现狂犬病可预防。
疫苗——狂犬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当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者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时,狂犬病毒开始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外周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导致患者死亡。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犬病死亡150人,仅次于艾滋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第四大感染性疾病,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狂犬病被记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古往今来的众多科学家都投身于寻找应对狂犬病的方案。从1880年开始,巴斯德便与同僚进行狂犬病的研究。直到1885年,“微生物学之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通过将发病动物的脊髓提取液反复干燥传代减毒后制备出了第一支疫苗[1],才使得狂犬病成为了一种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
1885年,该款疫苗首次用于9岁狂犬病毒感染患儿,并使他奇迹般地度过病毒潜伏期,活了下来。为了纪念巴斯德先生在研制狂犬病疫苗方面的突出贡献,人们将其逝世纪念日——9月28日,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
被动免疫——狂犬病毒预防的第二道防线
那么,是不是接种了狂犬病毒疫苗就意味着狂犬病可以100%得到预防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被动免疫成为了狂犬病PEP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机制是在第一针狂犬病疫苗注射后至机体产生足量抗体前的窗口期提供即时的免疫保护。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简图[2]
1954年在伊朗一起疯狼咬伤18人的事件中,5人仅单用疫苗治疗,最终3人患狂犬病死亡;而暴露程度相似的另外13人采用疫苗联合抗血清治疗,最终仅1人患病死亡。2010年我国报告的一起狂犬咬伤多人面部事件中,单纯采用疫苗治疗的暴露者发病死亡,而其余暴露者采用联合被动免疫制剂治疗后均存活[2]。
目前,已上市用于狂犬病预防的被动免疫制剂包括抗狂犬病马血清(ERA)、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RIG)和重组人源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rhRIG)[3],rhRIG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和抗体。
中和抗体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获得性成为狂犬病预防中目前看来最有前景的被动免疫制剂。
中和抗体——狂犬病毒下一代被动免疫潜力之星
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因批间效价差异小、安全性高、可大量制备,因此有替代HRIG、ERA的潜力。另外,中和抗体另一个优势是可快速开发制备并运用于临床。
截至目前,全球有3款抗狂犬病毒单抗获批上市,而国内,仅华北制药的奥木替韦单抗在今年初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现在已经进入临床的在研产品共3款,包括智翔金泰开发的全球首创抗狂犬病毒双特异性抗体GR1801注射液,华北制药另一款抗狂犬病毒单抗NM57S/NC08组合制剂,以及深圳龙瑞药业/兴盟生物开发的重组人源化单抗鸡尾酒疗法SYN023。
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狂犬病毒单抗
那么,既然已有单抗了,为什么还要开发“鸡尾酒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呢?
这主要是由狂犬病毒的性质决定的。截至2014年,已确定的狂犬病病毒株多达14种[3],不同的狂犬病病毒拥有不同的基因型,为了保证单抗制剂对不同病毒株或病毒的不同基因型的有效性,开发“鸡尾酒疗法”从而针对病毒不同抗原位点势在必行。WHO也建议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制剂应将针对病毒不同抗原位点的多株单抗组合成“鸡尾酒式”组合制剂[6]。
双特异性抗体——狂犬病被动免疫新选择
目前抗体“鸡尾酒疗法”在临床运用已非常多见,不过这种组合形式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需要分别制备不同的单抗然后进行混合,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而双特异性抗体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其生产工艺与单一单抗类似,因此能够避免组合制剂生产过程的工艺复杂性,使得质量更加可控,安全性更高。
以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GR1801为例,其可同时特异性结合狂犬病毒G蛋白上表位I和III位点,通过阻断G蛋白与受体的结合,在狂犬疫苗主动免疫完全发挥保护作用前阻滞病毒对神经的侵染,预防狂犬病。
对于中和抗体来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抗病毒“免疫逃逸”的能力。而双特异性抗体刚好可以有效针对这一难题。
智翔金泰将抗感染作为主要研发方向,除了狂犬病中和抗体之外,还有一款预防破伤风的单克隆抗体GR2001。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该病的病死率在全球范围仍为30-50%。由此可见,GR2001未来潜力也十分值得期待。
总结
狂犬病毒与人类共存了几千年,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可预防的疾病,但是人类与其抗争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双特异性抗体作为被动免疫新的新选择,不仅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也能针对多种狂犬病毒菌株展现中和能力,产生与HRIG相当的保护作用,为狂犬病预防提供了新的“隐形”保护屏障。随着更多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的出炉,相信,这一创新疗法的出现将助力减少狂犬病暴露这一目标。
2022-12-07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12月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490.6万剂次。
会上,有记者问,对于没做核酸但有紧急医疗需求的患者,他们的医疗需求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强调,有紧急医疗需求的患者,无论有没有核酸结果,他们的医疗需求都必须也应该得到满足。
“救治患者绝对不能以是否有核酸检测结果为前提条件。”郭燕红指出,所有医疗机构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患者进行拒诊,特别是没有核酸结果的紧急就医者,有很多是急危重症,容易造成治疗的延误,因此更要及时为这些患者提供紧急的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所有医疗机构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也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在急诊室还是在手术室、血液透析区域,包括病房、病区都要设立缓冲区域,与其他的诊疗区域相对隔开,做好准备,一旦发现有患者有一些基础性疾病,同时新冠病毒检测阳性,对这部分患者及时在缓冲区域内进行救治,这样既能保证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同时又能够极大地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确保更多人、更多患者的安全。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秉承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既要保障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更要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的医疗服务不受到影响,高效地统筹好新冠患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的救治工作。”郭燕红说。
会上,有记者问,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提到了六种接种组合,对于预防新冠病毒的效果是否有差异?有没有优先推荐的组合?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这六种组合都是可以推荐的。具体到接种的实际过程当中,可能在不同的接种地方,在不同的接种点,由于疫苗的供应或者采购等原因,可能有部分疫苗不一定都可及,但是一定不要犹豫,只要在这六种组合当中选择任一组合进行接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能得到非常好的保护。
郑忠伟指出,疫情发生后,我国快速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布局了五条技术路线。得益于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在推进疫苗研发过程当中的一系列机制创新,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技术路线多、获批种类多、加强接种组合丰富。在这次方案当中推出的六种组合,都是在专家充分论证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程序批准推出的。这六种组合都是安全有效的,只要接种了加强针,对重症、死亡的保护效果都非常显著,预期对感染也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孙红丽)为指导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最大限度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今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做好门诊预检分诊工作,通过预约诊疗平台、现场出示等多种方式,查看就诊患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分别接诊相应患者。对于急诊就诊患者不得以没有48小时核酸结果为由影响救治。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直接进入急诊诊疗区域,无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在急诊缓冲区域接诊,同时查抗原和核酸。
医疗机构要安排相对独立的区域(院区、楼栋、病区或病室)收治核酸阳性患者,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对住院患者仍然严格执行不探视,非必要不陪护,确需陪护的固定陪护人员,陪护期间严格防护、严禁外出。急诊留观病房患者按照住院患者管理。
《通知》还要求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的所有医务人员均严格规范执行感染防控措施,正确选用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疗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对本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对于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医务人员可以先进行抗原检测,根据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和检测结果等,安排进入相应诊疗区域工作或者居家健康监测。
2022-12-08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12月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安全,接种以后获益远远大于风险。中国疾控中心对我国已经开展接种的超过34亿剂次、超过13亿人的不良反应监测发现,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我们常年接种的其他一些疫苗相当,而且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还略低于年轻人。
郑忠伟介绍,目前,我们国家已经累计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次的疫苗。从报道当中也可以看到,有3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官员带头接种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全球到目前为止,按照我们不完全统计,60岁以上老人接种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已超过10亿剂次,都非常安全。在这里,我可以再告诉大家,党和国家现职领导人都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而且接种的都是和普通老百姓接种的一样的国产新冠病毒疫苗。
针对高龄老人对新冠疫苗接种存在顾虑的问题,郑忠伟回应说,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只要这些慢性病控制得好,处于稳定期,都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当然,在我们下发的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方案里,也确定了4种不能或者暂缓接种的一些情况:
第一种,老年人在既往接种疫苗有过严重的过敏反应时,比如出现过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等,这类情况是不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
第二种,因为感染性疾病处于急性发热期,这个阶段我们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控制住以后再接种。
第三种,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比如说肿瘤患者处在化疗期间,或者高血压患者处于高血压危象当中,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心梗发作期,还有一些神经性疾病的患者处于疾病的进展期,还有癫痫处于急性发作期,这类患者我们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疫苗,病情稳定后也可以接种。
第四种,因为严重的疾病或者慢性疾病已经处于生命的终末期,我们不建议接种疫苗。
郑忠伟强调,对于老年人来讲,只要满足条件,一定要加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做到应接尽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对病毒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疾病危害性的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的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的提升等,是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的关键要素。
一是病毒的特性。当前,新冠病毒的毒力在明显下降,传播力在增强,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的比例高,重症和死亡的比例与原始株及德尔塔株相比明显下降,也就是说,目前的病毒更加“温和”了。
二是疫苗的普及。目前,我国具有较高的接种疫苗覆盖率,但老年人群接种的覆盖率还不够理想。众多研究显示,无论何种疫苗,都可以有效降重症、防死亡。所以,加强针的接种,对于防止重症和防止死亡的保护力度将会更好。
三是有效的治疗药物。我国已经具备包括中药、西药在内的生产供给能力,西药有国产的小分子口服药物、抗体药物等。
四是形成一套运行畅通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协同机制。
五是具备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和应急队伍。特别是基层的防控和治理体系,经过三年疫情防控的磨炼,已经得到了优化和能力的提升。
七是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5.4%,比2020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并继续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
梁万年强调,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理解、配合,需要社会同心、同向、同行。
会上,有记者问,为了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国家卫生健康委是否会决定推出接种疫苗指令?为什么目前为止没有推出这种指令?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有的国家推出了疫苗接种令,这对提高这些国家疫苗接种率确确实实有帮助。我国目前全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包括3-17岁已达到97.5%,18-59岁已超过95%,全人群的疫苗接种率非常高了,在全世界也属于比较高的水平。目前,制定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方案就是因为高龄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相对偏低,最近这项工作也有了非常好的推进。
“是否要推出这个措施,必须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强制进行疫苗接种令的推出。这方面也必须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来作出选择。”郑忠伟说。
会上,有记者提问,进一步优化措施提出要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那么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指的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为了高效统筹医疗资源,全力做好新冠感染者的医疗救治工作,特别是保障重症和重症风险比较高的感染者得到及时救治,我们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新冠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医疗工作,保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有效性,并同步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工作。同时,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工作,为建立科学有序的就医安排提供支撑,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
她介绍,首先,对于轻症、无症状的感染者,可以居家进行自我照护。基础性疾病比较稳定的,也可以居家治疗。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感染者,建议居家。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线上服务,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不再转出进行集中救治。
第二,对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仍然由定点医院进行收治,以保证重症和有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选择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并加强定点医院的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救治的能力。
第三,患者有基础性疾病或者其它疾病,到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就诊,有的基础性疾病比较严重,同时在就诊过程当中确诊为新冠阳性感染者。对于这些患者,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做好准备,因为这类患者的疾病要按照专科疾病进行救治,才能让患者最大化受益。所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都要优化诊疗流程,同时设立缓冲区域,以保证这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提高他们救治的效果。
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在减弱,若居家时出现类似于感冒的症状,如何判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若感染,服用中药要注意什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权威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就公众关心的问题接受采访。
1.问:若居家时出现类似于感冒的症状,如何判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感染了如何应对?
王贵强:从当前全国病例来看,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重症化的比例明显降低。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病毒致病力下降。
我们强调分层诊疗和救治,一般病人可居家观察治疗,重症或有重症风险的病人需到医院进一步诊治。居家时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用解热镇痛药,物理降温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一些中药、抗病毒药等,同时建议抗原自测。
做完抗原检测后,如果是阳性应及时上传报备,并密切监测自己的身体状态,观察是否有异常症状,如果有明显的病情变化,比如呼吸困难、气短、基础病加重等,要及时跟社区医生联系报备,必要时到医院进一步诊疗救治。
2.问:若感染病毒,服用中药要注意什么?
刘清泉:从原始株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病毒的致病性越来越弱,而传染性强了。从中医角度看,核心病机的变化是一种风热夹湿夹毒的特征,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一是发烧,热程大概是1至2天;二是咽喉疼痛、咽干;三是乏力,有些人会在发烧前或者发烧中出现骨节酸痛、全身酸痛等。随着3至5天的变化,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
对这种风热引起的外感类疾病,治疗上一般给予病人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解表功效的这一类中成药物。
首先,目前全球所有国家在最初第一加强接种的6个月基础上都进行了调整,其原因,有疫情的因素,也有疫苗供应等因素。目前第一剂次加强,大多数国家都调整为3-6个月。
第二,完成基础免疫后3个月和6个月的免疫保护效果是相当的。我国研发单位对18岁以上的人群,包括老年人群,进行了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的研究,研究发现,在完成基础免疫后3个月内进行第一剂次加强,产生的中和抗体没有3个月后高,但是完成基础免疫后3个月进行加强免疫,和完成基础免疫后6个月进行加强免疫,中和抗体水平基本相当。
第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基础免疫后3个月进行加强,还是6个月进行加强,都是非常安全的。
第四,我国疫情防控的需要。这样的调整,有利于推进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加强接种覆盖方面,满足现在疫情防控的需要。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孙红丽)为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并印发了《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方案》提到,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就诊转诊。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
另外,提高新冠肺炎处置能力。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要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
《方案》提出,统筹现有医疗资源,以地级市、县为单位,按照分区包片原则,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内组建1个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或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内所有居民纳入管理。
明确分级诊疗流程
《方案》提出,明确分级诊疗流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提前摸清底数,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以绿(低风险一般人群)、黄(中风险次重点人群)、红(高风险重点人群)进行分级标识,对健康档案为黄色、红色的人员进行专案管理。
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就诊转诊
(1)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或居家自我照护,必要时给予口服药治疗,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高龄行动不便的,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原则居家或在养老机构就地治疗,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不转出集中救治。
(2)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心脏病、肿瘤等)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转诊至医联体对应的亚定点医院治疗。
(3)以新冠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转诊至医联体对应的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危重型病例收治于ICU病房,重型病例收治于亚ICU病房,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收治于普通病房。
(4)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转诊至医联体牵头医院治疗,牵头医院不是三级综合医院或能力不满足患者救治需要的,转诊至与医联体建立协作关系的三级医院。
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
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
《方案》提出,提高新冠肺炎处置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要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发热诊室要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完善消毒、检查检验、应急抢救等相应设备和药品配置,具备预检、分诊、筛查功能。
各地要对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
提高医联体牵头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1张ICU床位配备1名医师和2.5-3名护士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并按照一线医护人员总数的20-30%储备后备力量。
做好患者转诊衔接工作
《方案》还提出,做好转运车辆配置和调度,做好患者转诊衔接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持作用。
各市、县应当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单位,按网格人口和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科学配置转运车辆。加强市、县统筹调度,保障网格内新冠肺炎高风险人群及时转运。
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医联体牵头医院等医疗机构,要确定专岗专人,负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运车辆等做好转诊衔接。要建立明确的接诊流程和绿色通道,特别是三级医院要专门开设高风险人群接诊绿色通道,不得延误、推诿、拒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高风险患者。
以医联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远程医疗全覆盖,上级医院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首诊能力。加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门诊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推动有序双向转诊。
2022-12-08科技日报
12月7日,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继11月11日发布“二十条”后再次进行优化——阳性感染者可选择居家隔离、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跨地区流动不再查验核酸和健康码……
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有部分公众担忧,优化措施会增加感染者数量,并带来对症药物的短缺和医疗资源的挤兑,也有部分公众已经开始超量购买药物……这样的“不安全感”有必要吗?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在12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我国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了基础。
做好政策平稳有序衔接
“做好阳性感染者转为居家隔离的安全管理工作,要避免造成新的社会面的感染。”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表示,要做好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要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储备工作,把防控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重点人群身上,摸清他们的健康状况,做好摸底建档,分级分类管理,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还要更有温度。
王贺胜表示,各部门各地方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对各级党政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理解吃透政策要求,把优化措施落实到位。在执行中,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力量,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对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要提升监测预警的灵敏度,更加突出精细精准和高效,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地见效。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接诉即办。
大量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无需囤药,准备充足
“这几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诊疗经验,对于感染新冠病毒的治疗,积累了很好的治疗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绝大多数的奥密克戎感染者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重症比例较小。一部分患者会发热、咽痛、咳嗽,用一些退热药、止咳化痰的药物对症治疗即可。
“对于普通型或者有进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尽早地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郭燕红强调,抗病毒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服用。此外,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也非常重要,中药在病毒性感染治疗过程当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满足公众用药需求方面,国家卫健委已经要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加强对对症治疗的药物、抗病毒药物等(包括中药、西药)、抗原试剂的准备,以保证这些药物的可及性和用药安全性。
“没有必要去囤积和抢购药物。随着整个工作的部署,无论是在药品销售网点,还是在医疗机构,这些药物是充足的。”郭燕红说。
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针对“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是否已经做好准备”的问题,梁万年表示,对病毒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疾病危害性的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的供给、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的关键要素。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理解、配合,需要社会同心、同向、同行。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看到“食品添加剂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导致肥胖、性早熟”“别让色素堆积成孩子的童年”这样的说法,为人父母者难免产生对于儿童食品安全的各种忧虑。其实,上面这些说法包含不少误导甚至谣言成分。
12月6日,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蓓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添加剂早已与人类为伴,是大众饮食的日常构成,也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并且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均十分严格,家长在选购儿童食品时无须过度担忧添加剂问题。比起食品添加剂,家长更应注意儿童食品的营养成分,切勿“盯着芝麻丢了西瓜”。
我国婴幼儿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少
“全世界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一万种以上,我国只有两千多种。大量在国外已经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由于考虑到食品安全性、我国饮食文化特性等方面还没有列入国家标准里。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相当严格,婴幼儿食品更是如此。”王蓓说。
王蓓介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以下简称《标准》),我国在婴幼儿食品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乳化剂、增稠剂、酸度调节剂、膨松剂这4大类的20余种。另外《标准》对婴幼儿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每一种食品添加剂所允许添加的食品种类、功能和最大使用量做了严格规定。例如婴幼儿配方食品下又分为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以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这3类食品虽然都属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但3类间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不能通用。例如,瓜尔胶,一种常见的食品增稠剂,仅可以用于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但不能用于婴儿配方食品。此外《标准》中还严格规定凡使用范围涵盖0—6个月婴幼儿配方食品不得添加任何食品用香料,标准非常严格。
“因此按国家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也是安全的,消费者不必过度担忧。”王蓓说。
家长应更注意食品营养成分
王蓓指出,儿童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各项身体机能仍不完善,因此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时针对婴幼儿食品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和最大使用量的选择上非常谨慎。另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添加的量都非常少,因此其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
“但是,比起食品添加剂,更值得注意的还是食品营养成分本身。在给孩子选购零食时,家长应该多买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例如牛奶、酸奶等,让孩子多摄入蛋白质、钙元素、叶黄素等营养成分。至于一些高糖分、高油脂、高盐分的精加工食品,则应当少吃。比起食品添加剂,摄入的营养成分对孩子身体的影响实际上大得多。”王蓓分析说,在给孩子选购食品时,家长更应该注意结合孩子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来选择产品。
“添加剂导致儿童性早熟”是谣言
王蓓直言,“食品添加剂导致儿童性早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这个谣言的产生可能和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有关。早年有研究发现,塑料奶瓶等婴幼儿食品容器当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可以在人体内发挥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但是从2011年起,我国已经禁止生产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婴幼儿食品容器。所以说,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历史。”
王蓓认为,此类说法和“豆浆导致性早熟”等谣言十分相似,可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她建议消费者信任通过正规食品厂商生产的食品,这些食品的添加剂使用量都在安全范围内,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不必过分担心。
2022-12-08北京商报
高出正常价2倍
北京商报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部分线上个体药店将连花清瘟标出高价。如质朴康大药房旗舰店的连花清瘟颗粒6g×10袋(10盒装)标价为700元,则一盒的价格为70元;凤安堂大药房旗舰店的连花清瘟颗粒6g×10袋(3盒装)标价为283元,一盒价格约94元;还有一家名为摩卡茶语社大药房的连花清瘟颗粒6g×10袋(2盒装)标价190元,一盒价格为95元。
另一家电商平台上,郑州平常大药房旗舰店的连花清瘟胶囊24粒售价65元,显示快递发全国,预计1-3天送达。
据了解,连花清瘟胶囊24粒的对外零售价为14.8元,连花清瘟胶囊48粒的对外零售价为29.5元,连花清瘟颗粒6g×10袋的对外零售价为29.8元。上述所述产品的售价高出原价不止1倍。按摩卡茶语社大药房的连花清瘟颗粒6g×10袋(2盒装)标价190元,一盒95元的价格计算,连花清瘟抬价2倍。
红星资本局此前报道,11月下旬,连花清瘟在经历“缺货”风波后,部分药店对连花清瘟胶囊均有不同程度提价。彼时,有药店0.35g×48粒/盒规格的连花清瘟胶囊售价46元/盒。若以以往约30元/盒的普遍售价计算,已提价超50%。12月6日,该媒体查看各大平台的连花清瘟销售情况发现,有的药店连花清瘟胶囊仍有大幅涨价情况,10盒0.35g×48粒/盒规格的连花清瘟胶囊售价1020元,单盒售价达102元,较平时涨240%。
多为个体药店
郑州平常大药房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根据天眼查信息,河南迪源数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卜上健康管理中心(优先合伙)分别持有郑州平常大药房有限公司80%、20%股权。进一步穿透股权关系,河南迪源数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由郑州中京小镇健康咨询有限公司100%持股,王林营为郑州中京小镇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
一大型连锁药店从业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厂家供应端不涨价的基础上,药店不会随意涨价。多家连锁药店工作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店内连花清瘟产品价格正常,没有涨价。
最高罚500万
北京君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多数消费者有一个盲目囤药的情绪,部分商家可以说是在售卖焦虑,借机牟利,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的生意。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归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被查后都是要被处罚的。
为了满足市民购药需求,自12月5日起,北京市每日投放市场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共40万盒左右,优先面向开设在居民社区、超市内等人流密集、销售能力强的药店,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货,并将逐步扩展至本市所有药店。市药监局提示消费者无需盲目囤药。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医疗药品及用品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规范当地市场价格行为,明确对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造成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
12月7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30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盲目囤药、焦虑囤药,不科学,也没必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科学佩戴口罩、积极接种疫苗。
2022-12-08央视新闻客户端
此前,英国已经就儿童A型链球菌感染病例大幅上升发出警报。英国近日出现多例儿童A型链球菌感染病例,已有9名英国儿童因此死亡。
2022-12-08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树立大食物观,利用好森林蕴含的食物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培育好、保护好、利用好森林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向森林要食物,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持续开展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广泛实施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统筹多途径、多方式造林,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总量,促进森林各类物种繁衍生息,维系生物种群绵延不绝。另一方面,要围绕林业提质增效,培育林产品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种苗花卉、林下经济、林草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林产品,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优化森林产品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森林提供的很多食物不仅蕴含优质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很好的食药同源价值,市场需求大。随着人民群众膳食结构的改善升级,优化森林产品结构,向森林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之举。要根据人民群众食物需求变化趋势,不断优化森林产品结构,保障各类食物供给。
创新森林生物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我们要善于利用生物技术促进森林食物资源开发,提升林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将“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在育种技术方面,可聚焦林果战略物种,拓展技术路径,进行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育种效率;在精深加工技术方面,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引进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加快生物、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林产品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在污染防治技术方面,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白色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实现种养循环,提升水土保持功能,确保森林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产能可持续。
2022-12-07科普中国
依据血管多种因素,布加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及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这种疾病多发于青年男性。
布加综合征有何表现
单纯下腔静脉阻塞则有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水肿、色素沉着和溃疡等症状;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病人临床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肝大、黄疸、少尿、肝区有触痛及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等症状,数日或数周内便可因循环衰竭、肝衰竭或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非急性期的症状是门静脉高压、肝脾大、顽固性腹腔积液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布加综合征有哪些类型
依据血管受累程度和阻塞病变的性质和状态等因素,布加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多为肝静脉完全阻塞而引起,阻塞病变大多为血栓形成。一般始于肝静脉出口部,血栓可急剧繁衍到下腔静脉。起病急骤,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2.亚急性型
多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或者相继受累,顽固性腹腔积液、肝脏肿大和下肢水肿多等症状同时存在,继而出现腹壁、腰背部及胸部浅表静脉曲张,其血流方向向上。
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的患者,病情较轻,但有引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蜿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常见于足靴区,有的人会出现慢性溃疡。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
介入手术是布加综合征首选治疗方法,它创伤小、效果好。对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合并血栓者,可先插管溶栓治疗,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再进行球囊扩张治疗。球囊扩张效果差者可予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2022-12-08中国新闻网
所谓的抗病毒抗菌面料,靠谱吗?
抑制率超99%?安奈儿称将量产抗病毒抗菌面料
早在今年8月22日,安奈儿便披露了《关于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暨成立合资公司的公告》,称已与水木聚力接枝新技术(深圳)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水木接枝”)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抗病毒抗菌功能纺织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
根据公告,这一面料有望在明年获得量产。双方约定“尽合理商业努力在2023年1月31日前完成核心交付标准,包括生产线已调试完毕可实现量产。”及“若水木接枝尽合理商业努力正常推进上述各项条件仍不能完成,研发设计公司同意完成期限可以相应顺延,但最迟不晚于2023年6月30日。”
8月22日,安奈儿披露《关于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暨成立合资公司的公告》。
安奈儿表示,该面料采用的电子束接枝技术,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对有包膜的病毒、细菌、部分真菌抑制率均超过99%。
安奈儿方面还称,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报告显示,安奈儿水木的电子束接枝改性面料对痘病毒抑制率超过99%。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病毒抗菌面料带来的利好下,安奈儿高管们却在不断减持股票。
中新财经注意到,安奈儿董事兼副总经理龙燕、公司控股股东的王建青与持股5%以上的董事徐文利自上半年起持续减持。其中,龙燕三次减持分别在安奈儿宣布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合作,以及安奈儿成为市场热点之后。
安奈儿在答复深交所问询函中,披露的部分高管减持情况。
童装市场疲软安奈儿能否“起死回生”?
作为定位中高端市场的童装品牌,安奈儿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2017年,安奈儿登陆深交所,成为“A股童装第一股”。但在疫情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下,童装市场存货压力加大。安奈儿自2020年以来净利润持续处于亏损状态,高层岗位动荡不断。其2022年三季度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营收为6.74亿元,同比减少17.17%,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减少1634.83%。
而抗病毒抗菌面料的面世,能否为安奈儿打上一针强心剂?
不过,安奈儿也表示,该面料目前仍处于准备量产前的测试改善阶段,应用及市场前景尚待进一步明确,抗病毒抗菌效果需经市场检验,市场对该技术的认可和接受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10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报告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主要做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当前,未成年人保护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检察机关应当如何作为?如何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一号检察建议”持续发力
促进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021年4月,某地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该市一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存在教师招录审核不规范、校园安全管理不严格等突出问题,导致未成年学生被性侵。
对此,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全市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职员工违法犯罪记录和教师资格筛查工作。针对学校教师招录审核不规范、校园安全存在盲区等问题,检察机关分别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学校对教师的聘任、考核、培训实行“一人一档”管理。
2018年,针对校园安全等问题,最高检向教育部发出检察建议书。作为历史上第一次以最高检名义发出的检察建议,其被称为“一号检察建议”。
“4年来,检察机关携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方面狠抓落实。”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那艳芳说,检察机关积极参与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促推建立完善预防性侵害、防控校园欺凌等工作机制,协同查访中小学校、幼儿园11万所,监督整改安全隐患1.5万个。
“学校门口交通混乱,接送孩子心惊胆战。”某小学家长焦心地向重庆市沙坪坝区检察院“莎姐”未检团队检察官反映。为此,检察官对该区域内学校逐一走访调查,发现多校周边道路存在缺乏限速、注意儿童等交通标志的安全隐患。
“实践表明,‘一号检察建议’产生了辐射效应,成为撬动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特别是未成年人检察制度改革完善的支点。”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认为,通过落实“一号检察建议”,全社会提升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系统观念,促进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与时俱进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积极应对电竞酒店、密室逃脱等新兴业态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带来的挑战
涉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重要的司法问题,更是突出的社会问题。
去年以来,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发现,当地以“电竞+住宿”为卖点的电竞酒店存在接纳未成年无限制上网现象,且一房多人、他人代开等情况多发,甚至引发违法犯罪。
当地检察机关积极履行民事公益诉讼职责,督促电竞酒店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同时,通过与行政机关加强协作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治理等形式,推动形成新兴业态领域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电竞酒店、密室逃脱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但配套监管尚未跟上,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带来挑战。”那艳芳表示,近年来一些住宿、娱乐等场所违反法律法规,允许未成年人随意出入,成为涉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
对此,检察机关助力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对6.6万余家住宿经营场所进行排查,对其中1.1万余家疏于履行社会保护义务的住宿经营场所进行处罚、督促整改。
当前,涉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复杂情况,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须与时俱进。
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发现难、发现晚的问题,2020年最高检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同时,注重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会同公安机关、妇联等推行“一站式”询问、救助机制,检察官、警察、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同步介入,一次性完成证据收集、受害人身体检查等工作,避免反复询问取证对未成年人造成“次生伤害”。目前,已建成2053个“一站式”办案场所。
帮助迷途少年融入社会
对涉罪未成年人既依法惩戒,更教育帮扶
15岁的小新因盗窃被抓获后,他的家庭情况引起了湖北丹江口市检察院检察官的注意。原来小新父母常年在外地,小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极不稳定。鉴于小新是初犯且涉案金额不大等情况,检察机关在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的同时,还向小新家长发出“督促监护令”,要求其真正承担起监护职责。
“问题少年”背后普遍存在家长管教不严、监护不当等问题。针对严重监护失职、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等,检察机关创新建立“督促监护令”制度,2021年至今年9月制发5.7万余份,有力促进“甩手家长”依法带娃。
“未成年人心智还不成熟、人格尚未定型。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在一念之间,用心挽救可促其改恶向善。”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主任宋英辉表示,对涉罪未成年人既须依法惩戒,更要教育帮扶,重在转化挽救。
“帮助未成年人从迷途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融入社会,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必须担起的司法责任。”李峰说,近年来检察机关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最大限度挽救涉罪未成年人。2020年至今年9月,共有3747名涉罪未成年人经检察机关携手各方帮教知错悔改,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六位一体”保护未成年人
以能动司法助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保护形成合力
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得以确立。
“检察官姐姐,您能帮帮我吗?”今年年初,当身为某小学法治副校长的浙江宁海县检察院未检检察官朱能巧给师生上完法治课,三年级的萌萌主动来到她身边,怯生生地问。
萌萌父母离异多年,她和姐姐跟着母亲生活,但父亲未按时给予抚养费。如今,萌萌的母亲身患重病,家里捉襟见肘。朱能巧核实情况后,与萌萌的母亲取得联系,为其免费申请法律援助。检察机关还发出支持起诉书,支持萌萌母亲向法院起诉,要求萌萌父亲支付抚养费。针对萌萌家中困境,检察机关为其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据统计,近年来检察机关全面推进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工作,全国3.9万余名检察官在7.7万余所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实现四级检察院检察长全覆盖。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六大保护’中出现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带来‘木桶效应’。”宋英辉说,近年来检察机关以司法保护、能动履职助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保护形成“化学反应”,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以依法监督的‘我管’促各司其职的‘都管’。”那艳芳说,检察机关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两法”,深入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更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助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落地落实,携手为孩子们撑起法治之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