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物化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实际原则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1
一、准备掌握生活化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它的质量,对学生目前及日后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挖掘出的问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学性,不存在科学性错误,对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去伪存真,以确保教学情境中知识、概念及原理的准确性。例如,由于扇扇子会感觉凉快,所以学生会有“风是冷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由于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身体热量的散发,人就会觉得凉快,即学生关于“风是冷的”的生活经验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生活经验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经验与知识原理之间的差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主体性原则
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之时,可以带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由课堂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M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关键词】教学反思生物化学高职药学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生物化学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1]。
1.反思内容
1.1教学对象的反思。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药学专业学生有:文、理科学生、普通高中、三校生等,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有个自不同的特点。面对多层次的学生情况,这给生物化学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了棘手的问题。现如今药学专业是岗位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是在药品生产、调配处方、等业务工作。这就要求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找到课程在专业设定上的作用及意义。
1.3教学目标的反思。生物化学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如对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及结构进行分析,以及它们特定的结构关系生物化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而对于高职类药学专的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及教育背景的限制,给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很大困难。对于一位生物化学老师来说,积极的课后教学反思将对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4教学内容的反思。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设定的章节共有13章,但是作为高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和熟悉的章节统计共为9个章节,故而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章节知识的筛选、重难点的选择、章节课时设定都要考虑到学生在日后药学专业课程的作用。
2.生物化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多层次的教学反思能让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学习、爱学、主动去学的愿望。使枯燥单调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学时偏少
1.2学生的畏惧心理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且还具有知识架构庞大、复杂,知识点众多等特点。学生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降低。
1.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护理部门统一规划教材,而是教师或学校自主选择教学教材。这种情况下,学校一方面可能会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导致教材虽然贴合院校实际情况,但存在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护理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使用传统教材,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基础知识点经典等优点。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知识点落后、教学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过强、理解难度较大等缺点。第三种情况是学校选择权威性外校编纂的教材,可能会出现与本校实际情况不符、教学专业偏差性较大等缺点。且教学教材混乱,也会导致教师对教材只有粗略的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还是原来教材或老师认为经典教材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1.4教学方法固定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新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此,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一项关于生物化学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的,有43.8%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内容难学,有53.1%的学生认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感觉到学习吃力,这真实的反应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困难矛盾。
1.5师资不平衡
优秀的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护理的轻视和对医学的重视。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将优质教师投放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护理专业分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学质量不佳或偏向行政管理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
2.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2.3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2.4归纳总结法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还比较零散,但多个知识点之间又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完全串联起来,了解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程完成后,老师可借助知识点关系网图,将三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进行领悟,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其次,知识点关系网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绘制一次知识点关系网相当于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再次复习一遍。因此通过知识点关系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点关系网图。见图1。
3.小结
生物化学教学是医护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对其日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对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显示,现在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多种教学困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通过利用多种措施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归纳总结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改革课题(No.201114)。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西医基础课程,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因此成了医学院校基础课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时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期末考试,并不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当进入临床实习时对生物化学的记忆已所剩无几,只会简单的看化验单而并不明白各检测指标的真正内涵【1】。因此生物化学学的不好,也对将来医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桎梏。为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对生物化学多元化改革的思路,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一定的收获。
1.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需要一定的理化知识,而中医院校一半以上是文科生,高中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且中医院校大一不开设化学基础课程,因此与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方面差距很大,也必给生物化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对中医院校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我们进行改革。
2.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案措施
我们选择了2010级针推班、针推英语班学生作为改革对象,就我们设计的教改方案模式进行了初期的尝试。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2.2教学方式多元化
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难懂的课程,通常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因为生化的知识前后应用比较多,也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改进。
2.2.1知识延伸法学生到学校学习,不是只背诵课本知识而是要学会让知识延伸和扩展。为了将有限的课堂知识扩展到无限的治疗疾病中,我们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和自学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如学完酶后让学生在网上查找酶缺乏引起的疾病,并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所掌握的酶的知识超过了课本的知识,也为他们今后在临床中遇到疑难疾病时知道从酶的角度去考虑。又比如在学完维生素后,结合维生素的生化功能,对常见中药方剂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中药,重新引入维生素所起的作用,对传统方剂进行了新的认识。如有同学分析了寿胎丸中维生素与药效的关系,认为寿胎丸中的川续断富含维生素E,而君药菟丝子为种子药材也富含维生素E,所以从维生素E(生育酚)的角度可以看出该方具有安胎的功效。很多学生通过这样的延伸学习,对生化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2.2.2框架式笔记法生物化学是一个系统性、知识性衔接非常紧密的学科,各物质代谢犹如一条条立体交错的交通,而每个章节又犹如一条条孤立但又与其他物质相互联系的道路,只有让学生自己绘出这些道路,他们在今后分析疾病时思路才能清楚。过去我们一直是老师在课堂上卖力的讲,但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路不是学生自己摸出来的,所以不知道该怎样去掌握。此次改革,我们采用框架读书笔记法,让学生将所学的各物质代谢画出代谢的框架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路线,为他们很好的掌握生物化学的精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绘制,改变了过去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使所掌握的知识更灵活和更扎实。
2.2.3病案分析法生物化学涉及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病案分析,可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对今后临床处理这些疾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氨中毒是与临床结合非常紧密的知识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彻底搞清楚氨的去路是生成尿素还是尿酸,也不能完整解释其发病机理。因此这部分内容通过一些大家熟悉的名人因肝病在临死前出现昏迷去分析讲解,学生听起来既感觉生动,也能很好地了解了致病的原因,对其今后临床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另外像酮症酸中毒、苯丙酮尿症等,这些疾病学生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机理并完全清楚,但通过病案讲解,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另外通过西医基础知识对疾病的分析,为他们在今后中医辩证中更好的结合西医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2】。
3.教学效果评价科学化
4.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政,杨云.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6):1241-1242
关键词:生物化学生物教育教学方法重要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物质的一门生物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在其研究范围中,也融入了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等理论和技术,而且与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叉。因其研究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发展的也比较快,所以学习难度比较大,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基A课程。生物化学的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于高师学生毕业之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生物大分子。这是生物化学内容的第一部分,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酶的催化性质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些基础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2.代谢及其调节。包括糖代谢、脂质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与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3.基因信息的传递。介绍DNA生物合成与修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信号转导等。4.专题篇。包括血液与生物化学、肝与生物化学、维生素、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原理及应用。以上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其内在联系,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授课形式要从讲述课本内容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现总结几种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较好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处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观察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是具有活力的学科,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的讲述,学生们很难体会到它的生动及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点与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化学涉及许多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式,尤其是对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一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病例讨论其联系与区别。例如:给酮血症的动物适当注射葡萄糖后,为什么能消除酮血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加强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实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教学活动,是科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化的重现。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试验教学在生物化学学习中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因为试验条件不足,限制了学生动手探究知识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试验教学,这样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及民主讨论的科学作风。
总之,生物化学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除了要参考一定的权威性教材外,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学生应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重视生物化学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师。
[1]王艳君,陈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2,(05).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邱岚李丽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47-248.
【关键词】专业,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岗位需求
1医学类各专科专业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授课方式的处理
1.1临床医学专科
1.2护理专科
1.3口腔医学专科
1.4医学检验技术专科
1.5药学专科
2小结
教学中各环节的设计均应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授课方式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教学中往往出现针对不同专业选取相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现象,从而出现有些专业学得不够、不精,有些专业学得过多、过深,存在知识未充分掌握的现象,因此,在将来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在探讨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确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1]徐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高职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16,36(4):568-570.
[2]李宜川,胡灵卫.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1):92-93.
[3]李荷,刘彩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2-35.
[4]刘佳娜.从生物化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这个角度谈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222.
[5]梁金香,童安荣.基于高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8):45-46.
[6]邬敏辰,唐存多.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80-982.
[7]戚楠,秦宜德.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24-3026.
[8]田野,吕学儒,李树香.基于护理岗位需求的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2013,27(7A):2018-2019.
[9]魏春华,苏燕,杨文杰,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CD].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2):16-18.
[10]李敏艳,房宇,王伯平,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6,44(9):194-195.
【Keywords】Biochemistry;Teachingdifficultpoints;Teachingmethods
1生物化学教学的难点
现行生物化学教材的特点可概括为:一杂,二多,三性。即机制复杂;概念多、内容多;理论性、系统性、规律性[4]。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与他人的丰富经验,总结了一些生物化学教材难点,具体为:
1)知识点繁多且晦涩难懂: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多,许多的理论和化学反应都是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而且教材中有些概念叙述的比较抽象,没有明确交待实际过程,知识点又多分布在各章各节中,所以很多需要教师提前整理归纳后讲解和学生自己想象,没有办法具体的形成它们空间结构形态和反应过程,因此造成了很多困扰。
2)酶系杂多且难以记忆:机体内存在着庞大的酶体系,数量和种类都极其多,学生很难记忆,只能浅显的知道氧转水裂异合这六大酶系,而且多数酶的名称都十分的相似,这使得学生很容易将这些名称相近而功能截然不同的酶相混淆。特别是机体内物质代谢是多步的酶促反应,每一步反应几乎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较为吃力。
3)代谢过程复杂且多变:机体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数以万计的复杂的化学反应,往往一种物质在体内彻底的氧化分解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连续反应才能够完成,如糖酵解的全部过程包括10步酶促反应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之后又可分为有氧和无氧的条件,有氧氧化有三个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并伴随各种各样酶参与反应和产生各种副反应,其代谢过程的可调节性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代谢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正是这种复杂多变性,使得学生难以牢记各步反应,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影响之后的学习。
4)学生缺乏理论基础:生物化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其中每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大量的实验事实,再通过反复推理论证,高度概括后形成的知识精华,如三羧酸循环理论、DNA双螺旋结构理论、蛋白质变性学说、鸟氨酸循环学说等。正是因为这些抽象复杂的理论,使得学生很难完整正确地认识它们的形成过程,所以常常感到困惑不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另一大难点。
2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各个高校的老师们针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难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教学成果。然而,由于生物化学其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前的生物化学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与他人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2.1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常有高分低能的现象
生物化学这门课的知识点十分繁杂,且理论性非常强,在实践中应用的也较为广泛。事实上,许多高校的一些生物化学教师,由于他们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导致很多学生都倾向于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一股脑的在临考前将理论知识塞进去,一心想通过期末考试,然而这些学生一但进入社会,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于实际,他们在课堂中未能考虑和总结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生产中的现象密切结合,这就是当前典型的高分低能学生。
2.2知识侧重点把握不当,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学科特色
现今,生物化学课程在各大高校中的学习范围非常广泛,有许多专业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但是各个专业需要掌握的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多不一样,而现前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笔者进行一系列的观察、调研、座谈会和总结后,发现目前的生物化学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较为单一枯燥,在讲解过程中多照本宣科或是总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而有些教师虽然收集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出发点十分好,却不懂得加以选择,只是强硬的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接收能力。这些教学办法都缺乏生动性和学科特色,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效甚微。
2.3生物化学课程的更新速度未能跟上学科迅速发展的步伐
在实践教学中,课本、参考文献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若是不能够很好的做到与时俱进,就容易跟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这不仅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受限,也使得教师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禁锢。
3激发兴趣+多样教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进
3.1设疑法抛砖引玉,以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第一堂课中经常先提出一串问题:多吃蛋白质好不好?有些人喝牛奶为什么会腹泻?吃菠萝为什么要用盐水泡?减肥的法宝为什么是管住嘴,摆动腿?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化学与专业知识及日常生活具有相通性,并由此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意识到这门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后,以简短的对话引入本书将要学习的大致框架,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便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反过来也可以说功能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生物化学的学习也是这样,几类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都有其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相应的性质和功能。本书所要学习的也就是这几类生物大分子的对应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在机体代谢中的所表现出的功能和具体的过程。这样,通过拎出大致框架让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课程做到心中有底,不惧怕厚重的书本。
3.2优化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都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有些人讲起来就娓娓动听,有些人讲起来却索然无味,而这样所引发的教学效果显然是迥然不同的。当然,这些都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风格各不同的语言文化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是选用下面的原则去实践的。
3.2.1使课程主干清晰,脉络分明
张丽萍等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共有16章内容,满书的结构式、反应式和一系列的代谢机制,这使得学生往往一拿到书,就有一种望而生畏感油然而生。因此,我们在上课时始终强调以生命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糖类和脂质为主线贯穿始终,一方面从静态,包括这几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去描述;一方面从动态,包括这几类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进行描述。最后着重讨论有关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表达的机制,包括复制、转录、翻译和调节等内容。
此外,在讲解时笔者注重强调教学主线(几类生物大分子)和其他一些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始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从而建立比较完整地课程体系,也可使学生易于掌握各学科相连的知识点,进而加深对生物化学内容的理解。
3.2.2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单向信息化传递为双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共同努力创建生动多样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值得笔者与大家一同探索和研究。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交流过程。在课堂中多设一些简易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回答,使学生与老师保持思维上同步。此外,课程结束后也可预留一些这节课提及的问题(较为复杂)作为课后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后复习上次课的内容;或者布置一些下节课即将要学习的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预习了解下次课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大眼对小眼,一问三不知”“茫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还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加入学生的班级群,这是一个很好的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也可加近与学生的熟悉度和亲密度,这些在课堂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事实上,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反应浅显化、抽象的代谢过程具体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到mRNA、tRNA和rRNA时,不要仅仅只局限于它们的功能,可以对于“信使”、“转运”和“核糖体RNA”这三个名词做出生动地解释,加强学生对于具体功能的意识和推理;而在说到氨酰tRNA合成酶时,就可以巧妙地将氨酰tRNA合成酶比作“月老”,通过他的牵线使得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比喻拟人的手法风趣诙谐,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整体氛围,而且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讲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时,也可用一种叫做韵语记忆法“假(甲硫氨酸)设(色氨酸)来(赖氨酸)写(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以及在记忆六大酶系时可采用只记头推至尾的方法――“氧转水裂异合”,相信在多年以后一提及酶系,也会记忆起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2.3体现专业差异,对接专业课程
3.3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尽管多媒体课件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形式丰富、信息量大、效率高,能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冲击,但由于课堂上的播放速度快,学生往往来不及记录和理解,觉得学了后面忘了前面,逻辑层次也不甚清晰,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上传课件在班群中供学生们参考和讨论。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生活案例
一、绪论阶段的针对性引导
二、章节知识点的生活化案例教学
在讲授糖类化学及其代谢的时候,可使用“无糖月饼”在每年中秋前后引发的糖尿病患者扎堆进医院的案例,从而来说明糖的定义、分类以及淀粉等多糖的分解代谢等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之后也能向身边人群科普糖化学及其代谢常识,了解“无糖月饼”实际上只是“无蔗糖馅料”,而其他成分如淀粉、豆沙等碳水化合物经人体消化道淀粉酶等逐级水解得到葡萄糖等单糖后,将透过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而且,“无糖月饼”所含油脂并不少于普通月饼,热量仍然较高。类似地,还有“无糖面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都应注意分辨并控制摄入量。
对于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谢,毫无疑问,“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个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将目前蛋白质的国标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的原理与三聚氰胺的含氮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根源。另外,通过“吊瓶班”的案例(即2012年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某班同学在教室内一边打吊瓶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一边学习备战高考),来说明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的吸收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基本原理和过程。科普通过正常饮食,比如一天吃一两个鸡蛋或喝牛奶,摄入蛋白质,经过消化道水解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氨基酸;同理地说明燕窝、鹿茸等高档补品并不具备比鸡蛋、瘦肉等普通食物具有更高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如煮鸡蛋、做豆腐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在讲授核酸化学与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时候,辽宁铁岭“骨灰顶包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说明DNA测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该事件中,死者还没火化,家属已拿到骨灰,且存在骨灰管理混乱的情况;因此,有人提出用骨灰做DNA鉴定。可提问学生骨灰是否可以进行DNA鉴定,对依据是什么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入DNA测序法的介绍,PCR技术以及链终止法等。此外,还可以将“珍奥核酸”补品的骗局风波以及为什么啤酒加海鲜更容易引发痛风等要用到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讲解中。
三、合理安排互动式课堂主题报告
四、兴趣导向培养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五、结语
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因其内容的生活化,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效果不是其他案例所能比拟的。引入这些案例,让学生参与课堂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生物化学经典案例的不断积累或编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然,生物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在课堂中的应用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也不能一味求新、求异、求有趣,更应围绕生物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上好生物化学。
[1]卢美贞,杨振平.化工类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01-203.
[2]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
【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通过对绪论课的生动讲授、医学实例的联系、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主动性
Discussionontheimprovingtheinitiativeinlearningbiochemistryformedicalmajors
Linglie-feng
【Abstract】Tostimulatetheinterestandimprovetheinitiativeinlearningbiochemistryformedicalmajors,aseriesofmeasureshasbeencarriedout,whichincludesthevividteachingfortheintroduction,givingtheexamplesoftheclinicalmedicine,applyingvariousmethodsofteaching.Goodresultshavebeenachieved.
【Keywords】Biochemistry;Theinitiativeinlearning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对于学生今后从分子水平认识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同时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学生普遍感到较难学习的课程,尤其是对枯燥琐碎的物质代谢部分和抽象难以理解的分子生物学部分内容,学生普遍感到"害怕",在学习该课程时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考试,学习上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从而使本来就较"难"的生物化学变成了"难上加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现结合笔者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围绕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以下几方面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以期能与各同仁相互交流和探讨。
1绪论的生动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一门课的开始,如果能在这部分的讲授中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是什么"、"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可以激发学生"我要学"生物化学的热情,将对后续的教与学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联系医学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力源于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只有将学习转变为学生的愿望与动机,才能促使他们进行主动的学习。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作用就是致力于多方诱导,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自发探索。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设疑启发式教学、病例式教学、多媒体直观教学、谐音歌诀记忆法等,使生物化学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讲解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时,由于内容抽象,机制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使其通过积极动脑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步了解乳糖操纵子结构后(图1),结合细菌培养的实例,提出问题:"其基因表达在不同培养基下是否相同--⑴只有葡萄糖;⑵只有乳糖;⑶既有葡萄糖也有乳糖。"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提示之前学习的"诱导现象",大部分学生会正确回答前两个问题,⑶则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在肯定⑴⑵回答正确的同时,提出"大肠杆菌是如何控制该基因表达的?"引出"负性调节",形象的"开关"比喻,使学生容易接受阻遏蛋白的调节机制;在给出⑶的真实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大肠杆菌以负性调节为主,同时还存在正性调节,且负性和正性调节相互协调"。由浅入深,抽象内容形象化,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图1乳糖操纵子结构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如酶的作用机理、遗传信息的传递等,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应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进行演示,可以直观、生动地再现酶和底物诱导的契合过程及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动态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感到一看就懂了并且能深刻记忆,从而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总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生物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我们每一个生物化学的任课老师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查锡良.生物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张,尹战海等.浅谈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60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