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血栓调节素测定英文名称及缩写:Thrombomoduin(TM)正常参考值:19.6±6.0Smg/L临床意义:TM是一种抗血栓物质,其抗原量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增高,可见于:糖尿病、DIC、SL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TM最初发现于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明,约99%以上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TM,每个内皮细胞有(0.3~1.0)×105个TM分子。最近研究发现,TM亦存在于胎盘滋养层细胞、血小板、巨核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滑液层细胞、角化细胞、脑膜细胞、平滑肌细胞、肿瘤细胞。TM有两种存在形式:固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m,TM)是具有凝集素样活性的新一类细胞粘附分子的成员。TM是凝血酶的受体,其功能类似于钙粘蛋白,已知其在人类多种正常组织中表达,亦可表达于许多肿瘤组织中,但对其生理和病理学意义还知之甚少。
人血栓调节素放射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从健康人尿中纯化了血栓调节素,免疫家兔产生抗血清,125I-血栓调节素用联结标记法制备,采用平衡法建立RIA数据用三次函数数据程序处理。方法的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5.10%和10.94%,平均回收率为105.22%,可测范围为8.1~560μg/L,ED50为
血栓调节蛋白抗原对糖尿病及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有参考意义。升高: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肺栓死、闭塞性脉管炎。
TM在调节血栓形成过程中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它在不同水平通过不同机制调节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并可作为细胞黏附分子的一员,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生和侵袭。血栓调节蛋白活性正常值:0.82~1.13;(发色底物法)20~35。(放射免疫法)血栓调节蛋白活性临床意义:升高:见于糖尿
血栓调节蛋白抗原介绍: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m,TM)是具有凝集素样活性的新一类细胞粘附分子的成员。TM是凝血酶的受体,其功能类似于钙粘蛋白,已知其在人类多种正常组织中表达,亦可表达于许多肿瘤组织中,但对其生理和病理学意义还知之甚少。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正常值:RIA法:2
升高: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肺栓死、闭塞性脉管炎。
正常值:RIA法:20~35μg/L(血浆)。高于正常值:升高: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肺栓死、闭塞性脉管炎。
狗血栓调节蛋白(TM)ELISA试剂盒(用于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其它生物体液内)原理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用抗狗TM(Thrombomodulin)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TM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狗TM,形成免疫复合物连接在板上,辣根过氧化物
兔血栓调节蛋白(TM)ELISA试剂盒(用于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其它生物体液内)原理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用抗兔TM(Thrombomodulin)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TM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兔TM,形成免疫复合物连接在板上,辣根过氧化
人血栓调节蛋白(TM)ELISA试剂盒(用于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其它生物体液内)原理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用抗人TM(Thrombomodulin)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TM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人TM,形成免疫复合物连接在板上,辣根过氧化
血栓调节蛋白活性介绍:血栓调节蛋白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巨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是凝血酶活化蛋白C的辅助因子。测定血栓调节蛋白活性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意义。血栓调节蛋白活性正常值:0.82-1.13;(发色底物法)2
中文名称促黑素调节素英文名称melanocytestimulatinghormoneregulatoryhormone定义下丘脑产生的促黑素释放激素和/或促黑素释放抑制激素,能分别促进或抑制垂体促黑激素的释放。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大鼠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ELISA试剂盒(用于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其它生物体液内)原理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用抗大鼠sTM(Thrombomodulin)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sTM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大鼠sTM,形成免疫复合物连
基本介绍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与凝血酶结合后可降低凝血酶的凝血活性,而加强其激活蛋白C的活性。由于被激活的蛋白C具有抗凝作用,因此,TM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分子结构TM为一单链的跨膜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75000,降解二
催产素的分泌主要受神经反射性的调节。婴儿吸吮乳头时,刺激信息传入到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引起催产素分泌,使乳腺射乳,称为射乳反射,属于神经内分泌反射。在此基础上可形成条件反射,婴儿的哭声或抚摩婴儿即可引起射乳。分娩时,子宫颈和阴道受到压迫和牵引,可反射地引起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分娩。催产素虽然能刺激子
正常值RIA法:20-35μg/L(血浆)。临床意义升高: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肺栓死、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意义升高: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肺栓死、闭塞性脉管炎。注意事项60岁以上患者胃癌组织中TM表达明显>60岁以下者。
血栓素(thromboxane,TXA2)是前列腺素中的一种,由血小板产生,具有血小板凝聚及血管收缩作用,与前列腺素作用相反,两者动态平衡以维持血管收缩功能及血小板聚集作用。TXA2生物半衰期仅30s,迅速转化为无活性的血栓素B2(TXB2)。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胰岛素缺乏会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
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很多,血糖浓度是重要的因素。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胰分泌增加;血糖升高时,则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氨基酸的作用与葡萄糖相反,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蛋白质或静脉注射各种氨基酸均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血中氨基酸增多一方面促进胰岛素释放,可使血糖降低,另一方面还能同时刺激胰高血糖
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很多,血糖浓度是重要的因素。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胰分泌增加;血糖升高时,则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氨基酸的作用与葡萄糖相反,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蛋白质或静脉注射各种氨基酸均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血中氨基酸增多一方面促进胰岛素释放,可使血糖降低,另一方面还能同时刺激胰高
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使用剂量在不会引起细胞毒性的情况下,能够较好的抑制T淋巴细胞丝裂原,从而诱导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这一发现对于治疗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青蒿玻醋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能够使小鼠血清的总补体活性提高。双氢青蒿素对于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起
血栓素水平变化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增高,TXA2/PGI2比值升高易于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出血、损伤和内毒素休克动物血浆中TXB2显著增加,这与休克时肺循环阻力升高有关。慢性肾衰患者尿中TXB2和6-酮-PGF1α下降。肾血管性